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往死里整教培?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悟了
作者 | 小树妈妈
这段时间“双减”又经常上热搜,因为风向越来越严格,根据新的规定,10月15号之后,各种变相的违规补习都要被更严格的监管和惩处。
新的《办法》对整个教培行业,提出了特别严格的规定。我给大家简单列举几个:
擅自举办培训机构,要责令停止举办、退还所收费用,并对举办者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还规定“转线上”“转地下”“换马甲”等三种隐形变异行为,要处以警告直至10万元以下罚款。
擅自组织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性竞赛活动的行为,要退还所收费用,予以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有个大V调侃:“基本上全堵死了。现在想要补课,只能家长和补习老师假结婚了。”
网上还有很多网友都说,这次是把减负落实到底,把学科类教培行业“往死里整”了。
其实减负并不是太新鲜的提法,很多80后和90后也是听着“减负”这个词长起来的。
我最近正好看到一篇论文也跟减负相关,题目叫《教育减负、家庭教育支出与教育公平》,它是北大三位教授,研究2008-2018年减负政策的累积影响写出来的。
里面有这样一组数据,我觉得很有意思:
“收入处于下10%家庭的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下降了9.3%,教育总开支平均下降了21%,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下降了9.19个小时。
收入处于上10%家庭的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上升了5.3个百分点,教育总开支平均上升了67%,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上升了10.37个小时。”
换句话说就是:
教育支出和负担是否减少,最终是因阶层而异的,低收入的家庭教育负担的确变小了,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却反而增加。
而此前的减负措施,不仅没有实现教育公平,反而加剧了贫富分化。
下面有网友说:
说到底,只要中高考还存在,补习机构就有存在的市场,所以想要真正改变问题,除非脱离这样的大环境。
我身边也真的有一些父母,考虑把孩子送出国,借此来逃离内卷。
但事实真的会让他们所愿吗?
我看过一部纪录片叫《印中法德的高考》,里面介绍了各个国家的选拔体制和教育氛围。
图片来源:纪录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看完大家就会发现:
教育困境,不止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它更是社会经济、心态和人口等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如果不从单一的升学路径中跳脱出来,那么问题就可能一直会存在。
靠高考选拔人才的法国
为什么不内卷,也没有补习班?
前几年提起西方教育,我们就会想到宽松,自由这样的字眼。
虽然不是所有西方国家都是这样,但法国确实是里面的代表。
他们的教育制度其实和国内挺像,都是12年学制,国家会提供义务教育,最后都要走高考选拔这条路。
我们国内的中高考,基本就是“多拿一分,干倒千人”。
可能仅仅是写错一个字,就会和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于是孩子们都在拼命的学。
就像今年的北京中考,大部分孩子的成绩都集中在高分段,形成一个巨大的蘑菇云。
北京市2023年中考成绩分布图
但在法国,类似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主要是因为评分体系和不太一样。
他们会把所有科目综合在一起,算一个0-20分的平均分。这个分数阈值小,孩子们的总体差距也就不会太大。
可能是为了避免内卷,法国又把分数划成了5个等级:
而且,只要及格了,考过10分,就能上大学,不过考得“特别好”的孩子,有奖学金拿。
根据中国教育报2018年的统计:
法国每年近60万的高考考生中,有85%都能达标,有资格直接升入公立大学就读。
我看到这组数据的时候,就在想:
如果我们国内也能这样,大部分孩子都有大学上,应该就不会这么辛苦了。
你看,咱们的孩子上补习班,天天跟赶场子一样,法国呢,补习班压根就没有,请个家庭教师,还限制在周六上午。
说到底,内卷不是补习机构导致的,而是目前的筛选机制和资源分配方式决定的。
而教育筛选机制,往往又是有现实基础的,就拿法国来说:
首先,它是发达国家,发家早,底子厚,对富人税收高(个人所得税75%)。
其次,人口少,整个法国人口6800万,也就相当于咱们一个省。
这两个因素加起来,让法国可以全民高福利,阶层差距低。
而这,又进一步导致社会氛围轻松,学业不内卷。
毕竟,要是不考虑孩子的未来,哪个家长又愿意牺牲孩子的童年,花钱买罪受呢?
神奇的印度教育:
穷人疯狂作弊,中产拿命补习
再回头看东方教育,日韩我们讲过好多次了,今天想聊聊咱们另一个邻居——印度。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家,至今还保留着种姓制度。
在这套体系下,最底层的叫“达特利”,也就是当地人说的贱民阶层。
在印度,如果你只是穷还好,毕竟靠双手努力,还能逆天改命。
但如果是达特利,那你不仅是穷,99%向上的通道也会关闭,因为在印度人看来,他们不配,只能做一些所谓的“下等”工作。
而剩下那1%的可能,就是读书上大学,靠文凭获得去政府、或银行这种相对体面的工作。
只是,因为种姓歧视,“达特利”们能享受的教育资源相当匮乏,基础设施没有,老师也消极怠工,孩子们在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
所以他们选择了更直接的方式——疯狂的作弊。
大家应该记得,2015年有一张照片,考生家长和老师集体化身蜘蛛人,爬到学校大楼给考生递答案。
考场里,学生们的作弊方式更是层出不穷:替考、打小抄、电子设备、买试卷、买通监考老师……各种手段层出不穷,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
当然,没点真才实学,光靠作弊,即便考上大学,前途依然渺茫。
我记得之前印度有个地区招14个清洁工,结果来了4千多个大学生应聘竞争。
所以印度的中产老百姓,选择让孩子疯狂补习。
纪录片《决战印度高考》里,就介绍了印度的高考工厂——科塔。
这个不大的城市,集中了几百家补习机构,考生们来到这里,都是为考印度理工学院做准备的。
一两百人挤一间教室,是科塔补习课堂的标配。
作为印度最顶尖的高校之一,这所学校的录取率仅有0.92%。
这群中产的孩子呢,就在200多人的大教室里,没日没夜的学,最后还不一定能考上。
而考进去的学生呢,绝大多数又出自条件优渥的家庭。
电影《起跑线》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在公立学校,学不到任何东西。”
图片来源:电影《起跑线》
一个孩子上私校,到高中毕业的教育经费,大约占一个中产之家的65%。
这个支出,普通老百姓基本承担不起,死记硬背补习的穷孩子,也很容易被综合素质更扎实的中产娃淘汰。
所以,科塔也成了著名的自杀之都,每年都有2位数的孩子选择主动离开这个世界。
印度的教育,多少有点“疯狂”的感觉,资源两极分化,前途截然不同,但偏偏,大家都没有别的路可走,都在一个赛道上疯狂的卷着。
提到中国,纪录片把镜头投向了河南省某一所重点高中内。
为了备战高考,孩子的日常只能几个词就能总结:起床,吃饭,复习,模拟考试,休息。
孩子、老师、家长,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不断努力着。
为高考而忙碌的生活,可能的确看起来很单调,甚至有些压抑。
但那是因为大家都很清楚:
对普通人来说,高考就是一张通往更好生活的入场券,也是目前针对各个不同阶层,相对最公平的制度之一。
可能每个孩子享受的教育资源各有差异,但最起码,这个差异还不至于像隔壁印度一样,拉得那么大。
还是那句话,没有完美的教育,也没有完美的制度。
教育自由的法国,也把大学分成了普通大学和精英大学(当地称之为大学校)。
能上这种大学校的,仅占所有大学生的8%,他们每个人享受着普通大学生10倍以上的教育经费。
而这8%的孩子,基本出身在精英阶层,阶层固化在这里同样严重。
啥叫“最少的人,享受最多的资源”,法国人也是玩明白了。
隔壁印度就更不用说,我们卷还是有希望,那里娃开局就是地狱模式。
虽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咱也应该知足。
但我还依然觉得,比起取缔补习班,可能更好的方式,是解决“学考不对位”的问题。
图片来源:纪录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什么时候,不要再让“学校只教一粒沙,考试考了撒哈拉”;
也不要再让老师搞各种行政任务,教书育人的任务却转嫁给父母。
当然,最根本的,还有前途问题。
等到有一天,不论孩子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肯努力,收入差距都不会太大,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教育内卷才会真正的停止。
资源领取
○ 60集的自然拼读动画
○ 爬藤神器SRA练习册
○ Wordly Wise 3000词外教课
○ 128集TED-Ed英文动画短片
○ 海尼曼唱读版动画太洗脑了
资源领取
○ 60集的自然拼读动画 ○ 爬藤神器SRA练习册 ○ Wordly Wise 3000词外教课 ○ 128集TED-Ed英文动画短片 ○ 海尼曼唱读版动画太洗脑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