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为啥现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为啥现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财经

点击上方蓝字“炒股拌饭”,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这两天有人发给我们下面一张图片,还问了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说为啥现在大学生就业已经挺不容易了,疫情以后还要搞扩招啊。

而且研究生扩招以后,好像考研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考研这件事也变得越来越难。

好多在国内考不上研的小朋友,都转向国外申请去读研了,所以这两年国外不错的学校,申请读研也变得很卷。

说起来这一系列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经济学问题。本质上和供需矛盾以及经济增速,是息息相关的。

要想明白这一点,首先要想清楚当年扩招这个政策是怎么来的,以及扩招的目的到底是啥。


01

我们国家大学开始搞大规模扩招,起点是在1999年。提出这个政策的,是经济学家汤敏和他的妻子左小蕾。

这一年汤敏先生提出的,《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建议书被国家采纳。

随着建议书被采纳,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扩招,也在1999年正式拉开序幕。

至于扩招的目的,汤敏先生在《大学扩招真的扩错了么》这个采访中,也专门提到过。
当时高校扩招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扩招刺激经济,让老百姓把钱从银行拿出来消费。
汤敏先生说:自己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第一届大学生,他们这批人是恢复高考的最大受益者。
高考他考入了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以后在武大任教了两年,又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后来加入亚洲开发银行,一直从事经济领域的工作。在亚洲开发银行,主要负责的就是从经济政策角度,给各国家政府出招。
当时我们国家推出高校扩招这个政策的背景,是因为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
这是亚洲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遭遇的一次超级危机。
那时候亚洲的经济形式非常严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都拿出大量的资金来救助这次危机。
因为自己工作的亚洲开发银行处在协调处理危机的第一线,所以汤敏先生对危机的感受非常深刻。
亚洲金融危机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爆发,到了1998年的时候,情况是愈演愈烈。
我们国内虽然当时不是亚洲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但是受到的影响也很大。
很多分析师也都在预测:亚洲金融危机下一步要波及的对象就是国内,最大的问题会出在中国。
因为外部出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外需的同时,在1997-1998年还赶上了第一轮下岗潮,对内需影响极大。
那几年在菜市场,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菜市场晃悠,但是却不怎么买菜。
他们在那边等着捡菜贩子扔掉的烂菜叶子,回家当菜吃。这些人十有八九,是下岗职工或者家属。
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1999年春晚小品喊了句:“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之后被舆论狂批。
外需和内需都受到极大影响的背景下,想办法刺激消费保民生保增长,就成了最重要的任务。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我们国家针对性的提出了几条反危机措施。
这里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保证8%的经济增长率是最核心的几条。
在扩大内需和消费的政策里,包含了大家熟悉的基建、房地产、汽车和家电。住房商品化改革,就是这时候起步的。
其实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几乎每次遇到外部危机引发需求下滑,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套路。
比如都会推出各种刺激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鼓励大家去买汽车、买家电和买房子拉动需求。
不过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整个亚洲经济一片萧条,到处风声鹤唳。
再加上国内很多企业又出现了下岗,所以虽然老百姓手里捏着钱,但却根本不敢花。
在亚洲开发银行工作的汤敏认为:在这种背景下,从消费角度搞经济刺激是很难奏效的,可能唯一有效果的就是教育。
我们知道重视教育是中国的传统,九十年代大家也看到很多人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
再加上历来老百姓都有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通过读书改善自己境遇的想法。
因此老百姓再困难,家长还是愿意把钱花在教育上。就和现在大家打破头抢着买学区房,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针对如何通过刺激消费,帮助国家走出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内需不足的角度,汤敏先生提出了扩招的建议。
汤敏先生指出,这不仅仅是单纯刺激消费,而是让老百姓觉得他们的钱花在了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
因为大家觉得教育不仅是消费,也是对下一代和自己家庭的投资。
不过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报告之所以被采纳,最关键的一点不是因为刺激经济。
而是因为扩招这件事,可以把适龄青年的就业时间往后推,部分解决大量工人下岗的就业压力。

所以回顾这个政策是怎么落地的时候,汤敏先生是这么说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我们那个报告之所以引起注意,最关键一点是我们提出扩招可以部分解决下岗工人的就业压力。
1998年正是国企改革带来大规模工人下岗的时候,当时估计全国有1500万下岗工人。如果这些年轻人不进大学,他们就会直接跟下岗工人竞争。
我们当时算了一笔账,如果三年扩招一倍,扩招的学生要在学校呆四年,等于是让三分之一的下岗工人有了工作或者至少没有被年轻人抢走工作机会。
我们当时判断,国企改革是阶段性的,有了这几年的缓冲,下岗的压力会小一点。
事实上,2001年后下岗的高潮就过去了。”
可以看出这段话,把当时扩招建议被采纳的背景,也说的非常清楚。
在1998年的时候,因为国企改革带来了大规模工人下岗,后面很长时间市场上劳动力都是过剩的。
如果说大学不扩招,这些年轻人毕业以后就会直接进入劳动市场。
进入劳动市场以后会和当时的下岗工人竞争岗位,加剧就业市场的恶化。
所以扩招把这些年轻人留在学校,延缓就业市场的压力,就变成了必然的选择。
扩招带来的间接作用才是刺激经济,年轻人在学校多留四年不但能延缓就业。
这四年时间里,他们也需要吃喝拉撒谈恋爱学费都要花钱,可以直接刺激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消费。
从某种意义上,当时的扩招可以说是一个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配套的消费刺激方案。
现在我们看到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其实也是因为这两年疫情影响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延缓就业市场压力的一种办法。

02
在1999年以及之后的两三年,汤敏先生一直因为扩招的建议,得到了人们很大尊重。
不过从2002年开始,这种尊重变成了怀疑。因为从这年开始,之前扩招的学生们开始毕业了。
扩招以后的天量毕业生涌向社会,导致大学生就业薪资开始出现下降。
在全社会平均工资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花了大价钱上大学的毕业生和家长们却发现。
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就业的工资,从最早的三千降到两千,后面甚至降到1000多。
广州的那边招聘企业,甚至开始用八百左右的起薪,来招聘大学生。
按照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6年对高校毕业生起薪的调查显示,毕业生起薪在两千以下的占了65%。

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个家庭培养大学生需要投入的成本,却越来越高。
除了每年五六千的学费,住宿、餐饮各项费用迅速上升,四年下来一个本科生的培养成本在四万元以上。
一边是多数大学生只能拿到一千多块的起薪,一边是培养大学生高昂的高等教育学费。
财经作家郑作时在2006年那篇《扩招,繁荣背后的忧思》中,曾经问到:
如果把农村学生上大学当成一个投资,那么这个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比值如何。
当然了,时间到了今天,已经很少人再提到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比问题。
原因是过去十几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当时去读大学的人,都获得了不错的回报。
即使当年没找到什么对口工作的大学生,从获得感的角度来说,其实也并不差。
只要按照生命周期,在大城市找工作贷款买房结婚,单单房价上涨就让他赚的盆满钵满。
更不用说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后面不断涌现的新岗位和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
要知道在千禧年之后的这段经济高速发展期,我们国家每年的GDP增速都超过8%。
就算是开始的时候薪资并不高,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提高,以及资产价格的水涨船高。
几乎所有经历了那个经济高速增长年代的人,都在其中或多或少的受益了。
以前总听人说什么GDP增速不重要,不过我个人始终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经济这东西就像张大饼,而且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吃的一张大饼。只有饼不断做大,每个人才能多吃一口。
这里大家也可以看出,扩招以后大学生是不是有好工作,也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的大环境,经济增速才是核心问题。
高增长的时候大家怎么都好,收入也会随着经济增长,经济增速放缓以后,即使学历提高也很难找到好工作 。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看到考公务员是越来越卷。越来越多清华北大毕业的硕士博士,会跑去好的中小学做老师。

03 
有意思的是,现在我们看扩招这个政策虽然很成功,但是当年却是遭到了教育界的全面反对。
大家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你扩招速度这么快,师资力量完全跟不上,怎么保证教育的质量。
学生在大学要是混四年学不到啥东西,那这段日子不是等于就被荒废了么?书不是白读了。
然而和他们想象不一样的是:这批扩招初期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不光书没有白读,后面的出路也都还不错。
因为扩招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我们国家入世以后,整体的经济增速非常快。
扩招的这批大学生刚刚毕业的时候,虽然因为扩招以后大学生天量供应,能拿到的起薪确实比较低。
但是当时的需求也很大啊,由于国家整体上经济发展很快,各个行业都在高速扩张,导致啥地方都需要人。
行业高速扩张熟手不够的情况下,公司也愿意培养新人。
很多工作也会给你边工作边学习的机会,大家的上升路径也不错。
这是我们在《为啥现在所有专业都在劝退》里面,曾经讲过的故事。
现在这样的机会还有么?当然也有,不过比以前少得多,而且专业之间收入差距显著拉开。
最近几年,可能只有金融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一些岗位上还能拿到比较高的收入。
原因是目前阶段也只有这两个行业,还有资本在断断续续涌入,带来新增的机会和就业岗位。
其他的传统行业基本都已经是一片红海,起薪和薪资增长速度都变得很慢。
不过那些经历了过去十几年GDP的高速增长期的老人们,这个阶段往往还沉浸在过去的错觉中。
他们会觉得目前阶段只要把书读好,等学校毕业就能找到个好工作。
但是他们却从没想过,事实上之前的那些就业机会是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
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体量,整体增速放缓以后,就业机会也会随之变少了。
这些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的老人们,也会把自己的过往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孩子。
沉浸在这个想法里的孩子,本科毕业如果找不到对口工作,首先会觉得自己学历不够,需要读研继续提升学历。
不过读了研究生,毕业以后就会有更好的工作,或者说更大概率找到好工作么?并不是这样的。
以前刚开始扩招那段时间,大家毕业以后出路都还不错,并不是单纯因为扩招读了大学。
主要原因是那段时间,我们国家经济增速很快,所以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很多。
即使学校在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依然跟得上,所以供需一直能保持平衡。
这两年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速都在放缓,整个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渐渐跟不上了。
你现在本科毕业变得很难找工作,并不是因为现在工作要求的门槛提高了。
而是因为整体经济增速放缓以后,能提供给大学生的新就业岗位变少了。
这个阶段高等教育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可以说供需已经完全逆转了,所以你才觉得很难找到相应的对口工作。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却误以为,是工作门槛提高了导致的。
自己是因为学历不够,才找不到好工作,所以继续跑去读硕士。
读完硕士发现,自己这个专业在社会上还是供大于求,就又把问题归咎于自己学历不够高。
然后有些人就跑去读博士,甚至博士后,以为这样就能找到个好工作。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在《为啥现在所有专业都在劝退》里面早就讲过。
本科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不要以为考上硕士或者博士,就会有变化好起来。

就算考上了,也不会有任何改观。等你熬几年时间出来,甚至可能会更差。

这也是为啥我们之前会和大家说,现在社会发展阶段已经进入不同的时期,大家《千万不要掉进高学历低收入的坑里》。

记得十年前刚工作的时候,外派到南欧某个被称作欧猪的国家呆了一段时间。

那时候好像因为欧债危机,这个国家年轻人失业率很高。公司要招一些电话销售还是接线生的岗位,来了不少文科博士应聘。

我当时看到这些人学历的时候,其实是非常震惊的,博士来做接线生不是大材小用么。

未来可能国内可能也会看到类似的场景,之前不是有报道说,不少外卖小哥也是硕士学历,而且做的不错。

更尴尬的是,那时候因为对教育体系不了解,我以为读完博士以后,还可以继续读博士后。

所以我当时的想法是,博士毕业招不到合适的工作,那就继续读博士后嘛,干嘛来我们欧洲公司做这种大材小用的活儿。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不知道,博士后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职务。

所以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指获准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说起来博士后真的是一个很尴尬的东西,有编制能去学校工作,谁还去做博士后啊。
分明就是高校吃准了大家就业难,不给编制,给你个临时工岗位让你做研究。
几年以后如果搞不出什么成果,就搞个非升即走直接让你走人,换个新人再试试。
经济增速下来以后,就是这么难。这两年青年教师的压力很大,也是这个原因。

04

现在大家之所以在教育上有很多困惑,对教育改变命运有很多期待,是因为多数家长都是学历出身论下成长起来的。
以前我们写《拼娃的正确姿势》时候说过:一个人的选择,忽略了对历史的行程的研究,注定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因为对一个人来说,影响最大的其实是时代发展。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个人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历史进程。
稍微对历史有一定了解,在时代里滚过几个周期,经历过起伏的人就知道。
个人努力的成分当然有,但主要原因其实不是自己有多牛逼。那些让自己上一个台阶的机会,都是时代给的。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因为大家都了解的原因,全国的高考都断档了10年。

各行各业也极度渴求人才,各大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年龄上也都有断层。

几个事情结合以后,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全社会都充满了各种上升渠道。

后面改革开放以后,在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中,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速很快。

但因为之前是计划经济体系,所以在开放初期我们整个社会处于供给相对不足,需求却很旺盛的状况。

因此那时候遍地都是门槛低,容易赚钱的创业机会。因此八十年代才有个说法是,做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在结果导向的背景下,那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读书没用。因为读书赚不到钱,做个体户才能致富。

除了这批下海经商的,可以说那个阶段最优秀的学生,几乎都在一门心思的想着考出国发展。
最早能出国读书的那批人,无论家境、智商和眼界都非常厉害了吧。
可当时留在国外的很多人,不过也就是在发达国家找了份工作,做一个普通职员,奋斗的天花板可以说非常的低。
出国之后又回国的一批人里面,很大一部分却借助中国高速发展的时代机遇,很快晋升至高级领导,有些甚至创办了自己的上市公司。
再比如2001年入世以后,海外天量订单涌向中国。这时候的小企业主们从家庭作坊开始,逐步扩大规模办厂。
在那段黄金岁月里,这批小企业主可以说是日进斗金,这都是外贸高速发展背景下,时代给予的馈赠。
然而这两年他们的日子也是日益艰难,因为在海外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国内的供给愈发过剩,竞争也就变得越发激烈了。
到了2010年以后,金融和移动互联网大发展。一大批高学历人才投身相关公司拿到了股权,上市以后完成了财富的跨越。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们整个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每十年就会出现一个行业爆炸性增长。

行业爆炸性增长出现以后,岗位需求激增。这是历史进程造就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成长于这个年代的一代人,无论是像王健林马云这样的成功人士,还是你没那么成功的父母都会有一个体会。

那就是只要你敢闯敢干有想法,成功的概率就会很大,不然老王也不会有清华北大不如胆大的说法了。

如果你没有做到,那一定是你不够努力,因为这是他们过往几十年的人生经验。

即使生活在那些小城市的父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会用自己从农村通过读书在小城市立足的过往经历告诉你,只要努力就完全没问题。

这也导致了前几年很多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在步入社会之前一直会有个有意思的观念。

自己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留在大城市,通过奋斗拿到一个不错的收入,然后就可以攒钱买房在大城市定居。

其实他们这代人没想过,以前所以会出现这个现象,是因为我们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增长拉出了J型曲线。

正是因为这段时间经济增长速度快,自然到处空缺岗位多,上升通道也通畅。

再加上国家一直在教育上大力投入,从义务教育一路直通到几乎免费的研究生。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才有了读书就会有更多机会,最后就能成为人上人的想法。

事实上,这种情况只有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才会存在。等经济发展到一定体量,增速慢下来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教育在目前的状况下,早就失去了社会分层的功能。现在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教育更多的是消费。

很多人过去都有个疑问说,为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反而现在大学生难找工作了。

其实就是经济增速放缓以后,社会回归常态了而已。十年前我去过的欧洲,就是个典型例子。

单纯靠读书读得好就能快速跨越社会阶层,是只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期,才会发生的好事。
而且这个跨越也不是靠你读书实现的,是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这个大背景下,大量岗位空缺带来的副产品。
这个时间点通常发生在一个国家战后,刚开始重建的四五十年时间里。这是到了经济稳定期,很难复现的特殊情况。
在经济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读书做不到万里挑一的话,单纯靠读书改变命运是很难的。
不理解这点的,可以看看这两年的大学生就业。2020年的毕业生素质比2015年差很多么?为啥他们会更难找工作。
这里用一位老人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啊,固然要靠个人的奋斗,但更重要的是历史的进程。
因为赚钱和往上走的机会,并不是教育提供的,而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市场提供的。
能让你读书以后收入不断提高和资产不断增值的,也是快速增长的经济。
社会整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变慢了,你能获得的机会和收入增长,自然也就变少了。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前每年经济增长8%的时候,大家能看到的机会就会多很多。
现在经济增速降下来,变成了5%的中高速发展,自然大家能看到和捕捉到的机会也少了很多。

05

其实在任何步入发展稳定期的国家,想单纯靠读书跨越阶层赚大钱,都是很难发生的。

因为如果说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等于是向上跨了一步,那么读好书最多只能算走了半步。

多数人读好书以后,在社会稳态阶段上升到一定程度,往往都会直接撞到明显的天花板。

因为单靠自己的个人努力,现阶段是很难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这点在大城市尤其明显。

举个例子吧,一个小城市出身家里没啥积累的孩子,想在北上广深这类大城市,靠自己买套400万的房子定居。

如果他走读书这条路,通常需要先考进985大学,然后进入计算机这类热门专业,

在专业成绩很不错的情况下,可能最后进入了腾讯阿里头条,这类高薪企业。

这样他才可能靠非常高的工资在大城市攒钱,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拿攒的这部分钱付首付之后,贷款三十年买下这套400万的房子,在大城市安家。

现在全国每年出生的人口,大概有1000万,这里面大概有1%能进985。

进计算机这种热门专业的我们算百分之十,也就是千分之一的概率。

这批人里面,再被筛选进名企拿高薪的,这部分人数又能有多少是算得出来的。

按照比例来计算的话,这些几乎是万里挑一。这里面所有的东西,从概率上都是算的出的。

你要知道这里咱们谈的不是什么大富大贵,而是在大城市靠自己找份高薪工作。

然后通过自身努力攒个首付,之后贷款三十年买套400万的房子,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定居。

房子如果位置好点,这个价格在一线城市,可能还是大家经常讨论的老破小。

现实情况中,大多数家里没啥积累的小城市孩子,是走不了读985去牛逼企业拿高薪,之后在大城市安家的道路的。

因为多数孩子成绩都不是拔尖那种,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可能考进录取概率只有1%的985,之后毕业去牛逼企业上班拿高薪。

通常他们或者因为成绩一般,读了个普通大学。或者读到一定程度读不进去书了,就会出来打工赚钱。

在哪里打工不是打工呢,因为大城市工资相对比较高,生活也相对丰富,所以会选择去大城市。

但是在大城市,由于自身收入水平不太高,家里也没啥积累,他们是不可能留下来定居的。

对于大城市来讲,他们就是年轻的外来务工者,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被挤出,然后回老家去生活。

可以看出,这里面决定他们能不能在大城市定居的,更大程度上是他们的家庭积累。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两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家庭都没啥积累,来到大城市工作。

一个因为上了普通本科,在一家公司做行政或者文员。另外一个因为没读多少书,来做了外卖员。

面对大城市高昂的房价,从收入的角度讲,他们不会有啥本质的区别。

教育给他们带来的,也并不是收入上的差距,甚至送外卖还可能高一点。

不过从工作性质上说,毫无疑问多数人会觉得坐办公室看起来更体面,因为感觉可能会有更多的上升机会。

但是到了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多数时候这两个人命运的终点都差不多。

最终都会因为家庭积累不够,到一定年纪在大城市没法负担当地的房产,只能黯然离去。

从目前的房价水平看,目前京沪深已经对年轻人非常不友好了,因为基数实在太高了。

上车盘随便涨一涨,就是大几十万出来了。认真涨一涨,基本就要涨个百来万。

改善型住宅对中产也越来越遥不可及,150平的三房,差不多点的地段随便涨涨就是二百万,认真涨一涨就是五六百万。

拿我熟悉的上海来说,普陀长征板块的改善次新中海紫御豪庭,2020年中是8万出头,现在12万。

这也是为啥我们之前写过篇《一个重要的选择题》,在文章里会告诉大家。

现在资产价格高企的情况下,年轻人选城市需要根据自己的收入和家庭条件来,这点非常的重要。

因为如果你不能靠资产和一座城市捆绑,那本质上这个城市和你无关。

你仅仅是在这座城市发光发热,耗尽生命建设城市的干电池罢了。


尾声:

当然了,我们写这么多,并不是告诉大家现在这个阶段不应该好好读书。

读书对多数普通人来说,依然是性价比最高,确定性最强的路径之一。

只不过现在这个阶段,想要单纯靠读书杀出重围,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不要单纯的寄希望于读书突破天花板。

从过往的历史长河看,不同状态的人群在稳态社会突破自身天花板,依靠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一无所有那部分人,通常是靠基因突变来突破天花板。在美国这类稳态社会,很典型的就是体育明星。
多数中产们靠的是历史的进程,富人靠的则是家族资源和财富的传承。
当然了,对多数普通人来说,还有个可能的选择方向是新兴行业。
往往我们看到新兴产业的机会,每隔五六年就会出现一个,普通人在这个领域突破的几率会更大一点。
因为在一个成熟社会,传统行业基本都已经步入稳态,存在的机会和增量是非常有限的。
你作为一个后来者,想要在传统行业里面找到盈利的机会,也非常的难。
毕竟传统行业里每个链条都已经非常成熟,不管在这个行业创业还是打工,基本只能拿到相对固定的报酬。
这个报酬可能很多年都不会有啥大的增长,因为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就决定了从业者的收入没办法大幅增长。
只有在新兴行业,尤其是那种短期爆发性增长的行业,才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出现财富爆炸的机会。
再加上新兴行业刚开始发展,这时候大家都是一张白纸,没啥资源积累,也没啥相关经验。
这时候不管对于谁来说,都是这个行业里面的新人,大家也都是在摸索中前行,因此机会大很多。
这两年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短视频这个行业爆发的时候,不少年轻人在上面赚到了第一桶金。
这一点在欧美这种成熟社会,也体现的非常明显。大家做传统行业,每个月收入基本都是固定的。
只有跑去做Instagram达人或者橄榄球明星,才有突出重围的机会,在传统行业根本就不可能。
这也是为啥我们会说:年轻人要多看新兴行业,这样才能抓住属于自己时代的机会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的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获取最有用财经信息和投资趣闻,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惊喜!!



延伸阅读:

亏损了上百万

为啥现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内卷化

全球资产价格泡沫,最终会被什么刺破
后面我们即将面对的,是美股版次贷危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云南老师傅!你骗我血汗钱????【冯站长学堂】你越来越美了!不,是我越来越会穿了!停!这 5 个风靡全网的产后瘦肚子动作,可能让你肚子越来越大为啥现在的孩子从小整牙的这么多?很大原因是现在孩子从小“吃软饭”!2022庭院:馅饼日 割草 修灌木 鸟窝为啥现在孩子食物过敏的这么多?原来这是个“富贵病”!父母送给儿女最好的礼物!《结字鹅话》续篇字例为啥现在的儿童霸凌越来越多?因为孩子交的朋友太少了!为什么放假还要上班啊????为什么说格局越大的人 成就越大!《格局》职校生的就业季:技校生“不存在就业难”,中职生忙升学生娃这门生意,越来越大这么多年过去了,米家为啥还不能实现离线操作???爷爷奶奶养娃差别有多大,看完照片:这是我儿????为啥现在买手机不送充电器了?停!这 5 个产后瘦肚子的动作,可能让你肚子越来越大回国机票大跳水!中国隔离有望改成2+5????正在讨论中她这次真的要离了??????Cineplex“万圣节也疯狂”,节日限定儿童音乐剧现在就可以订票!哭!头发越来越少,头皮屑却越来越多!你可能患上了这种“皮炎”东北老姨为啥都那么喜欢纹全包眼线???走向墨西哥42 – 不要小看墨西哥式的聪明3年零差评,它是我家早餐榜的top1!香嫩爆汁,现在就能去摆摊印外长回应"中国在印度边境影响越来越大"???马斯克真是越来越令人震惊了……孩子脾气越来越大,可能是你这句话说多了!还等什么双11,我们现在就打折!现在就想买 TWS 耳机?我劝你再等等!故事:贵州山间的天才少年-11寒门贵子越来越少,寒门贱人越来越多甩在天花板上的酸黄瓜,竟然是标价超4万的艺术品!网友:????戴口罩遭种族歧视!亚裔小哥暴怒揪住对方衣领:我现在就能杀了,易如反掌“联盟”嫌隙越来越大,美国还能当“大哥”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