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做科研,最好养成这5个习惯

做科研,最好养成这5个习惯

公众号新闻

文|龚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最近,读法国哲学家米歇尔·蒙田(1533年—1592年)随笔《论习惯》,收获颇多。有趣的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也有一篇类似题目的文章《论习惯和教育》,内容相似,但更加简略而清晰。这些都说明了“习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柏拉图说,“习惯可不是小事”。对此我深有同感。

就个人而言,好的习惯,让人如乘东风,鹏程万里;可是坏的习惯,却让人处处掣肘,寸步难行。这个话题展开说就很大了,本文主要讨论科学研究中习惯的重要性,所以,本文定位的读者主要还是大学生们。


下面列举一些可能和科学研究相关的习惯。这些都是我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在具体实践中受益匪浅——所以这些习惯有很大的普遍性。

第一、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我在杨振宁先生的文章中看到,他平时研究问题,喜欢先自己做计算,实在做不出来,再看别人的论文。日本数学家广中平祐在他的传记中,也反复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可惜,现在的很多学生,碰到不懂的问题,就希望找别人的文章看。如果还有不懂的,再继续找其它文章。于是,从一个问题,再到另外一个问题,再到其它的问题,越来越远,越来越偏离主题。

所以,很多学生调研了一段时间,最后会完全迷失在各种文献和概念中,忘记自己要做什么了。这些都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表现。

相反,对于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们面对不能理解的问题,会盯着问题看几天,不停思索并试图解决他们。就像战士面对难以攻克的碉堡,即便是一次一次失败,也会坚定地朝着碉堡的方向发起冲锋一样。

我也曾经听几位教授做报告的时候提到,盯着一个问题看几天,就可以解决困难了。这一点我自己深有同感。我喜欢把一些问题写在黑板上,一有空就思考,每次都有新的体会。

第二、做记录和总结的习惯。

看文章,不要看了就扔掉了,应该做好记录,并反复回顾。我见过不少老师要求学生用PPT积累资料。比如我一个合作者的学生,做的PPT都有200多页了,汇集了几十篇论文。当然,大家的做法不一,比如有些做理论的,就喜欢写笔记。

我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的。其目的有两个:第一为积累资料,第二为未来毕业论文积累文字和素材。在开会的时候,很多老师会做笔记。比如,我见过几位老师,无论谁的报告,哪怕是组会或者学生毕业答辩,他们也会做笔记。他们的办公室堆了几十本厚厚的笔记本。所以,他们往往都很博学,对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这些都是平时积累的结果。

第三、培养反复思考基础概念的习惯。

我们在工作中会碰到很多困难,但是细细想想看,有多少困难是真的困难呢?我自己的研究经验表明,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些问题不理解我们面临的困难,还是因为基本概念不够清晰,对它们的本质了解不够。越是基础研究,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就要求越高。

基本概念清楚了,本质清楚了,就可以很容易将这些理论推广到其它领域。所以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可能不需要用到特别多的课本知识,但是平时也要多看看、多思考、多积累。

积累多了,理论联系实践,思路就开阔了。这一点并不奇怪,我们的很多重要的突破,其实其原理都不是特别复杂。做一个比喻来说,最顶尖级的运动员之间的竞赛,其实归结到底,还是基础功的较量。

所以,不要因为平时用不到书本知识,就忽略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重新认识。歌唱家可能对这个体会最深刻,他们特别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都要早起练功。我们做科学研究的基本功,不就是教材的知识吗?

第四、培养向所有人学习的习惯。

我经常问一些学生,你知道你们办公室每个人的工作吗?很多人都说不知道,他们平时似乎沟通也不多。这是很不好的习惯。我们不仅要了解每个人的工作,同时要向每个人学习。

无论是谁,他们在学习、工作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优点,都可能有自己的好的方法。所以谦虚谨慎地向别人学习,是提高自己能力的好方法。

同样,我们也要向我们见不到的人学习,从他们的报告、教学中学习做科学研究的方法。比如,学术报告的风格,就是一个很值得好好学习的事情。比如,有些人做报告,喜欢综述很多的内容,提纲挈领,大气磅礴;有些人做报告,喜欢重点讲一个结果,但是对核心概念解释清晰,浅显易懂。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做报告的方式,都可以学习。

我有几个合作者,他们喜欢将自己的推导写在本子上。有一次我问一个问题,他很快从一个很旧的本子上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立刻觉得应该向他学习。我们看一些伟大科学家的传记,不仅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品质,还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克服困难的,换个角度看它们就都是一个一个成功的案例。

第五、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自己的节奏。

做研究需要花时间,有时候还会陷入困境,所以往往有负重前行的感觉。所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自己的节奏,就很重要。既不能太累了,总是加班到凌晨是不能持久的;但也不能太松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肯定不行。

现在的很多研究生,早上9点半到办公室,11点去吃饭。午休一下。下午14点到实验室,17点去吃饭。又休息一会。19点到实验室,21点半回去。看起来每天7点起床,21点半才回去,23点睡觉,非常辛苦。可是一算工作时间,才7个半小时,扣除玩手机时间,看电脑时间,最终一天有效工作时间才几个小时。这里还不考虑他们的工作效率问题。大凡这样工作的,效率都不高。这是很典型的状况。

我听很多老师报怨过学生的不积极。但是一些刻苦的学生,每天至少工作14个小时以上,而且效率很高。所以刻苦的人工作一天,抵得上不刻苦的人两三天的工作量。

我们如果仔细反思,为什么有些人工作做得好,有些人做得不好?除了机遇、聪明、刻苦以外,可能最重要的还是习惯。每个行业可能都是如此,科学研究当然也是如此。我这里列出其中一些我认为的重要的习惯,如果让导师自己提,或者让其它行业的人提,估计还有更多习惯。而且,不同领域,对这些习惯的要求也不同。本文不可能一一总结。

一些很重要的习惯,比如自律、自我激励、交流、表达、写作、数据整理、做实验记录、具有批判精神、有计划和安排等,我都没有在此讨论。但归结到底,我们要重视习惯,培养好的习惯,将它当作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事情来抓。所以小到读书,做科学研究,大而广之,做任何事情,习惯都是至关重要的。

从这一点,我们估计可以理解蒙田的话“在所有事情上,习惯总是特别有效的主人”,以及柏拉图的话“习惯可不是小事”。中国古代文化讲“行有不足,反求诸己”,可能也是要我们从自身,或者自身习惯上找原因。

来源:龚明科学网博客、科学网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9494-1382889.html

原文标题《科学研究中习惯的重要性》。本文略有删减。

往期推荐
1. 广州医科大学王健/钟南山最新发现:新冠病毒损害肺血管内皮的潜在机制
2. 3篇!施一公团队发现长期的手机等特定电磁辐射暴露会影响睡眠及少突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
3. Science子刊 | 王晓钧/陈化兰院士揭开禽流感病毒跨物种传播之谜!
4. 奇葩!富豪靠儿子换血抗衰失败,不如移植粪便菌群,研究证明可延缓衰老!
  
生命科学综合交流QQ群:681341860

微信学科群:神经科学群、医学、基础科学等纯科研交流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小编微信

注:添加小编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喜欢本篇?让我们知道你“在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追光者”金国藩:九旬带教博士生,说做科研就要“敢为人先”不做实验室破坏王,要做科研显眼包,这些实验室规则务必熟悉英硕只有1年,没空做科研,如何申博士?有志者事竟成:我做科研发表国际一作论文,助力“EE+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申请!生娃2年多,比子宫更难恢复的是这里!建议不要拖,尽早养成这个习惯暑假帮孩子养成这九个好习惯,越早越好!超70万人研究发现:养成这8种生活习惯,无论男女,寿命都能延长20多年!美国研究:养成8大生活习惯能延寿24年?最好从这个年纪开始!鹤冲天 记梦医生久贫乍富,养成这三个习惯才能长远医学生放弃985硕士学历退学!回老家工作月薪2500!网友:这就是不会做科研的下场!?如何能离诺奖大佬更近些?收获名校科研,冲击顶级藤校高智商的宝宝,通常都有这5个“坏习惯”,看看你家娃是不是全中?听诺奖得主各抒己见|临床医生是否做科研?娘親舅大 (七)賢妻良母“想做科研,却一次次碰壁”走出瓶颈期,这下我真的悟了!高质量读研!怎么写论文、搞科研,这本书手把手教你沪上两位顶尖英美顾问现场连麦答疑,暑期究竟做科研还是玩科创,行业名师给你答案,更有魔都头部校长坐镇线下活动!【教育】暑假帮孩子养成这九个好习惯暑假末班车!美国TOP30+英国G5名校科研,报名马上截止,速速上车!教授都在做科研,拿不到项目的青年教师被安排很多课,科研和教学谁重要?丰富自己的3个习惯,请让自己养成长相年轻,是因为5个习惯(很准!)美国人彻底被疫情改变! 这5个新习惯你也有吗?原来睡觉真的有用!频繁夜醒坏处多,养成这个习惯,娃一觉睡到大天亮@家长,千万别让孩子在暑假里,养成这6个坏习惯! | 精选一國兩制模式下:香港的民生應該更好丰富自己的3个习惯,请逼自己养成丨荐号日本天皇竟然兼职做科研60年,发过《自然》和《科学》反内耗清单|| 感谢这5个小习惯,帮我找回好状态长相年轻,是因为这5个习惯,建议都看看丰富自己的3个习惯,请逼自己养成中国对笑果文化与李昊石的处罚研究称,养成这些习惯最多可增加24年寿命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