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儿童精神科诊室里,父亲们为何总是沉默不语?

儿童精神科诊室里,父亲们为何总是沉默不语?

教育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记者|吴琪

口述|林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家庭治疗师

缺位的父亲

在我给抑郁症儿童做治疗的这十几年里,主要看到的是妈妈带孩子来看病。我是做家庭治疗的,一个孩子病了,往往是他/她背后的家庭病了,孩子只是这个家庭最脆弱的环节。怎么把父母都带入治疗,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父亲们在哪里呢?

有一些妈妈带着孩子来看病,提到丈夫,都是丈夫怎么埋怨自己。“孩子是你一手带大的,怎么就出现精神问题了呢?你就做这一件事,都没有做好?!”“孩子就是你惯出来的,你现在吃到苦果了吧?”这些妈妈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的是情感上很痛苦,但内心里认同丈夫的指责,“是啊,我怎么把孩子带成这样,我怎么做才是对的呐”;有的是模模糊糊感受到养育中的各种问题,虽然她们也未必能分析清楚,但心里不太认同丈夫的指责。对这些妈妈来说,孩子不能上学、情绪很糟糕,丈夫又指责自己,她们的处境很不好受。

让人吃惊的是,我接触到的这类家庭中,有不少妈妈是事业成功的女性。并不是说,父母学历高的家庭,就不会出现家庭关系中的一团乱麻。她们学历高,在单位里是业务骨干,说出去也有非常光鲜的成就。面对丈夫的指责,有些女性会跟我说,“确实孩子是我一手带大的,从吃喝拉撒到学习细节,基本都是我在管”。有些会说,“孩子像她爸,她爸这个人我一点都看不上。现在孩子出问题了,好了,我被他拿捏住了”。

《追光的日子》剧照

这些家庭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各不相同。但提到父亲的角色,多数是缺位的。可是父亲为什么会缺位呢?是他们一开始就这样,还是在养育过程中慢慢退出的呢?这两种情况都有。有些父亲确实没有照顾家人的意识和能力,但肯定不是所有的父亲都这样,还有一部分父亲的缺位,其实是夫妻共同造成的。

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有天然优势的。因为妈妈要十月怀胎,还要给孩子喂奶,幼小的婴儿就是离不开母亲,和母亲血肉相连。爸爸是需要通过妈妈介绍给孩子的。一个智慧的妈妈,应该主动地把丈夫带入养育之中,而不是利用自己的天然优势,实际上排斥丈夫的加入。

有些妈妈看上去很无助,怎么带孩子事事都是我在做?但是我会一点点了解,我引导她回头去看,你丈夫曾经想过加入吗?他带孩子的方式,你是鼓励他、认同他多,还是否定他多呢?如果妈妈总拿自己的方式来要求丈夫,可能就会产生矛盾。所以我要说的是,一个智慧的女性,不仅要把丈夫介绍给孩子,还要接受丈夫以不同于自己的方式带孩子。总体来说,女性细致,男性粗犷,当爸爸们以粗犷的方式带孩子时,妈妈们不要简单否定

《加油!妈妈》剧照

当然了,这里边需要女性以高度成熟的智慧,来引导丈夫。或是换个角度来说,妈妈们在带孩子时,要舍得“放手”。这听起来好像对女性不公平,本来咱们怀孕生孩子就很难了,为什么还要带领丈夫去养孩子?可是,当孩子以自己的疾病来提醒我们家庭需要改变时,我们能放手不管吗?

有些妈妈会哭着跟我说,“我真的不想再学习怎么当一个好妈妈了,我太难了”。我首先感谢她们对我说出真心话,是的,一个成年人改变自己太不容易了,尤其是辛苦的妈妈们,背负了太多。可是,一个妈妈做改变,只是为了孩子吗,或者说她是为了丈夫在改变自己吗?其实不是。每个人的改变,最终都是她自己受益。妈妈们承担太多,但家庭可能正是因为某一方承担太多而失衡的。孩子或许正是以他们的痛苦,在提醒我们,家庭里的父亲和母亲,需要更平衡一些。

一种强势的母亲

东亚家庭里有一种典型的家庭模式,妈妈能干强势,爸爸温和退让。如果夫妻俩感情基础不牢,或者因为性格差异而总是闹矛盾,孩子是非常难受的。有的家庭是父母总在骂骂咧咧,甚至大打出手;有些是互相不理睬,实施冷暴力。但孩子的难受,很多父母是感受不到的,哪怕一些孩子到了自伤自残的地步,父母也不觉得自己有多大问题。

《女心理师》剧照

有一个高一的男生,他已经半年没去上学了。这个男孩跟我聊起来,说他这半年,基本上每天都跑去机场看飞机,挺高兴的。他说他现在在学校也听不懂课程了,呆着也难受,不如看飞机高兴。

整个访谈过程,我感觉这个男孩思路很清晰、头脑的分析辨别能力强,表达也很得体,这样的孩子不应该在学习能力上有多大问题,可他为什么到了“在学校也听不懂课程”的地步了呢?通常来说,假如孩子自身学习能力问题不大的话,学习跟不上可能是受到家庭或学校环境的影响为主。

聊到家庭,男孩说,爸妈在家总是吵架。我问他,“你不上学之后,他们吵架有变化吗?”听了我的话,男孩一下子显得很兴奋的样子,“我不上学后,他们吵得少多了”。我又问孩子,如果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你能够继续上学,但父母在家仍然经常吵架;另一种是你还是不能上学,父母会少吵一点,你会选择哪一种呢?孩子脱口而出,“我当然选择不上学了”。我问为什么,孩子说,“他们吵架我太难受了”。他这一句话,我听得非常难过。

《亲爱的小孩》剧照

细聊起来,这个男孩的爸爸是一个性格非常温和的人,公认的老好人,他学历不错,在一个很不错的单位工作,但是他个人不是一个有野心去争名夺利的人。男孩妈妈也在一个不错的单位,但做的是比较基层的事情。这位女性本来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可是她年轻时,家里牺牲了她读大学的机会,所以她一直觉得壮志未酬,心里有股劲儿使不出。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妈妈希望儿子事事争强好胜,在家非常强势,对老公“不思进取”也很不满。妈妈看到老公和儿子躺在沙发上无所事事就愤怒 ,最后把家里的沙发都给扔了,家里一点生活氛围也没有。这个男孩的感受是,跟妈妈相处很难受,跟爸爸在一起比较舒服。可是爸爸在家里力量太弱了,强势的妈妈弄得一家人都很不舒服。所以这个男孩情愿去看飞机,也不想在家待着。现在他病了,妈妈性子收敛了一点,但如果爸爸和妈妈不做明显的改变,孩子的处境仍然会艰难。

我还接诊过一个小学高年级男孩,他是双胞胎中的一个,因为抑郁不能上学。妈妈带孩子来的,这个妈妈性格非常强势,看不上农村出身的老公。虽然夫妻俩都是通过上大学留在了北京,收入也差不多,但是妈妈在孩子面前长期贬低爸爸。可是对于男孩来说,到了青春期是要有男性榜样的。妈妈的教育会让孩子认为,男性都没什么用,都是不值得尊重的,成长中的男孩就会觉得非常无助和迷茫。过了一段时间,双胞胎中的另一个男孩,也因为抑郁休学了。

《都挺好》剧照

可是要让这个妈妈彻底改变自己的性格和认知,是非常难的。后来这个妈妈没有继续来找我了。对于这种类型的家庭,我会引导妈妈慢慢往后退一步。一开始妈妈们是不放心的,“那能行吗?我不管家里不就乱套了?”如果让爸爸们做得更多,一开始他们可能是不熟练的,或者没法达到妈妈们的要求。但是随着家里男性的力量增强,孩子感受到变化,他们的力量也会增强。一些妈妈看到改变是很高兴的,原来自己可以少管点,原来孩子爸爸可以做得很好。

这些表现强势的妈妈,内心也往往背负着自己不太愉快的过往。她们可能是从小不被父母重视的女孩,她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面临的压力很大,也可能她们的妈妈原本就这么强势。她们习惯了争强好胜来保护自己,来获得尊重。此外,女性成长过程中经常被规训成为一个付出者甚至牺牲者,做一个“自私”的妈妈在集体无意识中是不被允许的,但事实上在许多家庭里,妈妈“自私”一点才留出了空间给爸爸,也让孩子成长有了更多可以呼吸的空间。在家庭里,夫妻关系的平衡会让孩子更舒服。有时候,孩子以自己的生病,来把父母重新拉到一起,重新寻找平衡。

《如父如子》剧照

不善表达的男性

整体来说,东亚模式里的父亲,是不善表达情感的。这与我们的社会文化有关,我们认为男性应该是到外部社会打拼的,应该进取奋斗,排斥细腻敏感的男性。在曾经的父权社会,父亲似乎就应该以沉默来塑造威严。这就使得我们今天社会的男性,特别是天生性格敏感的男性,会觉得很别扭。而那些看上去特别刚强的男性,他们内心就非常舒畅吗?其实未必。

我治疗的一个家庭,这个男孩M已经二十六七岁了才找到我。本来我是治疗儿童的,所以一开始拒绝了。但是这个男孩的妈妈太执着了,她已经因为孩子抑郁休学无法工作而奔走了多年,带着孩子寻找合适的大夫。我后来被妈妈打动了,开始治疗这个男孩。我们的治疗持续了八年,这个男孩已经成了比较成熟的男性,找到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并且成功跳槽到待遇更好的新公司。但是这八年里,他的父亲很少出现。

这种情况下,父亲们往往有一个默认的前提,“我到心理治疗室是去接受批判的。”所以一些父亲即使出现了,也往往沉着脸,觉得妻子孩子在大夫面前肯定不停吐槽自己,然后带自己去接受大夫的教育。

《小欢喜》剧照

作为家庭治疗师,保持中立、多边结盟是专业化的体现,我们理应公正客观,而不是说,我是女性治疗师,这个妈妈跟我说得多,我就只共情于妈妈。所以当父亲出现后,我一般都会先感谢这个父亲,感谢他愿意来,也希望听他表达倾诉。父亲们是需要一些时间来放下戒心的。有些夫妻感情已经破裂,我们也不是简单去劝和。而是让两方共同意识到,他们可以怎样做好父亲和母亲,哪怕他们俩即将或者已经分手了。

父亲难以加入到治疗中来,除了与父亲自身有关之外,也与逐渐长大的孩子的排斥有关。每次当我鼓励M邀请父亲加入时,他总是面露难色,“他不可能改变,他听不进别人的话,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来也是白浪费时间。”

男孩M的父亲,已经七十岁左右了。后来在我的一个多家庭心理工作坊上,在我的鼓励下,M决定邀请父亲加入进来,这位父亲终于出现了。但M很害怕,一再提醒我小心,因为父亲跟他说是来砸场子的。这位父亲一开始就表露出不融入的态度,在我说了一段话之后,不耐烦地打断我,并且指责说,“我的孩子在你这里看病八年了,你当然不希望把他治好,这样你才能赚他一辈子的钱!”这位父亲接着数落孩子,说他不够男子气,不够爷们,多大点事就闷在心里,怎么就能抑郁了呢?而他自己是一个艰苦奋斗后成功的形象,他从农民儿子成为高级工程师,还把老家人一点点带到北京,帮助他们成家立业。在父亲的描述下,父子之间的对比更明显了,一个逆袭的成功的男子汉父亲,与一个没用的敏感的儿子。

《狗十三》剧照

这位父亲一通数落,旁边的几个家庭的妈妈们发言了。有一位妈妈说, 我真替您的儿子难受,他都这么大年纪了,你一点也不尊重他。你在说话的时候,我能感觉到您儿子非常尴尬。另一位妈妈说,她整个观察下来,觉得这位父亲也是不好受的。虽然他把自己“武装”得很强大,可是他其实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小家庭的承认。他在自己的农村大家族里,是英雄;可是在小家庭里,他每次要开始说话,妻子基本就拦着他,不认同他。

而我作为治疗师,并不会在现场透露太多这个家庭的信息。这几位妈妈的分析,都有一定道理。我只是向这位父亲提到,我好奇的是,M从中学开始出现上学困难、辍学、数年无法工作到后来开始工作、并有能力主动跳槽加薪,儿子的这些变化为什么作为父亲似乎没有看到?我仍然感谢他的到来,他至少在那天部分地照顾了儿子的情绪,答应儿子一起参加多家庭团体。从这个家庭更多的信息来说,这个父亲确实得到小家庭的承认不够,他也有他的委屈。但是一家人怎么把关系捋顺,每个人怎么意识到其他家庭成员的贡献,是需要学习的。

爸爸的缺席很多时候是一种“合谋”:妈妈无意识扮演付出牺牲者,爸爸无意识扮演代代相传的“父爱如山”的沉默者。关于怎样的爸爸是“好爸爸”,其实很多人的人生中并没有那样一个原型可以参照,只能顺着上一辈沿袭下的形象依样画葫芦,越画越走样。

《父母爱情》剧照

有些时候,家长急着问我:“我的孩子抑郁了,多久能治好?”从这个家庭的例子来看,或许大家就能意识到,孩子病了并不是简单原因导致的。父母能够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使得治疗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努力的过程。不过,好消息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哪怕父母真地无法改变,孩子也是可以凭借自己个人的努力而改变自身境遇的,M就是一个例证。

还有一个家庭,夫妻俩都很优秀,但是在两人关系里,丈夫强势,妻子总是退让。这个丈夫会对妻子说,“你不要以为你是博士就了不起,学历高不代表能力强。在我的这个小家庭里,你不要想着做女王”。这个妻子就笑嘻嘻地听着。我问她,你不难受吗?她说肯定难受,但也习惯了。妻子似乎习惯于牺牲自己的感受,换来一家人的和平相处。

结果他们的儿子病了,这个男孩初中到了一个名校,学习没有达到期望,抑郁后不能上学。孩子的几次住院,都是这个爸爸在陪着,爸爸在努力改变自己。他从对儿子非常高的期望,一点点变得谦和体贴,起码口头上会说只要孩子能够正常生活,他就觉得很不错了。但是他并没有改变对妻子的态度,还是体现出一副大男子主义的样子。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替妈妈承担着委屈,可是父亲并没有意识到。

《喜宴》剧照

当我梳理这位父亲的家谱图时,他提到自己的爷爷,几度哽咽。这位强势的男性,本能地忍住眼泪,不愿继续诉说,他怕自己情绪失控。他的爷爷是一位非常受人尊重的农民,能干进取,为家族承担了很大的责任。在生命晚期,老人不愿意拖累儿女,绝食而亡,给了家人很大的心理冲击。这位强势的父亲,在很大程度上以自己的爷爷为榜样,而他内心对家人柔软的情感,他很害怕去体会。好像一旦面对了情感,他强大的外壳就会崩溃。可是如果他不卸掉这身沉重的盔甲,他就很难跟自己敏感的儿子相处。

有些爸爸妈妈,在家庭关系里过度卷入或过度退缩,还有可能是代际创伤的表达。一些事情勾起了他们童年的创伤经历,比如有的原生家庭父亲总是处在战斗状态,有的原生家庭父亲总是处在逃跑状态。有个爸爸总是在家庭访谈时玩手机,我问他在自己孩子那么大时有什么故事,他说自己经常被揍,他说自己一点也不想揍孩子,觉得那样是不对的。我开玩笑说也许你看手机是为了避免自己把孩子揍一顿,他哈哈笑完之后就把手机收了起来,然后很认真参与了我和孩子妈妈的讨论。有些回避背后可能是有很深的无法表达的情感与创伤体验在那里的,同样一些妈妈的“强势”也有可能是有很多的内疚或者恐惧在那里。

所以作为精神科医生和家庭治疗师,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去给出结论,一个家庭里谁对谁错,我们不是判官,也没有人能做简单的判官。父母作为成年人,既要合作养育孩子,又需要都是成熟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简单地互相指责,“都是因为你,我才怎样怎样……或者都是因为你,孩子才怎样怎样……”

《加油!妈妈》剧照

有时候,有些父母在治疗之初,会觉得责任都在自己,非常愧疚。我会以尽量轻松幽默的语气跟他说,“你确定你有那么大的能耐 ,你以一己之力,一个人就能使所有的事情都这么糟糕?”一开始, 他们可能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我会引导他们慢慢看到,家庭里每一个人的“贡献”(可能是正向的贡献,也可能是负向的“贡献”)。家庭是所有成员共同经营的,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责任。而改变,是一个漫长的、既有欢乐也总是伴随着痛苦的过程。但谁要我们是父母呢,如果连我们都不愿意为孩子做改变,我们怎么能要求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呢?况且,表面上是为了孩子而不得不让自己改变,好像受了多大委屈似的,但其实,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将因改变而受益。并且,那个主动改变的人往往也是受益最大的人。

怎么做成熟智慧的家长,是今天所有家长都要学习的。这是个大话题,我们接下来慢慢聊。

(本文所涉及案例,对相关信息都有所改写,以便保护来访者隐私)


【与林大夫聊天】往期回顾


#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

#“以爱之名”压力下的孩子,我不优秀就不配活?







排版:空豆 / 审核:然宁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去看精神科,里面小学生爆满......梦境记录上厕所都要憋到放学? 怪不得儿童精神科爆满!“除非病人立即要死了 否则诊室关闭!”BC急诊室标语惹众怒!不敢了!马树山案为何河北省市县领导沉默不语?看完真相醍醐灌顶开学一个月医院儿童精神科爆满:中产阶级家长逼疯孩子的套路,该歇歇了精神科医生:想自杀的人,最终死于亲友的安慰 | 精神科医生陈百忧18“开学一个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看到这个热搜,一个词在我脑海里反复萦绕...无题儿童精神科爆满背后,是连课间十分钟自由都没有的孩子住进精神科的22天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电动车和电动自行车电池为何总是起火?“神兽”出笼,老母亲们准备好了吗?年幼女儿总去“城堡”探望父亲,之后才发现那是监狱,父亲被判了50年…精神科医生Alex:痛苦的时候,选择精神科还是心理咨询?如果父亲们不理解这件事,可能真的没人想生孩子了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与爆满的儿童精神科“开学一个月,儿童精神科爆满”上热搜,所以是鸡娃还是保命?新年特辑⑤丨李晓燕主委:多学科诊治让34岁肺癌脑转移患者渡过难关好孩子进了精神科,谁病了?“脆皮10后”挤爆精神科病房,北美博士爸大实话:培养抗挫折能力,刷题不如打游戏!中秋快乐冠脉造影无狭窄,患者为何总是胸闷胸痛?“元凶”可能是他!时光不老我们不散时光不染回忆不淡青春不朽友谊长存!这个城市,为何总能制造风潮儿童精神科为什么会爆满? 没人比这位清华心理系主任分析得更透彻!听完精神科医生的故事惊了,我决定换一个思路养娃“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大学空心病与精神疾病的危机68 奔赴南疆汉武帝为何总在春天攻打匈奴?司马光说:匈奴女子春天爱怀孕,这个理由太霸气了上海14岁男孩多次轻生!教授父母崩溃:怪不得医院精神科挤满了孩子……看牙那么贵,怎么牙科诊所还是不赚钱?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沉静思考的能力温州舅妈大闹外甥婚礼后续:表妹怒揭新娘丑事,新郎始终沉默不语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