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抗血栓药物应用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抗血栓药物是指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治疗已形成血栓的药物。根据作用不同可分成3类:
抗凝药物:抑制凝血过程;
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
纤溶药物:通过诱导纤维蛋白降解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
华法林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途径代谢,这其易发生药物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临床抗凝治疗中需进行抗凝强度监测,以国际标准比值(INR)为监控目标,控制INR在2.0~3.0之间; 服用华法林后12~18h起效,36~48h达到抗凝高峰,单次给药持续时间为2~5d,多次给药则可持续4~5d; 作为间接作用的抗凝药,半衰期长,给药5~7d后疗效才可稳定,故维持量是否足够务必观察5~7d后才能判断。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比伐卢定、达比加群酯):主要通过直接、可逆地结合凝血酶的活性部位而抑制凝血酶,阻止纤维蛋白原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从而阻断凝血级联反应的最后步骤及血栓形成。 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艾多沙班):通过抑制Ⅹa因子、阻止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而发挥抗凝作用,同时抑制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继而阻断纤维蛋白的形成,最终抑制血栓的形成及扩大。
UFH由于还能和血浆蛋白、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结合,因而个体差异大,需要频繁监测和滴定给药,半衰期2h左右。 LMWH可以可靠地基于体重给药,除了一些特殊患者(老年患者、孕妇、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频繁监测,半衰期6~8h,目前主要用于长效抗凝药物的停药后桥接治疗。常用LMWH包括依诺肝素、达肝素、亭扎肝素等。
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属于前体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后激活。由于其结合的不可逆性,暴露于此类药物的血小板凝血活性在剩余寿命周期都受到影响,因而血小板功能的恢复速率同血小板的更新速度一致,通常需要7~10d。 替格瑞洛的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停药后抗血小板效应在3~5d消失。坎格瑞洛可逆性抑制P2Y12受体且在血浆中可快速被酶代谢,可通过静脉进行给药,在停止输注的1h内血小板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水平;此药代动力学特性使其成为围手术期停用长效抗血小板药物后可选的桥接治疗药物。
t-PA对纤维蛋白具有特异性亲和力,故可选择性激活血凝块中的纤溶酶原,具有较强的局部溶栓作用,同时不引起全身纤溶激活状态。 scu-PA同时具有酶原和酶的双重性,其诱导的溶栓同样具有相对血栓的专一性。二者无抗原性,过敏反应较少。 rhPro-UK具有溶栓作用强、出血风险小、再通率高等优点,目前较多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紧急溶栓治疗。
本平台提供以下相关服务,直接点击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