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开学一个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看到这个热搜,一个词在我脑海里反复萦绕...

“开学一个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看到这个热搜,一个词在我脑海里反复萦绕...

育儿

最近,有一个热搜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开学一个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



这则热搜源自北医六院精神科医生林红发表的一篇文章。在文中,她写道:


“我看到太多家长,当孩子出现躯体症状时,急得不得了,四处求医,生怕孩子得了什么大病。


但一旦告诉他们,孩子可能是心理出了问题,家长的态度就完全变了,不仅不急了,还很可能责怪孩子:


其他孩子不也是这样吗,怎么就你有问题,就你不能上学?”


在这种情境下,她忍不住想提醒家长:


“孩子为什么到了不上学的地步?他们在用疾病表达什么?我们是不是该提出这样的问题。”




不同于孩子的身体疾病,太多家长不愿意相信,或者始终不认为心理问题是需要看医生、需要治疗的。


“自己调节一下”“放假了玩一玩”“想开一点”,是很多家长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但是,孩子的心理的确会出现靠自身无法排解的问题,也不是三言两语开导几句就可以解决的。


比如,现在很多孩子出现的“躺平”和“摆烂”心态,其实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这种心态不是偶然的、一时的,它的形成与孩子自身和我们的家庭教育紧密相关。


它源自这样一种想法: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



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呢?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任俊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孩子出现习得性无助,有些是因为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有些是在生活中失去了控制感,有些则兼而有之。


但其中,失去控制感对习得性无助的产生影响最大。


任俊认为,孩子有时成了大人为了达到目标、满足控制感以及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而大人却在这个过程中打着教育的名义。




那要怎样帮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任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乐商”这个概念,也就是培养和提升孩子的快乐能力。


乐商,并不仅仅是用快乐替代无助。


除了让孩子重拾快乐,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获得乐观面对生活的能力,真正把乐观的生活态度内化,融入自己的人生。



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形成


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通过“学习”(经验)养成的较为持久的无助状态,是一个自动放弃的反应。




它并不是一个新名词,而是在1967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从动物实验中提出的。


研究人员将一些狗随机分成三组,先进行预处理:


第一组和第二组均接受电击,不同在于第一组可以通过努力摆脱电击,第二组不行。第三组是对照组,不接受任何电击。


然后,进入正式程序:


把这三组狗分别放入一个中间有矮栏的箱子中,并在箱子一端施以电击,另一端没有。


那个矮栏还不到狗的鼻子,按常理,狗是可以轻松跳过矮栏逃避电击的。


但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只有第一组和第三组跳过了矮栏,第二组则老实地待在原地,没有做出逃避行为。


就算后来,研究人员让它们亲眼看到其他狗翻越矮栏躲避电击的行为,这些狗也一动不动,只是趴在原地哀鸣。



往返箱。出自任俊所著《乐商》一书


由此,塞利格曼团队首次发现:“无助”是可以习得的。


第二组狗之所以没有跳过矮栏逃避电击,是因为它们在预处理中形成了“做什么都没用”的信念。




后来,塞利格曼保留了动物实验的程序,但把厌恶刺激由“电击”改为“噪声”,从大学生被试身上得出了相同的实验结果。


从而把动物实验推及于人,确认了:人和动物一样,是可以形成习得性无助的。


成年人是这样,孩子的情况会不会好一些?毕竟我们要经受太多“社会毒打”,而孩子又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事实还真不是这样。


任俊教授带领团队,做了一个关于儿童习得性无助形成时间的实验。


他们先让两个8岁的儿童分别进入不同的房间,把一篇文字输入电脑。


在孩子们踏入房间时,电脑便会发出噪声。但是,A房间的电脑上有关闭噪声的按钮,B则没有。


这意味着,A儿童可以通过努力关掉噪音,B儿童则不行。


30分钟后,再让两个孩子分别进入另一个房间去搭积木。与先前相同,只要孩子进入房间,噪声就会响起。


这回两个房间都有关闭噪声的按钮,而且就在门边上,可以轻松触及。


可是,只有A儿童先关掉噪声,B儿童则忍受着噪声完成任务。这说明,B儿童已经形成了习得性无助。


任俊团队由此发现:在失去控制感的情景中,只需要30分钟,儿童就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


他们又找了一批大学生,来完成同样的实验程序。结果,30分钟失去控制感的噪声经历,并不会让大学生出现习得性无助。


这进一步说明了,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




朝气蓬勃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容易陷入无助呢?


还是听听专业人士怎么说吧。


任俊分析后认为,对行为挫折和失败等结果缺乏控制感,将更可能导致习得性无助的产生。


也就是说,单单是挫折、失败,还不一定导致习得性无助,当自己的努力对这种挫折和失败毫无影响时,无助感才更有可能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教养方式,就很容易破坏孩子的控制感,让它与挫折和失败相伴,使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


比如,妈妈要去上班,孩子哭闹着不让去。许多妈妈会哄骗孩子说:妈妈不走了。然后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


虽然这避免了和孩子正面交锋,但次数多了,当孩子发现“哭”(其实是孩子表达自己的一种努力)不管用时,他就意识到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了。


妈妈再出门,他不哭了。不是他不难过,而是对这件事感到无可奈何。至少在这个场景下,孩子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还有一些“直升机父母”“经纪人父母”,以及“割草机父母”,他们包办孩子的大事小情,牢牢地把孩子的日程表攥在自己手里,随时准备空降;


或者精准地走在孩子前面,清理所有可能出现的杂草,意图让孩子走得一帆风顺。


这样的“爱”,其实是一种过度关注和干涉,它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往往会让孩子时刻处在一种错误的自我认知中,觉得自己“这不好、那不好”,很容易导致孩子的无助感。



预防习得性无助,


需要提升孩子的“乐商”


既然预防习得性无助的关键,在于提升孩子的控制感,那我们可以怎样做呢?


塞利格曼在各种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中,总会看到一些反例:


每3个人中,总有那么1个人,不会变得无助。


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和一种人格特征相关,那就是“乐观”。


塞利格曼将其称为“习得性乐观”,意在强调乐观和无助一样,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这便是积极心理学的起点。




任俊认为,乐观,就是孩子提升控制感的一把利器。于是,他提出了乐商(快乐的能力)的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除了传统的动机和能力(包括智商),还有乐观的特点。


人们普遍看重智商,却忽略了乐商这个重要的因素。实际上,它可以弥补智商的不足,同时也可能让一些空有智商的天才名落孙山。


不过,乐商绝不仅仅是指一个人乐观水平的高低。


它还包括个体从所经历的消极事件中获取积极成分(或力量)的能力,个体处理积极事件的能力,以及影响或感染他人快乐的能力。


展开来说,乐商包括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感受快乐的能力。


简单理解就是“笑点”,同样一件事,A兴奋得手舞足蹈,B觉得还不错,C没什么快乐的感觉,这就是感知快乐的差异。


②从消极事件中获取积极成分的能力。


比如,孩子这次考试成绩很糟糕。


你是觉得这孩子真没出息,没什么指望了;还是发现以前常错的知识点,他这回做对了,说明这段时间努力了?


③对快乐的品味能力。


就是一个人对生活中的积极事件,进行精细加工的能力。


一段美好的经历或体验、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都值得细细品味,去增强或延长自己的快乐感受。


④快乐或乐观感染他人的能力。


这方面小婴儿最有发言权。看看下面这张照片,你的内心会不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愉悦起来:



图片来自任俊所著《乐商》一书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太容易反刍不快乐,生怕孩子“得意忘形”,从而忽视了对孩子乐商的培养。


一方面,是很多人不注重孩子的即时快乐体验


所谓即时快乐体验,就是体会和品味当下的快乐


其实,孩子很容易感到快乐和满足,奈何我们成年人常常给他们泼冷水。


比如,孩子考了98分,开开心心地回到家,我们不仅没有表扬他,反而会生气地质问他那2分丢哪儿了?


任俊说:“对快乐的品味能力是现在孩子非常缺乏的。有的家长总教育孩子要笑不露齿,不能得意忘形,这其实不对。


笑就是要露齿才会对快乐体验得更深刻,得意忘形了才会让这一时刻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任俊强调,人要学会品味积极事件。当你面对快乐的事情时,也需要用一定技术进行处理,其目的是让这种快乐延长得更久。


我们可以通过拍照、和他人分享、制造仪式感等方式,来增强和延长那份快乐的感受。


这些积极的体验、成功和幸福的时刻,也会形成一个“免疫层”,帮孩子预防习得性无助。



前几天看《十三邀》,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彭凯平教授在节目中也提到了快乐的能力。


他说,我们老以为快乐就是傻乐(言外意义:这有什么难的?),但其实傻乐是一种智慧,你得去超越,去修炼,要不然你也得不到。


他还嘱咐孩子们,要多出去接触真实的人、真实的物,不能整天活在虚拟世界中,也不要想太多。


走出门,用眼睛去看一张张笑脸,用鼻子去闻一闻花香草香,用脚去踩一踩土地,人才会更快乐、更放松。


另一方面,是很多人忽视了帮孩子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比如,很多人总是用负面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面对孩子不听话,我们总会脱口而出:你总是和我作对!

孩子不小心摔了杯子,我们气到不行:你可太笨了!什么都干不好!


心理学里的ABC模型,在这个模型中,A指的是事情本身,可以理解为前因。C指的是人们面对事实时的各种反应,可以理解为后果。

很多人都以为是事实A引起了C这一后果,却不知道中间的B——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才是问题的关键。


久而久之,就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影响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




那到底该如何提升孩子的乐商呢?


快乐,是可以培养的


其实,乐观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


该怎么培养呢?总的来说,就是尽量避免悲观的解释风格,采用乐观的解释风格。


所谓解释风格,指的是我们看待事情的态度,也就是归因。


它主要包括3个维度:


  • 时间上,永久性vs暂时性认为事件的原因是一直如此,还只是暂时的。比如,“你从来都不和我好好说话”是永久性归因,“最近,你没怎么和我好好说话”是暂时性归因。


  • 范围上,普遍的vs特定的认为事件的原因是普遍的,还是特定的。比如,“所有的老师都公平”是普遍的解释,“XX老师不公平”是特定的解释。


  • 人格上,个人vs他人认为是自身原因,还是环境和他人的作用。比如,“我没有学习的天分”是自身归因,“我今天身体不舒服,所以学不进去”是外在归因。


悲观的解释风格,会认为坏事是永久的、普遍的、个人的,好事正相反。


乐观的解释风格,则是把坏事看作暂时的、特定的、他人的,坏事正相反。


回到上面的例子来看:


孩子不听话,可能是暂时的,他对某件事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总要和你作对;

孩子摔了东西,也不是因为笨,只是一时没拿住、脚下滑了,或者身体突然不舒服。



研究证明,孩子的解释风格很大程度上受主要抚养人的影响。


如果我们经常使用“普遍的、永久的、人格化的”悲观型解释风格,很容易被孩子习得,形成他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


今后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也会责备自己:“我很笨”“我很没用”“我总是给别人添麻烦”。


所以,我们要以身作则,改变自己的解释风格,才能帮助孩子变得更加乐观,提升他们的乐商。



此外,如何让孩子保持更加专注、积极、自尊自信的乐观状态,塞利格曼还提出过一个ABCDE模式”


A(adversity)梳理发生的不好的事;
B(belief)找出当事件发生时自动浮现的念头、想法;
C(consequence)分析这个想法所产生的后果;
D(disputation)反驳这种想法;
E(energization)代表你成功进行反驳后所受到的激发。


具体怎么做,大家可以看这篇文章👉:内心强大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挫折”


最后,希望我们和孩子,都能获得和提高快乐的能力,哪怕是“傻乐”也可以啊~


参考资料:

①任俊,应小萍.《乐商:一个比智商和情商更能决定命运的因素》

②马丁·塞利格曼.《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川妈说说

还有另一种极端做法,事事以孩子高兴快乐为目的,甚至不惜溺爱、放任他们。但时间长了,孩子并不没有真正的快乐,遇到一点压力、挫折就沮丧、情绪失控。在《看见孩子》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心理韧性>快乐”,快乐建立在调节压力的基础上。我们希望孩子的快乐,表面的傻乐之下,其实是一种心理韧性,是积极乐观的解释风格(内在工作模式)。我们不要给孩子添堵、也不要千方百计避免他不快乐,而是帮助他学习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不快乐。

推荐阅读


内心强大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挫折”

考不好没关系,但正确归因不能少!

温柔以待vs打压教育,哪种孩子长大之后更坚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旅美散记(12):幼儿不知甜滋味后新冠时代,多地儿科爆满世卫关注,然而最危险的时刻还未到来开学一个月,给儿子的信(节选)发热猛增,儿科爆满到深夜!今年这情况,妈妈们还是多一手准备吧儿童精神科诊室里,父亲们为何总是沉默不语?学渣父亲家长会发言火上热搜,清一色的点赞背后,我看到无数中国父母的“无奈”...与家人游览杭州西湖新闻里反复提到的“犹太人定居点”,到底是什么?开学一个月医院儿童精神科爆满:中产阶级家长逼疯孩子的套路,该歇歇了这届小学生有多难带?开学一个月老师已崩溃:如果我有罪,请让法律制裁我!6008 血壮山河之随枣会战 南昌之战 1赞!多伦多新航线:到这个热门度假地票价仅$179起!还有折扣!儿科爆满的原因找到了义务教育不花钱?开学一个月,我们已经花了8000元!“厕所霸凌”事件3月后,郎某再刷爆热搜,向13岁女孩下手:青少年的恶意,能有多恐怖?听说互联网要实名制了?我脑补了几种可能的变化...儿科爆满,天天热搜!这个病耐药性高、传染性强,5个问题家长一定要弄清!去看精神科,里面小学生爆满......儿童精神科为什么会爆满? 没人比这位清华心理系主任分析得更透彻!儿科爆满,耐药棘手,肺炎支原体流行何时休?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儿童精神科爆满背后,是连课间十分钟自由都没有的孩子精神科医生:想自杀的人,最终死于亲友的安慰 | 精神科医生陈百忧18上厕所都要憋到放学? 怪不得儿童精神科爆满!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委内瑞拉连上20个热搜,今年第一个现象级“顶流”火了!当初《甄嬛传》的背景板,终于出息了!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与爆满的儿童精神科16岁全红婵再战亚运会,7个10分、12个热搜,不愧是跳水界顶流听完精神科医生的故事惊了,我决定换一个思路养娃一天10个热搜,谁捧红了哈尔滨?第七章第四节 宗教旧文化在欧洲的衰落“开学一个月,儿童精神科爆满”上热搜,所以是鸡娃还是保命?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自述:抑郁的孩子,大多是遇到了这三道坎考据|“萦绕不去的音乐确然存在,它们来自万千生命的哀歌”某90后副高,4个月10篇SCI极速晋升!科教科爆真相:不靠内卷,靠ChatGPT“躺平”!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