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努力也没关系
这一期,《一封信》征集的主题是「我的努力」,一共收到了111封来信。
大家真的都好努力呀。一名特岗教师「在无人问津的地方,守着一眼望到头的努力」;读者X是重听人士,他无数次地努力练习不擅长的中考英语听力;一位来信者是外包员工,却承担着比正式员工还多的工作量;「十里归途」大专毕业后进入券商,想用努力来验证一个没有学历、没有背景的人,在最「卷」的行业可以走多远;还有一名读者是全职妈妈,她一边做家务一边在手机文档里写下这封信……每种努力后面,都是尽力而为的人生。
就像读者糯糯所说,我们中的很多人是「努力的忠实信徒」,好像从生下来就被植入「努力」的基因。但有一天,终于还是会发现,努力不是万能的,反而还可能损毁我们。我们收到的大部分来信中,都讲述了对「过分努力」的觉醒时刻。很多人意识到,努力也是一种规训。同时,那些被过分强调的努力之下,还隐藏着环境中的系统性缺陷。有些不公平、不友好,被偷换成不努力,抽打在普通人身上。有人试图跳出这种规训,去寻找那些被努力遮蔽过的心声,和最想去的方向。也有人认清了努力的真相,不再苛责和消耗自己。
尽管努力有时是徒劳,努力还让我们不快乐,但不代表那些努力就不珍贵。每一份努力,都含着一份期待。每一次为期待而付出的行动,还是起自生命里涌动的热情和能量。努力仍有可能让我们在这个秋天有所收获。只是,收获的意义,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不尽相同。
努力或者不努力,其实都没关系。我们可以有努力的自主,也有不努力的自由。
策划|《人物》编辑部
✉️
第一封信
这个话题我太有感了。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很努力的人。在读书和工作这件事上,我考上大学、考过司法考试、考上研究生、考上公务员、辞职当公证员,最终又辞职考上事业单位……听起来没有人会说我不努力吧?从小家人、老师、同学、朋友、同事对我的印象都是这样,努力在他们看来是很值得表扬的品质。
但经历了这么多,到了30多岁的年纪,回头再看,我更希望自己多些聪明,少些努力,或者说少些埋头的努力。这里的聪明是指,能够早早地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挖掘到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从而扬长避短,确定自己的事业,而不是被父母、长辈、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等等所左右。
过往学习工作的20多年,之所以这样努力,只是因为我别无他法。我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越努力越困惑,我知道这些跟父母灌输给我的观念有关,那就是你只有好好读书、上大学才有出路,毕业了也只有进入体制内才算稳定……
我总是想起年复一年坐在书桌前备考司法考试,努力去理解那些法条、背那些生硬文字的样子,后来我通过了那场考试,也从事了法律职业,但在工作中我却越来越发现自己仍然不具备法律思维,没法像一个法律人那样去思考,感性认识总是优先于规则、逻辑,碰到任何一个新的案件都会如临大敌,怕这也错那也错,一上班就痛苦万分……为什么不放弃?当这个念头冒出来,另外一个努力的自己就会马上跳出来:可是我之前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啊,放弃的话多可惜啊!那样不是完全否定了自己吗?其实自己也明白,这样就像炒股,再不抽身离开,只会亏损越多。这个割舍的过程持续了很久,也很痛苦。
现在我知道想要的是什么,或者还想去尝试,可是选择已经变少了,制约变多了,房贷、生活费、孩子……我的容错能力变低了,接下来只能在现在扮演的社会角色中继续努力。
选择比努力重要。我不会要求我的孩子过分努力,我会鼓励她跳出舒适圈,去尝试任何她感兴趣的事情。我会在她过分执着一个事情的时候,开导她,告诉她没关系,换个角度去看待,就算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也没有关系,真的没有关系。我希望我的孩子过上平庸、普通并且开开心心的生活。
🖋️
编辑部回信
你好,
看到你的这封信,我的第一反应是,你真的很能坐得住呀,研究生、司法考试、公务员、事业单位,迎接一场又一场的考试,这些都很需要安心下来,付出很多的时间,很努力地应对那张试卷。我就不行,对待考试,我没法全神贯注。
2018年,我也考过司法考试,不过那会儿已经改叫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了。临考前,我在广州复习,借了张暨南大学图书馆的卡,4楼,想来我应该是在这层楼复习,那里有张紫色的单人沙发,好像我每天去到那里,就是为了睡紫沙发,午休总是睡到日暮黄昏。
有一阵,我听人说,嗜睡可能是甲状腺出了问题,我急忙去医院抽血查,结果没问题,我很是失落,最后一点喜欢睡觉的生理性借口没有了。
后来考试,就像你说的,选择比努力重要,我面对200道选择题,在6个小时里一顿乱选,竟然也通过了。
不知道你在事业单位做些什么和法律相关的工作,这么多年了,如果看到新案件还有种如临大敌、怕出错的心态,是不是也能说明你是个负责任,会反思自己工作的人?我认为,这对案件当事人很重要,比有法律思维更加重要。
我没有你的勇气,辞职,又辞职,再考试。我是个随波逐流的人,毕业时,需要考试的岗位我一眼都不敢看。
但我的同事罗兰像你一样,也干过公务员,听说她在一个城市的海关岗位,一干十三年。可能很多人都被父母灌输的观念、社会中针对女性的隐性规则所「引导」,进入工作后也有自己的一番挣扎。我这位同事的决定是,36岁来到北京,来到媒体这个「夕阳行业」。不知道她辞职时是怎么考虑沉没成本的。总之,她来了,不过,她应该还没有孩子。
为你高兴,现在你知道想要什么了。普通、平庸可能是大部分人的状态,但刑法那么多案例又在告诉我们,能普通、平庸地活着也很不容易了,再有那么一点开心就更好了。
祝你开心。
周缦卿
✉️
第二封信
我可能不会再那么努力了。
去年是备考的一年,在我考完的那天晚上,我妹突然来找我,告诉我说阿婆在去年10月末就已经因为肺癌去世的消息,家里人没有和我说是因为怕耽误我学习。我当时第一感觉是荒谬和生气,再是后悔和伤心。
但是后来反思我备考的一整年,其实我慢慢能理解为什么我的家人会这么做。备考的时候任何打乱我计划的事情都会让我像炸弹一样爆炸,暑假的时候阿婆总是在电话里问我什么时候回去玩玩,我总是说再看看,最后只在上学前的那个周末回去了两天。那时候阿婆已经很瘦了,一直在咳嗽,但是我当时只是单纯地以为她年纪大了。后来我翻到一张她拿着一条鱼的照片,才发现她的三凹征其实特别明显,我作为一个医学生,但是丝毫没有关注到,真的挺可笑的不是吗?我在想我每天学习到底在学什么?
说实话我考研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我阿婆考的,我不是一个擅长讨长辈喜欢的孩子,在大多数老人眼里,我不善言辞,没有什么个性,唯独读书还可以,所以作为一个长孙,我想为我阿婆争口气,所以当我知道她去世以后,我突然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意义了。
后来我一个人想了很久很久,还是决定坚持下去,比起初试,复试的内容多而散,我总是会分心,想起以前的事情,从小时候我坐在她脚上荡秋千,到长大了和她躺在一张床上但相顾无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学时有一天我因为没做作业被罚留堂,那天放学的时候她很生气,但是没有说话,我心里特别愧疚,然后我听到后面有鸣笛声,我就把我阿婆往里面挤,可能有点突然,差点把她撞到了地上,然后她就非常生气地骂我,我回头看到车离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其实我和阿婆都特别不善言辞,所以往事更多的是心酸。
复试第一天的清晨,我直面窗外徐徐升起的朝阳,内心特别平静,我只是觉得我为这件事情付出了太多的努力,让旁人都觉得这件事情在我心中比亲人的生命还重要。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觉得无所谓了。
后来的结局是,今年计划招9个人,扩招了1个,而我刚好卡在第十名,又刚好被分到了肺病科。我以前不是一个相信命的人,但是当我串联这一件件机缘巧合的事情以后,我不得不接受因果循环这个说法。
经历这件事情以后,我决定不再拼命努力去追求某一个目标,最起码的是我不要表现出来。我不会再为了所谓的成绩、学历而三更灯火五更鸡,努力过就好了。以前我觉得一件事情只有成功和失败之分,但是如今进度条为1%的失败与99%的失败最起码对我自己来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阿婆和我」来信者供图
🖋️
编辑部回信
你好,
没有留下名字的远方的你。不知道现在在做什么呢?
看到你的来信,我时常忍不住想象,写下这封信的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是和我很相似的人吧,也努力,但也在努力中踌躇和停顿,会忍不住探寻努力的意义——这在很多人眼中是毫无必要的。
我们的努力往往不是因为什么宏伟大愿,反而是因为一些随机的偶然,因为某种情感被触动,某些优点被看见,为了心里那一点点残存的理想和正义感,为了一个在意的家人,我们就那么持续微小地努力着。
看到你记录和阿婆的往日点滴,每个字都在诉说自己的「悔」,悔自己观察不细,照顾不周,悔时间带走了你们的亲密,悔没有见到她最后一面,没有送她最后一程,悔相顾无言,也悔没说出口的爱。
因为你的文字,我好像见到了阿婆拿着鱼的画面,阿婆在电话里问你什么时候回去玩玩,你们一起荡过的秋千,你在很多个夜里刷题,想为她争气而捱过的时间。
人们在安慰人时常说,「向前看」,「总会过去」,或者用电影《寻梦环游记》里那句话,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会说,你还记得她,她就依然陪着你。但今天我不想说这些来安慰你。因为你已经足够努力去梳理你们的回忆和感情,别人的安慰很容易沦为轻薄的评论与建议。
感谢你的来信,因为你的来信第一句话就是,「我可能不会再那么努力了」。这很特别,当所有人都在讲努力故事时,你像一个愣住的休止符。
这个世界上太多努力的人,也太多对努力这件事坚信不疑的人。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那句,「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
枕木
✉️
第三封信
我曾经是「努力」最忠实的信徒,后来,它成了我最深的噩梦。
我出生于再普通不过的东亚家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是父母自打我小便挂在嘴边的,对我殷殷的期待。我记得第一次将努力「神化」并作为人生准则的是小学的一次考试。那次考试前,语文老师在课上讲了一个小故事:「天上是有小天使的。如果你们认真学习的话,她就会看到,并且给你好成绩哦。」年少无知的我将信将疑,决心要验证一番。不知是那晚到10点的复习真的见了效,还是上天铁了心要把努力的意义植于我的心中,那场考试,我出人意料地考了班级第一——近乎玩笑的巧合日后竟成了成功学的模板,成为学霸分享经验时绕不开的铁律,成为我们心中虚妄而脆弱的梦。
我沿着「好孩子」的轨道一步步走,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地——努力。初中,高中,似乎一切都被笼在「努力就会有好成果,不努力就一事无成」的铁幕下。我自负地认为自己的成功全是因为自己努力奋斗,而他人的低分便意味着懒惰与懈怠。强烈的目标导向竟多少消磨了应试教育下学习的疲惫与无趣,及时的正反馈一遍遍固化着努力在我心中的地位。我像是在一辆高速奔驰的火车上,不敢停,不能停,当然,也停不下来。高中也许便是努力这一宏大叙事的巅峰。我们被狭窄的目标挤压得面目全非,我们在一堆堆试卷和作业中磨蚀着青春本应有的姿态。高考完之后,我看着高中三年留下的计划表,刷完的练习题,竟没有想象中的充实与成就感,随之取代的,是满心的空虚——像是发令枪如旧,而我却失去了奔跑的机会。
名为「努力」的长鞭不由分说地一遍遍抽在我的肩颈,我的眼下,我的双手——肩周炎、黑眼圈、老茧。高考并未如愿,我在那个本应快乐的暑假里泪如雨下,浇湿了所有的梦想与热情。我决心不再看高中时的日记,那一字一句都是自我感动的梦;我拒绝回学校看老师,希望他们记住的还是那个高考前骄傲而自信的我。一定是我不努力,一定是我分了心神,一定是我浪费了时间……或许不该每周和朋友聊十分钟的天?或许是因为没能按耐住懵懂的心动?或许……所有的自责构筑了唯一的坚如磐石般的信条:上了大学,我要更加努力!
可现实不是永远有happy ending的童话。上了大学,细致的压榨,每分每秒的计划却总是被突如其来的变动打乱,坚定的早起换来的不过是头疼与瞌睡,如果说这还都只是小问题,那我面前最大的拦路虎,便是人际。「交朋友与成绩无关,所以我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本就内向而敏感的性格再也没有了不去改变的借口,随着越来越多的小组讨论变得棘手,活动变得难熬,工作屡屡碰壁,我只能望着我身边的「社牛」同学,仰天长叹:这性格可怎么办才好啊!
演讲、辩论、课堂上回答问题……我好像第一次碰到了努力解决不了的问题,随着爱情的破碎,生活仿佛失控了一般——而我就像生疏的舵手,被风暴无情掀翻。上课的每一分钟走神都换来了巨大的自我谴责;难得的休息时间是负罪感产生的元凶;吃力的专业课作业让我感到绝望——于是便把老师的课录下来,课后反复琢磨,不敢遗漏一个知识点。我的脑海里开始频繁出现一个声音:我太累了,我太累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情绪开始变得脆弱易怒,口中的饭菜没了味道,失眠和泪水成为常态,我意识到我可能生病,起因并不是这些反常让我身心感到不适,而是这些反常影响了我的学习效率——努力一下子踩了空,我重重摔下。
我选择了休学,那一刻我不知道是真的在为自己的身体状况着想,还是不敢面对可能会一团糟的期末成绩。难得的心安理得的空闲中,我捡起了之前遗落的许多爱好:画画、读书。终于,我不再逼迫自己只读专业书,在小说中,我感到一种宁静平和。我可以随心所欲画画,可以睡到自然醒,可以和朋友聊一下午的天,可以完全不努力,可以踏踏实实休息。那种感觉似乎就是,我煞费苦心保护的那个名为「努力」的,绚烂多彩却极其脆弱的泡泡,悄无声息地碎了。而那场虚假而盛大,包裹着恐惧与虚荣的梦,也随风一起消逝了。在春日的暖阳下和猫猫一起发呆,我意识到生活的可能性无穷无尽,意识到我之为我的独特与珍贵,意识到努力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性格、运气、家庭……我想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世界才不会变得单调无趣吧。
我不敢说自己现在已经完全不再焦虑,不再迷茫,但我站了起来——双脚踏踏实实,感受着身体里的每个分子渐渐降落——这可能不是努力的结果了吧,我笑着说。
糯糯
🖋️
编辑部回信
糯糯
见信好。
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经历努力「失灵」,而又重建人生秩序的故事。
学生时代,我们不少人信奉过「你必须要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或者「优秀是一种习惯」这些看起来有些道理的话。但其实,这里的「努力」和「优秀」是什么呢?很难用简单的「勤奋」和「成绩好」去代替。
看到你的信,我立马想起了一位旧友。她高中时日常考年级第一,考入了细分领域的顶尖学校,大一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保研。后来在一次无关紧要的检查中被扣了分,她因为自己可能错失保研机会而崩溃大哭,也曾因为周边的同学各方面碾压式的优秀而变得无措。
处于同样的大环境,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但每个人都有自己重建的方式。
在论成绩的学生时代,我们确实都感受过努力有用。还记得初一的时候,我从年级第4名掉到26名,然后开始一顿埋头苦读,期末考了年级第一。那是到现在为止,印象都比较深刻的努力后的正反馈。
我爸很「话痨」,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努力」,并且希望我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以至于我稍微休息或者玩一下都会有很强烈的罪恶感,长期压力很大,高考也考得不好。本科选了自己并不是特别喜欢的专业,专业课成绩也并不好。有一段时间觉得,高中班里总有几个不学习的同学,衬托下来,我很努力,但是到大学了,大家都在各个维度有不一样的优秀,衬托下来,似乎是因为我不够努力。
后来在考研的时候,我选了自己喜欢的学科,每天规定时间学习,完成自己定的目标就不再增加,去运动去玩,偶尔「忘情」地学过时间了,也并不是自己强制自己要努力,而是真的喜欢学。考研的那段时间,也是我效率比较高的时段。在楼顶背书的时候,学校所在城市的夕阳很美,在蓝粉渐变的天空下,感觉到生活还有很多可能,应该像晚霞一样,是滚烫热烈的。那些瞬间,也许就像你在暖阳下和猫猫一起发呆一样。
从那时起,便开始对努力祛魅,对优秀祛魅,对那些所谓的成功祛魅。并且越来越在意自己内心的愉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然后再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去投入,并不是努力或者坚持,而是真的享受了一段时光。
你说那些绚烂的,名为「努力」的「泡泡」破了,感觉更像是你用那段时间细碎的美好和愉悦,化开了一个个包裹你的茧。在不确定中,感受自由。
我们总是被拽入那个宏大的命题,「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然后更加迷茫,但在不确定变得更多的当下,选择怎么样度过一段时间,似乎更加具体可解。
往后的日子,祝你拥有更多暖阳下和猫猫发呆的时光。
——酸酸
图源剧集《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
✉️
第四封信
编辑老师:
展信佳。
说到「努力」这个话题,耳边已经传来了我爸的声音:「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努力一定没收获。」这句话的重音牢牢落在了努力和不努力这五个字上,而前者成为了一根鞭子,在我还不算长的前半生里不断地鞭打着我。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学习这条被划定为「你一定要努力」的道路上,我算是走出了一些成绩,也得过颇具含金量的奖学金,除了研究生毕业论文难产和找工作的艰辛,也算是「豁然开朗」吧。
但是随着我走进职场,进入社会,一个闷棍就此打下来。我发现社会对于25岁以上的女性,拥有了另一套评价体系,那就是你是否结婚生子,是否有了自己的家庭。我的第一份工作位于一个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城,所能接触到的同事,已婚是绝大多数,最多未育,再加上按部就班的工作内容,令我产生了巨大的怀疑。没错,就在我核心未稳,受到社会价值冲击的时候,我爸又一次站了出来,要求我找对象,跟我说:「你要努力。」
但这一次,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努力。在我看来,之前的25年像是一场巨大的骗局,他们请君入瓮,给我看高学历的康庄大道,但最后告诉我,如果没有家庭,不结婚,你什么都不是。我的父母认为看着我结婚生子是他们的任务,那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我不是应该一到适婚年龄就相亲见面吗?为什么要努力去学习,学习出来又能怎样?而且,婚育真的是单方面努力就能完成的吗?这跟做一道题,解一个问完全不同,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接纳和想要与之共度人生的决心,那么如果我注定没有那个人呢?我到底该怎么努力?
一直包裹在所谓的「优秀」里,让在意他人眼光的我,沿着那条既定的道路坚定地走着,但到了现在,我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努力的动力了,我也不是没有尝试过相亲等方式,但没有收获,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产品价值」越来越低,能够相亲的男性面越来越窄。一种无能和无力困扰着我:既然别人能够组织家庭,你为什么不行?这个问题在我看书看剧的空闲,在我面对街边情侣的时候,在我对相亲失望时,在每个意想不到的时刻都会突然出现,拷问着我自己,让我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是处、即将过期的「商品」。虽然打心底里羡慕能够嫁给爱情的同学、同事,我还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内耗中逐渐修炼自己的内心,因为我实在无法认同人一定要组织家庭,女性一定要结婚生子的观念,但我又不知道,如果脱离人生的既定轨道,我的生存目标到底是什么?我的努力方向又是什么?
我想,在这个越来越接近三十岁的年纪,我最需要努力找到的,就是内心的平和与接受一切的勇气。我在努力生存,只为我自己。
不知道如何努力的周一
🖋️
编辑部回信
不知道如何努力的周一:
你好。
作为一个有过10年「相亲史」的女生,我试着跟你聊聊努力跟恋爱、婚姻的关系。
大概也是在25岁左右的时候,我开始踏上相亲旅程。其实,我从不反对相亲,一开始也没把这当作任务。说实话,那时也是有恋爱需求的,觉得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去见见人,多了解点「社会面」。不过,不管如何把相亲合理化、浪漫化,这种以婚恋为目标的形式,总是很快就产生评判,对别人,也对自己。可是,一旦产生评判,感情通常就很难发生。一个个本身很具体、很复杂的人,被快速概括和简化,只是成为一个被别人打钩或打叉的选项。这就是功利化相亲的悖论。
可以说,在择偶这件事上,我显得有很强的自驱力。对于朋友、家人介绍的相亲对象,我基本不拒绝见面;几乎用遍了各种流行的交友软件,还花钱买过VIP会员。几年相亲交友跋涉下来,有过一些进一步的接触,也有几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从好奇、期待再到失望,一次次下来,这过程中的心理损耗还是很大的。就像你说的,「一种无能和无力」。好像有人恋爱、结婚就很轻松,而自己就得这么费劲巴拉。学习、工作,还有一万小时定律,熟能生巧、勤能补拙,难道找对象也要靠天道酬勤?其实,努力点也没关系,但是这真的也不是一个人努力就行的事儿。有时,还真的需要好多运气吧。
只能说我的内核还不算脆弱,在一次次无果后,没有陷入过分的自我怀疑。请你也不必因此拷问自己,更不用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每年国内有数百万对人结婚,也有数百万对人离婚,还有超过2亿人单身。已婚没什么了不得,而是他们顺应了过去的主流,从而获得了一种心理庇护。而一个人是否「优秀」,跟能否遇到、建立起好的亲密关系,也没有关系。相反,我们要警惕优绩主义在情感关系中的遮蔽性和破坏力。
现在想来,我还是太过努力了。相亲相成了惯性是有点悲哀。而有些努力是徒劳,反而增加了很多情绪消耗。我本可以给自己多留一点空间,而不是忙着用太多索然无味的社交,来缓解自己的孤独和焦虑。后来,我在一个待了很多年的红娘群里,看到一张照片和个人描述,主动找对方红娘给自己牵线。再后来,就是终于为自己将近10年的相亲史划上句号。
可能,我的努力也不是毫无收获。多少还是增加了一点「社会面」,有了一点识人的能力;了解自己最核心的情感需求是什么,最想要的情感互动模式是怎样的。决定结婚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一种更平等、宽容的心态,也少了很多患得患失。
不知道如何努力的周一,我无法为你提供任何人生指南,只能跟你讲讲我那些疲惫、迷茫的经历。希望我们不管作出什么选择,去过怎样的生活,都是基于每个人自身的辨析和实践。上野千鹤子说过,「诚实地对待自己」,「不要糊弄自己」。所以,努力不努力不重要,关键是不糊弄。而你有困惑和思考,恰恰在于你是一个不想糊弄自己的人。
还不到30岁的你,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经历你想经历的事情。祝你一切顺利。
吴文
图源剧集《她和她的她》
亲爱的读者们,不星标《人物》公众号,不仅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还会看不到我们精心挑选的封面大图!星标《人物》,不错过每一个精彩故事。希望我们像以前一样,日日相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