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Photo by Dorothe on Pixabay
本文为《一诺对话李筱懿:活出松弛感,与幸福慢慢相见》直播精华文,整理人:Grace幸福树。
围绕“活出松弛感,与幸福慢慢相见”的主题,一诺与《自在》一书的作者李筱懿进行了对谈。本文主要了整理了对话中一诺的部分并提炼了以下观点: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八万四千问》这本书里面有一些小问答,每个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系统或者很深入的东西,但是每一个问答里的方法,如果能用上并形成习惯,其实会对人深层次的状态有很大影响。
虽然这些方法论是 doing(做事)层面的,但实际上会影响你的 being(本质)层面的状态。
另外,大家对一个问题所处语境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情境里,最佳的答案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迷茫。我们总认为,人生的路径应该有一个正确答案。比如,这件事在这个情况下,似乎有一个标准答案,应该这样回应。
但实际上,哪怕同一个人,说同一句话,问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状态下,回应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人成长的一个最大的突破,在于你开始意识到,答案是有适用条件的。当你看到适用条件之后,就会有自己的判断。▲ Photo by Susan Q Yin on unsplash
对现在流行的短视频或者小故事,这样短平快的内容,我有两点看法:
第一个,我觉得短平快的内容,如果可以传递一个更宏大或者更深刻的价值,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思维平民化的过程。短视频这样的平台的出现,可以让很多知识、内容、史实等等,被更多的人知道。我知道,在知识圈子里,大家对短平快的东西是比较鄙视的。推动知识平民化的巨大社会价值,常常被人忽视,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它带来的问题。但我觉得,当你以一种服务的心态,让一些本来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这些内容的人,让那些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能力,甚至没有机会的那部分人,能够获取到这些信息,这就是巨大的社会价值。第二个,它的确会有问题,有的时候我们对一个点的理解其实是基于一个整体的思维体系,如果我们现有的思维体系不完整,可能就会产生误解。作为读者,我们看这些东西的时候要意识到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觉得这个点非常好,我马上就能用。另一个层面是,我们要窥探到后面的这个体系是什么,这个体系怎么能够被我所用,从而来构建自己的体系。其实这两个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我们在看一个所谓的短平快内容的时候,其实可以在两个层面上都有收获。▲ Photo by christian wiediger on unsplash
看趋势,似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咱们可能都会,但是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里面其实是需要一个提醒的。特别是这两年年,这样的感受会更多。大家觉得“我知道也同意”你说的这个道理,但是“臣妾做不到”,因为我要付房租。当然这可能是很多人的真实状况。我想说的是,其实人都在寻找捷径,每个人当然都希望能事半功倍,所以这个没有什么错。那什么是捷径?我想,可能很多人是有误解的,以为我可以先去干“这个”事,而“那个”得等我绕回来再做。但实际上,真正的捷径,其实就是去坚持那些你认为对的原则。当然,这是很难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形势不由人。所以,要更多地思考,怎么样能够把它跟我自己当前好像无法解决的困境做一个调和。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所谓的调和,其实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你可以暂时去做一些你认为不得不做的事,但同时,你要知道,什么对你来说是更好的发展方向。它应该要符合三个要点,第一符合大趋势,第二符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是自己的优势。于是,你至少给自己留一条线,不要完全放下。比如,健身教练因为失业不得不去房地产做销售,但是晚上还可以做继续私教。日后,积累了私教客户,就有机会转型,就会有更好出路。有的时候,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百分之百地投入去做什么事情,因为生活里面的挑战不是非黑即白,都是复杂多样的。我们不是机器,是很难做简单二分法的。但是哪怕只是保留了“很细的一条线”,就会给自己一个机会,等到有可能的时候就会有转机,至少可以用这件事情来提醒自己——还可以有这样的一个选择。
诺言社区地课程今年进入第五年,课程主题就是讲财富。因为我觉得大部分的人,特别是女性,跟财富之间是一种很拧巴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希望有钱,另外一方面又觉得有钱是一件不怎么高尚的事情,甚至觉得比较肮脏。于是,我们跟金钱是,我既需要你,我又不想要你,这关系就很拧巴。究其原因,我觉得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的教育从不讲这些东西。而且我们认为的来钱方式也是非常单一的,似乎只有找工作去挣钱这一条路径。这就有点像中国式父母,要求子女大学毕业之前绝对不能谈恋爱,但一毕业马上就要结婚。学生时代千万不能谈钱,但工作以后会说“你怎么没有钱”。简直就像变脸一样,这其实是不对的。所以诺言 5.0 讲财富,就是讲钱,更广义的,实际上是把底层和内在跟财富的关系理顺,就像我们跟一个人相处一样。我不能说,我又喜欢你又讨厌你。如果钱是一个人,那钱就会说“你神经病,我不理你了”。这不是说大家有错,而是我们被灌输了很多很多的错误理念——没有钱,还要视之为粪土,然后又需要钱。其实,钱跟任何东西是一样的,无非是我们生命里面需要的一种能量而已。你的内在是比较疏通的,那能量该来就会来,如果我们里边堵了好多石头,那能量就来不了了,就这么简单。这两年,其实会有很多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以前我们认为的那种路径(找个工作,再跳槽,再升级)有问题了。我们第一个反应可能是:我没有路了。其实不是的,只是以前的路没有了,那这意味着我们要去找一条新的路。而那个新路可能比以前的路要更好。因为走以前的路,你虽然能升到高的职位,但是你可能不喜欢上面的领导,却又不得不在他下面干活,而现在换一条路,或许你不需要再有领导。所以,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思路去寻找这个路径,或者去构建我新的路径。如果这个路径是符合趋势的,是你喜欢的,是你擅长的,那这个路径肯定是比以前的路径要更优质的。▲ Photo by mathieu stern on unsplash
我推荐一本周有光先生的书,叫《拾贝集》。周有光是汉语拼音的创始人, 100 多岁去世,这是他 80 多岁时候写的书,全是一些小篇章,每一个都是小故事。他讲自己的成长过程,包括他当年上大学,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的时候是什么感受,他也经历了非常荒唐的反右年代。
讲到学贯中西,我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在国外留过学,才能学贯中西。你看周有光,人家学贯中西是从上海开始的。有时候,我们会想,周有光不一样,人家是汉语拼音的创始人,是院士,活到 100 多岁等等。但他也有 20 岁的时候,也有 30 岁的时候,而这些东西,能够让我们和这些人产生一些跨时空的交流。交流之后,你会发现有很多共性的东西。所以其实通过读书,我们在家里面就可以成为学贯中西的人,我很推荐这套书,它很早出版了,也不是什么新书,但是非常非常好看。另外还有个好处就是,你可以随时翻随时看。所以我说为什么要看这种小短篇,我觉得这本身是练习对自己要好一点或者对自己稍微宽容一点,而在这个宽容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常有人问:松弛感从哪里来?我觉得,松弛感就是从对自己宽容来的。
当我们不松弛,会认为是社会在鞭打我,压力就很大。事实上,是自己增加了一个中间步骤而不自知,中间步骤就是我们把这些压力等量或者是加量地放大到了我们自己内心。
所以,松弛感是从对自己宽容而来,但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非常非常难的。
我们说过每个人都自恋,于是有人反驳说:“我不自恋,我很自卑”。其实,自卑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恋。因为如果不自恋,你是不会自卑的。自卑就是觉得我不如别人好,那这件事给了我压力。那如果我根本就不自恋,我不比别人好,不是很正常吗?我为什么有压力呢?
其实我认为自负、自卑、自恋这些事情的底层是一样的,就是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把自己当回事这件事情,也是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它并不是说不尊重自己,而是说太注重我们的小我了。小我是什么?就是一个关于占有的我。因为他有我没有,然后他这样而我不这样。当我们的精力都在小我上的时候,自恋、自卑、自负就都来了。因为,论占有那肯定会有人比你多,你又不是世界首富。就算你是世界首富,那也有人长得比你帅或者有人比你的孩子聪明等等。比较占有是没有头儿的,在这个层次的时候,就是把自己太当回事,这个自己就是指的小我,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生活很苦。大我是什么?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等你快不行的时候,你回顾自己的一生,你觉得这一辈子活得值吗?你后悔吗?你有没有活出你想要的样子?如果,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我不后悔,我活出了我想要的样子。那肯定是你在这个过程中放下了小我,跟你自己的大我连起来了,你敢去做了,松弛感就来了。
我们有很多概念上的混淆,一说松弛就是什么都不干吗?并不是。一说看杂志就是腐败吗?也不是。无为是说什么都不干吗?那更不是。无为是顺势而为的意思,但说到顺势而为,我们又会以为要做很多,会很辛苦。我们这种混淆是有很多的,它会让我们自己的内在世界发生混乱。我们的外在世界是有地图的,上面有条路,看着地图就知道要怎么走,而且大家都知道。而在我们内在世界里,经常是很混乱的,一个概念可能忽然就换成另一个或者混淆到其他地方。《臣服实验》中,作者讲臣服,就跟前面讲的松弛或者自在是一样的。有人以为臣服(英文叫 surrender )就是投降,投降就是躺平。其实不是的,它是说,让你那个小我 surrender 。小我在东方叫妄念,一旦有了很多妄念,你每天就像粘在陀螺上的一个小点,那你的世界就是天昏地转的。但是,如果你给自己拉出点空间,你往后看,那也就是个小陀螺在转,而这个世界平静得很。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一点心理空间,这个心理空间什么时候才能有?首先,就是我们不要混淆概念,清楚什么到底指的是什么。其次,给自己一些机会做觉察,包括冥想、觉察的练习等。这个觉察就是让我们从陀螺上下来,离开陀螺后发现,无非这就是个陀螺,这个世界并没有天旋地转。这些其实是需要反复练习的,因为这种练习在我们的教育里、我们的家庭里和我们的文化里是很少的。但这些工具能够让我们在传统教育体系之外,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核心体系。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