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链接青年与城市的文化实验 | 来点财经范儿
十月,秋意渐浓、果实初成的一个夜晚。随着青年演员苗梦初捧得“年度领衔卡司”桂冠,东方卫视全产业链音乐剧推广节目《爱乐之都·青春季》收官。继去年的《爱乐之都》第一季后,这一节目在传播端延续着不俗的表现,获赞“为国产音乐剧行业带去更多活力”;而本季节目以“青春”为名,更是为这段持续三个月的多方共创注入了灵魂。当大幕拉开,人们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档节目,更是一场以节目为媒介、链接青年与城市的文化实验,是一次从“爱乐之都”的角度出发,尝试对“青春之城”进行注解的全新探索。
《爱乐之都·青春季》节目海报
都市文化产品如何响应年轻人的需求,吸引他们的注目?这是摆在今天的都市文化创意从业者面前的一个共性问题,又是一道必须回答好的问题。
仅以文娱演出市场为例,年轻的观众群体正在成长壮大。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18至34岁的年轻人群连续3年在购票观众中占比超76%,成为中国演出市场的主力消费人群;在消费群体结构中,“00后”正逐渐成为演出市场里的一支主要力量。
年轻观众的到来,让需求端发生了变化。
“年轻人的诉求就是要多元化,并且他们要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演艺大世界•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戴筱莹这样描述她眼中的年轻观众。而《爱乐之都•青春季》总制作人、总导演黄晶则认为,“这一代年轻人有非常好的审美,非常地有文化自信”。“有趣,有品,有爱”,百联挚高资本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高洪庆从年轻人的消费洞察角度,给出了这六个字的概括。
那么,面对“供给侧如何响应年轻人的需求,吸引他们的注目”这个问题,东方卫视推出的全国首档全产业链音乐剧文化推广节目《爱乐之都》,给出了怎样的回答呢?
也许从片名中,首先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今年,这档节目直接在名字后面加上了“青春季”,表达自己更鲜明的态度。
《爱乐之都·青春季》宣传片
“和两三个月排一出戏不一样,这档节目的赛制是用一个星期时间拿下某个剧目的某个片段,然后就正式竞演了,对我来说就像一场集训”,上海音乐学院的大四学生王浩然这样总结自己参加节目的经历。对于这位“00后”而言,《爱乐之都•青春季》是他最难忘的一次暑期实践,或许也是他踏上音乐剧演员这条路的一个开始。
《爱乐之都•青春季》集结了24位年轻的音乐剧演员,其中25岁以下的有14位,有很多是像王浩然这样的“00后”。他们在节目中展示自我,磨练成长的过程,让“让青春奔赴一场热爱”的口号有了鲜活的注解。
《爱乐之都·青春季》选手海报
当然,仅仅依靠年轻人本身来吸引年轻人的注目显然是不够的。无论是《爱乐之都•青春季》总制作人、总导演黄晶,还是参加了节目录制的演艺大世界•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戴筱莹都认为,更重要的还是与年轻人在情感与价值观上实现共鸣。黄晶列举了节目中几次录制的选曲,《再见吧,卡西尼》尝试表达一种宇宙观,《致埃文·汉森》则与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下的心理境遇相呼应;而面对年轻人不断提高的审美品位和文化自信,总决赛的原创作品《刺客》则以武侠风传递含蓄、隐忍以及大气的东方美学。这些实验性的选择,未必是对年轻人的迎合,更是一种理解中的共振与引导。
音乐剧对中国观众来说,曾经是非常陌生的小众文化产品。近到十多年前,整个市场剧目寥寥、观众寥寥,投身这个行业的年轻人常常只能靠燃烧热爱与梦想来维持生计。
如今,这个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据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从2020年到2022年,上海音乐剧演出场次占比从9.8%上升至15%,音乐剧演出量质齐升,许多从事音乐剧表演的年轻人因此来到上海,成为所谓的“沪漂”。
为什么上海能够成为音乐剧从业者和观众心中公认的“爱乐之都”?
环境与土壤或许是其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事实上,音乐剧这个在青年人中日渐流行的艺术门类在中国的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上海这座城市的引领与助推。戴筱莹介绍,从音乐剧的原版引进时代,上海就领风气之先;而此后中国音乐剧产业推进的几个重要阶段,上海也都是标杆城市。
《爱乐之都•青春季》总制作人、总导演黄晶坦言,在两季《爱乐之都》节目的创制过程中,她看到了上海音乐剧人的努力和坚持,同时也敬佩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勇气和魅力。“不是因为一档节目和几部音乐剧带动了一个城市的氛围;而是这个城市先有了这个氛围,滋生出了这个产业和这个节目在上海生长、发展和壮大。”
但即便如此,音乐剧这样的产业要真正能够给年轻人提供足够的机会和舞台,仍然需要更具引领性、实践性的生态。这正是《爱乐之都•青春季》正在进行的尝试。如果从链接青年与城市的角度,除了用内容吸引年轻受众之外,这个节目还在进行多维度的尝试,既为年轻人,无论他们是台前的,还是幕后的,创造更多施展才华、找寻梦想的舞台,也通过试错的方式探索聚集人才、完善产业链的道路。
“我们就是要给年轻人更多机会”,戴筱莹介绍,借助《爱乐之都》这档节目,不仅很多年轻的演员拿到了演出机会,幕后主创们也同样获得了业内的关注。比如在抖音平台浏览量超7000万的出圈歌曲《叮咚》,就让译配歌特获得了为同行们写歌的机会。“不论资历,只要他可以,我们就让他来,住下来,做更多的作品。”
“上海一直在做那些难,但是正确的事情,《爱乐之都》也是。”黄晶如是说。《爱乐之都》的这场链接青年与城市的文化实验,或许会将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发展带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而在这个新阶段到来的过程中,生态的营造、产业链的完善,正在吸引那些有才华、有梦想的年轻人有机会聚集并留在上海这座城市,找到他们梦想的栖息地。专注消费产业投资的高洪庆就此认为,从《爱乐之都》里能够看到的不仅仅是音乐剧,还有很多的戏剧形式、很多的文化产品,为什么在上海都能够萌芽和发展和壮大,这是一个值得探讨、总结并带来诸多启发的问题。
在文化产品赢得年轻人注目、文化生态为年轻人赢得追寻梦想的机会之后,如何激发他们的力量,更好地实现都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呢?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教授认为,一个城市吸引什么样的人才,集聚什么样的产业,有什么样的产品,和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品格密不可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和氛围,有利于文化产业打造热带雨林式、丰富多样的生态体系。而这些正是激发青年力量的基础与关键。
而在浸润于这一产业生态中的众多实践者看来,运用好当代年轻人的一个特质,也就是他们身上的文化自信或者说身份认同,并通过新的语境、新的表达,完全有可能激发年轻人的“血脉觉醒”,从而创造出既植根民族、本土,又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全新文化作品或文化产品。“把一些老故事怎么新表达,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永恒的命题”,百联挚高资本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高洪庆如此概括。
“青年们来到一座城、喜欢一座城、扎根一座城,归根到底是因为这里能够追逐梦想,拥有无限可能。”上海要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用心打造青年为之向往、皆有可为的希望之城。链接城市发展和青年成长的纽带有许多,其中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是最显性、最重要的纽带之一。
以青年为尺度,以音乐剧产业为抓手,《爱乐之都》以鲜明的“青春”风,完成了一场链接青年与城市的文化实验。大幕虽然暂时落下,但思考与启迪却仍在延续。在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基因支撑下,在产业生态中主要角色的担当、创新、引领下,通过整个生态圈的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的青年发展之路,或许这不仅是上海音乐剧产业发展的青春密码,也是整座城市文化生态拥抱、成就年轻人,实现“青春之城”的密码所在。
从“爱乐之都”到“青春之城”,这场链接青年与未来的文化实验还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敬请关注10月30日22点45分东方卫视播出的《来点财经范儿》节目,第一财经11月4日22点播出,百视通IPTV云财经/OTT一元财经可同步收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