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资产配置的“黎明之夜”
风险提示:本文为转载文章,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近期我参与了一场雪球“聊配置”的直播节,在跟客户交流的过程中,有个很有趣的观察发现:一是了解到有些朋友对于“资产配置”这个领域还是比较陌生的,甚至有些理解误区;二是发现大家在过往的投资过程中没有有效利用好“资产配置”这个工具。
作为一个资产配置的深度发烧友,觉得很有必要再跟大家唠唠这个话题。我这里整理了一些大家普遍关心的“资产配置”一些共性问题,全文比较长,大家可以收藏起来,慢慢看。
为什么说资产配置是唯一免费的午餐?
资产配置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它改善了投资组合的风险-回报平衡。资产配置可以带来更好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投资表现,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一定回报下降低组合总的风险,或者说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增加组合总的回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资产会出现轮动,有助于收益的贡献。没有一种资产是永远的神。就好比没有一种花可以四季常开。每一年表现最好的资产其实并不相同,甚至在资产的内部也会发生分化,必须对大类资产进行多元化的把握。
比如2017年比较好的资产是消费股票,2018年是短债的资产,2019年是科技半导体,2020-2021年则是光伏新能源。在较长的时间段内,资产配置的多元化和多种资产的纳入会使得投资组合能够从表现良好的资产获利,同时避免了对表现不好的资产过度依赖。
2)不同资产的低相关性,降低波动风险。大部分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单一资产的波动会让其难以承受。经常有人说需要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能适当地分散风险。
资产配置的基本理论假设是主要资产价格不会同时朝着一个方向,或者大致相似的幅度移动。资产配置通常可以在各类资产的走势反向而动时使投资者收益。以股票和债券为例,除了个别“股债双牛”和“股债双杀”的时间段,大多数时间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是负相关的。一个投资组合在大类资产和细分资产之间做好分散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投资者规避非系统性风险,利用好不同风险资产之间的低相关性甚至负相关性,减小组合回撤和波动。长期来看,多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会比单一资产的组合更加稳健。一般来说,风险厌恶的理性投资者,面对同样水平的上涨和下跌,对下跌的感受更“疼”,所以风险控制一直是投资者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
3)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资产配置可以根据投资者的收益目标、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流动性需求,灵活调整对不同资产的配置比例,从而更好地满足每个人的差异化需求,在长跑中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总结一下,“资产配置能让你遨游大海的时候,不容易翻船,甚至是可以抓到想要的鱼。”,或者说“避免投资里的大坑,且能有相对不错的收益。”
资产配置的本质就是分散,这种说法正确吗?
首先,我们要接受一个现实:在投资中,风险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未来不可预测,风险不可避免,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去管理它。管理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去分散风险。
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詹姆斯•托宾提出的“鸡蛋与篮子”理论——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说的就是要尽可能通过多元配置去分散投资风险。
但分散的到底是什么风险呢?市场上有两种风险,一种是系统性风险,由整体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环境因素对所有资产都造成价格波动的风险。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投资组合来说,具有不可避免性。另一种是非系统性风险,与特定资产单独相关的风险,且仅对这特定资产价格造成波动,但不影响其他资产的价格。
分散投资虽然可以降低组合的整体投资风险,但这不意味着只要投资于不同的资产,就可以消除非系统性风险。比如说投资于相同行业的20只股票,由于他们的行业属性相同,相关性比较高,就无法避免行业负面消息时,整体性的下跌。
所以资产配置中的分散,应该投资于相关系数低或者负相关的资产。但把分散等同于资产配置,却是一个误会。合理的资产配置从来不是为了分散而分散,也不是为了配置而配置。资产配置的目的是从应对风险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有韧性的,结构合理的组合。
就像詹姆斯•托宾说的后半句:但也不要放在太多的篮子里。因此,我们应该选择最佳的篮子,存放我们的鸡蛋;选择最优的投资组合,投入我们的资金;重质而不是重数。
不同类型的资产放在一起,收益会不会对冲掉?
确实如果投资者仅仅关注收益的话,资产配置会在风险降低的过程中对冲掉部分的收益。但在投资中不能只关注收益,不关注风险。
因为风险控制才能决定我们在资本市场波动下的存活几率。资产配置的目标是将不同资产的特点相结合,产生强于单一资产风险收益特征的组合。
其实,好的资产配置策略可以帮助投资者增加收益来源。从大类资产的层面来说,假设两个投资组合采用同样的选择策略,在底层资产上选出的债券和股票完全相同,这时自然会面临一个问题——怎样分配债和股的比例?假设组合A结合宏观市场环境、债券和股票的长期风险收益特征,通过模型测算得到一个合适的长期配比,并且在短期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适当调整;组合B随机设定一个比例,并且没有适时调整。长期来看,组合A将大概率获得比组合B更高的收益。这是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短期市场资金、市场情绪等信息都会在资产定价中有所反映。
资产配置需要择时吗?投顾组合是怎么进行调整的?
从中国市场以及海外公募基金的经验去看短期一两次择时可能会正确,这会给到人一种错觉,认为可以持续战胜市场。但长期来看,这种择时反而可能是负的收益贡献。相比起主动择时,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投资框架,从而来适应不同的市场环境。长期可复制的超额,才是真正的超额。
资产配置主要可分为战略性资产配置和战术性资产配置。一般而言,投资者应制定一个长期的资产配置策略,即战略型资产配置,它反映的是最佳的长期标准,未来的资产组合将围绕这个标准实现多元化,要确保的是长期的配置适合投资者所处的环境、心态,对每类资产的预期以及对整个金融市场的预期。
举个例子,某位投资者的战略资产配置可能要求在高等级债券上持有30%的权重,同时允许有上下10%的波动。但投资者应该决定根据战略性资产配置的指导方针来执行战术性资产配置的决策。当极端的市场行情或沮丧使得投资者想去改变战略性资产配置时,战略性的资产配置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
尽管金融市场的大起大落时常会带来令人心动的买入或者卖出机会。但在回应市场波动时,我们最好从战术立场来处理这些机会,而不是改变整个的战略。比如说有些投资者将较长的时期看作是一系列短期的跨度。一般而言,战术性配置的时间可能是1年,当然如果是某些专业投资者可能频率会更高。前提条件是有充分的资源和这样做的心态。通常,当投资者有理性的坚信一种资产种类被严重高估或低估时,战术性资产配置将会得到应用。
实际上,许多投资者会使用战术性和战略性相结合的资产配置方法。资产配置不以择时为主导,而是 “再平衡”为主。它指的是卖出一部分资产,用所得的收益购买其他资产的过程。1)投资者预计投资回报会在长时间遵循“均值回归”,树涨不到天上去;2)能够进行风险控制。
如何进行再平衡?1)卖出绩效优异的资产,买入绩效欠佳的资产。均值回归理论在长周期对这种方法形成支撑,但在较短的时间内,这种此消彼长的周期循环可能就不一定与实际情况相符了;2)卖出绩效欠佳的资产,买入绩效较优的资产。或者每年额外买入一定比例的绩优异资产,小比例的表现或许会更优。这些方法在一些方面与某些资产内的趋势投资相似,在投资组合的时间范围内的某个时点可能会出现价格修正的情况。这种方法的优点必须与任何价格表现的严重程度、顺序和持续时间相权衡。3)资产配置“漫步”,每年年初回到初始比例。采用的是严格的买入-持有策略。
有没有一些简单、有效的资产配置模型?
1、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模型。4321,将钱分为要花的钱,占比10%,日常开销使用;保命的钱,占比20%,突发意外的准备金,几类保险等;生钱的钱,基金、股票,房产等等,高风险高收益,这个账户是为了提高家庭的被动收入;保值增值的钱,固定收益类资产40%,长期稳健的来源。
2、挪威主权基金的资产配置模型。
3、耶鲁的资产配置模型。耶鲁大学的捐赠基金迄今已有超过300年历史,经历过一代又一代的基金管理人。直到1985年,基金迎来了“那个男人”,资产配置大师:大卫·史文森。在他管理的27年时间,基金资产从27亿美元上升至239亿美元,年化收益13.9%,(耶鲁基金会年报,截至20181231)。耶鲁基金的投资哲学包括:
① 坚持分散化投资,降低组合整体风险
② 相信市场非有效,存在超额收益机会(市场无效假设)
③ 选择最优秀的投资管理人,超越市场
④ 重视流动性管理,积极应对现金支出
它可以灵活游走在各个价值洼地,充分攫取α收益。
4、股3债7,股4债6的经验模型。在A股的市场经验是能有效地提升胜率,降低波动。
当下资产配置应该怎么做?
首先是对宏观经济所处周期的判断,经济处于探底回升的初期,基本上处在普林格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过程。
1、股票处于磨底阶段,市场的分歧比较大,但未来面临的环境在改善;
2、债券在货币宽松中未必走弱,但基本上没有牛市,风险收益比在下降;
3、商品市场需要进一步的观察,目前的低库存的周期下,价格相对坚挺。
可否给大家推荐一些资产配置方面的书籍?
戴维•达斯特《资产配置的艺术》,其中包含了大量适用性的信息,比如资产配置的基本原则、资产配置的方法、资产配置的行为基础、18个主要资产种类的本质特征,以及金融市场分析的一系列方法。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是比较好的实用指南。
2、《跑赢巴菲特的大学基金:大卫•史文森和稻草人组合》
最后,希望每位投资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资产配置方法,并从中获得收益!
低位布局,赢在牛市!欢迎加入雪球官方出品的雪球基金第1课!小雪1对1亲密陪伴式教学,教你一套系统的基金投资方法
还有长期的社群可以交流心得,让我们共同等待市场的反转!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