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投行,中国投行还有多远?
与国际一流投行相比,国内的券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譬如资本实力、风控能力、专业人才和国际化程度等
文|《财经》记者 张欣培 周楠
编辑|杨秀红
如今,打造一流投资银行已经成为国内券商重要的发展战略目标。
今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11月初,证监会也连续发声,将打造一流的投资银行。在此之前,打造一流投行的愿景已频频出现在券商年报或高管演讲中。
但打造国际一流投行,任重道远。
“目前国内的券商正在逐步向一流投行的方向发展。然而,与国际一流投行相比,国内的券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譬如资本实力、风控能力、专业人才和国际化程度等等。”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财经》表示。
从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上看,目前,国内券商与国际大投行差距仍然比较大。截至今年9月30日,摩根大通总资产3.90万亿美元,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95.3亿美元,净利润402.45亿美元。高盛总资产是1.58万亿美元,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49.36亿美元,净利润65.08亿美元。同期,国内券商龙头中信证券的总资产约是1938亿美元,营业收入62.84亿美元,净利润23.41亿美元。
事实上,国内43家上市券商的总资产规模不及摩根大通的一半。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43家上市券商的资产规模约为1.59万亿美元,是摩根大通的41%,仅相当于一个高盛的总资产。
不过,田利辉认为,相较于国际投行,国内一些券商在资本实力、品牌形象、团队和服务流程、业务网络和资源、创新能力、风险管理和合规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如何打造一流投行?市场观点认为,强强联合的券商并购或是途径之一。近期,市场一度出现券商并购传闻,包括中金公司将与中国银河进行合并重组。11月13日,中金公司、中国银河均发布澄清公告,称目前不存在并购事宜,也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的事项。
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监管层的鼓励,国内投行正在向国际一流投行迈进。
距离一流投行差距有多大?
国内诸多券商都提出了打造一流投行的口号,但客观来讲,这条路还有些遥远。
最有希望率先成为国际一流投行的中信证券,其总经理杨明辉在今年9月提到,中信证券与国际一流投行还存在很大差距。
具体包括四点:一是规模体量与国际一流投行差距大;二是国际业务占比较低,国际化竞争力依然不足,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配置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三是资产负债经营能力受限,抗周期波动能力不够强;四是人才队伍结构性问题突出,信息技术水平与发展需要有差距。
而这也是国内证券行业要打造一流投行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从体量上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总资产规模最大的是中信证券,达到1.41万亿元。较第二名国泰君安多出5335亿元,国泰君安总资产是8793亿元。国泰君安与中信建投两家券商的资产总规模之和才尚能与中信证券媲美。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仅有十家券商的总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元。国泰君安与华泰证券分别是8793亿元与8681亿元。海通证券以7362亿元排在第四。中国银河、广发证券、中金公司、招商证券、申万宏源的总资产规模均在6000亿元-7000亿元之间。中信建投总资产规模5225亿元,排在第十。
根据Choice数据统计,总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券商有23家,其中1000亿元-5000亿元的有13家。剩下的20家券商,约有一半总资产规模尚在700亿元以下徘徊,中小券商居多。
在净资产方面,截至今年上半年,净资产规模过2000亿元的仅有中信证券一家,规模为2131亿元,大幅度领先。排在第二位的海通证券净资产规模仅1499亿元。百余家券商中仅有八家规模在1000亿元-2000亿元之间,其他券商净资产规模均在千亿以下。
无论是总资产抑或净资产规模,中信证券均遥遥领先。但杨明辉提到,2023年上半年,高盛总资产规模是中信证券的7.6倍,净资产是中信证券的3.2倍。
在盈利水平上,国内券商与一流投行差距更大。
Choice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信证券实现营业收入458亿元,稳居行业首位。华泰证券与国泰君安位列其后,分别为272亿元与270亿元。前三季度营收超过百亿的上市券商仅有13家。
净利润方面,前三季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超过50亿元的仅有7家。而中信证券是唯一一家超过百亿的,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64亿元。
尽管中信证券在盈利能力方面在国内遥遥领先,但与国际一流投行相比依然相去甚远。以摩根大通与高盛相比,今年前三季度摩根大通实现营业收入1195.3亿美元,约是中信证券的19倍;净利润402.45亿美元,是中信证券的17倍;高盛实现营业收入349亿美元,是中信证券的5.5倍;净利润65.08亿美元,中信证券2.8倍。
国际化也是国内投行的短板。大多数国内投行的国际化布局是在港设立子公司,但发展并不理想。
10月9日,海通证券公告,同意公司境外全资子公司海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协议安排方式对海通国际进行私有化。在港上市14年,海通国际最终还是选择退市。2022年,因踩雷地产债,海通国际巨亏60多亿港元。2023年上半年,海通国际亏损7.81亿港元。
实际上,因踩雷地产美元债,多家中资券商受损严重。包括申万宏源香港、兴证国际、西证国际等均出现亏损。目前,西证国际也面临退市可能。
曾几何时,在打造航母级券商目标下,中资券商在港布局,实行国际化战略。它们也曾一度辉煌,但仅几年的时间,就要黯淡收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数据来源: Choice金融终端
监管层加快培育一流投行
国际一流投行的打造,离不开监管层的支持。
今年10月底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就提出,要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11月1日,证监会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并研究贯彻落实措施。证监会提出,要加强行业机构内部治理,回归本源,稳健发展,加快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11月3日,证监会发声,称将支持头部券商通过业务创新、集团化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打造一流的投资银行,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高层发声频频提及“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引发业内关注。
田利辉认为,监管层提出培育一流投行的背景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双循环实体经济的打造和全面注册制的实施。
“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中国需要具有一流水平的投行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金融的发展。在双循环实体经济打造中,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一流投行来推动上市和并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田利辉表示,在全面注册制实施背景下,中国推动投行业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创新化发展,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承担市场主体责任,提高投行业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近年来,伴随注册制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券商投行业务进入发展机遇期,打造国际一流投行的愿景频频出现在券商年报中。
据《财经》梳理,近年,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等龙头券商均在年报中有过相关表述,提及“打造一流投行”“对标国际一流投行”等。
“2023年,我们将秉持‘以国为怀’初心,将中金战略和核心业务的着力点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朝着国际一流投行的目标奋勇向前。”中金公司时任首席执行官黄朝晖在2022年年报中提到。
在发展战略中,中金公司亦提到了打造一流投行的计划。中金公司提到,公司战略愿景是,聚焦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创新支持实体经济、积极促进资本市场改革、有效推动金融风险化解,着眼中长期发展,明确方向、把握机遇,推动公司加快做强做优、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成为中国的国际一流投行,成为未来金融体系的核心参与者。
中信证券在2022年年报中写道,公司的发展愿景是“成为全球客户最为信赖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国投资银行”。力争全面增强境内业务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牢牢守住境内领先地位。全面对标国际一流投行,建立起能够满足全球客户需求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经营计划上,中信证券提到,持续优化人力资源布局,完善人才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以适应国际一流投行的业务需要。
多家券商的2022年年报中也出现了“一流投行”的表述。
例如,海通证券提到,以国际一流投行为使命,致力于把海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银河证券称,公司总资产、净资产规模稳定增长,为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投资银行的新一期战略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部分券商在战略目标中提到了一流投行建设时间表。
银河证券在官网写到,公司战略目标是打造受人尊敬的现代投资银行。
“到2025 年,打造国内一流、国际优秀的现代投资银行。到2030 年,打造受人尊敬、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投资银行。”银河证券称。
打造世界一流投行,任重道远。究竟该如何打造?
杨明辉表示,为实现“成为全球客户最为信赖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国投资银行”的愿景,中信证券将按照“三步走”的原则,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缩小与国际一流投行的差距。
“首先,中信证券将把中国香港地区业务做扎实,建立全品种、全业务线、全牌照的业务体系;第二步,中信证券将在亚洲市场上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争取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第三步,中信证券将进一步拓展欧洲、北美等其他市场,完善全球布局,推动业务发展。”杨明辉称。
责编|田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