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孩子变优秀的天花板,原来是父母的这些行为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我没考好,让父母失望了!”
你遇没遇见过孩子愧疚难当,哭着说对不起父母的情况?
前阵子,有位网友就遇见了。
他看见一个女孩半夜跪在孔子像面前“忏悔”,边哭边说考试没考好,让父母失望了,自己对不起父母。
哭了好一会儿,才站起来离开。
不知道你看到这则新闻怎么想,我心里非常不是滋味,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经历。
我父母学历不高,他们俩特别希望我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
所以从我上小学开始,他俩就轮流监督我学习。
每天至少有一个人盯着我写作业、复习、预习,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
一旦我想出去跟小伙伴玩或是看电视时间长了点,他们就会说:
“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们吗?我们起早贪黑工作为了谁?”
如果某次成绩低于90分,妈妈就会语重心长地跟我说:
“你得努力学啊,要是考不上好学校,我和你爸这辈子就没指望了。”
每次听到妈妈这么说,我都特别难过,想着一定要加倍努力,才对得起父母。
在我的努力下,成绩逐步提高,但我一点儿开心的感觉都没有,满脑子都是父母的督促:
“家里什么活儿都不让你干,只学习有什么学不好的?”
我们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累都能受,但你得出息啊!要不我们还有什么盼头?”
一想到这些话,我恨不能不吃不睡每天学习,让父母为我骄傲。
偶尔考差了,我会自觉地把每道错题订正后写上100遍。
其实,这么做对提高我的成绩没有丝毫作用,但唯有这么做,才能让父母感到欣慰。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学习完全不是为了自己,是被内疚的情绪驱使着拼命学。
我告诉自己,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我得听他们的话。
这种强烈的心理压力,让我在学生时代只关心一件事:如何满足父母的期望,让他们高兴。
可能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变得懂事了,听话了,出息了,有什么不好吗?
表面看没什么不好。
实际上,这样的孩子,精神始终都是紧绷绷的,很难感到轻松愉悦。
不客气地说,这种“效果显著”的教育方式,是在过早消耗孩子的内在力量,让孩子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羸弱。
“我要达到父母的要求!”
而一个将大量能量消耗在迎合父母上的孩子,他要怎么发展自我?
很大程度上,他们会苛求自己。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里,讲了一个真实案例。
一位二年级小学生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过于看重满分。
有次在家写作业,一开始还好好的,但拿出一张试卷后,就开始掉眼泪。
家长以为孩子没考好,看了一眼分数,是99分。
孩子说,数学一考就是100分,为什么语文老是考不到呢?
家长劝孩子,你自己订正一遍,全对了,就相当于100分了,而且不是100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学过的东西有没有掌握。
孩子听了之后点了点头,但还是很伤心,做作业也不能集中精力,显得心不在焉。
家长想知道,怎么引导孩子面对考试时有个好心态?
为什么二年级的小学生,会因为99分而流泪呢?
很显然,这并非偶然事件。
最大的可能是,发生了很多类似事件,孩子被明示或暗示要考满分,才会孵化这个结果。
尹建莉老师一针见血:
“虽然家长开导孩子的话说得不错,但从孩子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并不相信家长的话。
孩子像雷达一样,能准确感觉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只是为了开导孩子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孩子是会听出来的。
他不但不信,反而会更难过。”
确实,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以父母的感受为主,一旦按自己的感受来,就被训斥“没有上进心”“小孩子要听大人的话”……
多半情况下,就算之后父母没有严格要求孩子,他依然会本能地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让父母满意。
孩子沿着这样的心理轨迹走下去,他会成为坚韧不拔的人,还是会心理失衡?
答案不言自明。
“我是个差劲的人!”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爱我们。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为了爱父母,孩子愿意承担一切。
在公众号“写故事的刘小念”里,看到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她妈妈身体不好,全家就靠爸爸赚钱养家。
因为干活太过辛苦,爸爸经常把自己遭遇的不公倾诉给女儿。
有次,女孩在学校晕倒了,被老师送到医院,爸爸赶来后,没有半句安慰,劈头盖脸一顿训斥,责怪女儿不省心,让自己当月的全勤奖泡汤了。
女孩听了爸爸的话,一句话都不说。
后来,在一堂语文课上,有个孩子把“骆驼祥子”读成了“骆驼样子”,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只有女孩一脸严肃。
课后老师找到女孩,问她怎么没笑。
女孩沉重地说:“老师,这篇课文让我想到了爸爸,他都快被我拖累死了,我哪有资格笑?”
是不是很扎心?
是不是很心疼?
是不是觉得孩子操心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有点杞人忧天?
但,这就是孩子。
因为爱父母,他们自动连接了父母的负面情绪,自动承接了这份沉重和脆弱。
然而,连独自生存都做不到的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帮助父母解决实际问题。
当他们觉得自己帮不上忙时,很可能会陷入到“我真差劲”“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无助又自责的情绪中出不来。
甚至,撑破自身容纳情绪的极限,以前能从容面对的事情,都会成为负担不了的精神压力。
就如同那个女孩一样,连笑都觉得对不起爸爸。
“我只有做得更好,才配得到爱!”
不想给父母添麻烦;
怕父母讨厌自己;
特别在意父母对自己的评价;
如果没达到父母的要求,就会充满负罪感。
这样的孩子,你觉得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很容易成为讨好者。
前阵子李雪琴上了热搜。
她说24岁时被自己喜欢的男生嫌弃胖,她看见男生抱起自己的闺蜜,非常羡慕,就问男生:“我要瘦到多少斤,你才能抱我呢?”
男孩说:“你瘦到100斤,我就抱你。”
她绝望了,因为她根本做不到。
从此她开始抗拒别人的拥抱,直到3年后被一个高高瘦瘦的女孩抱起,她才觉得:“我可以被抱起来,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也是可以被喜欢和爱的呢?”
这句话,让人忍不住鼻酸。
我觉得她更想表达的是:如果我不能提供附加价值,你会无条件爱我吗?
她对各种关系的小心翼翼,其实源于她小时候的经历。
在她父母离婚后,妈妈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她为了完全接住妈妈的情绪,做了“妈妈的妈妈”。
也就是说,在她跟妈妈的关系中,她变成了大人,妈妈变成了小孩。
“父母作为一个成年人,更像是一个容器的作用,通过看到和涵容孩子的焦虑,孩子焦虑的这部分内容被接住和转化,孩子得以成长。”
如果反过来,孩子的内心无法得到滋养,就很难健康成长。
你能想象,李雪琴拼命学习考上北大的初衷,是不想让父母愧疚,觉得离婚耽误她学习吗?
她甚至没有经历过青春叛逆期,因为她需要扮演大人的角色,安抚妈妈这个“爱哭爱闹”的小孩。
这样长大的她,没有被充分地爱过、看见过、接纳过。
所以,即便李雪琴在别人眼里十分优秀,她依然觉得“其实我真的没有你们看见的那么好”。
她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对别人更有用,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获得喜欢和爱。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少吗?
最后
让我们做一个
能够充分给予孩子
爱、看见、尊重、自由的父母
邀您加入7天好妈妈成长营
学习家庭教育万能公式
我们与孩子共成长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加入↓
延伸阅读👇
晴川,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编辑,育儿学习者、观察者、分享者。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