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前的舆论出了一点问题社会2022-08-08 14:08 先看几组数据吧:根据公安部的数据统计,2005年我国每10万人的命案数为2.39,同期的美国是5.61,加拿大4.0,法国3.64,德国3.08。到2011年,我国每10万人的命案数降到了0.9,同期的美国依然是5.6,日本1.14,瑞士1.27,至于一些动辄20起步,甚至有100出头的国家,我就不罗列了。2016年,我国每10万人的命案数降到0.62。2018年,世界银行统计全球各地区每10万人的谋杀犯罪数,新加坡0.2位列第一,日本0.3紧随其后,中国0.5排在第八,丹麦1.0去到25名,法国1.2排在30名,印度3.1位列56名,美国5.0排在63名。到2021年,我国每10万人的命案数是0.56,已经相当低了,差不多每1亿人有560件命案。鉴于网上有人质疑各国犯罪率的统计口径标准不一,因此我这里只罗列命案数,不对比一般犯罪率,相信会更清晰明了。以上的所有数据,你可以在网上很轻松地找到,无论是国内官网,联合国还是第三方合作组织的统计,彼此的数据可以相互印证,并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在任何一项犯罪指标的对比上,中国的暴力犯罪率在全世界都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而且这个成绩是发生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论治理难度要远远高于一众发达小国。这一切背后,离不开民警付出的巨大牺牲。2007年-2012年的五年里,全国因公牺牲民警2226人,负伤16718人;2021年,全国仅公安机关就有261名民警因公牺牲,4375名民警因公负伤。基层警力不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往往一个小县城就能容纳20万人,更不要说百万人的大城市了。每个街道派出所匹配的警员远远不足以应付庞大警情,哪怕24小时巡逻也难以预料到某个小巷的烧烤摊会有群殴事件发生,往往是等群众拨打110后才能赶到现场。毫无疑问,姗姗来迟肯定是渎职的,但真相很可能是,民警早就见惯了这类酒后群殴事件,毕竟出命案的概率也不高,双方抓回去定责判刑,流程都已经很熟练了。以上是客观事实,以下也是客观事实:即便我国每10万人的命案数只有0.56,如果乘以庞大的14亿人口,相当于每年7840件命案,平均每天有21件命案,每隔一小时就有一件命案发生。2021年,我国每10万人的刑事案件数为339,粗略计算,每年也有474万刑事案件,平均到每天1.29万件,每小时发生537件,其中就包括了唐山烧烤摊殴打程度的刑事案件。这是什么概念?每天从1.29万件刑事案件里,有选择性地挑出二十条能轰动舆论的案件,直接就能承包当天的热搜榜了。或者不用那么麻烦,只需要将每天发生的21起命案都公布出来,让媒体轮番报道,造成的震撼效果足以让人记忆深刻。如果没有上面的数据统计,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似乎每天都有许多刑事案件发生,似乎整个社会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人心惶惶之中,然而我国是全世界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历年的刑事案件在稳步下降。舆论分歧从这里展开。在上了年纪的群体眼里,社会风气已经有了很大好转。只要经历过九十年代的社会乱象,估计都不会忘记车匪路霸的凶狠劲,发生在校园里的欺凌强奸,火车站的常驻抢劫大队,还有街头上的流氓三五成群,作奸犯科命案累累,打架斗殴断胳膊断腿已经算轻伤了,甚至有随处能买到的土枪气枪。出远门前被各种叮嘱,钱财必须藏在内裤的拉链兜里,手饰吊坠一定要收起来,不然随时会被刀砍明抢……没有人希望生活在这个动荡的特殊环境里。严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猛烈展开,小罪重罚,大罪枪毙,一个个重刑犯被持枪军人押着游街示众,背后插上牌子,旁边的喇叭循环播放罪行,最后送进刑场枪毙时甚至允许路人围观,每天枪毙声不停,震慑效果一级棒,普法效果大大提升。严打只能治标,短期内的效果或许可以,但要想长远治本,还得依赖经济发展,做大蛋糕才是王道,如此才能一步步扭转社会风气,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当下的治安不需要和几十年前作对比,哪怕是和十年前比较,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媒体对命案的报道也是有偏爱的,极容易引起社会激愤的恶性事件会仔细描述,事前事后跟踪采访,但整体来看,官媒都会低调处理命案报道,没有太多理由,就是为了维稳,维持社会民心的稳定。如果不加控制命案的传播范畴,任由其发酵,视频群聊记录漫天飞,热搜榜就相当难看了,谁还在乎你中国每10万人的命案数放到全世界都是极低的水平,只会高呼「社会怎么了」,「地狱空荡荡」,然后争相润去命案率更高的国家。学会适应社会的复杂性,是成年人该上的第一课。话是这么说,然而在最广泛的年轻群体里,这一切的感觉依然很糟糕。得益于互联网对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恶性事件有一种放大镜效应,热搜榜常年滚动令人义愤填膺的案件,有将屠刀带进幼儿园的恶棍,有让车轮碾压无辜女人的凶手,有残忍杀害男童的刽子手……没有完整经历过九十年代的他们,在看到社会上的这些恶性事件时,情绪表达大抵是相同的,愤怒,谴责,辱骂,因为是孤立事件,情绪本应该是短暂的。但问题是,这股情绪似乎没有随着地方通报的出现而消失,不会因为某件案件的孤立性而随之消散,也远远做不到长辈那样「洒脱」,它会日积月累在体内酝酿,等到下一次再碰到这类恶性事件时,他们开始修订合集本了……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认知割裂,值得深思。境外势力挑拨,群体矛盾冲突,社会负面影响等因素当然有,只是它们都没有触及到根本,一种能让年轻群体轻易达成共识的事物。我接触过许多年轻人,经常聊天沟通,观察了许多现象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长期以来,新时代的年轻人们生活在一种不真实的、被包装过的梦幻滤镜里。在这层朦胧的滤镜中,国家不再是一个14亿人组成的综合社会复杂体,它被包装成一个虚拟偶像,它无所不能,完美无缺,彷佛永远不会犯错,如果有错,那也一定是美国的阴谋。大家生活在一个完美无暇的纯洁环境里,电影电视剧和游戏不能有暴力血腥镜头,游戏角色的血液都能改成绿色,网文不能描写脖子以下的细节,各平台层层加码,敏感词用字母或者星号代替,审查细致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要弘扬正能量,要营造一个美好社会,当然没有错,这是每个国家努力的方向,但要求都是双向的。父母希望孩子上进,学习成绩好,文体两开花,许多方面照顾考虑得十分周全,那么孩子很自然就养成了依赖性格,会认为父母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父母是无所无能的,对父母抱有过高的期待和要求,拔高父母的伟岸形象。这层爱国滤镜,很快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动荡而遭到第一轮冲击。在这一轮冲击里,鸵鸟心态成为爱国的最后支撑,只要其它国家过得差,人民活在水深火热中,就越能衬托自己国家的好,信念就更坚定。为了加深这份信念,不分青红皂白,质疑批评者的动机不纯,将爱国变成一个幌子,然后借用爱国名义去举报、去消灭一个个自己看不惯的新生事物,听不进任何理性声音,却又容易被各种非理性舆论左右心智。这里面当然存在各种居心叵测的声音,从以往的寻求改变中国体制,到当下的挑拨社会矛盾,手段已经高明了许多,行踪更加隐晦。他们会在各种不相关话题下刷「来电了、1450、4v、行走的50万、我也想领台胞证」等等,让这些言论看起来更像是极端无脑攻击,让大众对这些词脱敏、厌烦。这就是为什么出现极端的二选一现象,既然无法揪出内鬼内奸阴阳党,那就将所有反对的声音都扫进垃圾堆里,不允许绝对的客观中立,没有中间立场,要么恨国要么爱国。舆论片面化,情绪极端化,是当下的一大问题。很快,当疫情迎来第二轮冲击,在国内进一步的经济承压下,火药桶情绪逐渐蔓延,零星火苗就足以点燃一切。每一起恶性事件被曝光后,愤怒痛骂谴责,他们希望以后能完全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如果同样的事件发生第二次,那么肯定是社会的错,是国家的错,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能理解,但是想让恶性事件完全杜绝,共建大同社会终究只是一种愿景,每个人都希望如此,却几乎不可能。事实上,社会从来就是如此,不管国家有多强大,刑法有多严,治安警力有多强,经济有多发达,可能刑事数量会减少,却永远不会消失,这是人性使然,暴力永远刻在每个人的基因深处里。只要有人的社会,这个世界就永远充满着矛盾。一个人严于律己尚且能保持形象完美,那几百万人组成的公务员群体里,怎么能确保没有贪污腐败呢?14亿人生活的土地又如何杜绝恶性事件?样本容量越大,不可控的风险就越大。媒体在社会热点的推波助澜下同样功不可没,只需要很普通的聚众斗殴案件,在男女性别矛盾的加持下就能推到全网最高热度,它的威力可以荡平所有过往的美好,年轻群体争相破防。但如果换成同一天发生的男童被杀案,无论热度和报道都鲜少公示于众,因为这才是最正常的命案舆论处理方式,避免社会矛盾激化,避免恶性事件被跟风模仿。还是那句话,全中国每小时都会发生一起命案,如果真的轮番挂在热搜,每个月24小时可以完全不重样,光是破防程度就能让人彻底麻木,最终只能卸载软件免得影响自己的心情。事实上,凶手不分男女,也不分夫妻,我们看待任何一起命案,无论是什么身份和阶层,都要一视同仁接受法律的公正制裁,这才是真正的公平。任何试图引向男女对立的言论,都是为了扩大流量的曝光范围,是真正的借命案来炒话题。另外,绝大部分地区的舆情处理都是不及格的,面对蜂拥而来的舆论,总想遵循过去的那一套媒体报纸打声招呼,让网站平台删帖,以为这样就能息事宁人,最终下场就是被民意摧枯拉朽冲垮,不仅城市丢脸,公权力还失信了,却没有人赢到最后。我们在舆论战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继续沿用过去的一套振臂高呼,媒体刷屏来调动百姓的积极性,那么就会继续承受民意的反扑。过去的舆论矛盾没有那么明显,因为经济还在高速增长,蛋糕还在做大,足以掩盖许多社会问题。现在许多陈年问题一步步暴露,完全掩盖不了,许多人抱怨某些政策僵化,会批评责备,其实都是为了国家变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顺心。问题永远都存在,那就日拱一卒尝试着解决,先堵住船上容易漏水的地方。也想对年轻群体说,慢慢接受国家的不完美,看清社会的运转脉络,看清人性的复杂程度,然后努力过好自己的当下生活。如果14亿人每个人都能做好一件事,那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很认真地聊一下房地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