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封锁,“开源”软件收费……出路在何方?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根据外媒The Register报道和各大企业的反馈,甲骨文公司近日已开始将Java纳入其软件许可审查中,目的是找出那些处于不合规边缘或已经违规的客户,甲骨文的这一行为是为了推动企业付费、进而提升付费率所采用的惯用操作。”
这样一条关于Java即将收费的消息又在IT圈流传。为什么说“又”呢?因为早在2019年,甲骨文(Oracle)就调整了JDK的授权方式,为收费铺平道路。收费的大棒早已举起,就看什么时候落下了。Java作为企业级开发最流行的编程语言之一,从开源使用到面临收费之困,再次将开源软件的自主安全拉回大家的视线里:开源软件真的可以放心使用吗?
o1
开源软件前传:美好的过去
说起开源软件,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自由软件之父”理查德·马修·斯托曼(Richard Matthew Stallman,RMS)。上世纪80年代初RMS发起了自由软件运动——GNU(Gnu's Not Unix)计划,目标是创建一套自由的操作系统,并成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FSF)来推动GNU计划,还起草了GNU通用公共许可协议(GNU GPL)。著名的Linux操作系统就是GNU项目之一,Linux(内核)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最具影响力的开源项目。
RMS创立FSF、发起自由软件运动后,1998年2月Bruce Perens等人成立开放源代码组织OSI(Open Source Initiative,简称开源),继续推进自由软件,这种开放协作的软件开发模式席卷全球,开源软件自此蓬勃发展,并逐步诞生了许多致力于推广和发展开源的基金会,如我们所熟知的Apache软件基金会(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ASF)、Linux基金会(Linux Foundation,LF)等。2020年6月成立的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atom Foundation)是中国目前唯一以开源为主题的基金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开源软件已经覆盖IT领域的各个角落,从操作系统到数据库,从开发语言到IDE工具无所不包,你总能在需要的时候找到一款合适的开源软件为你所用。
o2
开源软件不再自由:利益裹挟下艰难前行
诚然,没有国外的开源技术,也就没有今天国内互联网的繁荣,大量的互联网公司也因此而受益。正是开源技术使广大程序员们可以在他人的工作基础之上再次开发,减少了从头再来的难度。多人贡献、多人促进的开源社区,将世界上最美好的理想带进了工业领域。
然而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当我们对国外开源软件甘之如饴的时候,殊不知危险已经来临,美国高举“实体清单”大棒,全方位打压华为等中国公司,芯片被卡脖子,工业软件也禁止使用,给钱也不能用;大国博弈波诡云谲,开源软件也不再是一方净土:
• 2019年5月,谷歌限制华为使用Android系统。
• 2019年4月,Oracle调整JDK授权许可,对Java祭起收费大旗,虽然还有免费版本可用,但收费趋势昭然若揭。
• 2020年12月,RedHat宣布CentOS 8将于2021年底结束,宣告免费版RHEL结束。
2019年,受到美国BIS将华为列入管制“实体名单”事件的波及,业界关于开源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已“开源”的技术是否依然可以安心使用?是否会受到美EAR(出口管理条例)的约束?强制“闭源”的背后又是否会让中国企业陷入覆灭的境地?各大开源社区均做出回应:
• Apache软件基金会公布:ASF软件或技术不得直接或间接出口或再出口到受美国禁运或贸易制裁的任何地方,这自然包括中国。[1]
• GitHub也发布了类似的内容:用户只能在遵守适用法律(包括EAR)的情况下访问和使用GitHub。[2]
• Docker一样在限制之列,虽然目前只是限制商业版本和服务,开源版本的使用不受影响,但以后谁知道呢?[3]
• 2019年11月份,总部位于美国的RISC-V基金会宣布将总部从美国迁移到瑞士,后者是永久中立国,其原因不言自明。
相信这个名单会越来越长,一切只是个开始。可以看出来,虽然当前来说对于开源技术的封锁美国并没有下狠手,这些主流的开源软件还可以继续使用,或者以某种方式暂时规避限制,但开源不再“自由”已成事实,利益面前皆是虚幻。
o3
敲响警钟:俄乌冲突下的“科技霸权”
3月15日,F5公司宣布取消俄罗斯对F5的网络访问权限,并停止了在俄罗斯对NGINX开源项目的贡献,这款诞生于俄罗斯的优秀开源软件开始对俄罗斯不友好了(注:2019年3月,F5以6.7亿美元收购Nginx所有股份,吞并竞争对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令人唏嘘。[4]
• 苹果:停止所有在俄罗斯的销售,关闭apple pay。
• Meta(Facebook):宣布封禁俄罗斯官方媒体RT、Sputnik。
• Twitter:封禁俄罗斯官方媒体。
• Netflix: 宣布拒绝播放俄罗斯官方电视台的内容。
• 英特尔:停止所有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出口。
• 微软:停止所有在俄罗斯的销售和服务。
……
俄乌冲突下,看似个体行为、实为美国及其盟友国家科技公司发起的对俄罗斯市场的无差别制裁,让中国科技产业界的有识之士心有戚戚。英特尔、台积电、惠普、爱立信等美国和非美国的芯片和硬件厂商纷纷停止在俄罗斯的商业活动;Oracle、SAP等软件公司也以“独立决定”的方式,宣布停止俄罗斯业务;谷歌支付等民间使用较多的日常服务也陆续中断。据统计,退出俄罗斯的西方公司超过400家,从衣食住行到能源科技全方位封杀。
当代社会的科技公司,尤其是具备垄断地位的底层技术提供商,已经不只是商业化公司,而是变成一个社会运行的基础,从而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美国科技公司过去数十年的成功,导致很多国家的信息、金融、交通甚至安全系统,都是运行在他们的技术体系上或者本就在其提供的平台上——看看俄罗斯甚至要通过放行盗版软件来应对封杀,就知道这种“公共性”意味着什么。若有一天发生在我们中国身上,我们准备好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种种迹象表明,开源软件并不能超脱于监管之外,时至今日,想要依靠所谓的开源协议对抗政治博弈,如同“科学无国界”一样过于幼稚了。所谓的开源无国界、不封闭、自由使用在商业利益和大国政治博弈面前不值一提,科技领先已经演变为美国肆意制裁他国的霸权工具。尤其在中美对抗的大环境下,逆全球化趋势越演越烈。强如华为这样的公司尚且要断臂求生,努力自救。当美国抡起制裁大棒的时候,国内大量的中小型公司当如何自处,尤其将业务建立在开源技术基础上的科技创业公司,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恐怕要认真对待。
o4
芯片战升级:美国封锁EDA
8月13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最终规定,对设计集成电路所必须的EDA软件等四项技术实施新的出口管制。此举被解读为美国要构建新的芯片技术壁垒,限制其他国家追赶其芯片技术的速度。这几项技术瞄准了最新3nm制程工艺中的关键技术,其中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是芯片集成电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软件,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布线、验证和仿真等所有流程。EDA是芯片产业中最基础、最上游的领域,贯穿了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没有EDA,就不可能设计和制造当今的芯片。
EDA是软件,光刻机是硬件,异曲同工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卡脖子”的芯片技术。EDA会伴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变化而升级,没有上一代的EDA,很难做出下一代。复盘EDA市场发展行径,与晶圆代工、数字芯片等发展历史非常类似,都是从玩家稀少到百花齐放,再到优胜劣汰。
当今EDA三大巨头Synopsys、Cadence和Mentor都是美国厂商,国产EDA厂商主要还是提供点工具,无法支撑全流程设计。可以说国产EDA还处在初期,仍有漫长的路要走。但即使如此,国产厂商已经投入巨大,由此可见,软件的技术积累绝非一日之功,有时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当我们慷慨激昂地喊出国产自主的目标时,我们需要问一问自己的内心:是否真正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
o5
蜜糖还是毒药:比特币、NFT、元宇宙,科技外衣下的资本游戏?
比特币的热潮还没有褪去,NFT又掀起了一股虚拟资产炒作的热情:2021年3月11日晚间,数字艺术家Beeple在英国著名拍卖平台佳士得,将自己的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使用NFT加密技术组合进行拍卖。最终,作品以6,934.625万美元成交,约合人民币4.5亿元,创下了数字艺术品拍卖的世界最高纪录。
Beeple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在佳士得拍出4.5亿元天价
本质上来说,这只是一张JPG图片,跟大家日常在网上看到的图片没有区别,如果说有不一样,只是在区块链上留下一个印记,由区块链赋予了所谓的唯一属性。
刻意营造的造富氛围令人后背发凉,巨额的财富效应使得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区块链的意义,没有人关心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对数字经济的意义,以及我们需要做出的探索。取而代之的是比特币的火爆、NFT的财富幻想、资本大佬吹嘘的元宇宙泡沫。一切就像一张缓缓张开的大网:各式各样的虚拟货币平台、交易平台、账户系统、辅助便捷的网上贷款。于是乎,倾尽家产开“矿厂”,偷公司资源“挖矿”,你会发现还是熟悉套路、熟悉的配方。只待这波韭菜成长起来,被毫不留情地收割。
就目前来看,比特币、NFT、甚至元宇宙不过是打着区块链旗号的资本游戏,是资本借助区块链技术搭建的平台上的一套游戏规则。一切以资本为中心,编制新的造福神话,利用人性贪婪的弱点收割大众财富。一众虚拟币、NFT等所谓区块链平台在资本的加持下火热上线,一段去中心化的程序穿梭在各种中心化的平台上,跟去中心化没有一毛钱关系,唯一有关系的是你口袋里去中心化的钱,向中心化的平台上集中。而这过程中除了一句不可篡改,你没有任何保障,剩下的只是沉浸在虚拟财富的虚幻当中等待收割。
o6
放弃幻想:国产自主可控是唯一选择
言归正传,我们不是要反对开源技术,相反开源软件的发展依然是提升我国基础IT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来讲,开源技术的主流还是在西方,或者说是在美国,具有完善的开源软件运行模式、优秀的技术人才、完善的开源社区、开源基金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丰富的商业化途径等。我们需要加入到这些主流的开源技术当中去,为开源软件贡献我们的力量,提升自己的软件技术能力。不论开源还是商业软件,我们在软件技术上还无法摆脱西方的主导地位,处在跟随阶段。但要清醒的认识到,拿来主义解决不了问题,没有免费的午餐,开源免费也会转为商业收费,甚至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断供”。
工业和信息化部去年发布的《“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中也再次强调要“补短板”[5],夯实共性技术、基础资源库、基础组件等产业发展基础。如果把软件比作建筑,我们长期以来在“地基”部分的研发投入很少,说“地基”部分基本靠开源也不为过,比如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基础科研工具、基础设计软件等。我们习惯了享受开源的便利之后,也容易忽视开源项目的风险——毕竟,现实是当前的开源软件几乎都是国外的。
换言之,不能只开源不自主,发展自主可控的开源技术,要在西方开源软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基础软件国产自主可控,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好在我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近30年国内IT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开发者对开源的理解也更加理性成熟,尤其以华为、阿里、腾讯、百度、字节等为代表的头部公司在技术研发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开源技术的重要贡献者。中国公司为开源技术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自主研发出一系列优秀的国产软件:华为的GaussDB数据库、HarmonyOS系统、阿里的OceanBase数据库、百度的Apollo自动驾驶平台、PingCAP的TiDB数据库等。这些软件不仅有着良好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相应领域的国产替代选择,不再担心被突然卡脖子。
o7
科研领域软件形势更加严峻
相对于IT领域有着不少公司在迎头赶上,其他领域的专用软件研发形势可能更加严峻。以基因科技为例,华大于2013年完成并购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从而拥有了自主产权的测序仪,华大也是目前中国唯一可自主研发且量产临床级测序仪的企业。然而,测序仪的自主可控只是解决了基因行业上游仪器的卡脖子问题。下游还有一块重要的内容是基因计算:基因测序会产生海量的基因组数据,测序数据处理涉及到了众多底层软件,包括算法、调度、平台、存储、编码、传输、安全等。
以算法为例,目前在基因组测序领域全球主流的算法工具是美国Broad Institute开发的免费开源工具箱GATK(Genome Anlysis Toolkit),经过多年的发展,GATK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标准工作流程。意味着这个行业几乎所有的公司和研发人员都要用这个工具,否则你的研究数据、科研论文就不被同行认可,标准统一的背后,无疑暗藏了风险。而华大经过多年自主研发,推出了LUSH自主研发基因数据分析软件工具,不断朝着国产化、自主可控的方向努力前行。
只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事实上今天市面上至少80%的项目都还是依赖国外开源基础件的。想要真正自主可控任重道远,需要政策的引导,科研、企业、资本共同的长期努力。“开源诚美好,自主永流传“,居安思危,国产软件自主可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国内的企业和优秀研发人才都能积极投身于国产软件的自主研发,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以一句网友的话共勉:一旦弱小,别人打你都懒得找理由。
参考文献:
— THE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