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能预防长新冠?
图片来源:pixabay
撰文 | Lucy Tu
翻译 | 巢栩嘉
大多数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患者都能完全康复,但全球有数百万人在初次感染后仍要一直与长期症状作斗争,持续时间长达数月甚至数年。这种令人困扰的综合征被称作新冠后遗症(又称长新冠),会表现出一系列症状,包括极度疲劳、胸痛、头晕以及脑雾等认知障碍——所有这些症状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定。
目前,新冠后遗症还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或诊断方法,因此大多数患者都没有明确的诊断或治疗途径。但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广泛使用且价格低廉的糖尿病药物,能够使超重和肥胖人群发展成新冠后遗症的风险降低41%。相关研究于2023年6月发表在《柳叶刀·传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上。
美国斯克里普斯转化科学研究所的创始人兼主任埃里克·托波尔(Eric Topol,曾参与多项关于新冠后遗症的研究,未参与这项新研究)表示:“我不会随便使用‘突破’这个词,但它很适于形容这项新研究。因为这项研究的发现为预防新冠后遗症,提供了第一个可能的具体解决方案。”他补充说,科学家还需要通过更大、更多样化的样本量来复现这些结果。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率先通过安慰剂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了使用二甲双胍(它通常用于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对新冠后遗症发病率的影响。这项研究的1100多名受试者都是超重或肥胖人群,他们被随机分成6组,接受以下某种治疗方式:二甲双胍、抗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ivermectin)、抗抑郁药物氟伏沙明(fluvoxamine)、二甲双胍与伊维菌素、二甲双胍与氟伏沙明,以及安慰剂。
在服用二甲双胍的受试者中,只有6.3%会在初次感染新冠病毒的300天内被诊断为新冠后遗症,而在服用安慰剂的受试者中,这一比例为10.4%。此外,伊维菌素和氟伏沙明都不能降低新冠后遗症的风险。
这些发现属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开展的名为“COVID-OUT”的临床试验的第二阶段,根据这项2期试验的早期发现,二甲双胍能够降低新冠感染前两周内与新冠相关的住院和死亡风险。随着新冠后遗症病例不断增加,研究人员扩大了研究范围,开始评估二甲双胍等药物对这种疾病的长期治疗效果。
此前的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人群更容易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发展成重型和新冠后遗症。而COVID-OUT试验最初就是为了评估多种疗法在这些高风险人群初次感染新冠时所发挥的作用。卡罗琳·布拉曼特(Carolyn Bramante)是肥胖症方向的医生,也是这项临床试验的首席研究员。布拉曼特表示,有必要通过更多研究来验证二甲双胍在其他人群中的疗效。
布拉曼特猜想,二甲双胍或许也能以类似的机制,预防非肥胖或非超重者出现新冠后遗症,不过她认为新冠后遗症风险的降低可能不那么明显。这种药物也许是通过阻断病毒复制来发挥预防作用的,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完全了解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今年6月,布拉曼特和同事发布了一篇尚未经过同行评审的预印本。结果显示,受试者服用二甲双胍后,在他们的鼻腔中检测到的新冠病毒载量(即病毒量)更低。
“二甲双胍已经在门诊治疗中得到广泛使用,”布拉曼特说,“它成本低、容易获得,可以成为预防新冠后遗症的理想疗法。”二甲双胍的广泛可及性意义重大,因为这样一来患者就可以相对较快地获得这种药物。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二甲双胍似乎在新冠感染早期阶段使用最为有效。例如,有一些在初期症状出现三天内服用二甲双胍的受试者,是这项研究所有受试者中新冠后遗症发病率最低的人群之一。
有一些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有更高的风险发展成重型。对此,布拉曼特强调,二甲双胍应用于这些人群的安全性已得到充分验证。值得一提的是,COVID-OUT是少数包括孕期或哺乳期受试者的新冠相关临床试验之一,并且这些研究表明这些人也可以安全地长期使用二甲双胍。
但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心血管内科学教授瓦西利奥斯·瓦西利乌(Vassilios Vassiliou,未参与这项研究)质疑现阶段向患者开具二甲双胍的可行性。因为新冠后遗症通常会在初次感染后数周或数月才变得明显,所以很难预测哪些患者会发展成新冠后遗症。
“如果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处在感染早期的200名患者,却只能预防一例新冠后遗症,那么这值得吗?”瓦西利乌担心,随着二甲双胍使用人数的增多,会出现多种副作用,有效性也会降低。他表示,出于这些原因,针对已出现新冠后遗症的人开展后续临床试验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本文选自《环球科学》杂志2023年8月刊
《环球科学》8月新刊正在热卖
各电商平台均有销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