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自述:抑郁的孩子,大多是遇到了这三道坎

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自述:抑郁的孩子,大多是遇到了这三道坎

公众号新闻

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每天学点亲子|婚姻|个人成长,每天成长·进步·幸福

预约心理咨询(收费):请后台回复“心理咨询”

近期课程咨询(收费):请后台回复“课程”



当父母无法和孩子建立联接,孩子就会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父母懂得不隔离,也不过分关注,真实地读懂孩子的感受,让爱流动到孩子身上,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萨姐



作者:暖心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知乎上有一位妈妈求助:女儿得了抑郁症,我游走在崩溃边缘,我该怎么办?

她说,女儿在高中的时候有一天情绪突然变得很奇怪,不愿意去上学,还整天将自己关在房间里面。
问她原因,说不喜欢这个学校,给她换到了其他学校依然没有改变。
后来,带她去看了医生才知道她得了抑郁症。
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情绪坏的时候把妈妈当成仇人一样来骂;
必须要满足她的一切要求,比如吃宵夜、买衣服等,如果不满足就会把家里的东西都砸一遍,然后躲在房间里几天不出来;
最严重的一次还试过“烧炭自杀”。
妈妈说:这些事令我很痛苦,有时候觉得自己活得很累,我真怕自己撑不下去。
看得出这位妈妈很痛苦。
然而,一位叫精神科刘华伟的医生却这样回答她:
很多家长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无法理解儿女的抑郁症,认为一个孩子不应该抑郁,认为孩子很可能是单纯的厌学。
我觉得这就是家长们最急需改变的,相比孩子“生病”,家长的“病”其实更为严重,因为他们这样的理解常常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的话言外之意就是,所谓的青春期抑郁、空心病,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孩子在替父母生病。
追溯原因,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心理”就已经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上埋下了病根。
特别是孩子“生病”的三道坎,每一道都离不开父母。
01

第一道坎:父母不接纳

曾经有一位校长讲了这样一件事。
学校有一个男孩,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所有人都认为他考个重点大学不是太大的问题。
但是他却在高二下学期放弃了读书。
他对他的班主任说:我不想活了,活着没有意思。
后来,老师将情况告诉妈妈时,却得到了决绝的回答:“老师你不用管,他只是给他不想学习找借口。”
其实,当时男孩的心理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是妈妈却还以为他在找借口。
我相信,当一个孩子说“不想上学”的时候,80 %的父母都会认为孩子有点作,然后是忽视。
正是这种“不被理解、不被接纳”成了孩子生病的源头。
前不久,我看到一个网友写了这样一段话,令人心痛:
最心酸的是我跟妈妈说我得了抑郁症,我妈说“你那个样子哪还会得抑郁症?”
那时候整宿整宿失眠,随时都在焦躁不安,我那么难受,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告诉她,冷嘲热讽的样子让我顿时失去信心。
无奈之下,我独自去看了医生,拿到抑郁证明后,希望她能关心我一下,但是她却连问都没有问。
当时内心无比绝望的我,一度想要轻生……
当一个孩子开始抑郁的时候,最可怕的不是内心的压抑,而是来自最亲近的人的那份不相信和不接纳。
其实孩子的每一种“病”都有前兆,并且都或多或少求助过父母。
然而,父母的不接纳却给了孩子双重打击,很容易将孩子拉入更深的泥潭。
孩子的成长,父母本该带着“眼睛和心”去看见孩子,不应该将自己视作“盲人”,而是去观察、去重视、接纳和解决。
针对孩子抑郁的现象,一位心理专家给出了这样的意见:
当孩子不开心几天,父母不必担心;
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很累、吃不下饭、睡不着、不想说话时,父母要提高警惕;
无法集中学习,失去兴趣、不见人、不上学、对未来迷茫、消极的言行时,可能患有抑郁症。
抑郁并不是小孩子的“无理取闹”和“矫情”。
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疾病,最需要的是足够的正视和包容理解。
特别是来自最亲密的人的共情,父母一句“我理解”,就能为他们带去莫大的精神鼓舞和支持。
要知道父母的每一句“我理解”,就等同于对孩子说“我爱你”。
02

第二道坎:父母的“爱匮乏”

一个叫石头的男孩子是独生子,从出生就是外婆在带,直到上幼儿园才被父母带到身边。
但是,在幼儿园里石头胆子也很小。
当时焦虑的妈妈就频繁地拉着石头去社交,不管他害不害怕。
然而,到了石头五年级,情绪就开始不稳定了,常常因为很小的事生气或者难过。
比如老师批评其他人,他会觉得肯定也是在批评他。
而且时不时会问妈妈“你爱我吗?”,但是好像无论妈妈怎么回答,他都不满意。
其实,当孩子总是问“妈妈,你爱我吗”时,是因为父母无法给他安全感,所以才会反复去确认自己是否是被爱的。
这是源自于父母给的爱太“匮乏”,让孩子有一种不被爱的危机感。
曾经有调查发现,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几乎都是“家庭亲子关系不好”、“父母婚姻不和”或“童年不在父母身边”这三种情况的一种或者几种。
而在这些情况下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不被关注
就是这种缺少爱的状态,很可能会成为让其抑郁的最大诱因!
家庭问题研究专家史蒂夫·比达尔夫写过一个案例。
一个男孩的父亲是一位显赫的医学专家,一年之内有八个月的时间在外奔波。
有一次小男孩生病了,反反复复一直不见好转,医生也找不到原因。
这时候,男孩的父亲从国外赶回来,刚一回来,孩子的病情就好转了。
不久之后,父亲又因为工作外出,男孩又生病了。
这时候史蒂夫建议这位父亲:重新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提出让父亲增加亲子时间。
父亲为了治好孩子的“心理疾病”,调整了他的工作性质,不再外出,每天都会抽上半个多小时和孩子玩耍。
每个周末带着孩子去游乐园玩,做亲子手工,不久之后男孩就没再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了。
后来才得出结论:男孩生病,其实就是潜意识里希望得到关注。
有心理学家发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初,都是伴随着这样的焦虑、惶恐和疑问度过的。
而要缓解这些现象,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
其一,被无条件地接纳;
其二,被看成最重要的,至少在出生后的一百天里。
0-6岁最重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而安全感的关键词是“陪伴、关注和回应”。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给孩子“留”点时间,多陪一陪他;
孩子的任何问题,都要及时回应,而不是忽略他。
父母爱的流动才能塑造最“健康”的孩子。
03

第三道坎:父母的“过度关注”

几天前看到的一本叫《你好,小朋友》的影集,记录了40年前的孩子与现在的孩子现状。
40年前的孩子:
那时候没有昂贵的娱乐设施,孩子们玩的都是踢毽子、抛石子、跳房子……
没有上不完的补课班,闲暇之时孩子可以和小伙伴们尽情撒欢、奔跑,过的是无忧无虑的童年。
现在的孩子:
他们的学业繁重,被关在家里、教室里,每天不停地学习、写作业;
各种补课班、兴趣班,会让孩子累得直接在桌子上睡着;
考试考不好,父母的各种批评、压力接踵而来。
看了这些,让我深深感觉到孩子身上有一种无力感。
特别是有些父母习惯性地将分数当成追求的目标,抬高自己的期望,让孩子生活在被控制的牢笼里,真的就像一把利剑,刺穿孩子脆弱的心灵。
孩子的问题也从内向、话少、懂事到了自卑、焦虑,甚至自我消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一位同学曾写过一篇《名校生抑郁:“天之骄子”的价值困境》的演讲文,讲到了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女孩。
她从小就是学霸,却感觉一直活得像“傀儡”。
父母一直给她灌输:成绩永远要摆在第一位。
从初中开始,大大小小的成绩都要被父母标注重点,然后不停地说教;
高中时,妈妈还专门租学校附近的房子陪她读书;
不能玩手机、不能看电视,否则就会被说“你将来会有什么出息”。
每天拿一堆比她优秀的孩子来比较,永远都只看重她的成绩。
这样的状况持续到大学,依然没有结束。
后来,在大学里她样样优秀,却陷入了迷茫,那时才知道自己患了抑郁症,严重时想过自杀。
她说:像一个没有走的时钟,挂在墙上可以当装饰,存在又没有意义,摘下来也不是不行。
这就是因为父母的“过度关注”:
父母过度关注成绩、关注孩子有没有给自己撑面子、关注孩子有没有让自己失望,但是却唯独不关注孩子的生命本身。
于是,孩子就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产生“毫无价值”的负面心态。
做得不好时,会自责和焦虑,会愧对父母,最后觉得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长久之下,抑郁成必然。
孩子的人生,本不该是一场被操控的“傀儡”,应该是有温度的旅行。
父母不要让焦虑驱使孩子前进,更不能让孩子背负我们的不舒服,而是要用温度化解孩子的阻力
蒙台梭利说过一句话: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我们不能代替他去经受成长,也无法扫清所有障碍,解决所有问题和困境。
让孩子自己去“掌握”人生,才能让他活得积极又阳光。

04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

教育最难完成的事,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自愿并热切追求知识的人。

从小,父母卯足了劲地为孩子创造生活,努力地给孩子打造理想的未来,却在孩子说“我需要你”的那一刻又忽视得很彻底。

这就是为什么,在父母眼中的“我为你好”最后变成孩子怨恨父母的源头。

因为心灵不相通,永远无法让孩子的内心变得“健全”。

孩子的成长期是既敏感又寻爱的过程。

父母,就是孩子人生的“加气站”,会让孩子有底气、有勇气。

父母抓住“有度”的育儿方式,才能塑造孩子的“心灵国度”。

所以:

要当好孩子身边的“报警器”,能在孩子需要时及时出现;

做好孩子的“能量官”,用关注和回应帮孩子找到价值;

给孩子一个不束缚的成长,他会还你一世坦然。
-END-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需要请联系授权。

我们的视频号会有导师分享心理学内容视频!
欢迎大家收看和关注,也请点在看和转发支持
点击标题,查看近期课程安排:
1、2023年9月21-24号广州蔡敏莉《萨提亚个人成长工作坊》(二阶)
2、2023年11月3-5日林文采心理营养亲子关系工作坊
3、2023年10月1~5日长沙歆然导师《生命大智慧》深度工作坊
4、2023年12月21-24日广州蔡敏莉导师九型人格训练:谁在制约你?
5、2024年5月15-19日广州林文采萨提亚模式专业证书课程 Level one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欢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一个人,经常把自己的“旧衣服”送给别人,大多是这种命运。不负人生·生命之赛(The Race of A Lifetime)一位普通中学老师的自述:我身边的教师,没有一个热爱教育的一个中年女人的自述:自从开始发疯,我的精神状态好多了一个药物成瘾者的自述:我从抑郁症走向另一个深渊|故事FM北大精神科教授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家长们停一停吧,否则孩子就毁了!北大精神科医生:孩子被逼到轻生,大多因为父母疏忽了一件事市井时录最容易和男人玩暧昧做情人的,大多是这三种女人,很准!儿童精神科爆满背后,是连课间十分钟自由都没有的孩子精神科医生:想自杀的人,最终死于亲友的安慰 | 精神科医生陈百忧18白岩松:抑郁5年,3次想不开,曾国藩一句话点醒了我俄乌战事将再次扩大Nat. Med | 人老三道坎!血液蛋白随年龄34/60/78岁存在变化,男女老得不一样短剧投放负责人自述:靠这三大秘籍,成功从小说转型短剧抑郁的孩子背后,大多有个“生病”的家庭累死累活教不出一个自驱的孩子,你可能陷入了这三个误区北大精神科教授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家长们停一停吧,否则孩子就毁了一位大学教授的自述:初中文化的妻子,帮我从农民变成博士纽约这家医院又出事!上次是华裔肠胃科医生,这次是男科医生医生也救不了抑郁的青少年:在笼子里养孩子,不疯才怪学习自觉、有后劲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多做对了这4件事当一个中产家庭的孩子,遇到抑郁症生活开始“起落落落”,大多是从拼命硬撑开始的打开大脑里的开关:抑郁症的天堂或地狱|深氪一位教师的自述:孩子到底要经历什么,才能懂得父母的艰辛、学业的重要?这4类父母,最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一段感情结束,大多是这个原因”一个妈妈的自述:和15岁儿子较劲了100天后,我选择了妥协......听完精神科医生的故事惊了,我决定换一个思路养娃心理专家:抑郁,专盯这3种“坏习惯”的人,希望你一个都没有!野外无人区露营听见奇怪的叫声,难道是遇到了狼?附庸风雅一个心理学爱好者的自述:自从学习成为倾听师后,我开启了第二人生下雨就淹水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