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宇 | 我在中国放电影:纪录片放映,交流和沟通才是最终目的
冯宇讲座《我在中国放电影——民间放映面面观》之三:
纪录片放映方法的多元尝试——圆筒的故事
冯宇,独立策展人。2007年于深圳创办「圆筒艺术空间」,从事两岸四地华语独立电影的推介。曾发起「圆筒大学生影像展」、「深圳湾艺穗节,电影+影像展」和在农村展映的乡土影像展,并于两岸四地多个影展出任评委。组织策划的活动将放映行为拓展至城市荒地、厂房、公共场所、乡村祠堂、粮仓等,拉伸影像传播的边界。
这一切怎么开始的呢?我以前也不是做这个行业的,就像黄文海以前也不是一毕业出来就做独立电影导演的。
一、圆筒的开始:老男人的Party
2007年,我有一个朋友租了一个圆筒形状的仓库。这个圆筒刚好是深圳政府的物业,也是政府的公共艺术中心。
圆筒是一座很高的建筑,据说,圆筒的建筑设计师的初衷,是希望在写字楼和办公场所之外给大家一个放松、打开身心的地方,所以他让圆筒里的人能看到天(也就是坐井观天),人们可以在里面打坐冥想。可是,后来物业的主人认为这个用途不适合。
深圳雕塑家园-圆筒艺术空间 [梅林.中康路8号]
我们觉得拿它来做仓库太浪费了,就想用这个地方做点其他的事情。
最初我们也没想一定做放映,而是把圆筒当成一个综合体,发生各种各样文化、艺术类的事情。我们给它的名字,就是大家习惯叫的“圆筒”。我们把圆筒隔了四层,第一层作为放映空间。
2007年的七八月份,我们在这里做了一个活动“老男人的Party”。这个活动的名字不是我取的,所以我也不太清楚为何一个有这么骚的名字——老男人,但实际上不怎么老吧,很年轻的小伙子。
2007年8月18日到20日,圆筒艺术空间第一次举办放映活动——“老男人的party”,放映了《男人》(胡新宇)、《南京路》(赵大勇)、《热闹》(王我)、《火把剧团》(徐辛)、《厚街》(周浩)、《梦游》(黄文海)、《操他妈的电影》(吴文光)等纪录片,这些纪录片的导演年龄当时均超过35岁。
这个展当时策展应该是刘高明和朱日坤。这个画面上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大家可能都在碧波押看过:左边的赵大勇,前边的朱日坤,中间的王我,看黄文海这个小眼神,右边胖一点的是徐辛,遮住了后面露出一点白衣服的胡新宇。没在这个画面里面的好像还有周浩,还有郭熙志?……今天回头看这些都是中国独立纪录片非常重要的名字。这就是圆筒的开始,有很多这样的放映活动。
但这个活动绝对不是为放映而放映,它延伸出了其他的产品,比如黄牛田电影小组。
黄牛田电影的标志:一个种子。来自于梁晓武先生的設計。
当时参与“老男人的Party”的一部分人在活动结束后去了惠州的一个村子,叫黄牛田,成立了黄牛田电影小组。后来我们看到的一些电影,比如《克拉玛依》和《查房》等,比如看胡新宇的片子,其他一些人的片子,片头能看到黄牛田电影小组的LOGO。他们小组有自己的一个宣言,其中非常重要的第一条:“这个小组成员的作品,拒绝来自任何方面的电影审查。”这看起来是一个非常激的提法,但其实这在中国(尤其在当下的中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黄牛田电影宣言》@徐辛XuXin
二、影像记录双城志
有一次,我和香港纪录片导演张经纬在圆筒聊天。张经纬的祖籍是深圳,我之前也在香港呆过几年,我们各自都认为对对方的城市非常了解。但我们聊天之后,发现一个共识:其实我们身边的人、这两个城市里居住的人,其实对于对方、对方的城市、对方城市里的人的了解,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多。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些事情,让大家之间有更多的了解和沟通?纪录片是一个好的打开话题的方式,所以我们决定一起做“影像纪录双城志”,把纪录片作为一个引子、话题,让两地的人互相沟通、认识多一些。
·2009年7月4日,圆筒举办“张经纬作品《歌舞升平》放映暨‘影像纪录双城志’座谈会”,开始“影像纪录双城志”系列活动
影像纪录双城志每次都会放映深圳、香港的纪录片作品,也会邀请两地的作者、观众在同样的场合里面有更多的交流、分享和探讨。这个活动从没在香港做过,只有在深圳,但这个活动的确给了深圳本地观众和纪录片从业者更多渠道,去了解香港的同行、城市、文化、人。
再后来,我们这种地域的限制可以更打开,所以就双城也不要了,就让这种深入交流的方式不断打破地域界限。
基本上所有的放映活动我们都不是以放映为最终目的,而是希望通过放映,创造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不仅仅是不同城市、不同地区间的交流,也是纪录片作者和观众的交流。圆筒后来延续的思路大致是这样,这个思路影响着接下来很多放映活动的策划。
·深港影像纪录双城志放映郭熙志作品《典型》、杜海滨作品《1428》
三、圆筒大学生影像展
从2010年开始,我做了“圆筒大学生影像展”。
那时我发现大学生的影像创作越来越活跃。但是除了在大学生的层面,基本上没什么人关注和了解,社会公众完全不知道这些作品的存在。我当时就想做这件事,让公众看到大学生的作品。
·2010年“该年轻人发飙了!——圆筒•大学生电影展”
大学生的影像创作刚开始活跃的时候,也是DV刚开始普及的时候,很多人能用小的机器来高度自主地进行拍摄和制作工作。所以有很多作品虽然在制作上不算特别精细、高标准,但有很多新的想法、很多有趣的点、很多细致的观察,我觉得这样的东西必要呈现在公众面前。
当时做这个活动基本上囊括了珠三角、港澳所有的高校,后来延续到台湾和海外,很多华语的大学生影片创作都进入到这个范畴里。做这件事的思路一直延续到我后来的影像放映——我希望把不同地区的华语影像创作带给不同的观众。
·2010华语纪录片节——海报设计:王我
最开始,我讲到大家观赏影像作品的三个渠道,实际上这三个渠道里看不到独立电影,看不到大学生作品,也看不到除了自己之外其他地方的非商业的影像作品,即使同样是华语的作品。这种情况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或者说今天是越来越差的,越来越少的。这个比独立电影可能还要严重,就是大家视野变得越来越窄。非商业的作品,不是我这个区域(中国大陆)的,这个区域以外的作品,我看到的机会得非常稀少。那么这个也是我做这个事情的初衷。
“圆筒大学生影像展”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当时珠三角包括港澳台的很多的年轻人,能在假期里参与这个影展,有机会认识到和自己同龄、同语言、不同环境成长的人和作品,这种某种程度上能给他们打开视野。
·2010年“该年轻人发飙了!——圆筒•大学生电影展”
当时很多的影展当中没有专门做大学生的影像展这个类别或者部分。很多人的作品没有地方去投放或者参展。因为学生作品如果和有经验的专业作者去比拼,会被认为不专业,或有其他的缺陷,所以很多大学生作品进不到专业影展的领域,不像现在有更多的针对大学生的比赛和影展。所以那时候,圆筒大学生影像展能够满足很多大学生的放映需要。
【参与方式】
现场购买本次活动周边满199元,即可入场参加单场活动。
【活动地点】
深圳南头古城if工厂多功能厅
扫描下方客服微信可进行预约报名
周边01:
《电影意志》
作者:王小鲁
版本: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
定价:52元
简介:本书是王小鲁近年来发表于《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报刊专栏的影评文章精选集。从《庐山恋》《顽主》《流浪北京》,到《算命》《山楂树之恋》《不成问题的问题》,作者以其一贯秉持的美学视野、锋芒毕露的用笔,梳理出一部198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备忘录。“电影意志”是人类意志的表达,而电影仿佛也拥有自己的意志,具有超越电影人向前发展的力量。本书力图展现电影风貌之下的历史因果,引领读者发现潜藏其间的文化脉络。
周边02:
《人类学电影》
主编:朱晓阳
执行主编:李伟华
版本:云南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23年6月
定价:56元
简介:
卷首语
“《人类学电影》出版了。”言为心声,让我们仅用这句平实的话表达一下心情。
数月以前我们曾在一篇征稿的短文中说过以下几句话 :“百年以来,人类学家一直使用影音设备作为研究工具,一方面用于收集数据、记录生活、传播经验见解和交流研究结果 ;另一方面人类学电影也作为一种文化表征被生产和传播。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当下的人类学电影被传播到非常广泛的观众群中。鉴于这些发展,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与云南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将合作出版《人类学电影》,每年出版四季。”
新鲜感现在已经不像开初那么强烈,但依然有一些想说的话。我们的初衷是创办一份影像民族志作品汇聚的系列学术出版物。我们希望用这个平台向外界展示人类学电影的形象,希望她成为人类学电影作者和学者的共同家园。我们希望《人类学电影》能够用与文本民族志相当的水准向观众 / 读者介绍人类学的成果。
让我们在 2023 年的春夏之交开启《人类学电影》之航。
——《人类学电影》编辑部
周边03:
绝版纪念品,现场揭晓
冯宇
独立策展人。2007年于深圳创办「圆筒艺术空间」,从事两岸四地华语独立电影的推介。曾发起「圆筒大学生影像展」、「深圳湾艺穗节,电影+影像展」和在农村展映的乡土影像展,并于两岸四地多个影展出任评委。组织策划的活动将放映行为拓展至城市荒地、厂房、公共场所、乡村祠堂、粮仓等,拉伸影像传播的边界。
【赞助商】
朱翥居
芙力
黑胶房子
展览信息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