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作的这些弯路,你别再走了
近几年,豆瓣上出现了一个“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网友们常在组内求助:
“读完一本书很震撼,但完全不知道怎么表达,怎么办?”
“为什么我写随笔只会用好开心、好生气、好悲伤之类的描写啊?”
加入这个小组的成员,目前已经超过了38万。
而知乎上“想写作,但写不出”的提问,浏览量超176万。
网友说自己每天灵感爆炸,甚至有时能把故事的细节从头到尾都想一遍,但拿起笔才发现,心里想的场景一个字都写不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似乎很难再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心中的想法。
很多人重新捧起书“自救”,却发现每个字都看进去了,也摘了很多金句,但落笔时还是脑袋空空。
却发现每个字都看进去了,也摘了很多金句,但落笔时还是脑袋空空。
为什么会这样?
或许我们是时候回头审视自己的训练方法了。
是否只是漫无目的地浏览?
有没有拆解过作者使用的写作技巧,并试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发现,书上没有知识,只有信息。
也就是说,当我们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一本书,而没有把书里的内容与我们的写作经验相联系时,它就很难转化成写作的知识和技能。
反观马尔克斯、汪曾祺等知名作家,他们在阅读时,都会有意识地去关注书中的创作手法,它究竟好在哪?要怎么写才能达到此番效果?然后再模仿成文。
马尔克斯毫不避讳地说,他的榜样是索福克勒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诺奖得主莫言坦言自己早期的作品都是模仿之作,他会拆解那些高质量文学作品的氛围、语言、感受,节奏等等;
作家余华也是反复叩问卡夫卡 、福克纳、契诃夫、马尔克斯等大师,分析他们的叙事技巧,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写作进阶。
而很多文学院,也都在用这套模写法训练专业写作者:
培养了诸多作家的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学院,给写作者第一学年的任务,便是在教授指导下,系统地拆解欧美和拉美的名著,然后临摹大师们各种类型的作品,直到高年级,才开始写自己的作品,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叙事方式和语言体系。
所以,要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拆解-模写”的流程缺一不可。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很难读出大师们隐藏在书中的创作技巧,也不知道自己的模写是否到位,为此我们请到了5位活跃在当代文坛的作家们:
鲁迅文学奖得主李浩、胡学文、石一枫、蔡东,十月文学奖得主王威廉,共同打造《南方周末小说阅读写作实战营:小说家的黄金读写法》。
点击上图,立即加入学习↑
5位小说家拆解5位文学巨匠的创作方法:
向卡夫卡的《城堡》学隐喻设计;
课程还将布置2次模写作业,并由小说家们和助教团共同点评。
(左右滑动查看往期《阅读写作营》仿写作业点评)
△部分课程讲义
跟着鲁奖作家拆解经典
提升写作力
跟着作家们一起阅读拆解的好处,是能看到很多我们自己阅读时看不到的风景:
比如写作没有画面感,是不少初学者的难题。《霍乱时期的爱情》其实做了很多关于细节描写的示范。
我们自己读,关注点可能都在男女主角的爱情上,但鲁迅文学奖得主胡学文从中剖析出了马尔克斯的创作手法:
小说一开篇,就是德圣阿莫尔自杀,医生乌尔比诺去查看遗体,而他还有另一层身份——死者的朋友。
这时他的心情应该很复杂,但如果直接写他沉重而悲痛,就太直白没味道。
那应该怎么呈现呢?
马尔克斯写道:
“他用食指和拇指肚像拈起一枝鲜花似的掀开毯子的边缘,以一种神圣的稳重,一寸一寸地让尸体显露出来。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浑身赤裸,躯体僵硬而扭曲,两只眼睁着,肤色发蓝,仿佛比前一晚老了五十岁。他瞳孔透明,须发泛黄,肚皮上横着一道旧伤痕,还留有很多缝合时打的结。由于拄着双拐行动十分吃力,他的躯干和手臂就像划船的苦役犯一样粗壮有力,而他那无力的双腿却像孤儿的两条细腿似的。”
不到200字的描写,在作家胡学文看来,至少暗藏了三个写作技巧。
一是展示而非告知,用细节去呈现人物的心情和身份。
如果写“乌尔比诺揭开毯子”,那我们只能知道他在查看。
但马尔克斯写“用食指和拇指、一寸一寸”,这样具体的动作,既是作为医生的细心和稳重,又有作为朋友的悲痛和对死者的敬重。
二是伏笔要巧妙地埋在细节之中。
肚皮上的伤疤透露了德圣阿莫尔的身份。乌尔比诺和他虽然是朋友,但对他的过往并不了解,也为下文德圣阿莫尔在信中坦露的秘密作了铺垫。
三是细节描写也讲究顺序,类似于电影里的运镜,比如从上往下,先整体后部分。
而这个片段里所含的技艺,还仅仅只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冰山一角,当你跟着讲师细细读来时,会发现每一个字甚至是每一个标点都有它的作用。
再比如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们可能记住了悲情的故事、盖茨比的神秘感以及他出场时那饱含深意的笑。
但鲁迅文学奖得主蔡东却会去分析盖茨比是哪一章出场,又是如何出场的,由此发现菲茨杰拉德几乎是用浸染的方式,设置“盖茨比是谁”的悬念,再一层一层铺垫,让盖茨比的出场不停延宕,渲染人物的传奇色彩。
还有读《局外人》时,开头那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可以说是给人一种石破天惊的震撼。但如此消极性格的人物,为什么又会流传至今?
十月文学奖得主王威廉,会站在写作者的视角去分析加缪塑造的人物为何如此独特,再横向对比诸多经典小说,去探究要如何发明出像默尔索这样的独特人物。
类似这样的写作技巧分析,在课程中比比皆是,5位老师光讲稿就差不多14万字!
△李浩老师课程试听片段
你不仅能听到城市小说、爱情小说、哲理小说等不同类型的小说要怎么创作。
还能从中学到具体的实战技法,比如如何在虚构中建立可信度?如何发明一个独特的人物?爱情小说要怎么设计情节?
精选5位文学巨匠经典之作
一站摸透作家们不说的创作诀窍
很多人高喊“文学无用”,但其实经典小说里的写作技巧可以说是叙述的高峰,鲜明的人物、迫人心弦的情节、环环相扣的故事,这些都对技艺有着硬性的要求。
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局外人》里的零度写作等等,至今还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写作者。
而这一次精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的必读之作,它们涵盖了写作中的经典技艺:
比如要如何选择叙事视角?
如果直接描述人物强烈的内心冲突,或者人物登场独白,难免像对读者宣讲,而《了不起的盖茨比》却用“助手的有限视角,讲述侦探的破案故事“,塑造了一个有余味的形象,这也是后来大部分侦探小说会用到的经典视角。
又比如要如何让写作更有感染力?
海明威从来没把自己的思想和情绪通过文字抒发出来,但你又能从他朴素的白描里无时无刻不感到这种情绪,而且这种情绪的感染力反而更强,《太阳照常升起》就是这种写法的典型。
再比如要如何建立隐喻?又要如何让虚构的世界变得真实可信?
卡夫卡可以说让世界文学在描述现实的基础上,将隐喻变成了小说最为核心和最被注意的部分,而《城堡》恰恰是隐喻极其丰富的作品之一,甚至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城堡》阐释学“。
……
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细节描写、节奏安排、语言风格……写作中会涉及的方方面面,这几本书基本都有所涵盖。
更重要的是,课程并不会局限于这5本书,而是会由此生发,多本作品对比分析,由此搭建从入门到进阶的阅读体系。
五步读写法
打通阅读写作闭环
和“15分钟读完一本书”“21天成为写作高手”的速成课不同,我们会通过“沉浸阅读-分析阅读-背景阅读”三次阅读,然后进行模写,再由老师点评,真正“授人以渔”,让你可以学完后举一反三,真正让阅读为写作赋能。
这套学习流程已经被4000+同学验证,很多同学跟着节奏学习后,才发现自己之前阅读时,原来忽略了那么多精妙之处。
如果你也想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习得大作家们的创作技法,诚挚邀请你加入《南方周末小说阅读写作实战营:小说家的黄金读写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为推广信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