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累死累活教不出一个自驱的孩子,你可能陷入了这三个误区

累死累活教不出一个自驱的孩子,你可能陷入了这三个误区

育儿

你听说过“云监工”和“网络自习室”吗?


顾名思义,“云监工”就是通过网购,让一个陌生人隔着网络为自己提供“监督服务”。


“网络自习室”也差不多一个意思,网友们开着直播App与主播同步学习,有些直播间还会安排“学习监督员”与网友视频连线,一对一在线督学。


总之,主打一个“强行陪伴”



刚了解到类似现象的时候,我十分不理解:


会在网上购买这些服务的,无疑是那些有心向学的人;可是他们既然知道自己该学习,为啥还要特地购买服务,在别人的监督下才肯学呢?



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些看起来离谱的服务,销量却不低。比如下面这个,月销量3万+……



前几天,班上有个学生给我打电话,说想咨询留级的事。


她说,打算考研,但因为现在才开始准备(还有几门补考),觉得今年考不上,想明年考。学校的氛围好、有同学一起,为了能明年留在学校准备考试,她打算今年留级。


我很想骂她一顿,“早干嘛去了!”,但只能忍着心里的着急,给她分析形势、可能遇到的风险问题,劝她先把本科毕业证拿了,考研的事可以从长计议。


她最后说会考虑。


看着这些20出头年轻人的“新颖”想法和行为,再回头看家里正在小学的大宝、幼儿园的二宝,难免会多一份忧心忡忡: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自驱力?


三个误区,偷走了孩子的自驱力


误区一:动机可以转变成内驱力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都听过这样的论调:


孩子缺乏自驱力,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动机,所以才缺乏前进的动力。


把自驱力与动机连接在一起的思路其实不算错,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把动机当成行为改变的真正驱动力,其实是走入了一个隐蔽的误区。


《福格行为模型》的作者、“行为设计学”鼻祖、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创始人福格教授经过20年的研究指出:

动机的确是驱动行为的要素之一,但指望动机改变行为,并不可靠。



比如,这些找“云监工”提醒自己学习的人,他们的行为,是典型的“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动”。


很明显,他们普遍存在向好向上发展的动机,却依然没有自驱力。


同样的矛盾性,也体现在“办健身卡”这种小事上。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办好卡、请教练、发宏愿,然后呢?去了没几天就悄无声息了……(包括我



这是因为,人的动机构成很复杂。


它可能来自我们内心,可能来自利益或惩罚,也可能来自我们身处的环境,还可能是多种因素合作的产物。


所以,很多动机看似是某人自己“所想”,细究下来,却并不是他打心底认同的,又怎么转化成行动呢?


而且,动机的波动十分频繁。


有时候,它就像一场心理拔河比赛。一个声音说“我想减肥”,另一个声音却说“我想躺着不动”。



“想减肥”是动机,“想躺着不动”也同样是动机,而且后者更隐蔽、更容易完成。


谁不想舒服享受呢?


这种情况下,“想减肥”的动机被打败,并不奇怪。


此外,动机和行为的难度之间,还有一条不容忽视的行动曲线。



强烈的动机,可以让我们克服很多困难。


但是从人性的角度考虑,高水平的动机很难维持,它会在冲上顶峰后迅速回落。


所以,强烈动机在我们面对一次就能完成的、真正困难的事情时,更有效。比如,“虎口夺子”、踩点冲到机场等极限行为,都是由强烈的动机驱动的。


但是学习这件事,从来不是短期任务,而是需要我们时时关注的长期目标。


这时候,如果只有动机,很难有效转换成内驱力、化为实际行动。


即使刚开始“想要好好学习”的动机很强烈,这份动机也会因为长期面对困难而逐渐减弱,影响行动。


就像大宝刚开始学钢琴时是很喜欢,但后来越来越难,消磨掉了他的热情和兴趣。不是他没有毅力,而是他的动机减弱了。


因此,当我们把“回报”挂嘴边,想用动机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时,经常会事与愿违、铩羽而归,还会让我们陷入沮丧和自责中,认定自己或孩子就是“三分钟热度”。


殊不知,“三分钟热度”并不是独属于某个人的弱点,而是人性的弱点。


误区二:延迟满足可以让孩子更成功

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让数十名3-5岁的儿童单独坐在小房间里,桌面上摆着棉花糖。



工作人员告诉孩子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待20分钟再吃。如果选择等待,则可以额外得到一块棉花糖作为奖励。


最后,只有20%的孩子等待超过了20分钟。



显然,大部分孩子是抵抗不了眼前的诱惑的。


几十年后,研究者对当年的孩子进行跟踪调查,发现等待时间长的孩子后来SAT(美国高考)成绩更高,事业和生活也较为成功。


于是,很多育儿文章都引用这个实验,来证明“延迟满足”对孩子的好处:


孩子想要玩具,不能马上买;

不要立刻满足孩子的需求,要让孩子“冷静”后再满足;

孩子哭闹时不要抱……


大量父母认为,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故意不对孩子的需求做立刻反应,可以锻炼孩子的自控力,孩子也更容易表现优秀,走向成功。


但是实际上,这些说法和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首先,整个实验并不严谨,只能说明“延迟满足”和“长大后成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很多关键因素,比如家庭环境的影响,实验并没有考虑到。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比较稳定和安全感较强的孩子,自控力更强。这样的孩子面对棉花糖愿意等一等,并不奇怪。


而经常得不到满足,安全感较差的孩子,自控力也更差。


甚至可以说,有些孩子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本来就是因为平时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需求不被满足,孩子就会缺少安全感,产生“低掌控感”。


当他无法掌控局面,就会感受到被压制、被管控,这样怎么可能激发自己的能量,有“自我控制”的念头呢?


《自驱型成长》的作者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就曾指出:低掌控感会偷走孩子的自驱力。



只有孩子长期拥有安全感,觉得自己可以掌控局面时,才会激发出能量,才不会在“需求满足感“失去时,重新陷入怠惰的局面。


发起“棉花糖实验”的米歇尔教授后来在自己的著作中这样写道:


“吃不吃棉花糖,真的不能代表什么。



误区三:做得好就给奖励,可以鼓励孩子


心理学家雷珀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挑选一些喜欢画画的孩子,并分成两组。


他跟A组说:“你们画得好就给奖赏。”


然后跟B组说:“我好想看看你们的画”。


3个星期后,A组的孩子们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画画,兴趣也明显降低了。


与此同时,B组的孩子却一如既往,积极绘画。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雷珀认为,物质奖励可以强化某种行为,直接驱使孩子去做某件事情,但同时会让人总是不由自主地去思考任务。


这一切,让最初的“自主感”变成了一种“受控制”的被束缚感。


被束缚的感觉,会让大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奖励这件事上,无暇顾及所要完成的任务。


另外一个实验,揭示了更深一层的问题。


麻省理工24名本科生被要求完成两项任务:


一个是纯机械性的按键任务,来回不停地按键盘上的两个字母按键——V和N;


另一个是认知性的加法任务,在12个数字的矩阵中找到和为10的2个数字,共有20个矩阵题。



为了考察物质奖励对不同任务产生的激励影响,学生分两组完成任务。


结果发现,在高奖金的刺激下,机械性任务完成得非常好;


可同样的高奖金,学生们的加法任务反倒完成得很糟糕。


换句话说,物质奖励只对机械性的体力活儿有效,对认知性的脑力劳动却起了抑制作用。


这就好比说,我们用钱来鼓励孩子做家务,会事半功倍;但如果用钱来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可能就不那么奏效。


真相是,物质奖励无法让孩子开动大脑。


之前团队小伙伴就吐槽过他老公的“失败”育儿案例。


他老公想让儿子练围棋,承诺儿子赢他就能得到奖励10元。

攒够钱,儿子就能买心心念念的球鞋了,所以他痛快地答应了,然后经常找爸爸下棋。


半年过去,孩子终于攒够了买球鞋的钱。


可等他买完鞋,爸爸再喊他下围棋时,却怎么喊也喊不动了。


归根结底,是物质奖励错误地成为了外部驱动力,外力过强时,就削弱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如何有效激发孩子的自驱力


在我的教育列表中,自驱力的重要程度是排在第二位的(第一位是品行教育)。


因为只有当孩子自己“想要好”时,做起事来才能拥有持久的热情和动力。


好消息是,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发现,自驱力并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后天培养。


至于培养自驱力的方法,我之前给同学们分享很多次,这一回,我针对刚才提到的“误区”,整理出了以下8条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1.树立榜样(优化动机):


榜样可以是父母。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生活里的挑战,带动孩子,影响孩子。


榜样也可以是任何人。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多读积极的书,比如英雄事迹、名人传记,让孩子受到榜样的启发和激励,找到合适的动机。


2. 培养兴趣(优化动机):


鼓励孩子多接触新鲜事物,了解更多领域,参与丰富的活动,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体会过“心无旁骛做好一件事”的快乐之后,孩子的内心会形成更强大的内在动力。


3.激发好奇心(优化动机):


经常鼓励孩子提问,引导他们进行探索和思考,培养好奇心,形成主动学习的意愿。


4.找到明确的目标(增强掌控感):


根据SMART法则,找到明确且具体的目标。当孩子觉得自己追求的目标更加具体时,会更有动力。


5.设立中等难度的目标(增强掌控感):


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之后,想要孩子获得成就感,最重要的是帮助他让目标难度更加合理。


我在给学生上管理学课时,经常会提到一个概念——“先进可达性”。


这个目标既不能唾手可得,又不能遥不可及,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可以完成。


强烈建议爸妈们使用这个原则,为孩子设立中等难度的目标。


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勇于接受挑战、奋力实现目标,又不会因为目标过于困难而挫伤他的积极性。


完成目标之后,孩子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比任何外部奖励都要珍贵。

6.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时间管理(增强掌控感):


很多孩子遇到学习瓶颈或者挫折后,能够很快调整过来坚持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其实与掌握的各种方法有关。


尤其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效率,还能够让孩子少走弯路,快速重拾信心。

下面是我这些年总结出的学习方法目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马克起来慢慢看。


①费曼学习法:

世界第二聪明人用的终极学习法,最适合现在啥都想学的孩子


②主动回忆法:

真实案例:三年级没滑坡反而进步,这个习惯居功至伟


③锚图法:

孩子成绩三年级集体下滑?聪明的父母都用这招延长优势


④有效刷题法:

带娃“刷题”一年后,才敢建议你家孩子也试试


⑤提问和讨论:

什么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四个哈佛学生的“终极追问”,答案一点也不意外


⑥错题本:

一个小本本,就拉开了孩子之间的差距

一个小本本,就拉开了孩子间的差距 | 状元养成启示录(一)


⑦时间管理法:

牛!清华学生计划表上热搜,我猜他们都吃过青蛙


7.提供自主权(增强掌控感):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父母都要适当退位,要让孩子有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孩子能够自己做选择的时候,他们的责任感、决策能力、自驱力都会同时获得提升。


8.奖励和认可(有效奖励):


物质奖励不可以盲目提供,但当孩子有进步时,合适的奖励和认可很有必要。


斯坦福教授Carol Dweck在TED演讲中说: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明智地夸奖孩子。


不再表扬他的天赋和智商,不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夸奖他积极投入的过程:


努力:你很努力啊

坚持:尽管很难,但你一直没有放弃

态度:你的态度很积极

进步:你在_方面进步了很多


这样成长型的鼓励,能够让孩子有充足的胜任感,可以激发他的潜力,让他相信自己拥有变得更好的力量。



最后,我想说,培养自驱力其实很难。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需求,他们需要“对症下药”,也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父母的信任。


所以无论孩子是否取得成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都要让孩子感受到支持、鼓励和爱。


我想,那些在网上寻求“云监工”帮助的人,成年人也好、孩子也罢,如果他们与父母沟通的渠道是畅通的,又怎么会想从陌生人那里获取虚无缥缈的“陪伴感”呢?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丹尼尔·西格尔,蒂娜·佩恩·布赖森.《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浙江教育出版社.(注:文中说明性配图,亦出自此书)

2.丹尼尔·西格尔,蒂娜·佩恩·布赖森.《全脑教养法:拓展儿童思维的12项革命性策略》.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3.B.J.福格.《福格行为模型》.天津科技出版社.
4.威廉·斯蒂克斯鲁德《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培养孩子的自律》.机械工业出版社.
5.Dan Ariely, Large Stakes and Big Mistak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 2009. 等


川妈说说

我不忍心跟那个学生发火,还有一个原因,我了解她的难处。上个学年,班上仅有的几个挂科几乎都是她。我很不理解,之前成绩还不错的她,为什么突然一落千丈。当下找她一起吃饭,跟她聊最近的心情,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开始她还不肯说,后来慢慢告诉我,家里出现了一些变故,爸妈分开了,她感觉被抛弃了。我尊重她的隐私,没有深究下去,安慰她相信父母都是爱她和关心她的,鼓励她振作起来,过好自己的生活。所以,当她联系我说要留级,我立即给她打了电话。我问她,你父母怎么看待这个决定。她漠然地说,爸妈都说支持我,这是我的人生,我自己决定就够了......

以前会觉得,孩子大了,就能懂得和接受父母的分开、家庭的分离。从我学生的身上,我看到无论多大的孩子,他们都渴望有个完整的家庭、关心他的爸妈。

闺蜜之前跟我说,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离婚。最伤孩子,一是他曾经认为最坚不可摧的关系破裂了,破坏了他的安全感;二是,他会觉得被忽视、被抛弃了,最爱他的父母没有为了他而不离婚。

我不认同她的判断,但赞同她对孩子的观察。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安全感、掌控感最基础的来源,尽力保护好它、别随便破坏它。

推荐阅读

仅靠一个句式,我夸出了儿子的自驱力

被折磨了N年后,才发现搞定孩子磨蹭的法宝就在手边

自从看懂这张图,我再也不怕陪娃写作业了

养出孩子的自驱力,我只用了4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高质价比、文化内驱的消费新时代,为何说大悦城是“参考答案”?楊绛先生的婚姻三要素說得到位给宝宝喂奶最容易犯的10个误区,万万不可取!看了董宇辉在9万人家长会上的3句话,才明白:为什么你累死,也养不出有自驱力的娃青玉案 粒子晨梦父母这些行为,正在培养一个自卑的孩子|国庆伴读​李玫瑾:要想养出一个贵气、有教养的孩子,首先养好这一点~葡萄牙租金涨幅达13.9%,规划后生活教育齐助力出现这4个迹象,你可能已经进入了「职业倦怠」累死累活干不过写 PPT 的?你不知道 PPT 到底多难写 | 极客时间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自述:抑郁的孩子,大多是遇到了这三道坎心衰的3个误区,你可能都中过招│职考知识点如何养出一个自卑的孩子?不停地挑剔他培养出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这3件事父母尽量少做秋天的第一条牛仔裤该怎么选?3个误区别踩……彭剑锋:用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管理学课本教不出企业家关于“活在当下”的三个误解,你知道几个?《梁祝新歌》&《身骑白马》累死累活为谁忙!加国家庭收入45%用于交税!是否物有所值?很多老板会陷入一个误区:想要能力,却不愿意投入资源新高一留学规划,千万要避开这6个误区!一个月三餐不重样:我用这个小东西,承包了厨房80%的脏活累活益生菌吃不对等于白吃了!这个误区你必须了解一放假孩子就摆烂?每个自律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会管的父母超显品味的6大包款!第一个你可能都认不出来!!观点 ◇ 累死累活为谁忙!加国家庭收入45%用于交税!是否物有所值?叹李玟孩子屡教不改,明知故犯,只是因为你忽略了这3件事女教师被家长举报数十次冲上热搜: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一个学渣妈妈的自救:等你真的看见孩子,你才知道那个摆烂的孩子有多难如何养出一个自信开朗的孩子?这四点很关键什么你累死,也教不出内驱力强的孩子,别等娃上初中才知道!一次性10A通过CFA一级考试!这4个要点和2个误区总结给大家!养狗新手买房最常犯的4个误区!美国买房前必看!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