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 | 香港工资真实水平,我跟同学收入能差2、30万!
前一阵我远房表妹高考成绩出来,来问我报考什么专业好。
简简单单一个问题,勾起我很多思考。
十几年前本人高考毕业也面临选专业和学校,当时对所有专业领域都是“两眼一抹黑”。
最后草草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没多少难度、名字又挺有趣的领域,叫作“工业设计”。
事实证明,我在工学领域和设计领域都毫无天赋。
即便每次考前争当好学生的跟屁虫,我也取得了专业前十的综合成绩。
甚至在大四毕业设计上作品获得最高分、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但本人知道自己真的不太行。
那篇设计论文之所以成功,只是因为找了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合作完成产品内部电路。
相当于是活用跨领域人才来完成自己的设计,替代了“设计系同学毕业只需独自做好产品外观”的旧模式。
而这种模式,其实也并非本人首创,它是我之前在台湾某设计学院交换学习的产物。
我借鉴并改良了当时学到的方法论而已,而当时的母校其实还没有引进这些做法。
我做交换生的台湾学校
之后在香港读研、毕业七八年之间,我做过许多份工作。
尤其是前五年,我基本上每一两年换一份工。
并不是不满意,事实上每一份工作的老板都对我有所挽留。
只是当时的我对香港社会各行各业有着太大的好奇心。
在象牙塔里呆久了,想要挑战一切能让自己眼界有所提升的领域。
因此,每当一份工作让我经历过“哦!原来这个title是做这些活儿”;
以及“终于经手了这个项目的完整流程,了如指掌!”等体验之后,我慢慢会进入一个“机器人状态”。
也就是工作的内容开始变得没有挑战性和千篇一律,这一般就是我选择道别的时候了。
香港院校各专业毕业生薪资平均水平
但其实前五年,作为一枚普通打工仔,我对于人工(工资)的概念是很淡薄的。
顶多和同班同学对比“你赚一万五、我赚一万三”,以及三四年后对比“你赚两万二、我已二万四”之类。
现在想来,当时圈子真的太窄了。
根本不知道香港投行的同龄人可以月薪10万,而有律师朋友一毕业已是三四万。
我竟还为每月比人多了或少了两千块而大喜大悲!何必!
当我以为这辈子人工只能以这样的速度缓步上升的时候……
有一年因为签证需要,我误打误撞进入了光鲜亮丽的香港保险行业,改变了所有职业规划。
保险行业是出了名的离职率高,但我却发现内向的自己居然有人脉、还做得开。
最重要是,我因为有了自信,脱胎换骨地变得开朗了许多。
接触的人也从以往大部分都是设计领域的同事和老板们,变成各行各业的白领、经理人、家庭主妇、生意人等。
这个过程对生活态度的改变也是非常大的。
最明显的是,我终于不再为了一个月两千块人工的差距而斤斤计较,也不再需要担心早晚打卡等时间要求。
缺点是,我开始有了真正的压力。
以前凡事有老板担着,完不成任务顶多就是领导催促而已。
而现在自己就是老板,业绩多少直接影响的就是自己短期甚至长期的收入。
众所周知,保险行业对于“优秀员工”的评价指标和很多其他行业不一样。
因为大部分行业的薪水基本是有自己的固定区间,但保险的区间格外大。
即底薪不高或没有,而天花板可以高不见顶。
回想几年前,我对金钱的概念真的很像是一张白纸。
曾经一路都是中上等的学生,也是老板们青睐的优秀员工。
达成这些好评的做法无非是勤勤恳恳学习、兢兢业业上班。
但保险行业优秀员工只有一个评判标准:你赚得越多,才叫越优秀。
换句话说,就算你每天都加班到深夜,但是业绩依然是0,那照样只是无名小卒。
所以为了做好这份工作,我像上班一样努力。
虽然最后成绩并没有那些家境优越的同事高,但靠着勤力和真诚,也拿到了两年的MDRT。
到那时,之前的朋友再也没有与我对比工资的想法了。
因为我们之间的差距不再是两三千,而是两三万、二三十万了。
随着见人越来越多,我深深感觉到人与人的区别。
其实人们在收入上是真的不公平。
即便都是清北复交毕业生,却可能因为大学专业的选择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同,而导致最后收入差了好几十倍,工作强度却差不多。
但有趣的是,在心态上,大部分人还是安于现状的。
虽然收入低的小A想努力攒钱买第一套房的时候,收入高的小B已经想着攒钱买第二套第三套。
但那种焦虑感其实如出一辙。
也许小A和小B各自偶尔会感叹差距,但回到家依然要面对生活,谁不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呢?
很快就会在自我安慰中回归自己的小确幸,并依然有着自己的小目标。
从某种程度上,在心态方面又是公平的。
由于这些经历,对于亲戚的询问,我有一点关于选专业的初步想法:
1、收入高低只能在同领域内证明一个人在该方面的能力高低。
很多造成巨大收入差异的不是能力,而是最初对行业的选择。
比如选择法律专业、医学专业和选择文学专业,最后工作的收入就会差几倍(不讨论跨专业就业的话)。
这个收入差异与个人能力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行业起步工资不同。
所以如果对于两个专业都觉得可以,那么选择未来收入高的。
不仅钱多,而且社会认可度也大概率会水涨船高。
至于兴趣固然很重要,但其实也不一定要打直球。
譬如英语好的也可以选择其他更实用的专业,从而成为那个专业中英语最好的人。
这也是一个未来令自己在社会中具备独特优势的方法。
当然,收入的高低在五年后也是浮动的,风口变化也很快,AI的更新换代又会影响很多领域。
因此,有人选择IT码农这种暂时很难过时,以及幼教和护理类这种养老医疗需求趋势下的专业。
其实也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案。
2、无论最后去的是哪里读大学,现在的大学生活已经和以往完全不同。
大学里不仅仅是读好书就行,最好也摸索出一些“副业”。
无论是尝试经营一个个人IP,还是小打小闹地尝试做点小生意,都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老板思维”。
因为毕业后,所有人都不过是涌入市场,大部分成为打工仔。
到时候不仅生活圈子变窄、选择面有限、时间变得局促,最重要就是试错成本剧增。
很难再有四年的时间,以及这么庞大的同龄消费群体萌生的无限商机,给自己“读”一个实操版的“经管学院”了。
以上只是个人浅见,希望听到大家更多的想法哦。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END-
● ● ●
/本 文 作 者/
瑞秋
经历就是财富
如果你也想将自己在香港的经历
与更多人分享
请在后台回复“投稿”获取投稿要求
投稿或加入读者群
请联系@Ro_salie
收入真是不公平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