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品收藏,如何对冲我们当下面临的不确定性?
撇开宏观叙述,深入收藏家的内心世界,他们为什么愿意为藏品一掷千金,甚至甘冒风险?
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和法国知名艺术机构Artprice联合发布的《2021年度艺术市场报告》,去年,中国纯艺术拍卖成交额达59亿美元,超越美国,重回世界第一。在这个数字后面,是中国近40年来不断扩张的收藏家群体。他们不仅在全球范围内网罗中国艺术品,也在最近十年,将眼光伸向了日韩、欧美和中亚的艺术品。
撇开宏观叙述,深入收藏家的内心世界,他们为什么愿意为藏品一掷千金,甚至甘冒风险?宋代文人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在南渡逃难过程中,宁可将细软丢弃,也要保全藏品。张伯驹为了购买展子虔的《游春图》,卖掉了原为李莲英所住的四合院,又卖掉了家中金银才换来这幅古画。中国历来不乏收藏成“癖”的收藏家。这种“癖”,恰恰是他们内心最为真实的表达。
就像“一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要问收藏家,他们能从收藏中获得怎样的满足,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
作为一种个人生活方式的收藏,是如何与时代洪流交叉在一起的?当将个人情趣投入苍茫的历史时,他的内心世界会受到怎样的冲击?如今处于全球化十字路口的、遭受诸多不确定性影响的我们,回望2000年前佛教东传的历史,又能受到怎样的启迪?
由《中欧商业评论》主办、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协办的线上邀请制公益直播研讨会“商谈CBR Online Talk”即将上线。本次活动所募集的善款将由杉树公益基金会用于“CBR助成,圆梦希望”计划,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让青年无惧未来。
本期“商谈CBR Online Talk”由《中欧商业评论》“企业家·反败”工作室主理,7月7日20:00~21:30上线,特邀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研究员肖谷与著名犍陀罗艺术品收藏家何平进行线上对谈。
何平是国内最早专门关注犍陀罗艺术品的收藏家。他曾是一名企业主,2008年金融危机让他的生意大受影响,加之其他不如意,他卖掉了公司,一路西行,从西安出发,经甘肃、青海、西藏,再由尼泊尔进入印度,寻找佛教遗迹。
在何平关注犍陀罗文化之前,国内这方面的一手研究资料,几乎是空白。2014年,正是阿富汗战火纷飞的时刻,平民死亡逾10000人,何平立下遗嘱后,便只身前往当年的犍陀罗文化核心区域,考察犍陀罗文化遗迹。2017年,他再次前往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考察,并于2018年与浙江大学教授孙英刚合作出版了《犍陀罗文明史》。2021年,他又深度参与了央视纪录片《永远的犍陀罗》的拍摄。他的考察与收藏为学界的研究提供了源头性的参考。
学者型艺术家肖谷对西域龟兹文化、尤其是新疆克孜尔石窟群有着深入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起至2018年,他先后十余次到新疆库车地区考察。而克孜尔石窟群正是佛教自犍陀罗文化中心至中原的第一个重要节点。
在本次对谈中,两位嘉宾将对以下话题展开讨论:
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关注犍陀罗文化?考察犍陀罗文化过程中的见闻与思考是什么? 犍陀罗文化对中国有怎样的影响? 佛教东传的历史能够给当下的我们什么启示?它如何能够对冲当下组织与个人面临的不确定性? 随着中国人对丝绸之路艺术品的关注度提升,国内对西域佛教艺术品的研究升温很快,市场也随之而起。这一类艺术品眼下的市场情况如何?相比传统的、主流的收藏门类,比如中国书画、现当代绘画、瓷器杂项等,西域佛教艺术品在市场表现上有怎样的特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