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孩子活埋21岁男子,场面残忍:“不良少年”的背后,站着这样的父母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惨案发生之后……
前几天,一条“21岁小伙被8个未成年人围殴活埋”的新闻,引起极大关注。
在网上流传的视频中,一个年轻男子被扒光衣服,数名男孩又是逼迫他下跪,又是对他轮番殴打……
被打的年轻男子哀嚎不断,伤痕累累,而旁边一个女孩,面对这种惨况,竟然边录视频边哼着歌。
事后,这群参与围殴的未成年人,还把这段视频分享到网上炫耀。
当我们还在感叹这几个未成年人竟然如此暴力时,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7月30日,一毛姓男子报案,称其21岁的儿子毛某失踪了;而毛某,便是上面视频中被殴打的男子。
被找到时,毛某已经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而造成这一惨案的起因,竟是因为“爱情”……
原来,14岁的郭某有一个小女友,21岁的被害人毛某经人介绍,认识了郭某的这个女朋友,并疑似跟踪了她;郭某知道后,非常不满。
为了报复毛某,郭某纠集了7个朋友(均为未成年人),围堵殴打了毛某,并将其折磨昏迷后,活埋致死。
鉴于一些原因,本案后续大概也不会再披露更多细节。
只是这一恶性事件太过触目惊心,也让“未成年人犯罪”这个关键词又一次闯进了大众视线。
有人认为,这是“一场早恋引发的惨案”,可这只是表象;
还有人义愤填膺对青少年进行“原罪”推论:
“这样的孩子就是恶魔,天生的坏胚!”
“他还是个孩子,千万不要放过他!”
“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要做的是送他们去见上帝!”
……
而在惨案发生之后,这些未成年人背后的监护人、教育者如同隐形,甚至还会被部分人同情:“真是不幸,生养了这么个孩子。”
众说纷纭中,大家都聚焦于事后如何追责、严惩“恶魔孩子”,却鲜少有人去探寻:
作恶的少年,也都曾是单纯的孩子,他们是如何变得如此狠毒的呢?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孩子的“恶行”
不见得出于“恶念”
村上春树的心灵导师,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孩子与恶》中,提到过一个观点:
“孩子有他们处理冲突矛盾的方式,这其中包括着恶行;
孩子很难意识到,恶一但过了分寸,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让他们悔恨终身。”
青少年“恶行”的背后,不见得就是“恶念”,反而隐藏着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电影《少年的你》中,杨警官就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帮高中生,把一个男孩给活活打死了,给这帮孩子录口供时才发现,原来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人是可以被这样打死的。
图源:电影《少年的你》
就少年自身来说,十几岁的孩子,情绪脑活跃,理智脑发育不成熟,外化表现便是容易冲动、情绪化、非黑即白——
对于欺负自己、被自己认定为“坏人”的,一定要以牙还牙,这是为自己讨公道;
对于善待自己、被自己认定为“好人”的,一定要知恩图报,这是江湖义气。
一位司法工作者曾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
17岁的骆某在与成年人李某所进行的盗窃活动中,一次又一次充当“放风”角色,事后未分得任何赃物,但仍心甘情愿为李某办事。
骆某为啥对李某这么“死心塌地”呢?就因为李某平时会给他买两碗面条,在他不顺心时说两句安慰的话。
为了这个简单的原因,骆某甚至两三个月未回家,与李某吃住在一起,连续做案十余次。
如此容易被“收买”的骆某,就是不愿意回家,可见他在家里,连几句安慰都得不到,连几碗面条都不能舒服地吃下。
不成熟的人格,让青少年无法抑制冲动的行为,更无法理智分析自己行为的后果,以为仗着自己是未成年人就可以肆无忌惮,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这么说并非要给犯罪的青少年开脱,只是想问一句:
在这些未成年人犯下严重罪行之前,在他们需要关爱、正确引导时,他们背后的监护人、教育者在干什么?
海恩法则讲:
“每一起重大事故发生前,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和1000起事故隐患。”
孩子不会一瞬间就成为面目狰狞的恶魔,而是各种因素、征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恶魔孩子”的背后……
还是《少年的你》中,霸凌同学致死的“恶女组织”,表面上看好像就是所谓的“天生坏胚”。
但当她们被学校处分时,不难从父母教育她们的方式中,找到这些女孩成为“恶女”的蛛丝马迹:
有的一把将孩子拉到地上给老师下跪,当众羞辱;
有的当着老师面狠狠踹打孩子;
有的回家后对孩子实施冷暴力……
这些孩子在父母面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转头就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全都用到了同学身上,以此作为发泄。
发展心理学早就告诉我们,未成年人的行为模式是通过模仿他人,尤其是身边人习得的。
随手一搜,被成年人以暴力手段对待的孩子不在少数:
在这样粗暴的成长环境下,就难怪孩子也学会了凶狠。
在青少年犯下严重罪行之前,他们也许经历了1000次辱骂,300次殴打,以各种方式反抗发泄了29次,最后一次没有控制住,最终酿成恶果。
陶勇医生说过一句话:“我们经常会去评判一个人是好是坏,但人性的善和恶,都是在一个环境中滋生出来的东西。”
而让一个孩子变坏的环境,也绝不仅仅只存在暴力这一个因素。
青少年题材犯罪剧《少年法庭》中,16岁少女韩睿恩和13岁少年白成友,残忍杀害并肢解了一个无辜的8岁男孩。
事后,白成友替好友韩睿恩顶罪,并谎称自己患有精神分裂,以为这样就能让俩人一起成功脱罪。
在法庭上,这两个孩子对自己的恶魔行径毫无愧疚之情,一直撒谎,企图掩盖罪行。
可让法官们更加震惊的,是两个犯罪少年背后家长的态度。
白成友是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
按理说,自己的孩子杀了另一个孩子,作为父母应该时刻关注案件的发展。
但第一次庭审时,白成友的母亲就缺席了,理由竟是“工作太忙”。
图源:《少年法庭》
后来总算到场了,却是理直气壮质问法官,为什么还不放了自己的孩子。
她认为,自己孩子的年龄就是“保护伞”,不需要为杀人负责。
当知道孩子要被严惩后,她终于急了,跟司法人员哭诉:“他是我亲生的孩子,我比任何人都了解他!”
司法人员无奈回答:“每个来这里的父母都是这么说的。”
图源:《少年法庭》
她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能把工作看得比孩子庭审还重要的白成友妈妈,与孩子情感上的连接早已断掉,她甚至连儿子有韩睿恩这么个亲密好友都不知道。
在白成友渴望母亲陪伴、照顾却一次次失望之后,他转而将自己的情感需要投射到韩睿恩身上,最终被教唆带领着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而16岁的韩睿恩,家里情况比白成友还要糟糕。
从始至终,她身在国外忙事业的父母都没有露面,只是抱着“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想法,为女儿聘请了一个超豪华律师团。
图源:《少年法庭》
连孩子庭审都能缺席的父母,在孩子人生中早就缺席已久,韩睿恩之所以要杀害8岁男孩,只是因为这个小男孩在公园里向她借手机时说:“我想给妈妈打个电话。”
看着眼前天真的小朋友,韩睿恩疑惑又不屑地勾起嘴角:“妈妈?”
她杀害这个孩子,内心深处,便是想要报复她生命中那存在但形同虚设的父母:“反正你们也不会在乎。”
图源:《少年法庭》
类似这样的所谓“恶魔孩子”,毫无同理心,无法共情被害者的父母亲人失去孩子时会多么肝肠寸断、撕心裂肺,那是因为——
从小到大,每当他们需要共情、关爱时,养育者的回应只有“冷漠、不在乎”,甚至是一句“你怎么如此不懂事”的斥责。
彻底解决问题
需从根源入手
从2021年3月起,我国对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已由原来的14周岁下调到了12周岁。
但如果根源问题不解决,即使把量刑年龄提前到9岁也不见得有多大作用,只不过是让监狱里的少年犯更多一些。
家庭和谐,注重对孩子的陪伴交流、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而非负面管教……这些对一个孩子能否健康阳光地成长,都尤为重要。
最后,分享尹建莉老师微博中发过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共勉:
“不被好好对待的孩子太多,世间的可怜人就会特别多,那么整个社会的戾气、愚蠢、匮乏感就会非常严重,恶性事件、荒诞事件就会层出不穷。
每个生命原本都是美好的,所有邪恶都是被扭曲的后果。那些犯罪分子、心理变态的人,追溯一下他们的童年,没有一个是幸福的。
对于罪恶,必须要惩罚。而要减少罪恶乃至消灭罪恶,则要返回到爱,从用心疼爱每个幼小的生命做起。”
若儿童在生活中不曾被残忍对待
TA就不会变得罪恶
若儿童的心理不被扭曲或压制
TA就不会去欺负人或被欺负
欢迎您来7天好妈妈成长营
给您一套家庭教育万能公式
助您养育心态阳光的孩子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了解详情↓
延伸阅读
作者介绍
阿怪: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工作者,不断学习和传播育儿知识。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