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牛市啥时候到来?
微观做事的独特观点
热点时事即时点评
(本文首发于我的知识星球“猫哥的世界”,文末有惊喜)
在最近的高层会议中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然后证监会就按照这个精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刺激下,资本市场也有点蠢蠢欲动的感觉,后台也有很多人来问,牛市要来了吗?
毕竟,从2015年到现在已经有整整8年没有牛市了,人心思涨啊!
今天我就给大家详细梳理一下资本市场的核心逻辑,把这个核心逻辑搞清楚了,牛市来不来,啥时候来就一目了然了。
所谓的牛市,简单的说就是资本市场大部分股票估值得到一个大幅度提升。
如果我们把资本市场的股票比喻成一条船,那么进入资本市场的资金就是承载这条船的水。
水涨才能船高,所以资本市场的企业估值要得到提升,首先就是进入资本市场的水要足够多。
按照上述逻辑,只要国家宏观货币政策处于宽松状态,那么资本市场就具备了走牛的条件。
但是,我们却在中国资本市场看到一个反常现象——
从2015年到现在,我们宏观货币政策走了好几轮宽松周期,而我们资本市场却并没有走出牛市来。
10年前大盘指数是3000点,10年后的今天,大盘指数还是在3000点左右徘徊。
为啥会出现如此反常的现象呢?
这就与我们管理层对资本市场的意愿有关。
站在管理层的立场,过去把资本市场定义为一个纯粹的融资市场,对资本市场的管理者的考核也是按照这个定义执行的——
资本市场是否走牛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大程度解决更多企业融资的问题。
所以,过去十年,我们资本市场的管理者基本就是按照一种固定模式去管理资本市场——
面多了掺水,水多了放面。
这个水就是进入资本市场的资金,这个面就是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数量。
所以,只要宏观货币政策处于宽松的状态,资本市场管理者就拼命往市场投“面”——
2015年,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是3000家,到了2022年,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经突破5000家。
这样的扩容速度,全球第一。
以上就是中国资本市场在过去10年一直在3000点徘徊的基本逻辑。也是中国股市在全球资本市场表现最差的根本原因。
无它,面投得太多了!
但是从今年开始,管理层对资本市场态度开始出现变化,这个变化基于以下几个现象。
——现象1,上市新股频频破发。
今年上市就破发(跌破发行价)的新股已经超过20%。
这已经颠覆了打新不败的神话,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已经受到严峻挑战;
——现象2,居民储蓄年年创出历史新高。
居民存款已经突破120万亿。老百姓既不愿消费,又不愿投资,有点钱就存入银行,导致货币政策已经有失灵的风险。
资金都在金融系统打转,搞得经济已经有点通缩的现象。
——现象3,房地产市场出现重大变化。
按照管理层定义,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出现重大改变,从过去供不应求快速发展成供不大于求。
房地产政策因此出现一系列变化,房住不炒已经不提了,房子的金融属性已经被剥离,房子的投资功能已经丧失。
那么,上述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呢?
新股上市就破发意味着资本市场认为新股定价过高,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不愿打新。
那么未来新股上市只能在定价上往下压,直到投资者愿意打新申购为止,这样新股定价就会越来越低——
企业估值偏低最后也会让企业丧失上市意愿。这就导致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受到严峻的考验。
居民储蓄创新高,意味着市场上严重缺乏流动性。
过去居民除了消费之外,投资主要渠道在楼市与股市。
现在楼市与股市双双低迷,居民投资意愿得不到满足,资金回流银行变成储蓄,整个经济就有了通缩的危险;
房市低迷,房子金融属性被剥离,未来房市将难以承担资金蓄水池作用——
房市投资这扇门被堵死了,这个时候管理层就必须开一扇窗,让股市来承载居民的投资需求,让股市替代房市成为新的资金蓄水池。
所以,管理层必然对资本市场态度发生重大改变,不管是重塑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立场,还是把居民储蓄释放出来,甚至是给老百姓开辟一个替代房产的投资渠道,都需要资本市场活跃起来。
这就是最近高层会议罕见的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原因。
这是官媒放出的明确的信号。
这个信号代表官方的态度,未来国家会非常重视“让居民通过股票、基金也能赚到钱”。
那么,怎样才能让居民买股票也能赚钱呢?
首先,过去那种对资本市场的管理模式——面多了掺水,水多了放面肯定是要改变的。
资本市场不是不能加面,而是加面的节奏要控制,不能为了追求融资速度不顾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
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不但要让企业能融资,同时也要让投资者能赚钱——
而唯一同时能满足这种既要也要的途径只有一个,资本市场要走牛。
那么管理层对资本市场的态度的重大转变是否意味着资本市场就能走牛呢?
不是。
中国资本市场要走牛,还需要一个约束条件。
这个约束条件是什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