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境,可能是在救你命健康2023-09-12 03:09小雨第一次走进我的咨询室时,显得紧张而局促。初次见面,我对她的印象是内敛、腼腆。当时,她甚至无法讲清楚来做咨询的诉求。只是反复诉说,自己的生活有多单调乏味,人际关系也是磕磕碰碰。突然,有一次咨询,我因为临时有事,迟到了几分钟。刚开始,小雨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是不经意问我今天是不是不方便咨询。我感觉到她的情绪,就请她说说此时有什么想法。小雨说:“没什么,都习惯了。”我:“习惯什么了?”她的情绪更浓了,我停在这里,慢慢等着。“我已经习惯了,别人并没有那么重视我。”这一刻,我和小雨的咨询,开始接触到最核心的部分。小雨回忆了一些童年往事。小时候,妈妈每次承诺她的回家时间,都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延期或改期,甚至不回来了。说着说着,小雨开始掩面哭泣。她觉得,自己一直很天真地等着妈妈回来。妈妈却以为这个小孩子真傻、真好骗。等小雨的情绪逐渐平复,我们开始谈论这件事,谈论这些经历对小雨的影响。她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重视她的。如果她对某个人太认真,就会被欺骗,被认为很好欺负。小雨继续说,当我没有准时出现时,她开始恐慌,害怕我会出事,害怕这个咨询是场骗局。至此,小雨的情结开始浮现。这个情结所附着的情绪能量,也开始表达和释放。下一次咨询时,小雨告诉我:“以前,我仿佛生活在一场恍惚的梦里。上次咨询后,我感觉生活变得真实了。”这个咨询场景的发生,为什么能促进改变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心理咨询中的工作方法。开始咨询时,咨询师需要评估来访者的人格结构和自体状态。也需要了解来访者的防御方式,即来访者的自我保护方式。比如小雨,我的初步判断是神经症人格水平。即来访者有一定的人格基础,但曾经的创伤性经历,引发了她情结的固着。也有自恋受损的情况。当人的自恋受损,加上创伤体验,往往会诱发低价值感、无力感、脆弱感、低自尊感等一系列效能感较低的感受。当这个评估,在咨询细节中慢慢清晰,咨询师也就搞清楚了咨询的方向。比如小雨,她经常感受到的“生活单调乏味”,就可能是自体的空虚感。这部分感受,往往是价值感和自我理想的缺失导致的。她也提到人际关系的磕碰,这暗示着:她在人际关系中存在一些高度敏感,经历过关系带来的创伤性体验。而这些创伤,也会随着咨询关系的进展,活化在她和我的关系中。因为一开始的咨询,我全然地共情和理解她的经历与感受。所以,小雨才得以在某一个细节中对我进行投射,去体验她早年的创伤性体验。咨询过程中,我晚到了几分钟,这是一个意外事件。咨询进展到一个阶段后,这样的意外就会创造一个早期挫折的情境。所以自体心理学提到一个观点,叫——恰好的挫折,及其带来的转变内化。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当挫折建立在我们咨询关系的基础上,它才不至于引起自体的崩解。基于此,来访者得以安全地重建他过往经历中,那些被错误对待后的创伤性体验。比如小雨。在这次事件发生后,她开始从过去的强迫性重复中(敏感于被别人忽略,由此激发强烈的被遗弃感)解脱。在这个过程中,她开始增强现实感。咨询师迟到并不是要抛弃她,咨询也是真实的。她的“被遗弃感”,是小时候的体验在当下的活化。当早期被压抑的强烈情绪,在咨询过程中被释放,再经由和咨询师的重新连接,来访者得以重新修通自我、治愈自己。我也遇过一些来访者,在咨询前,已经自学了心理学知识,努力地剖析自己的症状起因。他们想要进一步,在咨询师这里“破解”谜题。这当然是开始咨询的绝佳契机,但往往也是咨询的“陷阱”。因为问题和症状,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机制下,经过了很多不同程度的转化。举个例子——有位来访者说,老师我睡眠不好,我只要睡好了,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你能帮我改善睡眠吗?你有什么建议吗?接着,她开始自我分析,我睡不好,是不是想多了,是不是和我的原生家庭有关,是不是因为我没办法让自己接受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不是和自我价值感有关,等等。一开始,我们会陷入到她对症状的描述中。但我会一直观察,发现这名来访者经常来一下,就跑了。过一段时间,又不行了,又回来了。看到这个重复的模式后,我问:“你是不是害怕自己会依赖咨询呀?就像你说你不肯吃助眠药,害怕药物依赖一样?”她愣了,说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从小,她就知道不能依赖大人。因为妈妈身体不好,她在身边会影响妈妈的睡眠,所以很小就被安排一个人睡。尽管她现在生活还不错,却总担心,有这么多不确定的因素,要是哪里没有准备完善,就会有很糟糕的事情发生,就不得不求助别人。这时,我们的咨询才开始接触到真正的议题。从那之后,来访者开始对自己向内的探索,勇敢地把过去的情景和当下联系起来。所谓咨询关系,是当来访者把自己在关系中的模式带到咨询室时,我们才能慢慢揭开“谜底”,看到来访者困难的地方。所以事实上,不是咨询师提供了解决方案。是来访者本人,在这个过程慢慢发现了自己。再回到我们的主题:心理咨询治愈了谁?我认为,咨询师首先需要帮助来访者去看见——为什么ta会有这些症状、关系、情绪、行为、习惯?为什么特定的人、事件、情境、记忆会让ta有更多的情绪,甚至激烈的反应?其次,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进入一段生动且健全的咨询关系。有时候,咨询关系是温和的、有序展开的。随着关系的进展,来访者觉得越来越安全,越来越敞开心扉,去呈现那些脆弱的、受伤的、或不堪的经历。但有时候,咨询关系会阻滞,甚至会有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这是因为,打开伤口的过程,是痛的。虽然我们在症状中感到“痛”,但一旦去除它们,又会陷入“无所适从”的恐慌中。这就是一个人既想要治疗自己,又不想要治疗自己的矛盾之处。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频繁请假、来访者感到咨询师不能帮助自己等关系体验。但也往往是这个阶段,我们能看到自己在过去和现实关系中,被活现的那部分。而这,才是改变的契机。作为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工作的9年里,我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状:来访者前来求助,更多是为了解决当下的某些现实困境。在这个求助的过程中,一部分来访者萌生了“理解”自己的动力。因为他们发现,症状的解决是要伴随着对自己更深入的理解,比如自己的情结、创伤、原生家庭的经历等。就像一个强迫症来访者,他明知道没有必要不停地检查门锁,但依然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冲动。这个,任何实际的指导几乎都无效,或短期有效而后又很快复发。因为根本的心理冲突没有被触及和解决,外显的症状只是不断强化内心的冲突和绝望。而这,就是精神分析所要工作的领域——基于对一个人症状背后的心理动力展开工作。在这里,我很感激我的来访者们。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即便深陷困境,依旧不放弃自救,并勇敢求助。看到了他们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应对种种创伤。最重要的是,很多的症状与问题,在转化之后,演变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让他们从此,投身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中。作者:心理咨询师李乃侠编辑:Lilith图源:Pexels注:本文故事已获来访者授权,并均已加工处理,模糊了隐私信息。李乃侠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硕士,从业已经9年,服务时长超过1800小时,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李乃侠擅长以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整合取向、自体心理学、人本主义取向治疗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健康,个人成长和情绪管理等议题。在情绪管理方面,老师尤其擅长疏导解决抑郁、焦虑、羞耻感、无价值感、情绪失控/冲动等问题。在心理健康方面,如果你发现社交恐惧、场所恐惧、强迫、失眠多梦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也可以向她寻求帮助。为了鼓励求助意愿,李乃侠老师特地了开设5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500元/次的咨询,现价仅250元,让你的求助之路,迈得更轻松一些。↓点击即可省下250元↓给自己一次发生改变的机会↓如果,你也有被过分控制、被情感忽视、被家暴等未愈合的童年创伤,又想查看、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点击查看更多半价咨询优惠↓↓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咨询优惠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