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扣的时代,到了
消费的两端,一边天堂,一边地狱。那么,中国的消费,到底算是升级了?还是降级了?如果消费出现了K型分化,那我是会往上分化,还是往下分化?
请允许我在10月28日这天,和你做更细致、深入的分享,也期待你,来到现场,让我们一起更早看到未来。
观点 / 刘润 主笔 / 尤安 责编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028篇原创文章
这几年,常常听到这样一种声音:
生意不好做啊。降本增效的办法想了很多,门店还是一间接一间地关。
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同一时间,一间又一间的临期食品特卖店、奥特莱斯、品牌折扣店......却悄悄开了起来。
很多数据显示,折扣零售,迎来了不一样的增长。
前段时间我和折扣妈妈的创始人、CEO邢云飞聊了聊,非常有收获。
折扣的时代,到了。
折扣零售的玩法,远不止很多人平常看到的“五折清仓”、“买一送一”。
折扣零售里藏着的机会,更是值得你尽早看懂,尽早抓住。
今天,和你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
提问:当未来看起来越来越不确定时,大部分人会怎么做?
有一组数据,正在回答这个问题:存款和消费。
先看存款。
有人曾整理了几家大银行(6家国有大行和7家股份制银行)的年报,发现2022年吸收的客户存款合计超过150万亿元,比2021年大幅增长了16.67万亿元,增速达到12.4%,创下了历年新高。
这是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如果按照总人口14亿来平摊,这就相当于去年国内每个人都多存了约1.2万元。
大家往银行存的钱,变多了。
再看消费。
还是截至2022年,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去年下降了0.2%。
大家往外花的钱,变少了。
存得多,花得少,那这不就意味着消费降级吗?
别急,另一组数据,也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奢侈品消费和折扣品消费。
先看奢侈品。
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奢侈品销售额达到3450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销售额相比2021年增长约19%。
奢侈品的消费,在增长。
再看折扣品。
数据显示,2022年在中国,主打折扣零售的奥特莱斯,行业的销售规模增速为8%,比其它的零售业态,比如便利店、超市、专卖店等的增速都高得多。
折扣品的消费,也在增长。
买很贵的奢侈品的人,买很便宜的折扣品的人,都在变多。消费正在变得两极分化。
很多人看到存起来的变多,花出去的变少,会马上高喊:
消费品零售不好做,消费者没钱消费了。
但还有一些人,会从消费的两极分化中,发现另一个趋势:
消费,总体正在变理性。
什么意思?什么叫“消费变理性”?
我举个例子。
有个学员曾和我说,他是做文创的。
他说,过去,我们的产品价格很好定,只要把故事讲好,定价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大家也愿意为溢价付钱。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顾客,开始会问客服:“你这是什么材质?”“这个容量有多大?”......
比起为溢价付钱,现在他们更愿意回归功能价值,去看“这个东西有没有用?”“值不值这个价?”“有没有更有性价比的替代品?”
比起把钱花在溢价上,更看重性价比,希望以更少的支出,完成不降级的消费。
这,就是“消费变理性”。
一个社会的经济越是发展到一个水平,消费者见识得越多,对自己的判断越自信,一些商品的消费就越容易回归到更理性的状态。
比如,你明明就是一个纸巾,典型的功能性产品,为什么还要加上几倍的精神溢价卖给我?
相比冲动买下,我更愿意回归到性价比,更理性地看质量,更理性地比价格。
谁的价格低,质量高,我选谁。
先看到了这个趋势的人,就能看到一个零售的新机会:折扣零售。
折扣零售是什么?都有哪些玩法?
折扣这门生意,比很多人想象的还复杂。
但总结一下,最常见最基本的玩法,主要有两种:软折扣,硬折扣。
我们一个一个说。
以前聊过一件事,说中国有很多的商品,过了 1/3 的保质期,就不能进超市了。
可偏偏,只要是零售,只要是快消品,都需要面对滞销和库存,处理不好,就会衍生出很多头疼的问题,比如仓储成本、滞销成本、账期……
那怎么办?
销毁?商品本身浪费了不说,清点、运输、做无害化处理…每一笔都是额外的成本。
那再想办法卖出去?以前很多做法,也非常低效。
比如,一个个对接黄牛、经销商帮忙处理,沟通成本和不确定性都不低。
而且,等这些黄牛、经销商拿到这些临期商品,再层层转手、层层铺货,最后到消费者手里时,可能连三天有效期都不剩了。
那还能怎么办?
还有一类办法,叫做:“进下水道”。
什么意思?我举几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第一个办法,是走企业渠道。
你的公司,有没有员工下午茶?
每到下午,很多公司都会在办公区域放一批零食。今天放出来,今天就能被吃光。
那么,问题来了:我还有必要去用正价,买保质期还有整整一年才到期的零食吗?
用更便宜的价格,采购那些保质期还剩一两个月的零食,然后大家一个下午就吃完,不也什么都没耽误吗?
于是,一个新的办法诞生了:做to B生意,走企业渠道。
很多这类商品,都会进入到这样的渠道里。
你帮我清库存,我帮你省成本,员工也能在没有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天天都有下午茶。多好。对所有人都好。
可是,这种折扣都是面对企业的,有没有面对个人的?
当然有。
第二个办法,是进奥特莱斯。
什么是奥特莱斯?奥特莱斯,是英文Outlets的直译,一开始指的是出口、出路的意思。
后来,它真的成为了很多品牌商清库存的出路:成为了“工厂直销店”的代名词,成为品牌商那些过季、下架、断码、清仓的库存商品的出路。
可是,有了这么便宜的“工厂直销店”,品牌商那些当季不打折的商品,岂不是会很难卖出去?
有个牌子一样,但东西更便宜的奥特莱斯在旁边,还有多少人愿意买正价的东西?
奥特莱斯的解决方案,就是把自己“流放”得远一些。所以几乎所有的奥特莱斯,都有一个特点:偏远。
偏远,就是为了和品牌的正价渠道,严格地区分开。
听起来不方便。还有没有办法,能既不伤品牌利益,不影响正价商品的销售,还不费消费者力气,能很方便买到的?
也有。
第三个办法,是进临期食品专门店。
这几年,在投资界,有一个细分赛道挺热闹:临期食品。
食品饮料还剩2个月到期,进不了超市?可以进临期食品专门店卖。
觉得一瓶饮料六七块没必要,想一两块买到?可以进临期食品专门店买。
这两年,这种折扣专门店越开越多,从年轻人居多的商场、写字楼,到覆盖老年人的小店、社区。
公司渠道,奥特莱斯,临期食品专门店。
这些渠道的折扣生意,本质上,都是因为产品本身随着时间,某些特性发生了变化,比如过季了、临期了,于是被打折处理。
这,就叫做软折扣。
软折扣的生意,能有什么不一样的玩法?
折扣妈妈的做法,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首先,作为折扣零售商,他们会先去找到品牌商聊聊:
你看,你每年肯定有很多产品是卖不完的。那些卖不完的怎么办?
至少,不要让自己等到卖不完的时候,再想办法吧?
不如,我们现在就签个战略协议。
所有没有卖完的,都交给我就好。
我来帮你“托管”库存,做你固定的库存战略合作方。
你不用再费时费力地一个一个去对接合作方,也不用再担心库存能不能全部被妥善处理。
我全都包下,全都帮你处理掉。
这个时候,品牌商是什么心情?
开心。一个效率很低,成本不低,不确定性还很高的问题被解决了,我再不用为过剩的库存头疼了。
这个时候,折扣零售商也会很开心。
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拿到的折扣,有时甚至可以拿到0.5折。
0.5折,是什么概念?原价100元的东西,5元拿到。
消费者呢?他也很开心。
一包原价9元的湿巾,他0.99元就能买到。
一支原价30元的牙膏,他4元就能买到。
一场生意,所有人都受益。
原本低效流通的库存,被重新盘活,原本被浪费的价值,被捡了起来。
最重要的是,临期不是过期,质量并没有打折,还在消费者的可接受范围里,但动辄比2折还低的价格,却远远超出了普通商场超市能打出的折扣。
当“消费变理性”成为趋势时,这样的生意,可以有怎样的想象空间 ?
但这还不是全部。
折扣零售的业态,除了软折扣,还有硬折扣。
什么叫硬折扣?
软折扣,主要是基于商品本身的问题产生的折扣。比如临期、过季之后的打折。
硬折扣,却是商品一生产出来,就能做到低价。
什么?这样怎么挣钱?凭什么你可以一生产出来,就比别人更便宜?打完折,你的利润从哪儿来?
从供应链的效率来。
什么意思?还是举个例子吧,Costco。
这个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从成立第一天,做的就是硬折扣的生意。
它是怎么让自己能够便宜下来的?
先看图!
【在Costco】
逛Costco,或者逛其它主打硬折扣的超市,很多时候都像逛仓库,没有琳琅满目的诸多SKU,却随处可见超大的包装。
为什么会这样?
最明显的一个原因,是规模效应。
更大的包装,意味着更大的采购量,也就意味着更大的议价能力,更低的采购成本。
这,就是供应链效率。
当然,如果要展开来说,通往硬折扣的路,还远不止于此。
举个例子,这4年在上海开出近50家店的奥乐齐(ALDI)。
很多人提到硬折扣的鼻祖,都会说到这家德国首富家族开的超市。
这家在中国门店精致得像走轻奢路线的超市,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却都是硬折扣业态里的扛把子。
他的硬折扣打法,主要有3种。
第一,靠规模效应。
在奥乐齐,大部分时候,你的选择不多。
它并不会像普通超市一样,在货架上摆上15种不同品牌不同规格的番茄酱,供你选择。
你买番茄酱,就只有那么几个,甚至就一个选择。
放眼整个门店,同等规模的传统超市卖的商品能多达40000个SKU,它却常年保持在1500个。
为什么?这么少的选择,还怎么保证购物体验?
用低价保证。
同样是卖1000箱番茄酱,人家卖10款不同品牌的,每个品牌进100箱货,按100箱的进货量价谈。
它只卖1款,一口气进1000箱的货,按1000箱的进货价谈。
谁的进货价能谈到更低?谁能在保证利润的情况下,给到消费者更低的价格?
这,就是规模优势。
第二,做自有品牌。
比只向一家品牌,一口气进1000箱的货更气人的是什么?
是那唯一一家品牌,还是它自己家的。
根本不给中间商赚差价的机会。
既当渠道商,又当品牌商,跳过更多的中间环节,省下更多的交易成本,做出更“硬”的折扣。
在奥乐齐,自有品牌的占比超过90%,自己生产自己销。
为什么消费者愿意不买其他品牌,买它家的自有品牌?
因为“消费变理性”。
在很多发达国家,见多识广,回归理性的消费者,是能接受“白手起家”,拼性价比的白牌的。
BAIN 公司就曾在德国做过调查,结果显示85%购物者愿意相信自有品牌质量。
这,就是零售商做自有品牌的机会。
当然,不同地方,经济发展的阶段不一样,对自有品牌的接受度也不一样。
但不妨碍这是一个值得观察,有待验证的做法。
第三,极致地“降本”。
要低价,可以通过很多办法,但竞争到最后,总少不了拼基本功:成本控制。
ALDI的成本控制,做到了什么地步?
装修简单,面积砍半,选址低调,只是基本操作。
控制广告支出,不走电视代言推广,不设对外公关部门,也只是日常。
更狠的是,ALDI还敢于“服务降级”。
要用购物推车?先往车上投币,用完如果不自己把车按要求放好,硬币就取不回来。
付完钱就想直接走人?不存在的。收银员只负责收银,装袋整理你得靠自己。
类似这样的“糟心服务”,进一步帮ALDI实现了降本增效。
那消费者怎么可能买账?
还是因为,低价啊。
奥乐齐不但把这些被省下来的成本,充分体现在了商品价格里,还主动克制自己的毛利率。
你传统商超的毛利率在28%左右?我就“硬”是自己主动控制到15%甚至更低。
我的成本控制有了新的进展,成本更低了?就算消费者不一定能发现,我也立即主动再降价。
服务可以降级,但让利只有升级。
靠规模效应,卖自有品牌,做极致低价。
最终,都体现在了“硬折扣”的低价上。
数据显示,ALDI 商品的价格,比沃尔玛还便宜 15%-20%,
比普通超市更是低了 30-40%,个别商品甚至能够便宜一半以上。
这,就是奥乐齐的老板,在接受位数不多的访谈时曾提到过的那个“我们务必达成的目标”:
让顾客坚信在别的地方买不到比ALDI更便宜的商品。
因为,一旦实现了这一点,顾客就会欣然接受其它条件。
顺便,因为实现了这一点,创办ALDI的两兄弟的家族,也一度成为了德国首富。两兄弟的身家加起来,甚至超过了比尔盖茨。
折扣零售的生意,价格打折,质量不打折,价值空间更是不打折。
软折扣,硬折扣。
一个靠重新盘活被浪费的社会资源,达成折扣。
一个靠提高自己的供应链效率,达成折扣。
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折扣”,并不是通过把商品弄差一点,偷工减料,缺斤少两来做到低价的。
向降低商品的品质来要到折扣,从来都不是本事。
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不损害商品本身的质量,还让所有人都受益,才是本事。
这种本事,在消费变理性的趋势下,又会变成真正的护城河,真正的优势:
靠真本事,给到消费者想要的高品质,低价格。
这意味着,当理性消费的时代到来时,折扣零售的时代,也会一起到来。
祝你,早点看懂,早点成为那个站在趋势上,靠着基本功,打开新的价值空间的人。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