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创之城的追赶者
在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关于企业科创力的评价体系中,广州在多项具体科创指标项中并不出彩,在一线城市中处于“吊车尾”,甚至低于杭州。
可喜的是,在广州2022年新增的20家上市公司中,14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生物产业。企业之外,研究机构和高校也是研发的重要力量。广州在高校和技术等方面有着良好的科创资源,研发投入数量远超深圳和杭州。
2022年,广州GDP总量被重庆赶超,上市公司数量连续低于杭州,但广州900亿元的年度研发投入、超过3%的研发强度和高等教育资源。这让广州的科创崛起值得期待。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15日《南方周末》)
文丨南方周末研究员 罗仙仙
责任编辑丨丰雨
2023年5月12日,《202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广州地区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288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
西部城市重庆公布的2022年度GDP为29129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深圳,超越广州,跻身第4位。
GDP是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人们脱口而出的“一线城市”名单,不知不觉从“北上广”到“北上广深”,再到“北上深广”,再到如今GDP被重庆赶超。这是一个值得广州警醒的信号。
一座城市GDP的体量,有赖于既有产业的基础支撑,未来增量则更多来自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在广州的全社会研发投入、上市公司科创数据中,一切都有迹可循。
据广州市统计局数据,2018年至2021年,广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保持10%左右增速,至2021年为881.72亿元。这一数字不足同期北京的1/3,约为上海、深圳的1/2,但为重庆的1.5倍。
一座城市的研发投入反映其科技实力和未来竞争力,也预示着该城未来经济增长动力。广州GDP被赶超一次不足为惧,但广州应客观看待自身在一线城市梯队中产业发展的不足,奋起直追。
上市公司群体是城市产业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因此,从上市公司规模和研发情况,可窥见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竞争潜力。本文重点从这一群体来剖析广州科创。
广州企业研发总量远低“北上深”
在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关于企业科创力的评价体系中,广州在多项具体的科创指标项中并不出彩,在一线城市的排名都处于“吊车尾”,甚至低于杭州。
截至2021年,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数据库共有广州上市公司224家,多地上市去重后有217家,公司数量低于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位居第五。
广州上市公司共有165家披露了2021年研发投入,合计404.10亿元,约占全国2%;研发投入平均值也远低于全国(4.10亿元)。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是广州研发投入难以追上“北上深”的关键所在。
按实控人类型划分,广州国有企业(含央企和地方国企,下同)共54家,占比约24.88%,高于上海,低于北京。广州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数量并不多,但从企业运营的规模和体量看,实际占了极大比重——营业收入占全市上市公司的53.18%,净利润占比66.28%。
数量与营收规模有着极大优势的国有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却不是主力。从研发指标看,广州上市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总量的占比不足四成,且远低于北京和上海。
在广州国有企业中,2021年研发投入最多的是广汽集团(601238.SH),51.65亿元;其次是房地产业的保利发展(600048.SH)14.36亿元;其余42家投入规模在0.03亿-9亿元之间;另有10家(分布在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食品饮料、零售批发业)没有研发投入。
更多的国企没有成为推动城市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领头羊”。广汽集团同时也是广州研发投入金额最高的企业,在研发投入排名前100的上市公司中可排到第55位,而同期汽车行业研发投入最多的是上汽集团,205.95亿元,排在第11位。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是全国民营经济最早崛起的区域之一。相对国企而言,民企的市场竞争和技术革新意识更强,并有着决策程序简明、企业结构更为轻量化等优势。
在广州两类上市企业的对比中,非国企对研发创新重视程度更高,平均研发强度(研发投入/营业收入)9.41%,远高于国有企业的5.43%;但在实际的投入中,广州国有企业在2021年的研发投入平均值3.64亿元,高于非国企的2.02亿元。
与此同时,广州上市的非国企总量和科创质量也与北京、上海和深圳有一定差距。广州非国企在2021年的研发投入平均值仅为2.02亿元,同样是“北上广深”四座城市中的最低值,北京和深圳分别约为广州的2倍和4倍。
其中,广州非国企2021年研发投入最高值为小鹏汽车(09868.HK)的41.14亿元;在2022年中国企业科创力评价中,成绩最好的非国企是视源股份(002841.SZ),也仅排名117名。
广州上市公司不仅在研发投入上远低于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同时在研发强度和研发人员等科创指标上,也仍有提升空间。
研发强度体现企业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广州2家信息电子制造业公司游莱互动(02022.HK)和蓝盾股份(300297.SZ)为最高值,分别为148.51%、72.76%。可惜,他们数值高主要原因并非研发投入的增加,而是2021年营收大幅下降。如果剔除这2家异常企业,广州研发强度的平均值要下降一个百分点,排在五城队尾。
从研发人员看,广州上市公司研发人员总量有7.65万人,排在全国城市第5位,但仅约为杭州的一半、上海的三分之一、深圳的六分之一、北京的九分之一。
广州缺少龙头型企业
从行业看,广州上市公司分布较广。其中,7个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在10家以上。
上述8个行业的103家公司上市公司中,还可以细化为几个较大板块:
在信息、电子电气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消费电子及电气业)中,共有37家上市公司公司,是广州支柱产业之一。它们覆盖计算机、智能消费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材料、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等细分行业,但37家公司研发投入总额仅92.26亿元,约为该领域研发投入榜首的阿里巴巴的六分之一。
医药行业共有17家上市公司(包括医药制造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5家医疗设备业)。依托较为完善的医药产业链,广州聚集了不少生物医药和创新器械的重点企业,如达安基因(002030.SZ)、万孚生物(300482.SZ)、百奥泰(688177.SH)、安必平(688393.SH)和迈普医学(301033.S)等。
在这17家公司中,营收与研发居首者是传统制药公司白云山(600332.SH)。它2021年的营收约700亿元,研发投入为8.79亿元。其次为主营体外诊断领域的达安基因,同期研发投入为7.66亿元。其余生物科技领域的上市公司均为2010年之后上市,每家公司在2021研发规模均不足5亿元。
房地产业仍是广州的重要产业。在17家企业中,保利发展在2021年实现2849亿营收,占广州上市公司全部营收的16%。保利发展在2021年的研发费用为14.36亿元,主要涉及建筑废弃物的处理与再利用、减碳技术及材料等方面的产品技术投入。
化工产业共有13家上市公司,涵盖了化工原料、精细化工、化学制剂和日化产品等细分领域,但其中研发投入最高的公司是天赐材料(002709.SZ),仅3.78亿元,另外,广州培育的2家新材料产业科创板公司三孚新科(688359.SH)和呈和科技(688625.SH)研发投入尚不足0.5亿元。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11家上市公司以国企为主,包括南方航空(600029.SH)、粤高速A(000429.SZ)和广州港(601228.SH)等,其中研发投入最高的南方航空,为7.24亿元,在同期中国航司中排名第一,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位列第二。
从行业研发投入规模看,广州具有研发实力和创新优势的行业不多。
广州汽车制造业仅有4家上市公司,两家整车企业广汽集团和小鹏汽车(09868.HK)的研发投入行业占比高达99%,另两家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加起来不足1亿元。
在广州研发投入排名前10的行业中,家具制造业、房地产业和食品饮料业等传统产业也在其列。家具行业的欧派家居(603833.SH)、食品行业的海大集团(002311.SZ)在2021年分布投入研发9.08亿元和6.53亿元,并分别拥有3000人左右的研发人员,超过上述37家广州的信息电子制造业中90%的公司。
广州过去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和传统商贸业为主,目前新兴产业和传统行业平行发展。多数传统产业企业研发投入基数较低,而新兴产业领域缺乏龙头型企业。
上市公司的背后是产业,产业链链主的上市公司是提升城市产业层次的力量。在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2022年“中国企业科创力100强”榜单中,广州均只有1家企业——广汽集团上榜,且排名从第56位降至第73位。
广州新兴产业蕴藏潜力
2022年,广州地区GDP以290.03亿元的差值,落后于重庆。但在广州的统计公报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数据颇为亮眼——“3+5”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8878.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8%。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也是城市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关键点之一。2022年2月,广州发布《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十三五”规划中“培育发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为“稳步发展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和加速发展五大新兴优势产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规划》还明确目标: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5%。
尽管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同比增速不及北京、上海和深圳,但它们仍贡献了地区GDP的三成,仅次于深圳。
可喜的是,在广州2022年新增的20家上市公司中,14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生物产业。
上市公司仅是产业的一部分。以汽车业为例,据广州工信局的统计,以广汽集团和小鹏汽车引领的汽车产业链,截至2022年底广州聚集有1200多家汽车零部件和专精特新企业。
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也在增强。据广州统计年鉴,2019年以来广州设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从2018年的2132家增至2019年的2620家,2021年达到3170家,年平均增长近15%。
企业之外,研究机构和高校也是研发的重要力量。广州在高校和技术等方面有着良好的科创资源,研发投入数量远超深圳和杭州。上文提到广州2021年投入的881.72亿元科技经费中,政府所属研究机构与高校分别投入了159.61亿元、151.66亿元,均高于深圳(61.98亿元、35.20亿元)、杭州(64亿元、76.18亿元)。
从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强度看,在2018-2021年,广州的研发投入强度提高了约0.5个百分点,在GDP总量前五城市中领先。
人才是科创重要的要素之一,广州有着庞大的人才资源储备。广州拥有80多所高校,2022年就有在校研究生16.16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148.93万人,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近40万人,远超深圳、北京。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2022年发布的《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明确,广州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
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优化创新资源投入结构,创新人才资源的储备,这是广州所拥有和积累的科创资源。这些资源需要激活,更待爆发。
点击关注 i科创力 阅读更多科创研究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