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是一生的课题
《恰如其分的孤独》
胡慎之 著
责编 | 金木研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就算身处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可仍会感觉自己就像个局外人;
虽然有很多朋友,但总感觉没人了解自己;
就算父母不缺物质给予,仍觉得自己无法跟他们谈心;
有人陪着看电影,吃火锅却仍然感到孤独......
在喧嚣嘈杂的世界中感到孤单或孤独,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的一种情绪体验。但是,这种孤独也并非完全无法解决和克服。
解决它的唯一方法,就是与自己达成深度链接。
一、了解真实的自我,建立精神世界
“人是精神性的,没有精神的人永远是孤独的。”
1.了解你在人际关系中是什么人格
心理学家胡慎之从“获得”与“付出”两个角度勾勒出了人际关系四象限图。
依赖者的特点是控制、焦虑、恐慌。他们如菟丝花一样,总是需要攀附别人才能生长。
他们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与恐慌,经常用强调自己付出的方式来试图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给对方带来无尽的压力。
就像有的父母隔三岔五就和孩子说:“为了你的学习,我付出了很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所以你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孝顺。”
孤独者的特点是疏离、匮乏。他们似乎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其他事物都不感兴趣。
偶尔他们也会渴望社交,但当发现自己无法应对外部的压力和变动时,他们就会缩回自己的世界,以封闭的姿态保护自己,很多“社恐”患者都是这样。
照顾者的特点是迎合,他们是价值提供者和痛苦疗愈者。
他们一方面无原则地付出,照顾他人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像个开心果一样,想要拯救他人的不开心,对他人的情绪负责。
自在者的特点是合作、共赢。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也是彼此之间感觉最舒适的关系状态,自在者的付出和获得成正比,在关系中感觉美好而自在。
2.了解自己的情绪
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扳机点,心理学上是指激发原始创伤的点。
比如,孩子从小就被父母说丑,那么“丑”就成了孩子的扳机点。但凡有人说他丑,他就很不开心,甚至愤怒。
正如白雪公主的继母经常问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如果魔镜回答“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她就很开心。如果魔镜回答“白雪公主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她马上就崩溃。
所以,了解自己的情绪,就要去分辨和觉察自己的“主要矛盾”。我们要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极为在意的、不容半点妥协退让的。
当其他人有所越界时,就要立刻向对方表示拒绝,告诉对方自己很在意这件事情;同时,要知道哪些事情是能够商量的,多付出一些或多退一步都是可以的。
另外,还要知道哪些事情自己做起来更得心应手,更有效率,更有成就感,等等。
对自己的情绪多一些敏感,去了解在不同情绪下,为自己做些什么会感觉更自在。
比如,当感觉愤怒时,有哪些方式能够快速地平复情绪,是深呼吸还是给自己一个独立的空间静一静,或者是让自己坐下来,把愤怒的感觉写下来。
3.了解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
生存空间对我们很重要。有的人会因为一束玫瑰花而改变整个房子的布局。这个整理对于他来说,或许就代表爱护自己。
还有些人会把自己的房间弄得很乱,不是他没有能力收拾,而是他内心可能在对抗某个东西,也可能是他觉得自己只适合生活在那样的地方。
相由心生,一个让自己感觉舒适滋养的生存空间,会让我们的身心愉悦,它会成为我们生活中微小而确定的幸福。
除了了解生存空间,我们还要了解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追求。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的一本书中写到一对夫妻去做咨询,心理医生知道丈夫是一个特别喜欢拈花惹草的人,于是问他:“如果有一天你死了,你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什么?”
丈夫没有回答,心理医生接着说:“刻上‘这是一个特别喜欢拈花惹草的男人’这句话怎么样?”当时,丈夫就潸然泪下,说自己不要做那样的人。
很多时候,当我们给自己的生命、人生附上一个自己能接受的意义时,我们的生活态度就会大不一样。否则,我们也许会每天浑浑噩噩,过一天是一天,不知道未来走向哪里。
当我们了解自己之后,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爱护自己的身体,可以选择照顾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选择创造自己喜欢的生存空间,还可以选择自己生命的意义。
二、重新认识孤独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说: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未被表达的情绪”,就是“无法接纳过去”。
我们缺乏对过去的表达,缺乏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所以我们拒绝拥有过去,但同时也很难拥有未来,于是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又时常想回避孤独,无法享受孤独,无法抵达孤独。
1.孤独是与生俱来的
人一生下来就要面对三件最重要的事:第一件是生命的意义,第二件是存在性孤独,第三件是对死亡的恐惧。
什么是存在性孤独?
存在性孤独并不是指实际的寂寞、孤独,也不是指一个人内心中的孤寂荒芜,而是我们每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所存在的、与其他生命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简单来说,当我们从妈妈的肚子里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我们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人与我们是一样的。
这种先天的差异,就注定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与我们感同身受,也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地了解我们、理解我们和共情我们。就好像庄子的那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很多人把孤独等同于孤单,其实二者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
孤单,更多说的是外在的形态,而孤独则是说内在的感受,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孤单是没人理我,而孤独是没人懂我。
心理学家荣格说:“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重要的感受。”
你跟伴侣每天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不能敞开心扉跟对方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两个人形同陌路,没有任何有效的交流,每天只能重复一些关于“吃饭”“睡觉”等简单乏味的对话。
遇到困难或者感到心情不好时,对方也不理解你、安慰你,你只能自己默默承担。这一刻,你会感到特别孤独。
2.孤独的三种类型
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将孤独分为了三种类型:自我封闭性孤独、被动孤独和主动孤独。
自我封闭性孤独,也叫自我隔离性孤独,主要表现为性格自闭,不会主动抓住机会,也不会主动跟人产生关联,不愿意展开社交。只想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环境里。
比如:“他们的活动跟我没关系,我不想参与。”“我跟哪些场合里的人格格不入,不是一路人。”
被动孤独和主动孤独,用两个例子说明:
一个周末的下午,午睡醒来的你发现窗外暮色昏沉,房间里空空荡荡,寂然无声。你四处摸了摸,在枕头下找到了手机,屏幕亮起,没有一条消息,那一刻你感觉仿佛被这个世界抛下了。你倍感孤单,甚至有一些失落和无助。
虽然你感觉孤独,但不安于孤独,总想逃避孤独,这就是被动孤独。
同样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你一个人关上房间的门,坐在透亮的窗前,捧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让自己彻底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同样是你一个人,但体会到的则是积极甚至极致的享受。
这种安于孤独的状态,也就是恰如其分的孤独,恰到好处的孤独。
主动孤独就是一种高质量的孤独。这种状态就是意识到自己的唯一性,自己的特别性,就算难以找到一个知己,也对自己充满自信,有一种从内向外的生长感。
想要拥有这种恰如其分的孤独,就要学会喜欢自己,肯定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建立自己稳定的内核系统和精神世界。
三、建立有效社交,
看见关系中的你我
当我们想要走近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想要走近我们,因为社交是双向的,大家都有相互交流的意愿。而一些人之所以会遇到适应性障碍问题,往往是因为陷入了单向社交的陷阱。
1.社交误区
① 如果我们对一个刚认识的人抱有过分的期待,比如把他当成一个能够照顾自己,并且能满足自己某些需求的人,这就容易导致我们的社交一开始便陷入了僵局。
② 在彼此尚未完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就带着想从对方身上攫取利益的目的去交往。
③ 在交往前,先设定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意象是不讨喜或惹人厌的。
④ 习惯用单一的方式对待所有人,而不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
陷入以上四种误区,就容易让我们的社交陷入僵局。
如果想与他人建立连接,我们首先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爱好、情绪等,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之上与对方交往,才有可能建立有效社交。
2.建立社交的5个层次
一般来说,我们要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从陌生到逐渐熟悉,再到无话不谈的挚友,需要经过五个层次。
陌生人之间打招呼或阐述事实;
提出诉求或愿望,让彼此有所互动;
对某些事件表达观点;
对某些事情表达感受;
彼此分享秘密和真实的自我。
有些人可能会不解,为什么社交一定要循序渐进,而不是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与对方分享感受、分享秘密呢?这样不是更容易拉近双方的距离吗?
建议循序渐进地建立社交关系,是因为你刚刚与对方相识,对方并不一定想要知道你的感受或秘密,并且一旦对方听到了你的秘密,就意味着要承受为你保守秘密的压力。这涉及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指向他人透露自己的信息,包括想法、感觉、喜好等。心理学研究证实,自我表露是建立、维持、促进双方关系的最有效保障之一。
但自我表露需要建立在自我保护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根据自己感知到的不同程度的安全感,选择与对方分享何种信息。
所以,随着交往的不断深入,自我表露的内容才会随之改变,从最开始关于兴趣爱好、各种观点的分享,再到个人秘密与隐私的分享,这才是更加合理的社交方式。
3.社交的五个原则
第一,做一个愿意为他人鼓掌的人。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当我们能看见别人的那一刻,也许自己也会被更多人看见。
第二,尊重自己,同时尊重他人。
在社交中,最常见的两个误区就是太看轻自己和太看重他人。
太看轻自己,于是把自己在关系中的位置一降再降,将自己活在了对方的阴影下,对方一句无心的话语,就能使我们的心情左右摇曳、忐忑不安。
而太看重他人,是指我们经常将别人看作照顾自己的人,将其视为最好的朋友又或是最亲近的角色,认定对方有义务照顾自己的感受,于是在关系中逐渐得寸进尺,忽视了别人的意见和感受,这是一种自负的表现。
第三,要有循序渐进的分寸感。
罗曼·罗兰曾经说:“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没有办法告诉别人的;而且有些事情是,即使告诉了别人,你也马上会后悔的。”
第四,向对方表达善意。
第五,遵循价值交换原则。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无法对别人有贡献、有帮助时,就会觉得自己很糟糕,很孤独。但是,在你不断成长,不断追逐优秀的过程中,你的价值会不断提升,你在社交中也就具有了吸引力。
在与别人交往时,你不但拥有充分的自信,还会自带吸引力,让别人愿意主动走近你、与你结交。
四、接纳一个完整地自己
“我们无法抵达恰如其分的孤独,是因为我们一直想去寻找一个好的客体来弥补曾经的缺失。我们纠结于过去,紧攥着曾经经历的一些创伤或痛苦不肯放手。”——《恰如其分的孤独》
人本心理学先驱克尔凯郭尔也曾指出,痛苦的人看起来就是抛弃自己的人,不拥有自己的人。
爱自己听上去就像一句口号,确是让我们与自己的内心产生链接,明确自身需求的唯一途径。
那么,如何做到自我接纳和关爱?
1.觉察并避免自我挑剔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对他人挑剔,是因为我们把内在的缺失投射了出去。所以,停止挑剔他人同样有益于自我接纳。
2.接纳从自我负责开始
有的人会把摆烂行为理解为一种自我接纳,但这不是接纳,而是自欺欺人,你只是在塑造一个看起来毫不在意的人设而已。
真正内心强大、能够自我负责的人并不会轻易为外界所控制。即使被他人评价或责怪,他们也不会轻易受他人的信息影响。
而且强大也不意味着无坚不摧、完美无缺——强大不是“我一定可以”,而是“哪怕我不可以,也没关系”。
3.建立一段健康的关系
接受分离与丧失
接受与尊重“自我边界”。
接纳自己的责任,承认他人的贡献
4.学会爱自己
① 学会性别自爱
有些女孩子因为原生家庭重男轻女而感到自卑、不值得被爱,因为容貌、身材而感到焦虑;有些男生经常想着“男儿有泪不轻弹”,受了委屈,压力再大也都不和他人倾诉。这些都是对性别的偏见。
② 避免陷入自伤的陷阱
当我们执着地渴望得到某些东西的时候,可能就会落入自伤的陷阱。
③ 认可自己的成就
就算是一件小事,也是值得被认可的成就。
④ 设定自己的边界,远离让我们感觉不舒服的人和事
⑤ 对自己足够尊重
“如果你是一个孤独属性的人,我建议你去做一颗恒星,燃烧自己的光和热,让事物、星体在你周围有序而自然地运转。”——实力姬
一个人孤独的最根本的问题,不是说把出路寄托到另一个人身上,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来源和立足点。
当你把成长的坐标建立在自己身上,就可以通过自己控制“变量”,建立起一个独立且坚定的精神家园。
内心丰盈者,独行也如众。有了底气,有了内生长,一切问题都不在话下。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连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