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离“亚太仲裁中心”还有多远?
作者 | 智合研究院 张照栋、李亦儒
来源 | 智合
经济发展,科技飞跃,社会利益活动增加,社会纠纷随即增加,于是作为重要纠纷解决手段之一的仲裁行业亦随之快速发展。
近几年的国际仲裁领域,亚太地区影响力渐显,其中“上海”在2021年首次进入“全球最受欢迎国际仲裁地”权威榜单前十。但与新加坡、香港这两个成熟的国际仲裁中心相比,上海仍有要追赶的距离。
上仲三十年:
与时俱进,步步深入
上海仲裁之历程,与中国仲裁业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
1995年9月1日,《仲裁法》在中国施行,标志着中国的商事仲裁进入崭新阶段。其中“上海仲裁”,无疑是中国仲裁领域的一个标志。
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前身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因而又名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在1988年批准,是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设立并经司法登记的独立仲裁机构。
之后三十多年间,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设立了仲裁院,与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战略合作,设立了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还在中国法学会的指导下设立了金砖国家争议解决平台,以及“中非联合制裁”机制下的首个中非联合仲裁上海中心。
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仲裁员、调解员的专业领域广泛,涵盖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建筑工程、金融、兼并收购等传统领域,以及航空航运、电子商务、金融衍生品、娱乐、体育等新型行业。特殊之处在于,上海国际仲裁中心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家资源,所以增加了长三角仲裁员、调解员的数量,助其国际化程度的加深。
2019年是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的关键一年——邀请了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上海代表处、国际商会仲裁院上海代表处和上海仲裁协会等机构入驻其发起设立的上海国际争议解决中心。由此,上海形成了仲裁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即本地仲裁机构为主+本地政府支持+境外机构办事处集聚。
毫无疑问,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在上海仲裁业的定位,是主要从事国际仲裁服务的本土机构,引入了新加坡上海代表处和上海仲裁协会等机构后,上海仲裁业的集聚效应渐显。
上海仲裁委员会亦是上海仲裁业的重要部分。成立于1995年的上海仲裁委员会,为了对口服务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之后又先后成立了上海金融仲裁院、上海知识产权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上海建设工程仲裁院。
仲裁的特点是专业、保密、高效、便捷等,为了让更多当事人选择上海仲裁作为争议解决服务提供者,上海的仲裁机构这些年做出了多方面努力。
比如仲裁规则的修订与完善,新修订的《上海国仲仲裁规则》自2015年修订以来一直沿用至今。2014年时,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还制订并颁布了中国首部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规则《自贸区仲裁规则》。
上海仲裁委员会则是将信息化融入发展战略,建立了网上立案系统,启动了线上庭审,目的是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为什么上海要建设
亚太仲裁中心?
仲裁是国际通行的争端解决方式,已经逐步成为各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法治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上海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增强我国涉外法治话语权和全球经济治理能力。
除此之外,建设亚太仲裁中心的另一大原因是,这本身就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内在需要。
目前,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往往是仲裁法律服务非常发达的城市,并且都在特定区域内形成了一个个国际仲裁生态圈。较为知名的有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瑞士日内瓦、瑞典斯德哥尔摩、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等。
总结国际经验,区域仲裁中心城市必定也是高端法律服务业的集聚地,这意味着本地企业能就近获得高效、快捷、公正的争议解决法律服务,进而降低交易风险、促进业务发展,而且还能改善当地的经济贸易和投资环境。
仲裁法律服务业本身具备高端性和专业性,能吸引大量专业人才聚集,带动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这将给城市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种积极影响也会扩散到城市的其他领域。
总之,国际仲裁水平是衡量一座城市国际化程度、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明确提出以打造全球卓越城市为愿景,建设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自然也是题中之义。
亚太地区国际仲裁领域潜力巨大,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国际化都市,地位不言自明,但“上海仲裁”这个品牌,距离世界领先的一流国际仲裁中心,还有一定距离。
横向对比,
香港、新加坡何以领先?
根据英国玛丽皇后学院2021年发布的《国际仲裁调查报告》,全球最受欢迎的仲裁机构排名,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以49%的得票率位列第二,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以44%的得票率位列第三,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以17%的得票率位列第五,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则未上榜。
图自玛丽皇后学院2021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
从地域维度看,在全球最受欢迎的国际仲裁地区排名中,新加坡以54%的得票率首次登顶,与伦敦并列第一;香港紧随其后,以50%的得票率夺得第三;上海也在此次调查中首次跻身前十名,位列第八,得票率为8%。
图自玛丽皇后学院2021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
不难看出,上海仲裁的影响力在扩大,但若要在亚太区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国际仲裁中心,新加坡和香港是必须要学习和追赶的目标。
比起中国大陆城市,香港的优势得天独厚——中国境内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辖区,世界金融中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了满足香港作为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的需求,以及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提供一个高效、独立和受信任的机构,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成立了。从一开始主要服务于内地和香港之间的争议,到后来拥有国际性和广泛的服务范围,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首选之一。
除了地理位置的优越,多语言的服务和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也是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的特点。它一直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比如在线文件提交、电子证据管理和视频听证会等,目的是提高仲裁程序的效率以及为当事人提供更便捷的争议解决途径。
据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国际仲裁调查报告,从2015年起,香港特区一直是全球最受欢迎的仲裁地点前五名,之后又超越巴黎跃升为第三名。
在香港中环的国际法律枢纽,有超过20家法律机构设立办公室;而香港的律师,尤其是仲裁专业人才,普遍能用英文和中文等两种以上的语言交流办公。
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一直以来都是香港有力的竞争对手。它的成立时间比香港稍晚,但因其国际商业环境和中立性,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长期受到信任和欢迎。
印度、美国和中国的当事方一直是在新加坡仲裁中心提交案件最多的当事方。2019年以来,美国成为其最强有力的增长来源。
2020年,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为了吸引香港、开曼群岛和卢森堡等地的案件,还推行了一种新的企业结构,被外界视为新加坡将自己塑造为新的金融中心,即直接与香港竞争、企图取代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地位的举措。
另外,透明度一直是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闻名于世的一个特点,其高度透明的仲裁程序和决策过程,被认为有助于维护争端的公平和正义性。
打造一流国际仲裁中心,
需要什么?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弄清楚我们和新加坡、香港的差距在哪儿。
先来看人员构成。
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委员会共10位委员,其中5位来自新加坡当地,其余5位分别来自印度、美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2022年所有案件被指定的仲裁员中,非新加坡籍仲裁员有264人,占比70%[1]。此外,新加坡律政部法律商业司第二司长施晓惠去年来华参加交流活动时表示,新加坡不限制外国律师代理仲裁案件,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的在册仲裁员近八成为非新加坡籍[2]。
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仲裁员的构成也十分多元,2022年所有案件被指定的仲裁员中,有52人来自香港,占比32.7%;剩下近七成的境外仲裁员(共107人)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中国内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3]。
上海仲裁员的国际化程度远不及此。上海本土仲裁机构在册仲裁员3765名,其中外国籍和中国港澳台籍仲裁员870名,占比23%。具体到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该机构有361名来自外籍及港澳台的仲裁员,占比约32.4%[4];共有37人次的境外仲裁员参与了2022年的案件审理。
再对比案件情况。
2022年,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共受理357起新案件,争议金额总额达56.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8亿元),个案平均争议金额为223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2亿元);这其中有313起案件是国际案件,占比88%;涉案当事人来自65个国家或地区,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印度、美国、中国内地、开曼群岛和马来西亚。
香港国际仲裁中心2022年共受理515起新案件,这其中344起为仲裁案件、161起为域名争议案件、10起为调解案件;所有仲裁案件争议金额总额约5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0亿元),个案平均争议金额为23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9亿元);在2022年提交的所有仲裁案件中,国际案件占比83.1%;涉案当事人来自63个国家或地区,排名前五的分别是:香港、中国内地、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和新加坡。
上海国际仲裁中心2022年共受理2576起新案件,争议金额总额为628.76亿元,个案平均争议金额超2400万元;这其中国际案件有196件,占比约为8%;所有国际案件的涉案当事人来自34个国家或地区,排名前五(除中国以外)的分别是:美国、英国(含属地)、新加坡、德国和韩国(并列)。
此外,据澎湃新闻报道,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上海所有的仲裁机构受理的国际仲裁案件820件,其中有80余件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均来自境外,有110余人次的境外仲裁员参与了案件审理。
综上可知,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在外籍仲裁员占比、外籍仲裁员仲裁案件数量、国际案件比重和个案平均争议金额这几项数值均与新加坡和香港有较大差距。
当然,上海自身的巨大优势是无法忽视的:背靠长三角广阔市场、丰富的仲裁机构资源、积极开放的政策等等。摆在上海面前的课题,是如何向新加坡和香港学习、结合自身优势来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
亚太仲裁中心的“上海实践”
作为我国商事仲裁的重要发祥地,上海是我国商业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十分需要也有利于仲裁发展。
自1995年中国第一部仲裁法实施以来,截至2022年底,上海仲裁机构累计处理各类案件近7万件,总标的额超过5200亿元人民币,案件当事人遍及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2019年以来,上海仲裁业务呈现高增长态势,本土仲裁机构在共受理案件近2.83万件,总标的额3576亿元,受理案件量和标的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3%和25%。
如此增长态势,背后是上海近年来为建设亚太仲裁中心所做的种种改革举措。
一是坚持对外开放。
“上海打造亚太仲裁中心,就是要打造受境内外当事人欢迎的仲裁目的地。”市司法局仲裁工作处处长徐勇曾在采访中表示。
仲裁业务对外开放,不但有利于境内当事人在更为熟悉的司法环境中解决争议,而且有利于吸引更多境外当事人选择在上海仲裁。
2019年,上海颁发出台《关于完善仲裁管理机制提高仲裁公信力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的实施意见》,率先探索推行仲裁业务对外开放实施政策,推动本土机构参与国际竞争,成为中国境内首个仲裁业务对外开放的城市。同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获批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业务机构,2020年10月正式运营,成为首家国际组织仲裁机构在我国境内登记设立的仲裁业务机构。
2022年,上海继续深化仲裁业务对外开放,将仲裁业务对外开放范围从临港新片区拓展至上海市全域,突破现有区域限制,全面提升上海招引境外知名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落沪的吸引力。
上海市司法局方面还表示,上海接下来还将多措并举,支持境外知名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在上海设立业务机构,优化设立登记程序,提供办理手续便利,落实支持保障政策,吸引更多境外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落沪,推动上海成为国际仲裁资源集聚高地。上海仲裁机构计划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办事机构,与有关国际组织、境外仲裁机构及争议解决机构建立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机制,真正走出国门拓展国际仲裁法律服务市场。
二是深化体制改革。
除了对外开放,上海仲裁还在对内改革上下功夫。
2021年,上海仲裁委员会完成改革,退出事业单位序列,构建了以委员会为核心的国际化法人治理机制,并首次聘请3名来自中国香港、希腊、加拿大的国际仲裁专家担任委员。
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也在多个方面进行了革新。例如,上海国仲制定临时仲裁协助服务指引、在线庭审指引等程序性文件,并在推动研究投资争端、数据争端领域的特别规则,以更好地满足案件当事人的需求;为确保仲裁员指定的多样性,上海国仲每年会指定约30人次境外仲裁员参与案件审理;加强仲裁透明度,上海国仲自2019年开始发布年度报告,对外披露与机构实践相关的数据。
在推动仲裁制度创新方面,上海于2022年颁布政策鼓励本市区域内注册的企业相互之间约定在境内特定地点、按照特定仲裁规则、由特定人员对有关争议进行仲裁,支持仲裁机构探索开展东道国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国际投资争端仲裁业务,支持探索建立涉外仲裁案件司法审查集中管辖机制。
三是畅通仲裁,推动国内国际交流“双循环”。
仲裁机构间的交流合作是近年来仲裁行业的一大趋势,上海的仲裁机构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自2019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的 “上海国际仲裁高峰论坛”和2020年开始举办的“上海仲裁周”,持续打响了上海仲裁交流活动品牌。
上海还鼓励仲裁机构积极参与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规则、标准制定和相关机制建设。例如,上海仲裁委员会已获得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一和第六工作组观察员席位,积极参与中小微企业获得信贷和可转让多式联运单证国际立法工作;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联合2家国内其他主要仲裁机构与南部非洲仲裁基金会、内罗毕国际仲裁中心、非洲统一商法组织于2022年共同发布《中非联合仲裁中心仲裁规则》,为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商事主体提供公正高效、专业便捷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
除了国际交流外,上海还对内整合其丰富的仲裁机构资源。
目前,上海已经成为我国仲裁机构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城市,上海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总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等国内外多个仲裁机构落户上海;此外,2022年“长三角仲裁一体化发展联盟”的成立也有力促进了上海打造仲裁事业高质量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还成立了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
这个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法律服务新平台,将充分发挥法律服务集聚的能效,在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建设法律服务生态,系统性打造长三角法律服务一体化示范区、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区。
目前,已经有包括上海仲裁委员会在内的多个法律机构入驻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随着这个专业要素高度集聚的法律服务生态圈不断发展成熟,未来必将为上海建成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提供巨大助力。
结语
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仲裁正走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上海提出打造亚太仲裁中心,不仅是一种前进道路的选择,更体现着上海仲裁法律职业共同体不断锐意进取的决心和勇气。
当然,锐意进取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正视与国际一流仲裁中心的差距,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自身优势,不断改进和完善仲裁体系,为全球提供高质量的争议解决服务,全力将上海打造为亚太仲裁中心乃至国际仲裁之都。
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中企出海进程的加速,
都在驱动上海“亚太仲裁中心”的成型。
于律师而言,
这既能带来更多的涉外争议业务机会,
亦更强调涉外律师的个体能力和眼界格局。
对此,智合论坛2023特设“争议解决与诉讼”专场分论坛
涉外争议还将如何发展?
未来仲裁领域向何方去?
欢迎扫码预约这场知识与朋友的法律盛宴!
注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