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文化”等于“公司文化”吗?
内容来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高维学堂(ID:gaoweixuetang),笔记侠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
分享嘉宾:欧德张。
责编 | 少将
第 7660 篇深度好文:4730 字 | 12 分钟阅读
组织管理
一、初创企业需要打造文化吗?
很多人认为,初创企业要知道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
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价值观没有好坏、没有对错、没有高低、没有优劣。看价值观的作用,是看其支撑了业务成长和发展,还是阻碍了。
我经常会问别人,尊重个人还是团队合作,你会选哪个价值观?
很多人都选团队合作,那为什么尊重个人不可以选?有些企业恰恰是选择了尊重个人的价值观,而取得了团队整体好的结果。
比如1924年到1992年的IBM,比如设计师团队,以创意为主的核心团队,他们恰恰是尊重那些天马行空,有自己方法论,有自己强大想象力的的设计师,依赖于他们,而并不是说我们想象的流水线作业。
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到底是要长期艰苦奋斗,还是认真生活快乐工作?这两个也是矛盾的。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件事情,这两者之间哪一个价值观能够支撑到我们的业务走得更远。
价值观在早期怎么定都是不对的,是因为你的业务假设并没有得到市场的验证,当没有得到市场验证时,你所未定的价值观只是创始人的偏好,而创始人的偏好未必能成为企业的价值观。
不然的话,如果创始人是销售出身,他会认为天下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创始人是产品经理出身,他认为产品可以改变一切;创始人是研发出身,他认为技术才是改变推动世界发展最大的原动力。
你说他们话对不对?好像都对。但是每一个人都不全面。
个人的成长发展是可以遵循优势理论的,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个人绝对没问题。
但是创业就不行。创业遵循木桶理论,在发展进程中必然会遭遇短板障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因此在创业早期,我不太建议初创企业过度注重使命、愿景、价值观,毕竟价值观还没有得到业务匹配的支撑及验证,眼前这一步还没有走得很踏实,而使命和愿景是对未来的想象和创造,没必要想得那么远。
1999年马云创立阿里,2001年有了关明生的加入后,才开始思考使命、愿景、价值观。
华为也是一样,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清楚使命、愿景、价值观的,而是在它的成长过程中,在它的产品、服务和市场碰撞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支撑。
我特别想和大家交流的,就是价值观和文化要体现在隐藏的已知中,要体现在业务的支撑中,它才能成为我们决策的依据和做事的准则。
如果有人问我,初创企业在做文化方面可以做点什么呢?还是可以做点事情的。
四个字:影像留存。比如第一次和第一家客户拍个照片,重要会议留个照片,重要的团建等。
你会发现,我党在这块做得很不错,南湖会议、遵义会议、庐山会议各种会议都有名字。如果没有被命名,就变成“你还记得1999年冬天,第一场雪的那场会吗”,这样的描述太长了。
因此这些被命名的会议是珍珠,是我们回忆中宝贵的珍珠。而珍珠需要项链去串,而这线就是影像留存。
有些企业创始人是从大企业出来的,他们体验过或者了解过文化对于组织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一开始创业,就希望有明确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但是往往一开始定不准,只有在过程中修正的。
与其这样,我建议暂时不定,反倒不如定做事情的朴素标准。比如我们要在拥抱中吵架,要在决策前充分讨论,在决策后坚决予执行。前期定两三个标准就够了。
文化不能自嗨,你的产品给别人产生的价值是什么,不能只靠你的想象力,还要靠客户、市场的反馈,及竞争同行对你的定义和评价。
这非常重要,小结一下,初创企业最重要的事情是活下来,最重要的文化动作是影像留存。
二、老板文化真的是企业文化吗?
创始人的风格和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文化基因。
你们可以看出来,马云是一个受金庸思想影响很大的人,他小时候爱打架,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现在他说“替天行道,为国为民,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从这点上,你就知道马云是一个活得潇洒,同时也有侠义之气的人。而且他还是一个特别有趣、幽默、热爱生活的人。
华为的企业文化是另一个反面,他们倡导艰苦奋斗,要以奋斗者为本,要坚持自我批判。这就是华为,任正非就是其中的代表。
特别告诫各位,我遇到过很多创业者,他们说我左手阿里,右手华为,听上去就一身冷汗。这两家企业的确很优秀,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它们底层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文化是从上面长出来,再从下面滋养上来的。创始人的人性闪光点和带给组织有价值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将成为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
那么,老板文化就等于企业文化呢?不是的,企业文化一旦确立,它对老板是一种约束,对老板的行为是一种指导。
文化是公共之德,公共之德带来的是普世性、公共性和强制性。
文化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制度,一旦文化没有制度去保障的话,它就有问题,就变得软弱无力,就变得是口号,就变得是民间流行。
三、每一家企业都需要使命愿景吗?
文化是基于对假设的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相信有使命愿景这件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意义和价值。这也是我想用有限的能力影响更多人。
在真实的企业经营过程中是否真的是这样呢?倒也未必。
我亲眼目睹经营了30多年的企业没有使命愿景,但它发展得非常好;也有在某个领域里面的隐形冠军,营业规模也不错,利润收益也很好,在行业中也享受品牌、市场份额、专利技术带来的溢价,但他们依然没有使命愿景。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使命愿景,企业可以活得好,但是有了使命愿景,请你为它而活。最可怕的是你有使命愿景,但是只把它挂在了墙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行为中。
我有一个关于使命愿景的整体逻辑循环图,即使命愿景化、愿景战略化、战略组织化、组织激励化,激励制度化,制度成文化。这部分内容比较庞大,这里不会展开来讲,但是在我2天的线下课程上会详尽、体系的内容。
我们可以去通盘思考,在整个的串联过程中,哪个板块是缺失的,哪个板块是忽视的。
四、员工对企业文化没感觉怎么办?
首先,如果你是管理者或者创业者,请你对这件事情要有一点钝感力。什么意思?你要允许员工没感觉,员工怎么可能一开始就会对文化很有感觉,沒感觉是个大概率事件。
对企业文化有感觉,要满足三个要素:第一是来自于时间的长短;第二是共同经历;第三是情感浓度。
如果新员工刚加入公司,就说对公司的文化特别感兴趣,你反倒要提防这种人。因为他又没有跟你有共同经历,在这家企业又没有呆过一定时间,没有经历过跌宕起伏的情感浓度事件,哪来的感觉呢?
当一个个体突然加入到一个组织中,对这个文化特别有感觉,管理者反而要反思一下,我们什么样的风气助长了这些没有感觉的员工,在我们面前表现得有感觉。
一般来说,员工对于文化的感觉有一个过程,先是认知,再是认同;接着是行为,我做做看;再是行为财富化,我这么做了得到了奖励,这个奖励是来自于物质的,或者是来自于精神的;最后再是行为循环化,慢慢变成行为习惯化,再慢慢地变成知行合一。
在真实的企业现状中,关于人无非就是五件事情:招(招聘了谁),辞(辞退了谁),晋(晋升了谁),奖(奖励了谁),惩(惩罚了谁)。
五、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是什么关系?
问你一个问题,如何建立和维护积极的企业文化,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员工?
我的答案: 只要把一件事情干好就可以了,和文化匹配的绩效管理,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我有个好朋友宝哥,他是20多年前加入华为的员工,现在已经离开了。他是南开校友,刚加入华为时,华为刚推出一个非常著名的东西“奋斗者宣言”。
作为一个新加入华为的人,他也不知道该签不该签。他发现上面写的,你要签了之后,你加班就不给加班费了,而且要接受公司的调动。
他就去问老员工,老员工说我也不知道,因为是新推出的东西,也不确定。宝哥就问他你签不签,他说我没想好,我看看周围的人签还是不签。
刚推出时,“奋斗者宣言”的签署率大概只有50%,宝哥属于脑子一发热签了的人,他说我就试试看吧。没想到签了没多久,他就被派往了非洲。华为看你愿意接受公司调动,不会有反对意见,就派去了。
一派就是十年之久。回来之后,他去找一些当年一起加入这家公司而没有签“奋斗者宣言”的人,也没有调往非洲的人去见一见,聊一聊,这帮人现在怎么样。
假设他见到这帮人现在混得比他好,职位比他高,薪资比他高,请问他还会相信这家企业的文化是“以奋斗者为本”吗?他再也不相信了。
但是如果他看到这些人的职位都比他低很多,而且收入也比他低很多,当未来再有南开的校友过来问他说,宝哥学长你好,你能不能告诉我“奋斗者宣言”要不要签?他肯定会说要签,你要成长和发展,你要赚更多的钱,你就一定要签。
也就是说,你的价值观一定要跟你的奖惩挂钩。
第二,你的奖励和惩罚,跟你价值观倡导的它的关联度是如何?是违背的,还是一致的。
如果是一致的,员工对于你的价值观认同,他会按照奖励的方向去行动。如果是不一致的,员工对价值观不认,他的行为必然和倡导的价值观违背。
我们一定要去问自己,如何让员工对文化价值观有感觉,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机制如何支持到文化的落地,如何改变员工的行为。因为价值观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规范指导作用,指导你该做什么。
今天我所了解到华为“奋斗者宣言”的签署率90%以上,非常之高的。这个数字是我前段时间去华为杭州的全球的培训中心所获得的,我和华问同事交流所得。他说,他得到的数字是90%以上,甚至比这个更高。
可见一家企业,如果奖励和价值观倡导的行为规范是一致的,员工就会按照价值观的行为在做。
所以,文化不是看你说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你做什么,做什么很重要。价值观背后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行为规范指导。
那价值观和文化是什么关系?
价值观是文化的集中凝练和表达。它体现的是五个部分:业务的支持,隐藏的已知,做事的准则,决策的依据,未来的指向。
六、落实企业文化如何只做三件事
做实企业文化,如果只做一件事情,绩效管理就可以了,我们把员工最感兴趣的事情落实。但是在绩效管理之外,如果我们要多做一点点事情,那就是以下三件事情。
第一,要有仪式感。仪式就是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变得闪闪发光。比如很多企业在每年的尾牙(广东人叫尾牙,指年终),会开一个年会,会在会上颁奖,有一个快乐的仪式,讲述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第二,故事。故事就是有灵魂的证据。在一家企业中,50%的人知道的故事就变成这家企业的心理资产。
在阿里就会有很多的故事,比如当年贺学友跟马云打赌的故事,贺学友跳西湖的故事,就会有阿里的员工伸双手接楼上掉下来婴儿的故事,就会有当年虽然跟来往的PK没有成功,但是集结出来强大凝聚力的故事。
华为有很多海外征战,不易的艰辛故事,在非洲做基建的故事,去合作客户机房,手动给它散热的故事。任正非的故事流传得也不少,比如说《一杯咖啡吸进宇宙能量》。
腾讯有很多如何做好产品经理,如何克制欲望,如何很好关注客户体验的故事。
著名文化大师霍夫斯坦德讲过,故事只要50%的人知道,就可以成为这家企业的心理资产,一旦成为心理资产,就可决定这家企业未来的物质资产。
第三,标杆。标杆是哪怕你不告诉别人你应该怎么做,你也要告诉别人你曾经做过些什么。这就是标杆的价值。他就会朝着那个你曾经做的事情,又有荣誉、有光环、有标杆的事情上去行动。
大多数人会遵循标杆走的路去行动,就如咱们中国建国以后,全中国在各个领域里都扶植了很多的标杆。工人的标杆是王进喜。军人的标杆是雷锋。焦裕禄是干部的标杆。科学家的标杆钱学森。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9月16日,笔记侠“AI新视野,增长新势能”第二届新商业智能大会,将在杭州宝盛水博园大酒店举办。
众多行业大咖、一线企业、初创公司在这里聚集,分享彼此对AI的认知和经验,帮你发现AI带来的增长势能,看到未来,融入未来,成为未来!
余票不多,先到先得。
分享、点赞、在看,3连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