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前装增速大幅下滑?市场格局分化/新玩家陆续入场
去年开始,前装HUD成为资本市场热捧的智能网联细分赛道。从W-HUD搭载率的提升,到AR-HUD的规模化上车,以及更多自主品牌(包括长城、比亚迪、长安、上汽、理想、哪吒等)新车陆续增加HUD配置。
但整体市场表现却没有走出高速向上的势头。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6月中国市场乘用车新车前装标配HUD(W及AR两种类型)上险交付57.88万台,同比仅增长24.15%(2021年上半年同比上年同期增长111.62%)。
但市场格局出现分化。
其中,排名国产HUD市场份额首位的华阳,今年以来新项目陆续量产,出货量同比实现较高增长(超过50%,高于市场平均增速)。
目前,华阳正在大力发展AR-HUD 3.0,以VID(投影距离)可变式HUD作为新一代AR-HUD的技术突破口,双焦面、斜投影、光场式AR-HUD依次为VID可变技术的进阶方向。
公司双焦面AR-HUD在技术上实现重要突破已获得国内主机厂的定点项目,正在推广的斜投影AR-HUD体积小,成本相对低,小参数即可实现大参数的AR显示效果。
截至目前,华阳的AR-HUD已获得包括长城、长安、广汽、奇瑞、东风乘用车、华为等多个客户的定点项目。其中部分品牌 车型已经在去年开始出货。此外,华阳多媒体还与华为签署了智能车载光业务合作意向书,在智能汽车尤其是AR-HUD领域进行深入合作,项目已投入开发。
而部分企业的出货量则受到了一些影响。
比如,水晶光电的HUD从2020年12月份到2021年全年,主要是红旗的EHS9,不过搭载量并不多。2021年该公司汽车电子整块业务收入是1.2亿元左右,其中有整机(HUD)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车载光学元器件。
受疫情的影响,今年一季度该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增长部分主要是光学元器件。今年二季度开始,该公司才在比亚迪、长城几款新车型陆续出货W-HUD。不过,今年还将有更多的车型会进入量产,比如刚刚发布的长安深蓝SL03。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HUD赛道下半年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机会和风险。其中,车市能否持续回暖是最大障碍,部分品牌(比如,理想、长安、比亚迪)销量持续增长,可能会带动部分供应商继续保持HUD出货增速。
同时,市场开始涌入更多的新玩家。
作为国内唯一自研HUD的车企,今年比亚迪旗下弗迪HUD工厂已经正式投产,由国内第三方供应商提供光学设计及HUD非球面镜部件。目前,部分车型已经开始搭载上车。
作为京东方精电布局车载系统业务的重要一环,疆程已经披露的量产项目为全球首款华为智能座舱燃油SUV——北京汽车魔方,搭载高达60英寸画面、分辨率854×420像素的AR-HUD。
该公司也是国内首家自主组建软件算法团队的HUD供应商,实现复杂变量环境下的稳定光学设计,解决杂散光、阳关倒灌等光学难题。
此外,今年7月,经纬恒润发布公告,公司增强现实抬头显示产品AR-HUD已获得国内某主流车企的平台级产品定点,具有高分辨率、视场角大、成像距离远、畸变小,亮度高、色域宽等优势,多个车型的AR-HUD产品将于明年量产,目前还在针对十余个车型进行产品开发。
另一家国产HUD供应商瀚思通,则是业内唯一具备DLP、TFT双主流技术路线及自研LCoS PGU光机的厂商,并且推出了全球首款基于QNX系统的AR-HUD产品。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将于2022年中旬升级AR-HUD 2.0(基于LCoS,Android系统,普通挡风玻璃),突破12米远显示,88寸大画面。
同时,该公司是国内首家获得海外高端车型前装HUD项目定点并实现量产的厂商。目前,瀚思通已经参与国内数十款新车的AR HUD前装量产项目,去年在浙江新昌也新建了华东智造基地配合前装量产。
此外,软件供应商也在进入市场割据阶段。此前,HUD尤其是AR HUD的软件引擎,主要有HUD硬件厂商自研、主机厂自研、地图导航及座舱系统方案商几种形态。
比如,东软集团也在此前智能座舱产品、全球导航平台、T-Box/5G Box、车路协同C-V2X、辅助驾驶等业务基础上,推动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AR-HUD)等一系列新产品的研发。
目前,该公司的AR-HUD软件方案融合专业导航技术、采用多种核心软件算法及交互设计界面,可支持高度定制化,可灵活适配各种硬件产品,目前已与多家主流汽车厂商合作,即将进入量产状态。
与此同时,合资品牌也开始进入新一波HUD的搭载上车周期。
比如,即将于9月开始交付的日产新一代纯电动车ARIYA,基于日产CMF-EV电动平台打造,也将搭载来自松下的大屏幕WS HUD,首次集成ProPILOT 2.0辅助驾驶系统信息,并基于车载以太网提供高速通信。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2022年中国市场乘用车新车前装标配HUD(W及AR)同比上年增速在35%-50%区间,有机会冲刺150万台规模。同时,供应商市场格局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国产份额有望从目前20%左右实现翻倍增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