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常见的教育方式,会带来巨大反噬,却被不少家长吹捧!
大家好,今天包爸我来给大家聊聊最近的育儿感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最近的热搜:
基本上都是家长发现了自己家娃出现了偷自家钱的情况,就把孩子揪进派出所,让民警帮忙教育。
之所以想谈这个事,是我发现很多网友居然觉得家长做得对,还出现很多“趁孩子才刚偷东西,就得吓唬吓唬他”的言论,让我挺无语的。
在我看来,有2种常见的教育方式会带来巨大的反噬,一种就是这两个新闻里家长用的招数——恐吓,另外一种也是身边比比皆是,但更少有人发现问题的。
不想看文字的妞们,可以直接戳下面视频:
恐吓教育
咱们先来说说恐吓教育。
众所周知,咱们中国孩子的“童年四大阴影”有:
拿针管扎孩子的医生;
收废品顺便拐孩子的老人;
藏在黑暗角落里吃孩子的妖怪;
专抓不听话孩子的警察叔叔。
这几个“都市传说”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用来对付小孩的确立竿见影。
但这种恐吓式教育,对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和负面影响却是隐蔽而深远的。
早期教育专家周令瑜说:
除了会对小孩子当下情绪带来的影响,单单是开头新闻里那种动不动就把孩子扭送派出所的操作次数多了,也会被孩子识破,失去效用,还会破坏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恐吓不到他们了,家庭就会面临巨大的反噬。
而且,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可能藏着更深的心理动机和需求,一味地恐吓只会让孩子受伤,不信任父母,孩子真正的问题也不会被看见,会给未来埋下隐患。
这种教育方式的危害就更为隐蔽且深远了。
在和家里神兽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们作为家长经常容易出现这样的“交易”:
“你把这套试卷写完了,今天给你玩30分钟平板”;
“你在家帮妈妈照顾弟弟,周末带你去玩”
“你这次考试如果考到了95分,我带你吃大餐”
是的,这种让孩子当下立即看到正向反馈的教育当然能立刻见效。
但长久以往,孩子会形成“我做这个,有什么好处”等观念,不仅会把家庭父母对他的照顾是做理所应当,还会产生势利的想法。
其中最典型的是备受中外家长吹捧的“积分奖励法”。
积分奖励法是一套行为管理系统,在这套系统里,孩子可以用一些父母要求的好习惯,例如做家务、做作业、整理自己衣物等行为来赚取积分,然后兑换父母承诺的大奖,例如“买乐高”“去海南玩”等等。
这种方法有用吗?
能风靡全球,一定是有用的,父母再也不用苦口婆心劝孩子学习干活了,一张贴纸就能让家庭氛围轻松很多。
但这种效果太短暂了。
从短期的效果上看,当孩子习惯了奖励,阈值就会不断提高,这种积分奖励就开始失效了。
为什么会失效?
那是因为单纯的、没有限度的物质奖励,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把本该自己做的事情当作一种交易。
有奖励才做,等奖励没有了,他们就失去了兴趣和动力。
这还不是什么严重的后果。
从长期上看,当孩子内化了这套心理工具,习惯了做什么事都要有及时回报时。
一旦脱离家庭,需要独立自主工作学习了,他们就很难去坚持一件没有即刻利益反馈的事情。
大学时那么难啃的微积分,那么难写的论文,怎么坚持?
好不容易找工作了,实习期那么点工资,凭啥干这么多活?
用利诱教育代替培养孩子真正的内驱力,孩子想不废掉都难。
我一直坚信,小时候在孩子的教育上偷的懒,等孩子长大后一定会被疯狂反噬。
我们父母真正要培养的是孩子的内驱力。
什么是内驱力?
就是在孩子身上装一个小马达,让他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的内在动机分为:胜任感,连接感和自主感。这三种感觉正是孩子成长最想要满足的心理需求。
让孩子形成这套良性的循环,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父母要学会正确的精神奖励。
育儿心理学家J.Alice曾讲过7个精神奖励法,分享给妞们:
第1,奖励孩子可以种植一颗属于他的小型植物,让孩子享受劳动的快乐,体验自然生命;
第2,奖励孩子可以选择扮演爸爸或者妈妈,让孩子体验权威感;
第3,奖励孩子可以决定一日三餐可以吃什么,让孩子享受个人的决定权利;
第4,奖励孩子可以决定周末的一天如何度过,让孩子享受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
第5,奖励孩子周末可以晚睡一小时,让孩子享受娱乐时间加倍的快乐;
第6,奖励孩子实现一个小愿望,让孩子享受努力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第7,奖励孩子可以决定今天有谁来做家务,让孩子将体验努力得到的特殊权利。
除了这些,还需要给足孩子精神肯定。
语言上:口头赞扬、大方赞美
比如:
“你太牛啦!你是我见过最用心最努力的孩子。”
“继续加油哦,照你这么下去肯定会越来越棒!”
很多人说羡慕老大有绘画天赋,每一次参赛都能获奖。
殊不知私底下我们每天给他吹多少彩虹屁。
所以,你看,好孩子真的是夸出来的。
真正的爱,能滋养孩子,成为他们茁壮成长真正的养料!
姐妹们有什么想交流的,关于教育孩子的,可以在视频评论区给我留言,也可以关注我的视频号,我会经常和大家分享这些学校学不来的干货知识,和经验分享!
跟着我,咱们陪着孩子一起打开,一起成长,一起面对新世界吧。
关注我,跟包妈一起轻松育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