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当街头流行遇上高冷艺术,从“势不两立”到彼此兼容
在商业性的MV里穿插高雅艺术名作,究竟是俗气的缝合,还是1+1>2的再次创造?
前不久,周杰伦的新歌《最伟大的作品》MV发布,但引爆全网热搜的除了歌曲本身外,还有MV里致敬的许多艺术家及其作品。除了在歌词中隐晦融入之外,马格利特的《人类之子》、常玉的《盆中的果树》、莫奈的《睡莲》等作品在这支背景设定在1920年巴黎的MV里都有非常明显的“出镜”。
马格利特《人类之子》
常玉《盆中的果树》
莫奈《睡莲》
短短5分钟的MV视频中,囊括了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东方与西方、古典与流行不断碰撞,反而让歌曲本身成为次要:MV上线不到2小时,播放次数就已超过600万,大家都在挖掘这个“视频版近现代美术简史”的MV中还有哪些隐藏的彩蛋,而周杰伦也成了新晋“艺术史推广大使”。完整专辑正式发售仅一天,销量就已经突破1.5亿,登顶中国数字专辑/单曲销量榜。
《最伟大的作品》并不是周杰伦第一次化用经典艺术作品,2016年的《床边故事》MV中,同样能看到蒙克的《呐喊》、达利的《记忆的永恒》等的化用。
点击查看蒙克《呐喊》
点击查看达利《记忆的永恒》
周杰伦曾表示:“我希望粉丝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也可以享受艺术的氛围,体验艺术最大的乐趣与享受之一,就是能够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传统艺术与街头流行文化往往被认为是两个极端:前者曲高和寡,也晦涩难懂,只适合待在博物馆这类地方供人“瞻仰”;后者虽然简单通俗,又似乎太过大众,以至于“俗不可耐”。当看似“势不两立”的它们在音乐MV中被结合到一起,其实也是为双方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立足点。
除了周杰伦,也有一些音乐人做过类似的尝试,碧昂丝·吉赛尔·诺斯(Beyoncé Giselle Knowles)就是其中一位。碧昂丝喜欢将流行音乐和艺术品融合后以新的形态呈现给大众,有时是直接引用艺术家的作品,有时则对来自文学作品、诗歌、电影中的元素重新阐释。如《Mine》MV中,碧昂丝对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圣殇》以及勒内·马格利特的作品《恋人》进行现代化演绎,耳朵听着R&B,眼睛看着文艺复兴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品,这次致敬巧妙地将流行与艺术做了融合。
点击查看米开朗基罗《圣殇》
点击查看马格利特《恋人》
如果说这张专辑还仅仅是“浅尝”艺术元素,那么在单曲《Apeshit》的MV中,碧昂丝和Jay-Z直接在卢浮宫拍摄了整支视频。不同肤色的舞者们在卢浮宫的艺术品前起舞,许多馆藏名作都出现在视频中,极具视觉冲击力。
视频中除了闪现众多艺术品之外,还加入了碧昂丝作为一个现代女性以及有色人种的思考,如在《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前的镜头编排,拿破仑一世在就任国王后不久便宣布恢复奴隶制度,碧昂丝选择在这里与多位非裔舞者共舞,不知道是否有意在这位奴役者面前上演一场宣告非裔终将获得自由和解放之舞?
雅克-路易·大卫《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而在碧昂丝刚刚发布的第7张个人专辑《Renaissance》中,比起之前通过艺术品展示或是二次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次她更多的是去思考艺术的本质。碧昂丝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档案保管员,只是记录下艺术的形态。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创作对象,其作品可以是画作,也可以是时尚、是乐曲、是舞姿,同样也能扩展主流文化的宝库。
这张最新专辑以首周销量33.5万张的成绩登顶Billboard 200专辑排行榜,碧昂丝也凭借《Renaissance》成为2022年首位登顶专辑榜的女歌手,专辑中的单曲《Break My Soul》同样登上了Billboard Hot 100歌曲排行榜首位。
以身体作为MV与艺术融合媒介的除了碧昂丝,还有在《Rude Boy》MV中将凯斯·哈林代表性涂鸦图案填满屏幕的蕾哈娜、在德拉克罗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前大唱《Viva La Vida》的COLDPLAY乐队,以及因在《Dust My Shoulders off》MV中巧妙展示《梵高的自画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世界名画而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奖的张靓颖。
凯斯·哈林《娱乐画廊》
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
左:梵高《梵高的自画像》
右: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这么多流行歌手都开始将MV“艺术化”,那艺术又该何去何从呢?
2013年,当Lady Gaga在自己的第3张专辑《Artpop》的封面中把《维纳斯的诞生》作为背景时,她曾表示“这一切都旨在诠释出将艺术文化带入流行音乐的反沃霍尔式冒险(reverse Warholian expedition)的概念”。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在安迪·沃霍尔大放光彩的20世纪中后期,人们还在讨论他所创作的类似粉刷匠式的作品究竟算不算艺术,如今,波普艺术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艺术风格,“重复”的力量已经泛滥到让人厌倦,重看沃霍尔这组色彩简单、造型相近的《玛丽莲·梦露》系列作品时,不知道是否会感慨我们只抓住了“重复”的表象,却抛弃了背后的内涵。
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系列
传统艺术作品在音乐MV中的花样“回归”,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对“沃霍尔精神”的另一种解读:形式并不重要,艺术在于提出一个新的想法,打破已经固化的创作思维。
用流行音乐的方式对艺术品进行二次加工,并不是对艺术的污染,而是为大众提供一条与艺术家沟通的新渠道,毕竟“穿越”只存在于想象中,多一种探索的方式有何不可?正如我们绞尽脑汁地想要挖掘《蒙娜丽莎》那抹微笑中是不是真的蕴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一般,流行音乐或许也能帮助我们发现艺术作品不同寻常的新内涵。
达芬奇《蒙娜丽莎》
流行乐与艺术品的叠加就能造就“伟大的作品”吗?我们不如将这首歌当作艺术品的二次新生:有多少人以歌曲为媒介重新认识了一遍这些艺术品?如果只有艺术领域的人知道它们的存在,总是将其束之高阁,那艺术也就失去了真正的生命力。
已经定格的艺术品也能通过音乐等新形式注入更加多元的活力与表达方式,增加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注脚。如卢浮宫就一直在试图通过流行文化改变自身古板陈旧的“刻板印象”,除了将场地借给碧昂丝拍摄MV之外,它还推出了《Apeshit》MV的专属导览路线,全程约90分钟,可以观摩出现在MV中的所有艺术品,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前来参观。
我们很难定义艺术是什么,安迪·沃霍尔之所以被视为“流行文化之父”,不仅在于他对波普艺术的倡导,还在于他让“普通事物里也包含价值”的观念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艺术的形态也随之更加多变丰富。如果艺术品“友情出演”音乐MV能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并激发新的创作灵感,“多多益善”有何不可?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图片等素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可能存在不当使用之情况,并非主观恶意侵犯权利人之权益,敬请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个人观点,不代表发布平台立场。
新媒体编辑:Neil
撰文:6024
新媒体助理:余果
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