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之间,这种状态,要警惕|精选公众号新闻2023-08-26 12:08如果问,大家这个暑假和孩子相处得如何?我相信,很多家庭,亲子之间不一定都是其乐融融的场景。最近就收到一位家长留言:我总是和孩子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男孩子真是越大越不好带,我说东,他偏往西,脾气犟得十头牛都拉不回。他小时候也不这样啊。我们渐渐发现,随着孩子长大,越来越频繁地感受着孩子的“不听话”。很多事情,我们越是禁止,孩子越是要做,我们试图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去行动,但孩子则想要证明自己也有自主的权力。亲子之间的争吵变多了、矛盾变多了,关系也大不如从前。出现这种情况,亲子很有可能陷入了“权力之争”。01什么是权力之争?当我们讨论权力之争时,离不开一个关键词——“控制”。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也认为:父母越控制,越容易陷入与孩子的权力之争。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带女儿去买衣服,妈妈看中一条裙子,想让孩子试试。无奈女儿并不喜欢。妈妈一直劝说,女儿非常固执地表示不想穿。最后妈妈爆发了,劈头盖脸地骂了孩子一顿。孩子眼眶里噙满了泪水,站在店门口,默不作声。穿上妈妈看中的裙子,是妈妈内心里的“理想结局”,但孩子则不愿受到支配。在这个故事里,矛盾的关键已经不是衣服本身,而是藏在亲子关系之中的控制感,妈妈的爆发,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违抗妈妈。一个想控制,一个想反抗,矛盾就产生了。再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妈妈,她说“孩子小时候不这样”的潜台词是:她无法再像孩子小时候那样,把自己的意志轻而易举地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让她真正失望的,是孩子从乖巧听话到不受控制的转变。对于渐渐有了自主意识的孩子来说,父母太强的控制感无疑是难以忍受的,为了反抗你,他们就会拖延、哭闹、不配合。懂得“抗争”的孩子,让父母突然有了“失控”的感觉。最后,父母开始维护自己的权威,孩子开始展示自己的力量。就这样,权力之争爆发了,家庭变成了一个战场。所谓的争夺权力,就是争夺掌控感、支配权和话语权,简单来说,就是争取“这件事到底谁说了算”。在这场较量之中,往往没有赢家。02在权力之争中,没有赢家俗话说: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处于权力之争中的孩子,一般会有两种表现:积极报复和消极报复。有时,孩子屡教不改,继续干“坏事”,逆反冲动,甚至会在言语上顶撞父母,这是一种积极报复,通常发生在一些个性比较强的孩子身上。比如家长越不让孩子玩手机、看电视、玩游戏,孩子偏要做,倒不是因为多喜欢,更深层的心理动机是表达抗议,是为了反抗而反抗。他们会对父母说:“凭什么都听你的?”“我就喜欢这样。”“我就不!”他们希望借由这种不屈服的声音来获取父母的尊重和关注。有时,孩子还会对父母进行隐形攻击。表面上,他们会顺从,但内心并不认输,他们会在行动上拖延、慢、“阳奉阴违”、故意出错,这是一种消极报复。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墨菲在《隐形攻击》一书中做了这样的定义:“关系中弱势的一方通过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报复等非直接方式,向强势一方表达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积的愤怒。”比如,磨蹭就是很多孩子用来消极抵抗父母的方法,看到家长生气,他们就觉得自己赢了。可以看到,处于权力之争中的孩子,重点不在于纠正不良行为上,而在于对抗父母。处于权力之争中的父母状态又如何呢?他们认为孩子存心激怒自己,马上“迎战”,回应方式要么是“我还治不了你”,试图用更激烈的方式管教孩子,要么是被孩子气得缴械投降。等这场亲子拉锯战结束,父母内心仍然有挫败感或是愧疚感,认为孩子难以管教,对孩子接下来的表现也没有把握。03如何避免权力之争?那么,亲子之间,如何退出权力之争?第一,对亲子间对立情绪保持警觉,意识到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情,我们只能赢得孩子的合作。有一句老话说: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不能按着它的头喝水。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不能逼着孩子与我们合作,逼得越紧,副作用也会越大。孩子的愤怒,有时候是一种提醒,提醒父母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自己是否也个性强了点?自己是否领导欲望、控制欲望太强了些?是否管得太细、太宽?我们能够保持警觉,就能有效减少矛盾。第二,多点倾听和理解,将孩子的不良行为当成“寻求帮助”。父母之所以会和孩子较劲,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在挑战我们、惹怒我们,是一种主观的挑衅。其实,孩子不得体的行为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动机和需求。《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用一句简单的话理解:越是表现不良的孩子,越是需要帮助。所以,在孩子激动的时候,父母反而更要平静,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先做孩子情绪的引导者,最后再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第三,意识到孩子对自主的渴求,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孩子反抗大人,无非是想要自己做主的权力。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为人父母,甚至要在一定的范围里支持孩子自主。有时候你可以为孩子提供选择,有时候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让孩子感受到你愿意考虑他的需求,并且尊重他的意见。这样不仅能加深亲子关系,孩子自我感觉良好,孩子未来也会更愿意合作。第四,对于原则性的问题,多尝试平静而坚定的语气,就会有好的效果。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是没得选的原则性问题,比如安全、基本的行为习惯等。这个时候,你可以坚持自己的界限,态度要坚定而平和,无须言辞激烈、过多言语,描述看见的事实或者问题,表达你的要求和感受,尽可能说得简洁,培养亲子之间相互尊重的习惯。我们越是平和,孩子的情绪反而就像无风之海,不起浪花,不至于将他拖入权力争夺的陷阱之中。04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把大锁挂在大门上,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开,大锁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父母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征服、控制孩子,手段十分强硬,结果孩子还是一身毛病。他们赢了孩子,却没能赢得孩子的心。教育孩子,有一种智慧叫做:不较劲。因为孩子也像那一把锁,不会屈服于暴力,却会屈服于温柔。这不是让你由着孩子的性子来,而是要懂得“迂回”的艺术,松开控制的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角色和沟通方式。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但总会等来好的结果。参考书籍:1.《孩子:挑战》(美)鲁道夫·德雷克斯 薇姬·索尔兹2.《父母效能训练》(美)托马斯·戈登3.《正面管教(》修订版)(美)简·尼尔森本文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本文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插画|在在责任编辑|王佳实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下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吧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