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养成系”公益项目的长期主义
当一个公益项目走过16年,其实也意味着一段新征程的展开,我们从这个项目的多个维度出发,也能解读出向着美好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潜力。
随着该项目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双向探索,打造出人人公益的平台,有效减少了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捐赠劝募阻力,形成了可持续的善意的支持基础。
文|兆双胤 邵媛
▲这个由一份份小爱心“养大”的公益项目,正在构建更鲜活的乡村教育与发展类公益项目的可持续实践样本。
持续的进化:乡村儿童营养健康与“爱心厨房”
54岁的李秀兰在贵州省大方县八堡乡村小白果小学干了11年厨工。近两千个日子里,她每天都重复着做好一件事情——为学校里的孩子们做午饭。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份普通又简单的工作。只有李秀兰自己知道,这份工作早期的艰苦环境让她一次次想要放弃。
她还记得第一次踏进白果小学厨房时看到的情景:一口需要4个人合力才能抬得动的大铁锅、烧煤的灶台、一个蒸米饭用的木甑子和挂在墙上又小又黑的排气扇,是为全校两百余名师生做饭的主要工具。
早上7点半,李秀兰的工作便开始了。由于只有一口锅,她和同事在炒菜之前要先烧水,燃煤效率低,烧开水要花掉一个小时,冬天则要更久。水烧开后,她和同事又不得不合力把锅抬下来,手动把火调小,以免炒菜时火力太大把菜烧糊。
做饭厨具效率低、费劲还不是最让李秀兰和同事们难以忍受的。烧煤产生的浓烟、炒菜时飘起的油脂,常常让他们在炒菜被时熏得流泪。日复一日,厨房的墙壁和灯泡都熏黑了,李秀兰的厨工帽也洗坏了几顶。
李秀兰的大孙子曾在白果小学读书。走进孙子学校的厨房,她才突然明白了大孙子曾经抱怨“学校里的饭是夹生饭”的原因。准备干这份工作时,她的小孙子和小孙女已经出生,“不想让孩子们继续吃着夹生饭”,本着作为奶奶的这份同理心,她在白果小学的旧厨房里坚持了下来。
白果小学厨房环境恶劣的情况并非个例。彼时,“两不愁三保障”尚未完全展开,社会力量在营养帮扶层面的支持尚有不足。诸多研究成果指向“推动乡村教育发展首先需要保证乡村儿童健康成长”,一些实际发生在乡村学校的营养健康问题也引发各个层面的重视。
为了让乡村儿童不仅吃饱,还能吃得更有营养,百胜中国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名“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了“捐一元”献爱心公益项目,为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小学儿童提供“牛奶+鸡蛋”的“营养加餐”。在项目持续深入后,项目组在实践中发现了乡村小学厨房在改善环境、提高效率方面有迫切需求。
▲“捐一元”献爱心公益项目为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小学儿童提供“牛奶+鸡蛋”的“营养加餐”。
乡土中的实际需求推动着“捐一元”项目的进化。自2010年起,“捐一元”项目开始为偏远乡村学校配备节能环保的现代化“爱心厨房”设备。包含电炉灶、蒸饭车、消毒柜、操作台和排风扇等设备的爱心厨房,在此后十多年里走进1380余所学校,还带动了部分地区电路设备的标准化。
“捐一元”给李秀兰带来的改变发生在2017年。一批崭新的电气化厨房设备运来白果小学后,“烧水难、控制火候难、油烟熏人”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厨工们烧水做饭的效率不仅提升,工作也更轻松了。有了更多时间,李秀兰开始更注重饭菜的营养搭配,也有了时间可以给孩子们时不时包饺子改善伙食。
随着我国全面脱贫,更大层面的喜人改变正持续发生。“捐一元”关于营养健康的叙事背景也早已发生了变化。当公益项目原有的社会环境问题改变,如何更好地适应变化,成为公益项目可持续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公众,甚至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项目执行人员也会自问“捐一元”项目是否还存在发展的生命力。为此,项目组搜集资料,多次实地了解受助人需求。
最终,他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纵使“吃不饱” “吃不够”的时代早已过去,饮食的单一及营养观念的缺失仍然导致了新时代乡村儿童的营养问题——营养不均衡。
“爱心厨房”不仅让孩子们吃得饱,也让他们吃得更加卫生、健康和营养。针对乡村地区普遍缺乏营养观念的问题,比如长期不吃早餐、把零食当饭吃等等,“捐一元”项目重点针对学校的厨工、老师和学生等群体进行营养知识宣教,通过邀请专家开展营养知识讲座、发放营养健康手册、在学校设置营养宣传角等方式,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从根源上缓解营养不均衡问题。
“爱心厨房“解决的不是一两个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也不仅仅是今天的营养问题,而是1300多个甚至更多乡村小学所有学生今天和未来的营养问题。正确营养观念的培养,是乡村儿童营养健康问题在营养物资支持和基础设施改善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注解。
▲“爱心厨房”项目的受益者,不只有孩子。
新探索:数字鸿沟与城乡教育公平
如今,关于城乡之间的差距,数字鸿沟及其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最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
疫情时期,乡村儿童因为没有电子设备,或乡村学校不会使用电子设备而不得不停课的新闻见诸报端。社交媒体上,常常会有来自小镇或乡村的大学生讲述自己和来自城市的同学在计算机、数字化等方面的差距。
互联网、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让掌握数字化知识和技能成为普通人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现实中,不少城市家长便注意培养孩子从小的“数字化”思维,“编程班”“编程训练营”招生火爆。从这个角度来说,城乡少年儿童之间的“数字鸿沟”,其实是数字化时代乡村儿童的另一种“营养不均衡”。
正是发现了时代变化中的新问题,百胜中国和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立乐教育,在“捐一元”的项目框架中,增设了“数字化课堂”板块,赋能乡村儿童数字化教育薄弱环节,希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项目惠及对象也从小学延展到了幼儿园及初中,以更大程度地覆盖受益需求。
2019年,“数字化课堂”的“翅膀”第一次扇动,通过为甘肃的试点乡村小学捐赠电脑、配备电教室、采用远程授课模式,让当地孩子体验数字化教育。2020年,“捐一元”项目在湖南、宁夏等地区的近百所学校开展了教师远程编程公益培训。经过评估,学校参与培训的师生在数字化能力上有了改善。这种正向反馈,使百胜中国坚定了坚持做“数字化课堂”公益项目的决心。
▲“数字化课堂”上,孩子们认真地上编程课。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与百胜中国业务并无直接关系的领域。百胜中国则对此持不同意见。企业发展本身与数字化息息相关,“数字化赋能我们不断创新,使我们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敏捷,并打造强韧的业务模式。”百胜中国首席执行官屈翠容(Joey Wat)在百胜中国“数字化课堂”项目的启动活动上如是说。
百胜中国本身就是一家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的先锋企业,在数字化的大浪还未完全形成之际,就已经充分意识到数字化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因此,通过为孩子们输送知识的营养、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满足他们在未来才可能发现的教育和学习需求,“捐一元”项目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实现。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和教育的提升,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捐一元”项目在与时代的呼应中,实现了公益项目在新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截至目前,“捐一元”项目在约550所乡村学校开展了编程教育的“数字化课堂”。
如今,“捐一元”项目已经形成了营养加餐、爱心厨房、营养知识宣教、数字化课堂等四大模块,构建了“营养支持+精准扶智”双管齐下的体系,推动乡村儿童发展。更重要的是,这四大模块共同构成的路径,一直在适应时代变化自我革新,并将坚持持续投入和科学发展的原则,以不变的意志融入“捐一元”项目的肌理,强化作为公益事业长期主义的目标感和韧性。
未来可持续:“人人公益”的养成与长期主义
“这是一个帮助贫困地区儿童的募捐活动,请您看一下。”这是不少肯德基、必胜客的消费者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话。从2008年起,百胜中国旗下部分餐厅的收银员会在顾客点餐之后劝募。这个动作,源于百胜中国早期对公益理念的思考。
▲早期,肯德基餐厅员工向消费者介绍项目,并进行募捐。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的慈善捐赠额首次破千万元。这让百胜中国看到了民间公益慈善的力量,也让其明白“公益慈善并不是富人的专利”。这种想法符合公益的发展规律,将公众纳入到公益事业的日常运转中来,不仅能推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转型,也能为社会管理创新注入更多力量。
然而,当年快速增长的巨额捐赠,并不意味着公益理念在社会公众中实现了一个大的跃升。“捐一元”很快就面临媒体和公众的不理解与质疑。百胜中国相信“人人公益”的可持续性,坚信“全民公益”是公益发展的必然路径,坚持“捐一元”,倡导公众力所能及的小额捐赠。 依靠餐厅员工热情耐心的推荐和解释,如此模式在当年短短两周就募集了数百万元善款,用于四川灾区儿童的营养加餐行动。
此后的岁月里,“捐一元”项目不断革新。为进一步传递”人人公益“理念,降低参与门槛,回应社会关切,百胜中国在旗下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原有的餐厅端“捐一元”基础上,在APP、小程序等在线点餐系统中开发了“爱心捐款”功能,实现数字化点餐随餐捐。小小按键的背后,是百胜中国对于整个收银系统的开发和调整。“爱心捐款键”将捐款收入与营业收入清楚区分,形成了一套能够在活动期间准确统计全国餐厅每日线上线下捐款数据的系统。
近年来,“全民公益”的理念快速发展,“捐一元”项目通过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诸多第三方公开募捐平台上线,积极运用短视频、直播、行为公益等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触达受众,让更多人了解公益项目与公益理念。今年,在点餐随餐捐之外,肯德基、必胜客、塔可钟、Lavazza拉瓦萨四个品牌推出了“捐一元”爱心套餐。
▲如今,“捐一元”项目通过多样形式汇聚八方爱心,如举办爱心集市呼吁更多人参与公益项目。
花费如此多的精力甚至资金,驱使项目不断革新,是“捐一元”进入长跑阶段所面临的多种挑战与其所坚持的长期主义相互作用的结果。
“好的公益始于善意,但长于创新,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聚沙成塔。”百胜中国首席执行官屈翠容表示,“ ‘捐一元’一直走在‘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的道路上。”
在传承与创新中,“捐一元”在16年里已带动1.4亿多人次参与捐赠,累计募集善款超过2.4亿元。受益于长期主义引导,“捐一元”项目正在释放“长跑”的价值,随着该项目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双向探索,打造出人人公益的平台,有效减少了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捐赠劝募阻力,形成了可持续的善意的支持基础。
▲公众热情参与“捐一元”公益项目。
根植于这样的土壤,“捐一元”项目开始更深入地探索。2023年,“捐一元”项目月捐小程序上线,正式开启月捐爱心行动。
《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认为,月捐是公众公益慈善教育的最佳通道之一,能够有效保障项目的持续性和公众对公益项目的黏性。让一个捐赠人选择定期的持续捐赠,要求项目与捐赠人保持定期的互动,最终沉淀捐赠人对项目的信任。这份信任,能够在未来的多个场景下发挥超出预料的作用。
对于“捐一元”项目来说也是如此,通过每月的自动捐款,让公众形成日常公益的意识,也能有效地保障项目善款支持的持续和稳定。同时,月捐对“捐一元”项目的捐赠体验、项目执行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捐一元”项目组织技术团队精心开发自有月捐小程序,希望通过组队、公益答题互动、激励、奖励、反馈等形式,在持续拓展月捐人基数上,增强与月捐人的互动,更有效地形成这份信任。在小程序主页,项目以可视化的形式,清晰呈现不同阶段的筹款目标,并逐一点亮任务。比如,在“爱心厨房”板块就设置了一个点亮页面,项目每筹集6万爱心善款,地图上就会有一所爱心厨房被点亮,现实中即将有一所乡村学校厨房获得改造升级。
未来,会有更多如2017年以前的白果小学一般的村小,在这个月捐小程序上的地图中被点亮。或许也会有越来越多如李秀兰一样的厨工,在爱心厨房中收获成就与幸福,并将“给孩子们做每一顿营养健康餐”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
未来,会有更多来自偏远乡村的青少年儿童,有机会在“数字化课堂”中追赶城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或许也会有一些少年儿童的人生轨迹,因为数字化知识的学习而发生改变。
未来,会有更多人习惯于“捐一元”,会有更多人把公益当作一种责任,或是一种生活方式。那时候,这个世界会持续地被改变。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