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听完精神科医生的故事惊了,我决定换一个思路养娃

听完精神科医生的故事惊了,我决定换一个思路养娃

公众号新闻

上周见到了前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就是发明了「空心病」这个词儿的人。

 

他讲了一堆不如意的高知有钱的爹妈和「空心小孩」的故事。

 

听完之后,我突然对教育有了一些崭新的思路,带着当妈的心态都升华了。

 

原来,当父母的学问是学不到的,都是悟到的。 

 

 

 

第一个故事,是徐医生咨询过的一个高中生,读高二的时候两次爬到了学校楼顶,两次被救下来。这是真事。

 

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但小孩却不想要命,一家人非常着急跑来做咨询。坐下以后一家三口就开始吵架,你知道吵什么问题吗?

 

说了大家可能都不信,是个挺央视的问题,什么叫幸福。

 

在这家父母眼里,什么是幸福呢?

 

夫妻都是60后的小镇做题家,从北方农村一道题一道题地做到了博士毕业,留在了北京的高校当老师。在他们眼里,吃得饱穿得暖,人生很幸福。

 

小孩一听就着急了。他说,难怪你们一天到晚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从来就没感受过吃不饱穿不暖的不幸,怎么会觉得吃穿不缺就是幸福呢?

 

他觉得,幸福是能够被父母平等尊重的对话。

 

爹妈一听也急了,我们怎么不平等不尊重了?怎么不民主了?什么都让你自己做决定,什么都让你自己做选择……

 

小孩反驳说,对,你们是什么都会让我发言、听我意见,让我做决定。但是……你们一定会证明我的决定是错的。

 

证明孩子选择是错的,不都是升学这样的大问题,而是一些生活的小细节。

 

 

之前有个妈妈说,不懂现在的小孩要什么,一问都是随便,一选都是不喜欢。

 

就比如说吃饭。放学之后要学琴,中间路上母女两个要解决晚饭。妈妈一问吃什么,小孩就说随便。妈妈心想我要民主一把,你必须自己选一个喜欢的。

 

小孩说,吃麦当劳。妈妈说,这是垃圾食品。

 

小孩说,那吃水煮鱼?妈妈说,这个太油腻。

 

小孩说,那吃肉夹馍好吗?妈妈说这个没有蔬菜,营养不均衡。

 

小孩不说话了。

 

妈妈继续问,吃什么?小孩看都不看抛出一句,随便。妈妈又觉得,你这个小孩怎么这样呢,我问你你说随便!

 

此刻小孩心里彻底躺平了,反正选什么都是你的道理,不随便我一个小孩还能怎样?

 

 

意识到民主,但操作层面执行不了民主,这样是「假民主父母」。

 

©《小舍得》 

 

徐医生说,自己曾干预过一个自杀未遂的案子,救回来发现小孩没有任何理由自杀:家庭幸福,父母和睦,学业也不错。


为什么要死?小孩自己都不知道。

 

经过深入的长期的咨询以后,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父母进我房门从来不敲门。并由此得到了一个结论,「他们不尊重我,可以随意决定我的一切」。

 

徐医生说,跟小孩父母讨论这件事,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费解」:

 

为什么我进自己家,还要敲门?

 

 

我们不习惯敲门,比我们更不习惯敲门的是我们的父母。

 

因为家庭环境有限,大学毕业那年我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睡在一个狭窄的客厅,80CM宽的单人床,头顶厕所脚踩厨房。隔离外界的,只有一个衣柜,连个床帘都没有

 

怎么可能有隐私?连门都没有。

 

最讨厌的,早上还没起邻居阿姨就来串门,走过我的床边喊着我妈的名字。

 

一代不配有隐私的人,四十不惑了还是对别人突然闯入自己的房间感觉到不适应,哪怕是溜溜达达找东西,或者帮你打扫卫生…

 

父母觉得帮你打扫为你服务你怎么还不领情?他们根本不知道,你此刻心里有一万匹草泥马奔驰:

 

脏死乱死我愿意,不打招呼别进来(我的心声)。

 

 

我们的孩子是互联网一代,经过各种文化影响,个人独立意识更强烈,可能就会把这件事看作是「我是否有存在价值意义」的标志。

 

很多孩子会这样说,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活过,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对他们来说,轻易的放弃生命是一件无所谓的事儿。

 

因为,这本来就不是我的。

 

©《小舍得》 

 

 

 

我们经常用年轻时候的经验去衡量现在的孩子,可时代已经变了,小孩怎么还可能是和我们一样的小孩。

 

有个博导说,自己小孩拒绝上学。他问小孩什么理由,说不清楚,反正就是厌学。

 

初三小孩说自己的父母太单纯,头脑简单。爹妈不服气,我们怎么头脑简单,好歹都是博导对吧?

 

徐教授说,自己接触了那么多青少年,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是活得真简单。

 

原因很简单,就是青春期的时候,我们的价值观特别单一:五讲四美三热爱,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没有价值观冲突,很坚定自己人生的价值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

 

但是我们的孩子,面临的是一个互联网世界,知道柏拉图、苏格拉底,还有虚无主义。

 

一个小学生跟我谈海德格尔谈哲学已经头头是道……他们比我们更早熟,但是他们的价值观也更混乱,没有很好的引导和教育。

 

学校教育本就不足,重「智育」缺「德育」,一个「缺德」的教育,很容易让这一代人陷入价值观的冲突。

 

高期待父母还会揠苗助长。

 

©《小舍得》 

 

去年大年三十,有一个同事打电话给徐教授,非常着急,说能不能到我家里来危机干预?孩子要出事!跟父亲严重冲突,要离家出走,不让他离家出走,他就威胁要自杀。

 

徐教授问到底怎么回事?

 

小孩爸爸是北大教授。他抢过话筒说,你一定会认为是我对孩子要求太高了,但其实我对他没要求,考什么大学都认,我已经躺平了。

 

一个躺平的父亲,还生什么气?

 

他说,做人是要底线的,我儿子做人没底线。他儿子干什么没底线的事儿?是毒了还是赌了?都没有。

 

他接着就讲了自己的底限。

 

我是成年人。成年人底线是什么?得上班对不对?我也不喜欢上班,但是不上班谁来养家糊口?所以上班是我做人的底线。

 

作为一个学生,底线是不是要做作业?上个学期我没管小孩,突袭查了一下,一个学期有120次没交作业。小孩不写作业,触碰了当爹的底线了,两代人就吵了起来。

 

徐教授说,自己女儿是这个小孩的同学,他就去探听虚实,发现原因是学校的作业实在太多,十一二点都做不完,女生只能一边哭一边写,男生就反抗,一半不交作业。

 

他说,你知道现在小孩作业有多难?

 

北大清华的教授,拿理科作业都束手无策,只能勉强做一点历史,语文和英语。历史都难,题目直接从二十四史当中摘一段,古文看不懂,题目做不出来。

 

这一代小孩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学业挑战,初中平均词汇量3000多,可我们读到大学,四级要求才3000个。

 

 

之前有个做留学的朋友对我说,有个妈妈找他,说对小孩的托福成绩不咋满意啊,希望下次能再提高10分,申请到一个更好的学校。

 

朋友什么也没说,只建议她说:你去考一个托福,体验一下。

 

个妈妈还真听劝去考了一下,小试牛刀回来没说一句话。因为她明白了一件事:

 

自己提分一句话,小孩真考两行泪花。 

 


©《小舍得》 

 
 

 

徐教授创造了一个新词「空心病」,北大40%的比例,让他以为只有名校的孩子才会这样。


后来做了全国100所大学生,8000多名中学生的测评之后,发现「空心病」和学段没有关系,和名校与否没有关系,这种药物治疗无效的抑郁,普遍存在。

 

甚至,国际学校也不是家长以为的避风港。

 

之前有一个南方小孩,父母都是银行家,生活可以说非常富裕了,要什么都不缺。他本人在国际化学校读高中,不是纨绔,学习超努力。

 

这种努力已经达到一种什么程度呢?从初中开始到高中,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十一点、十二点、一点、两点…高二下学期的时候,已经到快熬到三四点钟。

 

他开始自残,出现了想要自杀的念头。

 

徐医生警告他和他父母亲,要赶紧去医院去,得去治疗先保住命才行。结果小孩住了两天医院,就出院了。

 

医生问为什么出院了?

 

他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他是国际学校的第一名,考第一名是他的人设,必须要保住这个人设,否则他什么都不是的。

 

他每天努力刻苦学习,就是为了保人设。考试肯定不能错过,于是他就出院了。

 

出院以后,徐医生告诉他父母一定要看护他,他现在肯定是有危险的。

 

过了两个礼拜,这个小孩的妈妈打来电话,说孩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学习是为了划知识点考试,考第一是为了人设,刷分是为了升学;

 

做研究发文章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什么探索科学的奥秘、引领人类大发展

 

都比不过毕业抓紧找到个安稳的饭辙。

 

这是家长十几年灌输给他们的逻辑:读书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好工作是什么样的?钱多活少离家近。

 

因为父辈所接受的社会评价标准也很单一:成功,就是要有钱有地位。

 

 

清北的小孩毕业,选体制内就是低风险成功的最优方案。登陆火星探索宇宙,大多没想过也没兴趣,人类骄不骄傲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仰望星空不能当饭吃,更多还吃不上饭。藤校学物理的高材生毕业都搞起了金融,哈耶普斯的中国小孩一毕业就争先恐后的回国当中介——

 

高智商抄成功的近道,一下就想到,贩卖名校学历钱来得最快。

 

一搜小红书,哈佛学姐清北师兄争奇斗艳,都努着劲儿要当网红,从此以后的人生尽可躺平…

 

这已经算是一种社会化成功了,藤校毕业搞一对一时薪2800…不是吗?

 

 

很多时候,家长认为把孩子推向一条自己成功的道路,让他重复自己的人生,取得学业事业上的成功,赚很多钱买大房子就是人生的成功和幸福了。

 

可现在小孩最主要的困惑,却是为什么要去上学?

 

吃那么多苦上学,无非就是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无非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挣钱多了又怎么样?父母已经攒下三四套房,还要去大厂去做社畜996,疲惫不堪。

 

这样的人生我要吗?不想要,也不想要孩子。因为不想小孩去重复这种糟糕的人生。

 

上一代人迷失在物质当中,才会让孩子的价值观迷失。社会单一的评价标准,把人类生育和养育的问题推向了穷途末路。

 

©《小舍得》 

 

 

 

听完徐教授的故事之后,我有一些新思路。

 

比如,今天的教育,最应该解决的是「好奇心」的问题。要让孩子首先对这个世界有热爱,有追求,有欲望,才有努力的动力,学习的自驱力。

 

很多人觉得自驱力是培养出来的,这不对,自驱力是找出来的。

 

喜欢的事不怕苦。

 

无论是捉虫还是打球,玩泥巴还是编花绳,很多小孩都如痴如醉,甚至放弃看动画片打游戏。这些事,比考到什么分数更重要。

 

观点不算新鲜,之前一直都有人说。

 

有人听见就焦虑,觉得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成绩压下来,升学压力大,老师把你电话打爆,你还能不焦虑吗?

 

我也焦虑。甚至曾经把自己定义成「间歇鸡娃」家长——

 

平时散养,考试的时候找黄冈、53卷子来连环刷。没办法,5分钟速算不通关,老师能逼疯家长。

 

但是刷题考高分,最后升学666,踩着狗屎运进了北大又怎么样?40%的北大学霸空心病,都是不知道自己考进了名校之后还能干点啥。

 

我婆婆听了,不大服气。

 

她教育我说,你带小孩还是要给一些压力,一有压力就出成绩。像她年纪那么大了学起东西来都超努力,唱歌报两个老师的班。一个老师上主课,另一个老师给改作业。

 

她说,我都这么努力,孩子为什么不能更勤奋一些呢?

 

我只问了她一个问题:

 

如果你学的不是唱歌是学英语,还会主动找俩老师的课上吗?

 

婆婆诚实可爱,忙不迭地摇头,那必须不会啊(爱文艺不爱学习)!

 

所以,自驱力不是培养出来的。干喜欢的事儿,小孩也会不知疲倦。

 

 

有一次我去拜访学校,校长说现在孩子们课业负担很重,每天做作业都烦的不行。但有个小孩课后选了网球,练习是天天不辍。

 

有一次晚上都8点了,看见他从球场出来,校长问他累不累。他深吸一口气,真累。校长说,累怎么还不放弃?他说,因为喜欢啊。

 

 

所以,当家长最要命的技术,不是逼着小孩出成绩,而是要能换位思考,努力去理解孩子并为他们挡风遮雨(尤其来自学校的压力),营造出「好奇的空间」。

 

如果小孩极其排斥数学,你或者可以先逼自己学学看?

 

也不要盲目相信选了私立就得到了空间,选了公立就绝望。因为空间是爹妈给的,当父母的顶得住,哪里都能找到缝隙,透进光。

 

最近有个妈妈很苦恼,想从公立牛小转到国际学校,说公立老师太鸡血,不符合自己的教育理念。我问怎么鸡血了?天天电话逼自己盯作业和考试。

 

小孩其实还好,妈妈自己顶不住,焦虑到了极限。她想到解决的办法就是转学,换一个好学校。但哪个学校没问题?哪种教育能让所有人满意?最后治愈她的,只有「自己要想得开」。

 

对她来说,得想明白对小孩最重要的是什么?


健康的身心,热爱生活,能养活自己。在这个目标之上,不难选择。

 

肯定有人问,学习呢?难道就不管了吗?要管。家长为小孩选择学校造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石。

 

但还是要相信,小孩爱学习送到哪里都学习,小孩是个普娃,他写作业就是费妈,鸡也鸡不动,不如放自己一马。

 

 

 

我们培养的是属于未来的孩子,所以家长要有一种远见,看到下一代人面对的挑战不再是物质的,而是来自内心。

 

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当世界重构,独自面对未知,是否还能保有赤子之心,找出一条幸福的出路。

 

有个朋友听完叹气,说我们当年也没有这么难。

 

我说,时代不同了,父母不再容易当。

 

我们的爹妈带我们只需满足衣食无忧,现在我们当父母带小孩,需要的是向内寻光,可比饭辙难多了。看什么书上什么课学什么专家语录都未必好使,最后全凭自己领悟。

 

会就是会了,不会就真是不会,好像小孩学奥数。

 

所以鸡不了娃,也别为难自己,大家都是凡人。

 

 

 
本文转载自Miki粥(ID:mikizhou520)。作者: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创造了「顺义妈妈」一词。麦子熟了经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做B端业务调研总踩坑?换这个思路提效50%《National Review》 废除平权法案是亚裔及所有美国人的历史性胜利看了复旦教授抑郁症儿子的故事,我决定送给女儿三样礼物......七绝 与钓友凌晨钓螃蟹被600多条留言刺激了!不藏了,我决定去做这件事...吃了一个礼拜三明治配土豆,我决定在英国自救做卤肉|洪爱珠 一席第1031位讲者七绝 闻母校建人工智能大楼差7千万向校友求捐赠B端产品业务调研总踩坑?换这个思路调研领导都夸好!精神科医生:想自杀的人,最终死于亲友的安慰 | 精神科医生陈百忧18“开学一个月,儿童精神科爆满”上热搜,所以是鸡娃还是保命?47岁李湘再上热搜,这次不为女儿!宣布大事惊呆众人:励志的人生能有多幸福…北大精神科医生:孩子被逼到轻生,大多因为父母疏忽了一件事法国难民的美食故事续----美馔聚宝,风物交融———历史和文化的撞击住进精神科的22天“开学一个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看到这个热搜,一个词在我脑海里反复萦绕...看了复旦教授抑郁症儿子的故事,我决定送给女儿三样礼物……纽约这家医院又出事!上次是华裔肠胃科医生,这次是男科医生被儿子嫌弃后,这位妈妈决定换一种活法 !看了李子柒和清华男生的故事,我顿悟了原生家庭最大的秘密当善良遭遇恶意——一个外科医生和大学教授的故事!换个思路,撬动十倍增长!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确诊为REST型人格后,我决定做一个温暖的人儿童精神科爆满背后,是连课间十分钟自由都没有的孩子开学一个月医院儿童精神科爆满:中产阶级家长逼疯孩子的套路,该歇歇了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自述:抑郁的孩子,大多是遇到了这三道坎送给新手爸妈的礼物,换个思路,我悟了!看了复旦教授抑郁症儿子的故事,我决定给女儿办退学……中国妈妈到底有多累?看完大数据,我决定换个思路养娃不刷题了,我决定送16岁的儿子去普华永道当“小合伙人”卷不动了,我决定带孩子去英国……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与爆满的儿童精神科上厕所都要憋到放学? 怪不得儿童精神科爆满!北大精神科教授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家长们停一停吧,否则孩子就毁了!冷却的不止季节(97)— 饺子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