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致命一击
西方国家援助乌克兰的装备弹药清单是相对透明的,早在今年6月初乌军发起反攻之前,就有学者做了预测——乌方现阶段储备的军事资源大概够两个月的高强度消耗。
果然,自七月中下旬以来,乌军进攻的势头逐渐减弱,整条南部战线(扎波罗热)上除了一次旅级规模的突击外,很少能见到营以上规模的进攻作战。
俄乌双方有点像“每日战场打卡”,十分默契。
经常是乌方派出小班组性质的坦克装甲车编队做试探性进攻,俄方出动无人机拍个视频,俄军后方炮火能击毁车辆就击毁,击毁不了乌军就撤走。
以前一个镇易手媒体们报道一下,现在一个村就得报道。
扎波罗热一带的地雷阵成为阻碍乌军反攻的重要手段,现代布雷装置都是车载自动发射布雷,扫雷扫得再快,也没有布雷快。
“每日战场打卡”的同时,乌克兰方面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对俄罗斯后方港口、桥梁等基础设施的打击上,比如克里米亚大桥。
有军事专家点评称:基辅已经意识到复制“哈尔科夫模式”(闪电战突击)的难度,开始把希望寄托到“赫尔松模式”上。
所谓“赫尔松模式”,即通过广泛袭击俄军后勤补给线的方式,迫使对手从地理位置不利的阵地自行撤退。
不过在一些俄罗斯专家看来,乌克兰搞后方袭扰的主要目的其实是掩盖前线反攻不利,给西方国家和国内民众一个交代。
考虑到当初赫尔松右岸只有一条补给线,而扎波罗热地区的俄军有若干条陆路补给通道,此番乌方后勤袭扰战的效果如何,尚待时间检验。
安东诺夫斯基大桥是连接第聂伯河两岸的交通要道,它的炸断导致俄军后勤陷入被动局面,不得已撤出赫尔松。
乌克兰铁路地图。克里米亚半岛由一座地峡和两座大桥与外界相连,地缘处境比较脆弱。
乌军的的这种策略转变是主动也好,被动也罢,外界并不太关心,大家比较好奇的是它会不会起到预期效果。
我们看上面的乌克兰铁路地图。
不难发现,与乌东地区稠密的铁路网不同,扎波罗热地区的俄军后勤补给高度依赖两条铁路运输线:北线的关键节点即前文反复提到的托克马克(上方黑圈),南线的关键节点则为克里米亚大桥(下方黑圈)。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经“马里乌波尔→别尔江斯克→梅利托波尔”的公路,但总体运力逊色于南北两条铁路线。
从军事的角度看,俄军这两条补给线确实问题很大。
北线距离实际交战区不远,很容易受到威胁,俄军可能不太放心让一些高价值物资走这条路。
南线严重依赖克里米亚大桥,尽管目前乌军的一般炮火够不到,但不排除未来乌军用西方援助的先进导弹对其发动大规模袭击。
根据8月12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消息,乌克兰军队用改装的S-200导弹和无人机对克里米亚大桥发动攻击,不过没有造成伤亡或损失。
有军事专家称,这次导弹袭击很可能是乌军的一次“试探”,目的是摸一摸俄军防空系统的底,为接下来使用“风暴之影”隐身巡航导弹打击做准备。
客观来说,针对关键设施的防空作战的确比较困难——你哪怕成功拦截十次,对手只要穿透一次,就会带来显著的不利影响。
另外,像克里米亚大桥、琼加尔大桥(连接克里米亚半岛与扎波罗热)等重要基础设施其实具有一定的心理意义,但凡是遭到损毁,世界各国媒体必然作为头版头条轮番报道,政治意义不亚于乌军打了一场小胜仗。
克里米亚大桥为公路铁路两用桥,前些天被乌军无人艇损坏的为公路桥,军事层面的影响相对较小。
站在俄罗斯一方的角度,该如何处理这种局面呢?
有分析认为,俄军很可能想复制“巴赫穆特模式”,即在乌东地区挑一个相对有利于俄方的关键城市,通过对其发动进攻来转移调动乌军。
我们看下图。
左上角为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苏德战争古战场。
右下角是俄军2022年的最后一个重大战果——北顿-利西昌双子城。
红色圆圈标注的三座城镇是去年乌军哈尔科夫反攻收复的库皮扬斯克、伊久姆和红利曼。
卢甘斯克州(俄控)与哈尔科夫州交界处的地图。
最近一段时间,俄军明显加强了在库皮扬斯克一带的进攻。
根据乌方发布的消息,俄军自7月中旬开始将约10万部队、超900架坦克和370辆自行火炮部署到了这一地区。
8月9日,乌克兰当地市政府正式宣布平民撤离方案,给人大战一触即发的感觉。
有军事专家指出,俄军针对库皮扬斯克的攻势主要是想要分散南线乌军的注意力,但也不能排除普京试图发动致命一击。
因为库皮扬斯克和红利曼是乌军去年哈尔科夫反攻的标志性战果,假如“得而复失”,将给乌克兰和西方援乌的人心士气造成巨大打击。
只是新开一条“战线”至少需要10~15万军队,进攻消耗的军事物资也明显高于阵地防守,处于被制裁状态下的俄国是否有能力、有必要打这场战役,值得克里姆林宫团队仔细斟酌。
卢布兑美元走势。2022年开战之初卢布汇率曾急剧下跌,随着俄罗斯政府强制要求能源出口与卢布挂钩,汇率又急升回来,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卢布汇率再次下跌,已接近历史最低点。
简单概括一下当前的乌克兰战场形势。
俄军的攻势聚焦于卢甘斯克与哈尔科夫交界处,这里毗邻其本土,后勤补给方便。
俄军在前线的行动高度受国内社会经济状况限制——开战第一年还能吃点老底,可随着时间拉长,经济状况将成为左右战局的重要因素,为此俄方不得不采取偏保守的防御策略。
乌军的攻势聚焦于巴赫穆特和扎波罗热一带,前者是俄乌战场上具有象征意义的城镇,且瓦格纳占领后并未来得及修筑外围阵地工事,乌方认为值得一攻;后者因距离俄本土较远,地形突出,长期被认为是最佳突破口。
乌军的前线行动高度受欧美大国选举政治影响,尤其是美国。
乌军上一次全力进攻恰好发生在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之前,有西方媒体猜测,面对当前反攻不顺的局面,拜登政府可能会要求乌方保存实力,将决定性的反攻时机推迟到明年春天,即俄罗斯大选期间。
还有一种说法:拜登政府和乌克兰十分希望在2024年7月的华盛顿北约峰会前取得“重大突破”。
因为拜登明年11月要大选,假如之前能够将这场危机以胜利者的姿态盖棺定论,会给选情显著加分;而届时一旦局面继续僵持,必然成为共和党猛烈攻击拜登外交政策的靶子。
部署作战的绍伊古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谈过很多有关俄罗斯战场失利可能带来的影响。
比如长期战争导致俄国国内经济严重衰退,不排除再次发生1991年苏联式动荡;再比如俄国国内军阀势力隐隐崛起,给后普京时代的权力交接蒙上一层阴影,等等。
本篇最后我们试着探讨另一种场景:万一普京真的遂愿了呢?
在乌军正面反攻迟迟未见突破的情况下,其所依仗的“赫尔松模式”无非就是不停地拼消耗,尤其是远程弹药和大型装备的消耗。
可西方国家并不愿意陷入这种遥遥无期的僵局,因为消耗的军事和财政资源需要由他们来提供。
实际上,目前唯一能够看到的战争结束模式,就是西方不再以现有军援规模支持乌克兰,失去外部资源支持的基辅被迫放弃收复全部土地的期望,与俄罗斯达成某种形式的现状停火。
然而这一场景会被各方解读为华盛顿无法再捍卫其所谓“基于规则的秩序”,将成为有史以来对支撑美国霸权的二战后秩序的最大打击。
对于中国而言,此时拥有两种选择:
其一是任由普京把“基于规则的秩序”掀个底朝天,顺势进入《幸存者模式》。
其二则是尽可能引导俄罗斯做出让步,实现《突破陆权国家困局》一篇中提到的以中欧为主导、俄罗斯为枢纽的亚欧大陆新秩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