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当代年轻人,正在去精神卫生中心找回快乐

当代年轻人,正在去精神卫生中心找回快乐

健康
最近重温纪录片《人间世2》,有一幕无论我看了多少遍,都还是很受触动。
一个学法的女孩,大二时得了双相情感障碍,住进了医院。
印象最深的是,每一次愤怒锤墙或是悲伤啜泣,她都在哀求爸爸
“让我回去吧,回去上课”。
爸爸把老师请来医院的那天,她很开心,却怎么都想不到,老师是来劝她退学的。
“你可以考虑回去……从高中随便考个什么专科在当地去读。
“后面找个工作,我觉得随便三五千块钱对付一下,能凑合过就蛮好了。
但医生不同意:“她现在情况挺好的,退不退学还是要尊重她的意见。”
幸运的是,女孩最后重新回到了学校。
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医生拉她一把,坚持要尊重她的想法和需求,女孩可能就要被迫放弃当初从贵州考来城市的所有努力。
挺感慨的。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都独自承受着不被理解的孤独,和面对困境的无助,在心中无声呐喊:
“我们怎样才能好起来?谁能拉我们一把?”
今天,壹心理原创节目《人生七年》带大家认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谢斌教授。
一起来聊聊,当代年轻人不被理解的情绪、压力和欲望。我们想告诉你:
“你不是一座孤岛,我看见你了。”
想了解更多谢斌教授的故事,点击文末视频或在视频号搜索【洪雯说】,直达对话现场。

提起谢斌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很陌生。
但如果你身边有上海的朋友,或者你就在上海,你一定知道“宛平南路60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一个全上海曾经讳莫如深的地方。
作为“宛平南路600号男神”,谢斌记得,刚来医院的时候,像在上演一部恐怖片。
推开大门就看见两排大树,一条小路走进去,是几幢很矮的50年代老房子。每幢大楼的窗户是焊死的小格子,封闭式的病房让人感觉,跟监狱差不多,阴阴森森的。
很多护士哭着进去,却也不愿意出来,在工作都靠分配的年代,不少人都对心理疾病有污名化、偏见和歧视,“好像从精神病院出来的人都抬不起头”。

那时候的谢斌绝不会想到,这个所有人都避而不谈的地方,会在几十年后被年轻人捧红。
先是一款印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logo的月饼,被大家纷纷调侃是“精神饼”。
谢斌很惊讶:“那天晚上我还在外面吃饭,宣传科的人跟我说,网上一下子都在炒600号月饼,我才去看了一下。
我们本来还担心卖不出去,上面的logo让职工觉得送出去有点‘丢人’,最后很多人问我们要,有些年轻人跑到医院门口拿着盒子拍照,淘宝最高卖到1288块(原价78),堪比演唱会门票。”
接着,“600号画廊”开幕一周后,冲上了微博热搜——
一名80岁的双相情感障碍老人,在自己画的《飞鸟与鱼》旁边写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飞鸟和鱼的距离,一个在天上,一个却深游海底。”
一个拥有蝴蝶翅膀的女孩,翅膀上画着星星和爱心,她朝着天空张开双臂,在画作右下角写下“不是梦”
那些画的作者,有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的是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他们的一张张画作、一句句话语,冲击了很多普通人,
有人惊讶“原来我们都曾有过同频共振的烦恼和思绪”;有人破防“连亲人朋友都不能理解我的痛苦,却被一个从未见过的陌生人看穿了”。
很多来参观的年轻人,在留言墙留下这样的困惑与回答:
“精神困扰对你而言是什么?黑夜的露水”;
“春天来了,我是说去迎接你的灿烂”;
”累了也可以休息噢”……
从墙壁到天花板,人们写满了自己相似的患病感受、平常难以对旁人说的话。
没有指责、轻视和嘲笑,只有接纳、理解和共情,互相打气,彼此拥抱。人们短暂地在这个地方,“偷”一点慰藉。
从“不敢走出医院”到“年轻人主动涌进来”,谢斌感叹:“之前大家会有病耻感,但今天觉得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是件时髦的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是一个双向奔赴的成果。”
病人和大众之间,通过这种留言安慰彼此:“人与人之间是有连接的,也许你有这样的问题,我有那样的问题,但我们都是人类。即使很严重,但我们不是孤岛,我们都在互相支撑。”

然而,宛平南路600号只能让人们短暂逃避现实一会儿,走出大门后,内心依旧孤独。
为什么?
谢斌跟壹心理分享了一些故事——
他看门诊时遇到过一个孩子,旁边有家长陪着,孩子可能觉得自己不对劲,但家长不承认,对医生说:“是他自己要来的,我觉得他没有精神病,没有心理问题,你给我判断看下他是不是真的有病。”
言下之意是,“希望医生能够开出一个没有精神障碍的诊断”。
还有些家长,明知道孩子患了较重的精神障碍问题,但考虑到孩子之后要考大学、要工作、要成家,特别害怕被戴上“精神病”的帽子。
以至于很多年轻一辈其实并不避讳自己的心理问题,但会瞒着家长,或者拉上朋友来挂号看病。
“遮蔽双眼的事情还在发生,误解依然存在,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谢斌很感慨,“如果人们能更多了解精神疾病的知识,减少对它的污名化,减少偏见和歧视,很多悲剧都可以避免,比如走上犯罪道路。”
这让人头皮发麻。
这么多年,我们都在努力破除公众对心理问题的误解,但很多人还是没意识到污名化的问题。
想起身边有个抑郁症朋友,时常因为整夜失眠、突如其来的沮丧感到绝望。父母否定了她的情绪,说她矫情,劝她“看开点”。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时间长了,大家也把抑郁症戏称为“玉玉症”,生气又无奈。
谢斌也在思考:或许我们并未意识到,心理知识的科普不是说,像写论文一样讲科学、摆道理,普通人很难理解什么是“心理障碍”,反而更想知道,你能不能共情我的痛苦?
那个爱哭的我,爱笑的我,痛苦的我,残缺的我,都想要平等地被尊重被看见。

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当年轻人被理解、被看见之后,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吗?
显然并不是,理解是保护心理健康的第一步。
而真正要面对抑郁、焦虑、痛苦、迷茫……最核心的力量,还是得靠自己。
我知道这挺难的,但比起一个人不知所措地面对未知,被看见、被理解后再重新出发,会让人更有勇气。
如此,我们才有力气去寻找方向,才有精力去探索“我要成为谁”。
谢斌感叹,自己也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找不到方向也好,对自己的事业迷茫也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可能把就业、谋生、事业这几个概念混在了一起”。
他举了个很典型的例子,比如我们刚大学毕业或读研究生时,不管怎么样都会先想办法活下来,就像游泳运动员得把自己的动作练好,要学习的东西越多越好,形成一种肌肉的惯性。
到了某个岗位、某个平台上再去看——“我真正的兴趣在哪里,今后真正的人生方向在哪里”。
当孤岛不再是孤岛,锚点就是你远航的坐标,你只要不断纠正、不断磨合往前走。
“这些都是很底层的东西,又非常重要,最后到了真正寻找下半生的人生目标时,我们才谈事业,它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我们的能力积累是为了今后的事业。
要把人生拉长来看。”
谢斌还提到,从更深层次来说,自我认知很难但很有必要。当我们能够尽可能多地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提升自己的同理心,我们就不会被他人的眼光左右,不去跟周围人做太多的比较。
因为我们清楚知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成为怎样的人,便不再迷茫和无助。
就像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存在的一件礼物。”

宛平南路600号的爆火,其实也让人们看到,被现实困在原地的年轻人,挺痛苦的。
ta们从小被教育要做个懂事坚强的孩子,要做个情绪稳定的大人。
但没有人告诉他们我累了的时候,我情绪崩溃的时候,我抑郁的时候,怎么办?
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在海里不停挣扎。
据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2018年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精神障碍患者超过2.4亿人,总患病率高达17.5%。
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儿童青少年和职场白领的心理问题,让人特别焦虑和忧心。
我们还能怎么做呢?
谢斌和壹心理分别聊了聊对这两个群体的不同帮助。
在儿童青少年的问题上,他建议:
“只要没有住院,哪怕吃药也可以正常生活,如果家长能够达到这样一种认识,基本上就能够给孩子一个社会化成长的环境。
因为学校是他的社会,一定要心理友好,不单单是对正常的小孩心理友好,对有病的小孩也要心理友好,大家都平等去看待各种各样的小孩。”

而对于职场白领来说,他发现很多人在察觉自己情绪时,会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普通的心理问题,还是得了精神疾病,所以要帮助大家进行区分。
“心理行为的问题,是正常人群中遇到的一些事情,不管是心理表现、情绪表现,还是行为表现,没有重到需要专业干预或药物干预,绝大多数人存在的都是心理行为问题。
精神疾病是已经达到临床上的诊断标准,这个是有严格标准的,到了这个程度,基本就是属于病人,要去专业的医院或通过心理咨询解决这个问题。”
看到他活力十足地给大家支招,我忽然想起开头那个心理医生对记者说:
“我觉得社会、学校,还有我们普通公众,都应该不要用这种有色眼镜去看这些精神病人。
首先她是一个人,是一个人她就需要全面发展……应该把她当做一个正常人来看待会更好一些。”
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努力,才能让这个世界好一点,更好一点。
最后,祝你在未来的日子里,不必单打独斗。
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世界和我爱着你。
想了解更多关于谢斌的故事,可以点击下方视频看完整版


-The End -

作者:林大发

编辑:Jessica 、笛子

图源:unsplash、谢斌


参考资料:

[1]新民晚报:宛平南路600号画廊。

[2]澎湃新闻:恐惧、调侃、直面、包容,宛平南路600号“出圈”背后。

[3]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2018年数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世界精神卫生日#精神健康是我们的权利当代年轻人:嘴上爱着朱珠,心里全是妍珍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出口:在上班和上进之间,我选择“上香”当代年轻人,用“胡说八道”拿捏无效社交当代年轻人,正在苦修做饭糊弄学《当代年轻人含“搭”率自测表》当代年轻人,教伍佰“做人”世界精神卫生日 | 全国宣传主题: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当代年轻人,争抢着去当猪…六十六 中秋当代年轻人,争抢着去当猪悸动烧仙草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多巴胺」补给站“过度敏感,凡事总往坏处想”| 高敏感人群如何找回快乐?当代年轻人都这样谈恋爱:(有点羡慕)世界精神卫生日|儿童心理健康推荐书单,收藏转需!精神病院,当代年轻人的庇护所六十五 秋收“拿下沪签”,当代年轻人的社交货币【父亲节】淡泊名利的知識人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疯狂迷恋新品溜着看,看着扯当代年轻人选择养老专业后,会成为最抢手的人才吗?当代年轻人的职场智慧:与其向上管理,不如向下兼容小说【1984】的背后故事排队难求的灵隐菩提手串,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庇护神器!当代年轻人,流行喝一种很新的茶卫健委医政司 | 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海报当代年轻人的一些精神状态 ​​​余华莫言成互联网小狗,当代年轻人找到新的精神“马杀鸡”12个洞察,读懂当代年轻人为什么当代年轻人都很社恐?直播预告 | 北京预防医学会—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系列公益讲座买彩票,当代年轻人最好的安眠药当代年轻人,开始逃离城市返乡种地油米YouMe —— 当代年轻人的关系&成长社区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