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 距“完美”只差一个微动 —— ROG 战刃 3 之拆稀碎&改微动
CHH ID:hellduck
书接上回,自从接手了设计仿真工作,平添了鼠标中键舒适度的这个烦恼
人到中年,这个事情不解决总觉得哪里不对……
于是近乎疯狂的搜罗鼠标,改装微动,乐(xian)此(de)不(dan)疲(teng)
2月份发现了雷蛇的蝰蛇 V2X 中键很舒服,但其实在这之前之后对于鼠标的执念一直都在
在 V2X 之后相继改造了戴记严选卖不出去的MS420DS,卓威的EC1,甚至想要搞一台停产的顶级外设EM945……
而在这之前,其实有一台可换微动的 ROG战刃2 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最近为了更好的手感,研究了很多网上的拆解视频,试图通过独立的中键机械结构
而不是简单的用编码器和一个微动凑个中键的鼠标继续折腾
除了上面提到的买不到的 EM945,还入手改造了一台微软 IE3.0 复刻丢在办公室
接着就有了这台 ROG 战刃三代的登场
开
说是无线,其实是三模,理论上应该比二代的组件只多不少
但是三代的包装盒明显比二代要精简的多
某“红点大奖”,印象中前几年被大众归为了“给钱就评”的那一趴了
不过这个将总体偏向于外观设计,不在本帖探究之列,我下单时甚至都不知道 ROG 也会去参评这个评奖。
包装背面简单宣传了一下自家产品的DPI啊 微动啊 RGB性能增强器什么的
开箱,包含鼠标本体,分离线缆, C to A 转换器,备用脚贴
两枚欧姆龙替换微动,一个拆微动的架子,以及说明书和信仰贴纸
2代战刃有两根线,一长一短,长的编织线硬到轻松扫倒桌面上的各种摆件的程度
但是三代这根线,软到令人觉得新奇,基本上类似面部套包了四根无绝缘层的线的那种感觉
此线势必不能作为快充使用,所以还是得收起来防媳妇儿……
USB C to A 转换器,附带败家之眼凌厉装饰
如今家里各种信号都装满了,2.4G 信号随随便便就会被干扰的不成样子
所以这个东西,就是为了配合那根超软的线,拉近鼠标和接收器的距离
三代附送供替换的微动,二代送的好像是金色TTC来着
至于那个金属夹子,三脚微动应该用不上,五脚微动也许需要。
五脚欧姆龙光学微动,编号D2FP-FN
然而至今内外网都没有找到更详细的参数
一套四枚备用脚贴。
战刃2 和战刃3 拆解的时候,都不需要揭开脚贴
所以这一套真就是为了对应磨损用的
如今啊,是个 PC 设备的,连主板也会送个贴纸了
不过说实话,这只眼睛给人的感觉还是不太好代替
鼠标本体正脸。
依旧是非对称设计,使用时能够松解一部分手腕的压力
左侧拇指附近做了一点镂空设计,有 RGB 可以透出来
大概的样子在一楼最下面
右侧是一整块带有 ROG logo 的斜纹装饰
战刃3代的鼠标两侧都取消了肤感橡胶贴片
底部,四块硕大的脚贴
以及“该有的认证我都有”的设备信息贴纸
底部上方两个开关,分别是切换三模似的拨动开关
和蓝牙模式下的配对按钮
底部则是一个配置文件切换按钮
和接收器磁性收纳槽
像接收器这种犄角旮旯的地方
ROG 字样也是不能不出现的哟
与战刃2代对比,外观尺寸小了一圈
但是手感上尺寸差异不大
另外最直观的差异是表面图层
除了颜色的改变,三代涂层表面不再那么光滑
但指纹收集和打油能力恐不可小觑
另外与二代相比,手掌支撑部位稍低了一点
整体使用会在趴握基础上,手指要向抓握状态偏移一点
滚轮与手指接触面更加平面化,指腹压强明显降低,更加舒适了些
三代的 USB 接口改为 Type C ,且不在像二代那样深度内陷,线材的通用性增加了
但是相应的线材与本体之间的固定不像二代那么牢固
三代的底部螺丝由二代的四颗改为两颗
虽然更换微动的机会不会很多,但是能省一步是一步吧
拆
最近疯狂改造鼠标落下的后遗症——封鼠必拆
尽管这是一台近 600 全新的 ROG,也没能让我收心
ROG 定制的红色透明微动相当的吸睛
这里也能看出来 战刃3 的滚轮中键有自己的一套机械机构
右侧内构可见滚轮 RGB 排线和电池排线
左侧内构可见鼠标侧键微动和滚轮编码器排线
侧键采用了固定焊接的微动,电路板上还有鼠标左侧文字透窗的 RGB 灯珠
后方内构可见一大包的聚合物锂电池
以及照亮败家之眼的 RGB 灯珠
继续拆,侧键 PCB 与电池支架长在了一起
不过使用了 FFC 排线,预装时的折角相当的大
恐怕经不起太多折腾
电池包用了大片双面胶黏在支架上,不宜拆解,也没法确定它的标称容量了
不过既然无线鼠标开了 RGB,也不会指望它能撑几个月
这个独立的滚轮中键机构,也是我买它的主要理由
就是为了证实一下这复杂的一坨,能不能打过直接插在编码器上的那种草率型中键
然后我还拆下了滚轮的 RGB 灯,俩灯珠一个柔光罩
PS:这个柔光罩啊,能不拆还是别拆了……
编码器一侧,直接镶嵌在槽里了
以往所有的鼠标,编码器压力调教也逃不出被我的五指山
可惜这个编码器,是没希望调教压力了……
两块组件拆下来,看到了主板本体
然而到了这一步,事情开始偏离了我设想的剧本
是的,我翻车了……
因为我赫然发现中键的微动不是中间的方形微动
而是扁扁的带着一个黄点的凯华家奇奇怪怪的东西!
就在这个插着根呆毛排线的状态下
我与主板对视了很久,犹豫是否要申请个7天无理由
但是最终折腾的灵魂助我找到了办法
于是,继续拆!
拿掉正面残留的排线,其实主板上也没剩什么了,
就剩背面的透镜和拨动开关帽了
等等,还有他
主板拆干净了之后,我端详起了外壳
发现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按键部分与后壳有一个微妙的高低差
那其中必有玄机啊
于是拆掉尾部的两颗螺丝,还有前部一个藏起来的螺丝
便取下了这块白色半透明的外壳
也就是 ROG logo 的透窗孔,这个角度有点像一个钢盔哦
这次战刃3的左右键啊,不再是一体注塑靠材料变形的连接
而是用了一根铝棒作为转轴
按键末端也设置了一根弹簧,这样组成一个杠杆机构
让按键处点紧贴微动触点,消除所更换微动的造型误差造成的空称
这点比战刃2强
中框尾部是 Logo RGB 的遮光罩
和一块负责收纳接收器的磁铁
中框右侧,时下流行的“轻量化”鼠标洞洞流……
除了背壳和左右键,其他按键都是融化材质之后焊上去的
所以,没得拆了……
这便是被分尸后的全貌,左键想必与右键是同样的结构
为了避免弹簧丢失,就没动它
新型兼容5脚微动的快换插座
光学引擎:PAW3370
改
既然决定了不走7天无理由
那也必须想办法达成自己目标不是?
当时已经确定了那个黄点凯华矮微动不符合我的要求了
于是肉眼测量了这个微动的造型尺寸,大胆地动了烙铁,在放弃保修的路上越走越远
于是在空间本不富裕的主板上
强行挤入了一颗日产方形微动,将压力降低至0.6N
之后对滚轮机构的十字按压柱进行打磨,降低至与边框平齐的位置
原微动开关和方形微动的针脚间距虽然相同,但触点的水平位置不同
此时触发方形微动触点的位置,其实已经是边框了
之后对滚轮机构的限位突起进行打磨,使得中键不会被组装时的螺丝压力触发即可
灯
啊对了,ROG 嘛
怎能不秀一下灯光呢
结
以上就是最近又一次大动干戈的折腾
为此还买了一把新的电烙铁和吸锡器……
改动后的 战刃3 和 微软IE3.0 都符合了我个人的使用习惯
分别安排在家里和公司服役去了
躁动的心随之稍微平静了一点
但仿佛大概估摸着肯定是没有完全熄灭的样子
什么时候憋不住了再说吧
下一个搞什么呢?
是 KONE Pro Air
还是 ROG 魔刃 X
又或者……我全要?
入夜了,明日一早还有大筛
睡了睡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