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改革,都是拉开阶级距离的过程
文丨张是之
今天有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个B站视频,曾经一个专门举报缺斤少两的博主,现在在举报教培了。
而且这位博主完全觉得自己是正义的化身,用的标题都是「希望我燃烧自己的火焰会点亮一点点星火」。
他点亮什么了?什么也没有,他的行为只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差,而不是更好。
正好今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分享学而思的现状,大致如下:学员数量恢复到此前三分之一,大班变小班,收费大幅提高,整体收入基本接近此前,失去很多优秀教师,家长负担更重了。
这个微博中的具体数据无法具体核实,但非常符合基本的经济学逻辑和常识。
另外从评论区中也可以侧面佐证原微博所言非虚,并没有故意危言耸听。
比如有网友说的,以前大机构一对一两百多,现在大机构没法做,小机构转入地下,但价格涨到四五百,班课也翻了一倍不止。
再比如西安好的老师一节1800-2500,学而思之前大班课一次两小时的课200左右,现在很多机构的费用在270-400之间。
这些简单的评论没有造谣的必要,情况基本就那样,同样也非常符合经济学的逻辑推理,而且这种事不止一次地发生过。
历史虽然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惊人地相似。
但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纵使历史重复的次数再多,也不会给人类带来多少教训。
往大里说,计划经济在中国就不是什么新事物,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那都是走的计划经济路线。
新中国的那段计划经济年代,虽然当时是跟着苏联老大哥走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彻底吸取自己的历史教训。
而没有吸取教训的原因就在于,缺乏正确的经济学理论,无法准确对历史事件进行归因。
看到的历史不过是,众多历史事件的发生,而不是因为违背了哪些客观规律,这些事件必然会发生。
从小处说,古今中外都有很多案例可供借鉴,美国宪法禁酒的那段黑历史就是其中之一。
美国在上个世纪,曾经用宪法的高度来禁止酒精制品的生产和销售。
结果呢,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毒死一批又菜又爱喝的。
原因很简单,宪法禁酒令一出,胆小的遵纪守法的酿酒厂都自己关门了。
但终究还是有胆子大的、不怕事的,知道如何打通各个环节绕开管制,然后继续生产和销售。
毕竟,酒这玩意不是说戒就戒,不是宪法说管就能管住的,司法系统中的警察、法官、检察官们也有不少爱喝几口的。
搞定这些个环节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对于胆子大的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禁酒令一出,美国黑帮顺势崛起。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禁酒令禁不住需求,有需求就有生产和供给。
宪法的禁止,只不过是让那些胆小的人自动退出了而已。
黑帮本来就胆大,而且警匪一家,黑帮黑警这在当时的美国本来就是常态,禁酒令实际上给他们提供了便利。
他们可以明目张胆地,以合法的名义打击正规酿酒商,转过身去就自己下场或者提供保护。
供给因为禁酒令减少,而需求并不会因为禁酒令明显减少,还是会有人喜欢偷偷喝一杯,所以价格必然上涨。
而且,随着竞争对手的减少,价格的上涨,利润空间进一步放大,黑帮卖酒简直如鱼得水。
对黑帮黑警来说,这是赚钱的大好机会,但对那些遵纪守法的人来说,却不得不花更多的钱,买更次的产品。
更坏的结果是,假酒也因此更猖獗,很多人为了省钱只能买最便宜的酒,甚至是工业酒精的勾兑产品,结果当时不少人因为喝到假酒中毒身亡。
黑帮黑警忙着赚黑钱,有钱人的享受几乎没有影响,而普通人或穷人的需求则只能借助于地下黑市。
黑市就意味着,产品质量更加没有保障,价格更高质量却更差。
美国禁酒令的最终结果是,法律失去严肃性,黑帮盛行,社会严重撕裂。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的逻辑推演其实并不复杂,而对于双减和教培来说,这个逻辑其实是一样。
当大多数家长对于大学和名校教育的期待依然存在,当大学的教育资源依然是稀缺的,当高考的指挥棒依然坚挺,那么就不能怪中小学家长对教培有客观实际的需求。
至于这个需求是否适合每一个孩子,家长是否有些过度投入等等这些问题,那是另外的话题。
核心的问题在于,家长愿意花钱,而且花的是自己的钱。需求在那里,禁令并没有禁掉需求。
当需求还在,供给却被迫转入地下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就不难想象,和任何其他管制的效果是一样的。
部分正规机构退出,而有的机构化整为零以各种其他形式出现。
供给减少,价格上涨,质量下降。
逻辑清晰且简单,但是总有人不相信,以为只要严格执法就可以打造一个清净的社会秩序。
他们也许并不太关心人们需求的多样,更不太关心人们这种需求的合理性,当然也不会关心背后的产权意识。
美国禁酒令撕裂社会的方式,是因为黑帮借势崛起,垄断了酿酒生意。
双减对教培行业的影响,倒不至于如此,只不过它会以另外的形成呈现。
愿意花钱的家长,有能力出这个钱的家长,依然会选择花这个钱。
而原本愿意花钱也有一定支付能力,孩子也可能因此受益的那部分群体,可能最终会因此失去更多的可能性。
微博上有个网友的评论说的有一定道理:每一次改革,都是拉开阶级距离的过程。
而所有改革中,只有往市场的方向改,是唯一一种即使拉大差距,也是所有人都受益的改革。
其他任何形式的管制性改革,都不具备这个特性。
能说的,大概也就这么多了。
最后,2023年08月12日(周六)14:00-17:00,将在成都组织一场线下读者见面会,欢迎到场参加。
————————
题图:Nikolo Balkanski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