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来点财经范儿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四分之一人生危机”,是指二十出头到三十多岁的人们很容易经历的一段“对人生方向和生活质量的焦虑”。完成学业,初临职场,开始创业……,站在四分之一人生的十字路口,这届年轻人知道有些事情一定会改变,但他们可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如何开始,究竟会改变什么。正在经历“四分之一人生危机”的你要如何在迷茫中真正地发现、认识,并最终找到自己,本期节目请来了第一财经新节目《科创Z世代》中的三位“90后”嘉宾,通过他们亲身经历的分享,也许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科创Z世代》是第一财经一款聚焦Z世代为主体的科创青年,关注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将可能改变什么的融媒体产品。这次做客演播室的三位年轻人每个人都拥有与众不同的成长历程和创业故事,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Z世代独特的创业观、发展观和世界观。
“00后”的烦恼调查
“上班第一天就想辞职,读博第一天就想退学”,这种在父辈们心中绝对是离经叛道的想法,却是这届年轻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些“00后”,请他们说说自己在校园或者职场面临的烦恼和困惑,调查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这届年轻人的“抱团取暖”… …
学校原来这么破
周围都是学霸
自己啥也不是
上班才发现大学里学的一点用都没有
工资居然能这么低
上司过于奇葩
这个班是非上不可吗
读博后悔四年,不读博后悔一辈子
我们将这些问题带到了演播室,一起来看看三位大家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是否也会有着相同的困惑呢?
谁的青春不迷茫
——天才少年也一样
看着面前的题板,三位嘉宾迅速找到了共鸣,其中的很多槽点都对应着一个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薄智元,出生于1993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内蒙古考到上海交通大学。报到时他被带到了偏远的“闵大荒”,这和自己对“梦中情校”的憧憬相去甚远。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来到强者如云、学霸遍地的交大,成绩在高中始终名列前茅的他大一的期中考试就排到了后50%,焦虑得甚至有些抑郁的他不禁问自己“我连学习都学不好,还能做什么呢?”
崔彧玮,出生于1990年,15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攻读物理专业,学习对他这样的“天才”来说总不算个事儿了吧?结果,同样是大一的第一个学期,他就决定寒假留在学校,他的直觉告诉他,如果不抓紧寒假的时间学习,下学期很可能自己就要被退学了。而更让他困惑的是,自己的兴趣已经和现代物理本就看不清的图像样貌分道扬镳,他该何去何从?
余昊源,出生于1997年,是三位嘉宾里最年轻的一位。他从小就热衷于各种化学实验,阴差阳错下他攻读了商科专业。而这并没有成为余昊源放弃自己兴趣的理由,从大一开始,他就陆续研制了“金粉墨水”和“可变色墨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一次校园义卖中他的墨水备受喜爱,他趁热打铁开了一家网店,正式成为了一名墨水工程师。而即便就是这样一位自始至终因兴趣而创业的Z世代,也曾经休学两年,在焦虑中寻找着自己的未来。当时,他无法确定墨水到底能不能成为养活自己的生意,更不知道,没有按老师和家长的希望去考研考公,到底对还是不对。
“你认为生命中什么最重要?”曾有一位年轻人向巴菲特提问,当时年近九旬的巴菲特回答:时间和兴趣。没错,三位嘉宾在面临各自的人生迷茫时都在不断找寻出口,不辜负时间,不辜负兴趣。哪怕遇到重重挫折,他们都会重整旗鼓再出发。
认识你自己
——对抗迷茫的必胜法宝
正值2023届高校毕业生秋招季,什么样的工作才是一份好工作?怎样才能确定自己适合哪一种工作?选择一份职业的理由到底是什么?三位嘉宾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都一一给出了答案。
余昊源曾有过一段体制内的实习经历,面对流程严谨而又非常程序化的工作,别人从容不迫,他却无从招架。当认定了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的时候,余昊源立刻选择了离开。在他看来,无法点燃自己的就不是一份好工作。
崔彧玮以全A的成绩从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毕业,曾经牵引他的学术梦想开始慢慢变得模糊,在经历了一段硅谷的传奇创业公司的工作后,他毅然选择了回国。从to C的家用扫地机器人到 to B的商用清洁机器人,崔彧玮一步步探索着自己能力的边界,从最初的年少轻狂,到学会放低姿态去碰撞客户的实际需求,他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走出舒适圈的过程。曾经面对台下讲话都会紧张的双腿发抖的薄智元,如今面对300名员工,连草稿都不需要准备就可以侃侃而谈。在他看来,认识自己就是要走出舒适圈,哪怕是完全不擅长的事情也要努力去做。
在本期节目录制时,我们收到了很多网友发来的感言,其中一位说到:如果一个人有广泛的见识,有自己的理想,还有支持自己的伙伴,并且最宝贵的是他正值青春,我相信没有人不会露出笑容。这段话让录制现场的三位嘉宾和圆桌主理人都感受到了一种隐隐的力量。谁的青春不迷茫,破局的钥匙始终都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上。
迷茫焦虑的核心很可能是因为没有目标,先给自己确定一个小目标吧。
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并让它点燃自己。
工作不是只有好和不好,更重要的还是适合不适合。
通往成功的路上要抓住机会,而这种机会你得一次一次试才能抓住。
没有人能从上帝视角预先看到那条最优的路径,每个人都处在不同的位置,但不意味着你被限制了去往其他方向的可能。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认识自己,知道能力的边界,并且跟自己和解。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