Redian新闻
>
“追光者”金国藩:九旬带教博士生,说做科研就要“敢为人先”

“追光者”金国藩:九旬带教博士生,说做科研就要“敢为人先”

公众号新闻


2023.08.07

本文字数:4002,阅读时长大约8分钟



导读:作为中国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前国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金国藩是我国光学信息处理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计算全息技术和二院光学的开拓者。他曾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三座标光栅测量机,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


作者 | 第一财经 刘佳


8月6日下午,周末的北京终于结束了连绵的阴雨,尽管天依然阴沉沉的,在北京三环大望路SKP RENDEZ-VOUS书店的一角,挤满了前来的读者,因为人数太多,工作人员临时在过道上加了一排凳子。
在这里,今年94岁、已过鲐背之年的金国藩院士,和他的老友、学生一起,在《追光者 金国藩九十自述》(金国藩口述,张力奋撰)一书的分享会上,讲述了自己过去90多年的人生起伏,以及与光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从左到右:张克澄、金国藩、周立伟、张力奋,摄影/刘佳

金国藩身穿蓝白格子衬衫,米色马甲和运动裤,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有时还从兜里掏出一张准备好的“小抄”。为了这场对话,他从北京郊区坐车一个半小时赶来。开场主持人介绍他时,旁边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用手拦了一下他,示意他可以不用起身,但他还是微笑着起立和读者们示意,无需人搀扶。
作为中国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前国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金国藩是我国光学信息处理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计算全息技术和二院光学的开拓者。他曾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三座标光栅测量机,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
时至今日,金国藩仍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前沿科技,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他的学生、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曹良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尽管已90多岁,他仍在带一个博士研究生,并且带领着年轻的教师和学生们探索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经常是上午开会,下午就给我们布置任务。”

《追光者 金国藩九十自述》摄影/刘佳

清华园里的“追光者”
金国藩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清华园度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阴差阳错,他曾从事机械制图、机械制造,陀螺与导航仪器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几乎每一次改行都是从头开始,最后落在了光学工程,研究时间也最长。
金国藩自幼就对机械、电器非常喜好,儿时的他常常把家里的自行车拆了又装,还自制矿石收音机、收发报系统;1950年,他在北京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随着全国院系调整,他来到清华大学机械系。
建国不久,国家急需建设人才,金国藩一到清华,马上面临扩大招生。他对大家回忆,一开始,他作为年轻教师被分配去教画法几何和工程制图等基础课程,教了两年学生们需要学习技术基础课了,教师面临紧缺,又安排他教金属切削,“我说我不懂啊,学校说那你就去哈工大学学习一下,学了回来就讲课。”金属切削教学的几年中,很多实验是金国藩自己设计、制作的,还做出我国第一台三向切削力测试仪。
金国藩还曾在清华机械系工厂供销科工作过,也做过工具车间主任。他说自己是块砖,哪儿需要哪儿搬,一切服从国家需要。
1960年,清华大学又把金国藩调到了新成立的陀螺与导航教研组,这一专业对于飞机、导弹的导航,对于国防有着重大的价值。这一回,金国藩又是从头学起,他跑到北京航空学院听课,又去太原实习,回来“现炒现卖”。
4年之后,金国藩又经历了一次重大变化,学校将他调到了光学仪器教研组,出任副主任。这一次他终于没有再转行了,此后在光学研究领域扎根半个多世纪。
金国藩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制造劈锥的军工装置,这是一种用于火炮解算装置的关键零件。“当时,苏联不卖劈锥给我们,更谈不上教我国制作零件和测量精度。”
当时的他,除了大学学过光学课,对光学研究完全不懂,连什么是光栅都不知道。面对艰巨的任务,金国藩担起了项目负责人的重任,他和几位老师一起调研、学习、反复阅读参考资料,到上海光学仪器厂制作光栅,搭成测量系统。
1969年国庆节前夕,金国藩和团队用了两年多时间,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三座标光栅测量机。测试显示,XY两个坐标的分辨率达到0.025毫米,角分辨率为四分之一分,全部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准,这项成果此后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奖。
金国藩和团队自制的劈锥加工机和测量仪,两台机器仅用掉六十万元人民币。1975年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访华时曾参观了这台机器,他十分惊讶并感慨,“真没想到,你们也能研制精度和自动化程度这么高的仪器。”金国藩回忆,当时清华一个课题的经费仅仅三万元,现在一个系的全年预算已经超过了2亿元人民币。

金国藩在实验室。图片来源:《追光者 金国藩九十自述》

1978年,我国第一次与德国科学交换中心进行高访和交换学者,金国藩曾前往德国埃尔兰根大学五个月,投入计算全息的学习,回国后即率先开展光学信息处理研究,为中国填补了空白。
当时,“冷战”还没有结束,金国藩应邀去了蔡司工厂考察,问及厂方能否看一下计算全息图,被婉言谢绝,不让他看。这让他下定决心,回国后一定要尽快研制出来。
他的学生曹良才评价,金老师历经风雨,直到五十岁时才有机会潜心做研究,去德国做访问学者。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有两种:一种只是visiting,主要去体验风土人情,简历里多上一段;另一类是scholar,出国后有危机意识,认认真真学习新知识。金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回国后,清华邀请了埃尔兰根大学的罗曼教授和维格特博士来华讲学。这是我国第一次讲授“光学信息处理”一课,全国三百多位教授与科技工作者参加,盛况空前。金国藩和戚康男二人做翻译,从此我国光学信息处理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工作开始起步。
从九十年代至今,金国藩和团队一直在探索二元光学这个新领域,这是光学设计的一个革命性变革。他和团队成功地研制了8×8伽伯透镜阵列、50×50的菲涅尔透镜阵列,采用的研究机构中包括斯坦福大学、贝尔实验室。高效率衍射光学器件的设计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研究基础上,他还写了《二元光学》等专著。
二元光学至今仍应用广泛,他曾举例,比如自动驾驶,使用一束多点光打到某个地方反射回来,就能知道前方有什么物体。
这些年,金国藩团队在光学的前沿领域依然追得很紧,比如衍射光学、纳米光学、全息光学、光学自由曲面等,团队申请了112项中国专利、115项美国专利。
他说,“研究是一辈子的事,只有坚持。”他同时强调,工科的价值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当下中国大学论文至上,他认为,对工科而言,更应看重做出了什么实际成果,是否转化为产品、产业或应用,是否真正推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

金国藩(左一)摄影/刘佳

九旬带教博士生,做科研要敢为人先
记录了金国藩人生经历的张力奋教授在现场说,金先生不善于表达大悲大喜,感慨时至多说一句“好极了”、“困难极了”……短短几字是他人生最简约的表达。“他是最好的中国知识分子,忍耐、包容、人格独立,一生为国。”
中国一度处在西方的技术封锁之中,金国藩的改行经历,也是当时中国科学工作者的一个缩影。
金国藩的好友、北航陆士嘉实验室客座教授张克澄在现场评价,他的改行一方面说明了当年中国通识教育的扎实程度,另一方面,作为被光照亮的后来者,更要想一想如何饮水思源,把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爱国奉献精神继承发扬下去。
金国藩回忆自己多次改行,经历过各种艰辛和挑战,最后能不断进步和突破的原因,一是因为自己不甘落后;二是因为自己一直在补充新知识、接触新的前沿领域。“科学昌明,发展飞速,如果我不紧紧跟上,我带研究生就会有很大压力。”
他也说,自己天性里有好胜的一面,努力要把事情做好,每当学懂了新东西或做出成果时,就很有成就感。
他的次子金纪湘讲述了他前往西德学习交流前的一件小事,当时已经年近50的金国藩,马上开始自学德语。家里没有录音机,他从单位借来一台破旧的录音机,从早到晚练习,很快掌握了基础德语。
“他对新生事物接受得很快,使用计算机、手机比我都熟练,比很多年轻人都强。至于手机转账、付款、网上购物,更是熟练老到。”金纪湘还说,父亲爱好打网球,后来打不动了就改在电视屏幕上打Wii上的网球游戏,最高到2000分。尽管90多岁了,依然对新技术的发展感兴趣。
他还透露,不久前父亲曾给他打电话,说自己电脑中有篇文档找不到了,需要技术支持,“那是一篇关于ChatGPT的读后感。科学家天然地,对这些最前沿的技术特别关心。”他对第一财经说。

金国藩在家中打Wii上的网球游戏。图片来源:《追光者 金国藩九十自述》

疫情期间,金国藩还第一次在网上参加了一场博士论文答辩。学生在福建,他在北京,另一位答辩委员远在美国。他在家里装了腾讯会议软件,答辩全部在线上完成。他感慨:“这是新技术的力量。”
曹良才则表示,虽然一直在钻研光学领域,但金老师始终关心科技的发展,并鼓励学科交叉。前几年,他还有一个专门讲人工智能的PPT和学生分享,“他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和吸收非常快。”再如,新冠疫情期间,老师特意发来邮件,建议学生应该和医学工程专业紧密合作,解决国家和社会面临的困难。
金国藩的学生、赛迪研究院的赵燕回忆,金老师十分看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他对研究生课题的要求是“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盯紧全球前沿的研究方向;“立地”就是以国家的利益和需要为考量,力求将科研转化成生产力。
赵燕读博士时,金国藩已超过80岁,“但他看英文文献比学生看得还快,还给学生写英文小纸条,关注最前沿的东西。”
时至今日,金国藩仍在带教博士研究生,他强调,研究生教育,主要是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具体做什么课题,其实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健全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英语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
金国藩在米寿时总结自己的座右铭是八个字:抱负、自信、刻苦、包容。他仍在带教中的博士研究生说,自己刚开始入学时,对这八个字并没有那么深的感触,但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研究,才慢慢地领会到这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自己在面临博士研究中的困难时,常常想到金老师换了那么多方向,最后坚持下来,“他克服的困难比我多得多。”
而在分享会上,金国藩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自己当年当上清华精密仪器系主任,请教张克澄的父亲、清华力学专家张维如何做好工作时,对方送他的一句话:“要敢为人先。”
他说,这句话极大地鼓舞了他,要勇于创新,不拘于现状,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来工作能顺利开展,实现科研走在前列,全靠这句话。直到今天,这句话都是系里的准则之一。
微信编辑 | 龙王

推荐阅读

华为跌出100强?最新世界500强出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博士生申请 | 清华NLP实验室孙茂松教授招聘大模型方向博士、博士后、科研助理有志者事竟成:我做科研发表国际一作论文,助力“EE+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申请!大器晚成的曾国藩!是如何开悟的!功高震主!还能全身而退!《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凯撒:最伟大的古罗马战将和政治超级名星,古罗马共和国的终结者5088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黄广战役 20日本天皇竟然兼职做科研60年,发过《自然》和《科学》听诺奖得主各抒己见|临床医生是否做科研?​欧莱雅:打造可持续生态圈,实现“敢为,敢超越”校招 | 百度2024管培生招聘启动!高管带教,专业不限,留学生友好今日的中央公园【2023坛庆】追光者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招募2024级硕士生及申请审核制博士生少西2、首款三体IP游戏轮番炸场,616“追光西行”开启游族下半场硕士生10万/年,博士生20万/年,这家国内高校奖学金,比上班工资都高曾国藩: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时刻谨记了这16个字一个资质平平的人,怎么逐步成长,成就事业?曾国藩:别眨眼,照着学!新加坡 NUS 金玥明老师课题组招收 AI/Healthcare 方向全奖博士生/博士后/科研助理移民生活(13)王老师的人生路博士招生:乔治梅森大学朱老师招收2024年入学博士生,提供全额奖学金“牵手门”的董小姐和暧昧的成都曾国藩:一辈子不要瞎忙,首先要做对这4件事不做实验室破坏王,要做科研显眼包,这些实验室规则务必熟悉“想做科研,却一次次碰壁”走出瓶颈期,这下我真的悟了!教授都在做科研,拿不到项目的青年教师被安排很多课,科研和教学谁重要?做科研,最好养成这5个习惯读曾国藩:本分与本质曾国藩:人生有三大错误,千万不要犯医学生放弃985硕士学历退学!回老家工作月薪2500!网友:这就是不会做科研的下场!?曾国藩、胡适的枕边书:读懂它有心胸、懂分寸、为人更通透校招 | 新浪24届管培生招聘开启,轮岗实践,高管带教,公费追星,工作氛围超好争做产业“追光者” 肥东迈向“光伏第一县”一本曾国藩,读懂处事为人的人生智慧由留美博士生枪杀案看博士生的心理问题英硕只有1年,没空做科研,如何申博士?​休斯顿大学Lu Wang组招收全奖博士生/硕士生/实习生“追光者”金国藩九十自述:我的人生心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