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佟嘉晟:历时4年,用500小时素材讲述了一个向阳而生的故事
对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保持乐观,
看得清楚每一次的曲折难行,
命运起伏却无法放弃追逐阳光的本能。
这是大三儿的,
也是大多数平凡人的经历。
《大三儿》剧照
作者 | 陈艳
《大三儿》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大三儿,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心心念念的西藏之旅的故事。
“苦大仇深”也许是你给《大三儿》打的第一个标签。
“一个超级平凡的小人物,克服艰难困苦,终于完成了梦想……”也许,这是你们看到影片介绍时,心里的又一个想法。
不可否认,大三儿确实是一个超级平凡的小人物,他的故事也能很容易的,拍成一个非常动人的片子。但佟嘉晟却没有那么做,他用一种温和的、克制的镜头,平铺直叙的,给观众描绘了小人物的日常生活。
之所以如此,佟嘉晟解释道:“我不确定哪种方式观众喜欢,只能诚实的告诉观众,这就是一个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没什么特别的。”
大三儿/叶云和佟嘉晟
一·向阳而生
电影的主角叶云是导演佟嘉晟的发小,一个生活在内蒙古东部小城赤峰的普通工人,他在家里行三,头很大,所以外号叫“大三儿”。
大三儿是一个普通人,他没有成家,没有孩子,有几个好哥们,他的梦想是去一趟西藏,看看布达拉宫,再看看珠穆朗玛峰。
电影用细碎的生活片段,串联出他生活的样貌和心态:大三儿拥有非常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不给家人朋友添麻烦,为了梦想努力奋斗,努力挣着不到两千块的工资,计划自己的生活。
大三儿/叶云
“我们这个行业,忙着为他们这些人感动,把他们的故事分享给这个世界,然后影响更多的人。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些普通的生命个体,和那些带有标签的没有区别。”
在佟嘉晟眼中,这样的大三儿,就是一个值得被表扬的人。
大三儿的身形矮小,家里两个兄长早逝,在工厂领着微薄工资,生活已经被定死一眼就能望到头……
这是大三儿生活的表象。
而导演佟嘉晟揭开了表象,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掩藏着的、积极快乐的、精力旺盛的、充满希望的灵魂。
“他已经站在命运的终点了,是个活得明白,也看的清楚的人。”
大三儿能毫不犹豫的给自己的生活下判断、作指引,比如在去西藏之前,写好遗书。而我们大多数人,很难做到如此。
整个《大三儿》拍摄剧组与布达拉宫的合影
所以在珠峰脚下,大三儿不认为自己需要被净化,在大昭寺里,他也不愿去祈祷下辈子未知的事儿。也正是这样一个向上的灵魂,打动了朴树,他为电影改编了自己的《空帆船》,为大三儿演绎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在佟嘉晟的镜头下,大三儿所呈现的生命的样貌,仿佛是一面镜子。观众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对应的面,多数人和大三儿一样,也都在为了一些理由,努力的工作,向阳而生。
二·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儿?
之所以拍摄大三儿的故事,是佟嘉晟很久之前就有的想法,不存在什么“特意”的选择。
大概七八年前,当时他还在另一家公司上班,不过,公司当然是不同意这个拍摄计划,觉得这有什么好拍的呢。
采访中,佟嘉晟给记者讲述他和大三儿曾经的过往,他们年少时曾亲密无间,一起玩耍熬大夜打游戏,一起打架共患难,在生命的进程里,他们最终走上了分岔路口,虽然始终保持联系,但却已经无法融进个人的话语圈子。
其实这个世界,大多数人也都是如此。但佟嘉晟不想那样,他很怕那个给他创作源泉和温度的地方逐渐远离。“如果我把那里都丢了,那我以后也干不了这件事了。”
所以佟嘉晟最终用了这种方式,让父母和朋友了解自己在做什么。
“那些经历过一些过往的发小,我希望他们不要在原地封闭自己,能怀着善意拥抱这个世界,能自信的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其实佟嘉晟所说的过往,就是他们自己的故事,这次拍摄也可以理解为,是他对老友私人的一次描摹和致敬。
大三儿/叶云
开拍一段时间后,大三儿在他和阿皮三个人的群里提议去旅游,起初他和阿皮都不同意,劝了又劝,“大三儿是家的情况,让我和阿皮心理压力大。但他铁了心,就想去,怕以后没机会了。”遂有了之后的西藏之行。
不过,电影里三人商量出游的这场戏,却让网友觉得有点“摆拍”的嫌疑。面对外界这样的评论,佟嘉晟觉得特别逗:“我干了(拍纪录片)十几年了,我摆不了,你能告诉他演吗?根本控制不了嘉宾,你的拍摄人物完全进入拍摄状态,你就疯了。”他大声的强调着。
“他们不是演员,有演员能搞定这个事儿,我干嘛要拍四五百个小时呢?他们根本搞不定的。让大家看这么有仪式感的东西,你还骗人家,那就太缺德了。”
大三儿的西藏之旅
大三儿的很多事,佟嘉晟都知道,他们太熟了。所以,他请了自己很好的记者朋友和大三儿,面对陌生人,大三儿可以考虑愿意说什么,不愿意说什么,“这是对嘉宾最起码的尊重。”
佟嘉晟始终觉得拍纪录片是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事儿。就算没有西藏之行《大三儿》依旧是《大三儿》,买彩票、拖地、吃饭、中没中奖都是一种生活,只是最终他没实现梦想而已。
三·这是一次挑战。
从策划到最终完成制作上映,佟嘉晟一共花费了近四年时间。
这件事最终能成,不是拿出资金,一路拍,剪剪素材,想放映就能有排片,观众就能看到。
也许,佟嘉晟自己都没有预料到,在这段旅程里他会经历什么。
导演佟嘉晟
钱、时间和扛过高原反应是这件事儿能成的大前提。
佟嘉晟在自己能负担的情况下,拿出了二十万为保留这段时光做准备。就当是为自己的朋友准备一个礼物了,当时他这样想着。
虽然启动金不多,但在内容制作上,他依旧没有降低标准,他对制片人说,“既然要做,我只要最好的制作团队。” 除了自己能完成的部分,声音制作、海报物料,他都邀来了艺术家级的配置。他把制作费全都用在刀刃上,这也保证了作品的技术指标,在审核的时候一次通过。
《大三儿》剧照
断断续续的拍摄持续了近两年,六个人的拍摄团队,素材累计达到五百多个小时。
虽然佟嘉晟一直在说挺幸运的完成了拍摄,但是能想象到,从内蒙古赤峰转移到西藏布达拉宫,再到终点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一万五千多公里,这段路程的艰苦。
在去西藏的路上,整个团队每天拍摄八九个小时,导素材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他仍要早早起来准备出发。
佟嘉晟在拍摄现场
大三儿的高原反应在4000米海拔处到来,影片中阿皮一直注意着的,他比常人低的血氧指数,是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炸弹;摄影师们也在压力下,也开始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
这趟旅程无论是对先天缺陷的大三儿,还是作为普通人的摄制团队,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四·温柔的摇滚青年
佟嘉晟这个人,有点儿多才多艺,导演、制片、剪辑、拍摄、作曲,可以一把抓。
采访中,佟嘉晟开玩笑自己一个人就能省下很多的制作费用。
佟嘉晟在拍摄现场
佟嘉晟拍纪录片十几年,聊到拍摄、采访,怎么说,他头头是道。提到最该注意的问题,他会了三个字“别逼逼”,就是在现场别说话,让拍摄对象忘记你。
他说拍纪录片其实没什么限制,至于很多人困扰的拍了不能上的问题,他直言“那我就不公映,自己收藏就好了。”
除了电影以外,佟嘉晟最爱的就是音乐,学过十几年的吉他,他说自己的工作室都是琴,《大三儿》的大多数配乐,也都是他来完成的。
佟嘉晟和他的琴
虽然已经转职非虚构影像导演,但是想成为音乐大师的心依旧不改。吉他大师们速度、风格、味道,他讲起来依旧心生向往。不过,他却觉得这十几年的苦练时间里,大师教会了他一句真理,“你学不了我们,你做你自己就好。”
他直言自从做纪录片之后, 对影像有敏锐洞察,让他仿佛找到了“灵魂伴侣”,这种表达方式更适合自己,“如果音乐我能到六分,那影像上我能做到十分。用朴树的话,你不是干音乐的料,你是拍电影的料。”
也许,玩儿摇滚的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爆炸式的荷尔蒙,从《大三儿》里藏着一个颗非常“爷们”的灵魂,就可窥一二。
导演佟嘉晟
TIPS:
连日忙碌消耗掉太多的精力,让佟嘉晟稍显疲惫,也透出了些许脆弱。
当然,紧张的工作中,总会有一些情绪,但他说,背负的所有情绪,在回到家看到四岁的女儿时,一切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拍摄期间,佟嘉晟正在经历最难熬的日子,在出发去西藏的早上,他失去了自己的奶奶,在接到父亲信息的那个瞬间,他的脑子里一片空白。
佟嘉晟很清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他也清楚作为一个成年人该有怎样的责任,但是这件事儿却是“巧到让人无法接受。”
导演佟嘉晟
他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对这个世界,他比谁都看的清楚,也看得明白。他用镜头记录着真实的故事,并试图用影像去解构那些人物内心的波折。
也许在未来,这段影像本身也有存在的意义。
“我只是想做点有价值的事,仅此而已。要不然等我老了,我女儿长大了,我跟她吹什么。我是她的全世界,我也尽量做一下别人的世界。我为什么不能用好的地方,让自己看起来更风和日丽一些。如果这些美好的东西,能给这个世界一点点影响,我就更知足了。“
佟晟嘉
实现传媒创始人,小佟实验室导演。
生于1983年,内蒙古赤峰人。从事纪录片制作12年,创作代表作品《幸福中国》、《青春致敬青春》、《寻找日本》等。
作品曾入选中宣部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等多项行业大奖,是国内纪录片创作中坚力量。
2015年开始创作真实电影三部曲《大三儿》、《帆儿》、《城市猴子》。
扫描上图即可购买课程
下单成功后
请联系小助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