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放学后安排:作业第二,这事排第一
01
前段时间在国内的时候,我受朋友的邀请去参加了2023年复旦大学的第三届中国通识教育大会,就是下面这个:
这个大会和我的行业还有点关系,它的主旨内容是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快车道后对时下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很大冲击,要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呢?
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的演讲给了我很深的思考,迎接人工智能时代,面向未来,通识教育的重心应在何处,徐雷说“需要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可迁移能力”其实就是跨学科的融合思考能力!
在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不仅能理解不同学科思维方式,还能将习得的能力迁移到本学科的学习中。
听完之后,我大受启发!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这也是一个通用的道理,用其他的学科能力来帮助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仅可以加深思考,还能启发新的学习方法。
孩子的老师就会经常用这种教育方式,比如语文课,老师在给孩子讲《Magic Tree House》中的一本,关于在金字塔里的历险故事。
可是老师并不是只是让孩子读故事,她还要求孩子回家再读这本,也是《Magic Tree House》系列的,不过它是针对金字塔的一本科普书。
里面讲述的是古埃及的科普知识,比如古埃及人的生活、宗教信仰、金字塔的来历、木乃伊的起源等等。
而孩子的家庭作业,就是通过阅读这些拓展知识后,引发的进一步思考。
这其实就是提高孩子的通识教育以及思辨能力!
因此每天放学,每当看着孩子那些拓展思维的作业,我都要嘱咐她做深层次阅读。不止局限于课本,更是拓展知识面,启发孩子的思考和认知。
那,有没有什么提高通识能力的好办法呢?我觉得,能把课本“发散出去”又“结合收拢”的书就特别适合!
02
有没有这样的书呢?我昨天给大家推荐的两套书就能帮助孩子培养跨学科能力,作为科普与课本的结合,给娃进行通识教育启蒙!
《语文课本里的趣味百科》是从语文课本发散到科普知识,最后又回归到课文内容中来:
而《藏在百科里的数学思维》则聚焦于幼小衔接的数学思维培养:
两本书都是从学科需求出发,利用百科里的科学知识帮助娃培养科学思维,并且借此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
两套书都是对照着教材设计的,里面都是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连,又有独立于课本之外的知识,这些延伸内容藏了很多启发孩子天赋的契机!
那,这两套书是给孩子进行通识教育,培养跨学科能力的呢?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它们都能从学科需求出发,用科学知识和学科能力结合,最终还能回归到课本中来。
所以,如果是幼小衔接的娃,一定要选《藏在百科里的数学思维》。
如果是小学阶段的娃,直接冲《语文课本里的趣味百科》就对了!
03
《藏在百科里的数学思维》
1
“发散出去”
这本书把经典数学题型和小学奥数内容融入有趣的思维游戏中,从小学必备的数学思维中“发散出去”。
书中设计了特别多基础的数学训练题,比如数列,数独,计算,火柴棒移动问题等,并用特别浅显易懂的游戏形式给它们呈现了出来。
比如说 “数列填空”,也就是在规律性重复的数列中空缺几个元素,让孩子通过找规律来填补空缺。
在《百科思维》中设计了一个乐团的“队列”,把数列抽象的“项”换成了“乐器”这种更直观的元素。
于是,一道找规律填空的数列题就诞生了!
在这道题中,乐器的重复就是数列的规律,孩子们寻找乐器之间的规律,其实就是在学习循环数列的规则!
书中还有更多奥数题,比如经典的火柴棒问题:
还有“过桥问题”等等,课本中考察的思维能力是这套书发散的基础!
2
“科学知识和学科内容结合”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是一个百科知识,而编辑老师设计题目的核心宗旨就是要把科学能力和数学的学科内容相结合!
比如这一页是一个关于体积测量的小知识,后面藏着的却是阿基米德经典的“排水法测体积”的物理学原理:
借用这个“物体体积”的概念,书里给孩子们设计的“盒子里面都有什么?”就是一道训练推理能力的题。
兔子老师给孩子们展示了三个盒子,还告诉了孩子们三个盒子里分别有一个大苹果,一个小苹果,还有一个空的,这其实就是逻辑推理的题干:
这三样东西都是我们生活中特别常见的东西,但是兔子老师给了孩子们三个关于盒子和苹果的线索,还告诉孩子们有一个条件是假的,而这四句话其实就是逻辑推理中的四个条件。
最后,问题的求解是,装着大苹果的盒子究竟是哪一个?那么,这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推理题,通过题干和给出的条件,最后进行问题的求解。
这便是利用百科知识来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
3
“回归学科能力”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就是,整本书里的每一道题目都是训练特定的思维的,有计算思维,空间思维,推理思维等等。
整本书里,一共有96道思维训练题,能训练孩子10大思维能力。而书中选取的这十种思维能力,是孩子在建立数学框架和科学思维时非常重要的。
我把他们分成了三个类别:
第一类是数学相关,包括数感,计算思维
第二类是科学思维的训练,包括符号思维,空间思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
第三类是逻辑训练,包括专注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那么,针对这三种类型的思维能力,书里是如何结合科普知识,再利用小游戏来带孩子训练的呢?
我用数学类来举例子:
对于数学类的训练题来说,大部分内容都会很直接地让孩子与“数字”打交道,作为启蒙期的孩子,只有对“数字”有数,才能学好数学。
比如这一道比较乘客数量的是训练孩子对于“数量”的感知:
这一道连线骆驼的题目训练的则是孩子对“数字大小”的感知:
等等。
而对于计算思维的训练呢?书里则是把计算的各种类型进行拆解,力求让孩子能理解基础计算的每个步骤。
比如这个“在学校做什么”,就是一道统计绘图题,这里训练的是计算中的“求和”:
比如这一道“亚洲大环游”的题目,训练的是计算中的“混合运算”:
再比如说这一道“红灯亮了几秒”的题目,训练的则是计算中的“单位进制转换”:
计算思维的基础就是要理解并训练每一种运算和步骤,可以说,这本书完美地做到了!
剩下的科学思维训练和逻辑思维训练也是这样的,从百科知识又回归到了课本学科能力的训练中!
04
《语文课本里的趣味百科》
1
“从学科需求出发”
这套书和语文教材完全同步,一一对应,是针对语文课堂里每个知识点的延伸。
这是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目录,一共24篇课文:
而我手里这本是和它对应的2A分册:
下面是它的目录,按照和教材同样的顺序,每篇课文在这里都是一个拓展专题,也是24个;
而每个专题下,都会有几篇和课文相关联的科普文章给孩子做知识补充。
比如二年级的第2篇课文《我是什么》,讲了水的各种变化:
在我们书中对应的专题下会有4篇科普:
从水的重要性讲起,接着讲到水有三种不同的状态,它们之间如何转换:
讲云、雨、雪的形成原理,讲地球上神奇的水循环。
其他几册也是同样的设计。
下面的是五年级上册教材的目录:
这是《语文课本里的趣味百科》的5A分册,依然是紧贴课本的内容和顺序做同步的延伸。
因此,这套书是紧紧围绕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编写的,书中的每篇科普都会和1-6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一一对应。
而每篇课文在书中都会有一个章节,用2篇以上的文章去详细讲解与之相关的百科知识,作为极具针对性的课后阅读补充。
2
“科学知识和学科能力结合”
比如课文《寒号鸟》,我们就会有一篇专门讲寒号鸟的文章。
给孩子解释“寒号鸟究竟是不是鸟”,这是从生物方面给孩子做知识面的延伸。
比如课本里的《登鹳雀楼》,讲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就会有一篇专门讲“为什么站得高能看得远”。
从物理的角度来给孩子解释这个现象,讲述光的特性。
比如课本里有一篇《雾在哪里》,我们也会有对应的文章讲“雾是怎么形成的?雾和霾有什么区别?”
从地理、化学的角度来给孩子讲解雾、云、霾这些气象的原理。
而在对应《灯光》这一篇课文,我们会带孩子探秘发明电灯的人到底是不是爱迪生?
从历史的角度去看电灯的发明创造。
还有对应教材中《牛郎织女》的课文;
我们不仅会有专门的文章带孩子了解牛郎星、织女星的分布,补充天文学的知识:
还会从织女所用的织布机的工作原理出发,延伸到计算机编程领域,给孩子拓展二进制编码的相关知识。
因此这套《语文课本里的趣味百科》能反过来引导她们用更丰富的视角理解课文,通过探究课本中的十万个为什么,来真正吃透课文。
3
“回归学科能力”
在“大语文”的要求里,思辨能力和阅读效率是重要的学科能力,而这套书对这两种能力的训练非常到位!
一方面,这套书不止是单纯的给孩子输入科普知识,在文章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思考题。
为的是让孩子在阅读之后,不仅能获得知识,还可以借助思考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比如二年级《风娃娃》一节中,文末会引导孩子去思考“风还有哪些作用?”
再比如六年级上册,在课文《穷人》对应的章节,在海洋知识的科普后我们准备了一道数学思维题。
这样的设计是希望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获得额外的知识,通过不断地积累来拓宽自己的知识库。
另一方面,在每篇文章中,还会贴心地给孩子们标出关键词。
就比如下面这篇,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引出火焰的不同颜色,给孩子讲化学中焰色反应的知识。
其中最关键的化学术语“焰色反应”、各种化学物质的名称“氯酸钾”、“红磷”,还有不同的火焰颜色,都会用加粗变色的形式突出出来。
再比如这篇文章,给孩子讲一年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不同季节下描写雨的代表诗句也都标了出来:
关键词的意义就在于及时把孩子的思绪拉回来,紧紧扣住文章的主题,这样不仅提高孩子的阅读效率,还能加深孩子脑海中的印象。
所以,整套书的设计最终还是会回归到加深孩子学科能力的需求上来!
05
对我这两套书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我昨天的推文,里面有详细介绍和独家福利!
喜欢《语文课本里的趣味百科》的可以戳下面这个链接:
对《藏在百科里的数学思维》感兴趣的,可以直接点击这里购买:
扫描下方二维码可以购买!
希望你们喜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