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鲁奖作家一样阅读,少走很多写作的弯路
当漂亮的文字见多了,便忍不住拿起笔,想要写点什么。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闪亮的时刻,那些诉不完的思念、道不出的苦闷、抵达不了的远方……好想好想诉诸纸上,却时常发现提起笔来有心无力。
一个在心中珍藏已久的故事,想要抓住,写出来却味同嚼蜡。于是不禁怀疑,或许是自己不适合写作。
但其实,你只是缺乏一点写作技巧。没有人生来就会写作,即使是很多名作家,也是在不断的“阅读——模仿——写作”中成长起来的。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模仿,二摆脱,三自成一家。初学写作者,几乎无一例外,要经过模仿的阶段。”
他毫不避讳地说自己年轻时写作学沈从文,连他文白杂糅的语言也学。
诺奖得主莫言也坦言自己早期的作品都是模仿之作,像《金发婴儿》在叙事风格上就明显带着马尔克斯的影子。
事实上,很多文学院都在用这套读写法训练专业写作者:
培养了诸多文学大咖的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学院,给写作者们第一学年的任务,便是在教授指导下,系统地拆解阅读欧美和拉美的名著,然后临摹大师们各种类型的作品,直到高年级,才开始写自己的作品,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叙事方式和语言体系。
然而,模仿也是需要技巧的,首先你得从别人作品中读出哪里好,要研究其中的用词、语言、细节、结构......再把读到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思考体系,才能落在笔端。
如果你只是毫不费脑地翻阅,合上书本时,全然忘记自己读过什么,那即便读得再多,也很难妙笔生花。
为了帮助更多人像在作家工作坊一样,在阅读中精进写作,早在三年前我们便开设了《非虚构阅读写作营》,邀请了5位一线记者、非虚构作家,精选5本经典非虚构作品,带领4000+名学员,阅读并拆解经典作品究竟好在哪?要怎么写才能达到此番效果?然后模仿成文,由老师点评。
不少学员表示受益匪浅,才发现自己之前阅读时,原来忽略了那么多精妙之处。。
今天,我们请到了5位活跃在当代文坛的小说家们,鲁迅文学奖得主李浩、胡学文、石一枫、蔡东,十月文学奖得主王威廉,花费半年共同打造《南方周末小说阅读写作实战营:小说家的黄金读写法》。
精选5本划时代经典小说——《城堡》《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局外人》《霍乱时期的爱情》,带大家一起“深入文学肌理,探寻创作之源”。
点击上图,立即加入学习↑
01
如何用“卡夫卡式叙述”构建小说故事?
小说的“故事性”诉求是不能忽略的,尽管它可能会以一种陌生的、多重的甚至不易把握的方式来完成。
而卡夫卡的《城堡》,是从古典方式向现代方式“过渡”的重要节点,当我们拿出自己全部的热情和足够的耐心,将《城堡》不断拆解,捣碎,文本里的一切可能,一切创造的、精妙的和突出的都将补益于我们的创作——这既有利于我们理解传统方式,也有利于理解现代方式。
——李浩
鲁迅文学奖得主
02
如何写出具有时空穿透力的城市文学?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写小说的人要找到写作内容和个人经验的联结点,在你思考最多也最深的领域,处理你最珍贵、最深刻的生命经验。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写给未来的作品,历经百年而光华依旧。菲茨杰拉德写透了这种生命体验,他对城市文学的书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历经百年后,依然是极具想象力、穿透力和生命力的象征式存在,至今启示着一代代的城市生活书写者。
——蔡东
鲁迅文学奖得主
03
如何写出贴近时代脉搏的小说?
一个好的故事,一定能够概括时代。一个好故事,能容纳人的种种需求,能反思时代、人性,还得带劲、有意思。
——石一枫
鲁迅文学奖得主
04
如何写出小说的思想性?
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只有当他的写作摆脱了灵感的那一天,才是进入到了文学最艰难的地方,才是触碰到了文学的核心。
而已经离开世界六十多年的加缪,他的作品和他的思想依然闪耀着特殊的光芒,重读《局外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今天的局限性与生命的可能性。一个写作者,不可能不对这样内在而关键的主题作出思考,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王威廉
十月文学奖得主
05
如何写出有分量的爱情小说?
小说的爱情题材最容易写,也最让读者着迷,但爱情小说要写好却不容易,大家都可以写,那你的优势在哪里?你的独特在哪里?
《霍乱时期的爱情》其实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其中最让我着迷的是马尔克斯的想象力,在他的小说中,细节的繁殖能力、情节的生长能力都极为强劲。也因此,小说的逻辑是结实的,初读感觉怎么可以这样?但读后都是信服的。这种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的力量,也对小说的叙事做出了巨大贡献,要学会怎么叙述,马尔克斯是极好的老师。
胡学文
——鲁迅文学奖得主
为什么要加入我们?
用作家视角解读经典
提升写作力
这次依然是精选了5本小说经典,从写作视角进入——
这5本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
卡夫卡在某种程度上“更变了整个文学的原有走向”,像米兰·昆德拉、奈保尔、马尔克斯、胡安·鲁尔福、博尔赫斯等等,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卡夫卡带来的惠泽;
而受卡夫卡影响的马尔克斯,更是影响了大半个中国文坛,不少名家作品里或多或少都能窥见些马尔克斯的影子;
村上春树更是说,如果没有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遇,自己写出来的小说会跟现在的作品完全不同......
跟着作家从写作视角切入,你会发现自己阅读时,原来错过了这么多细节:
比如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们可能记住了悲情的故事、盖茨比的神秘感、以及他出场时那饱含深意的笑。
但作家蔡东却会去分析盖茨比是哪一章出场,又是如何出场的,由此发现菲茨杰拉德几乎是用浸染的方式,设置“盖茨比是谁”的悬念,再一层一层铺垫,让盖茨比的出场不停延宕,渲染人物的传奇色彩。
再比如读《局外人》,我们都能读出默尔索是一个独特的人物,比如开头那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可以说是给人一种石破天惊的震撼,可你知道这种写法叫“零度写作法”吗?
如此消极性格的人物,为什么又会流传至今,使得“局外人”成为了整个西方文学和哲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呢……
作为专业的写作者,感受到以上并追问出答案,还是第一层。接下来还要像庖丁解牛般去具体拆解其中的写作技法。
作家王威廉,他就会站在写作者的视角去分析加缪塑造的人物为何如此独特,再横向对比诸多经典小说,去探究要如何发明出像默尔索这样的独特人物。
类似这样的写作技巧分析,在课程中比比皆是。自己看完书,再听完老师的讲解,仍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5位老师一共准备了26节课,光讲稿就差不多14万字!
你不仅能听到城市小说、爱情小说、哲理小说等不同类型的小说要怎么创作,还能从中学到具体的实战技法,比如如何在虚构中建立可信度?如何发明一个独特的人物?爱情小说要怎么设计情节?
……
鲁奖作家亲授
探寻文本下的创作之源
本次训练营讲师特邀5位当代小说家:鲁迅文学奖得主李浩、胡学文、石一枫、蔡东,十月文学奖得主王威廉。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讲师介绍>
他们深谙创作之道,笔下的作品是无数文学爱好者的案头书:
胡学文的《有生》,入围第11届茅奖前十的提名作品,被作家邱华栋誉为“百年中国的立心之作”。
有读者一口气读完石一枫的《借命而生》后,感慨“很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长篇小说”。
作家阿乙在读王威廉的《野未来》时,称其总是把王威廉的作品当作风向标研究。
而蔡东的《星辰书》,更是唤起了不少读者认真生活的热情和勇气。
……
更重要的是,他们几乎都拥有着作家和老师的双重身份:
李浩是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王威廉是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蔡东是深圳高校的老师,胡学文也曾做过语文老师……
所以他们不仅比普通读者更了解小说是如何被作家设计出来的,能用作家视角带我们深入文本,透视这背后的创作秘诀。
他们也比一般作家更懂得要如何设计课程,大家才听得懂、学得透。
像李浩老师在拆解卡夫卡时,不仅鞭辟入里地剖析了卡夫卡的故事设计、隐喻设计和细节设计,总结出了一套写作方法论。
他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引领我们去思考,卡夫卡为何会这样设计。
△李浩老师课程试听片段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是这波兼具“老师”身份的“作家”们,能带给我们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步读写法
打通阅读写作闭环
和“15分钟读完一本书”“21天成为写作高手”的速成课不同,我们会通过“沉浸阅读-分析阅读-背景阅读”三次阅读,然后进行模写,再由老师点评,真正“授人以渔”,让你可以学完后举一反三,真正让阅读为写作赋能。
这套学习流程已经被4000+同学验证,很多同学跟着节奏学习后,才发现自己之前阅读时,原来忽略了那么多精妙之处。
如果你也想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习得大作家们的创作技法,诚挚邀请你加入《南方周末小说阅读写作实战营:小说家的黄金读写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为推广信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