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大众,以数字化求解世界性金融难题
数字金融革命给金融业带来强大冲击,最显著的一点是数字技术使得大多数人能平等获得金融资源,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二八”盈利模式,让金融能为大多数人服务。
——《大众金融:商业银行的进化之路》
文|柯玉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青年孙少安决定创业。
图源:新华社
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位小微企业主都能如此幸运。放眼全球,哪怕是被视为成熟完善的欧美金融体系,亦不例外。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有30年从业经验的地毯商人彼得·帕普,在年销售收入350万美元的基础上,想通过拓展新业务让企业更好地发展,故向富国银行申请以1000条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珍稀地毯为抵押物进行贷款。
而富国银行旧金山办公室的高级贷款官员伊万·鲁伊兹拒绝了。他表示,银行能确定建筑和设备的价值,在受贷方违约时,可以很快卖掉,而“我们没有给地毯定价的专家”。
他向帕普介绍了每年只有150亿美元担保额度的贷款项目,但这对帕普的贷款需求只是杯水车薪。鲁伊兹又提供了一些建议,比如找一家帕普喜欢的银行,结识一位主管贷款的官员。鲁伊兹说,银行家更愿意借钱给他们认识和信任的人。
曾几何时,富国银行被认为是小微信贷的标杆和先驱。事实证明,富国银行模式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像帕普经营的小型贸易公司的阶段性融资需求,往往求贷无门;关系型贷款是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多是基于“熟人关系”的业务模式,但这样的模式也注定做不大;有抵押才能贷款,而抵押物是有门槛的,与建筑或设备等可精准定价和快速变现的抵押物不同,地毯并非“硬通货”,故难以抵押。
小微企业融资就像一个世界性难题,融资难,融智更难,帕普遇到的不仅是贷款困难,还有“记账变得复杂”等问题。
合力解题
而历史的真相是,这类借贷的利息高且抵押物作价低,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商贩带来救急的流转资金,但也隐藏了巨大的风险。多数情况下,想要从金融机构中借贷,还得沾亲带故。像上述的孙少安还是托了同学刘根民的关系,才获得第一笔贷款。
图源:新华社
可见,从古及今、由内而外,哪怕商贩被时代改了标签变成小微企业,同样在融资上容易遇到捉襟见肘的窘境。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中国现代银行业上下求索,做出诸多努力,也陆续取得了一些成果。
如今,在小微贷款、普惠金融等领域,以台州银行、泰隆银行和民泰银行为代表的“台州模式”早已远近闻名。其经营策略和风控模式皆可圈可点。比如,泰隆银行的“三品三表(产品、押品、人品、电表、水表、纳税申报表)”和“两有一无(有劳动意愿、有劳动能力、无不良嗜好)”。又比如,台州银行的“三看三不看(不看报表看原始、不看抵押看技能、不看公司治理看家庭治理)”,等等。
2015年,国务院确定台州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2021年,“台州模式”在全国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展示,台州从“试验区”向“示范区”加速迈进。
实际上,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民营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除“台州模式”之外还活跃着一众以小微信贷为业务主体的“小而美”的“明星银行”。更鲜为人知的是,台州银行和泰隆银行多年位居中国盈利能力(ROE)最强的银行之列。这反映出,这类贷款模式具有强劲的“草根”生命力。
除了“台州模式”外,还有一种值得称道的互联网银行模式。作为数字普惠的先驱,互联网银行具有明显的“补位”特点,能够高效满足“长尾客群”的“超小额贷款”需求。
以网商银行为例,这是国内第一家把核心系统建在云上的银行、第一家把客户贷款金额设定在100万以下的银行、首个没有信贷员的银行、首创小微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的银行。
自成立之初,网商银行就被寄予厚望。2017年以来,其推出的“微业贷”用五年多的时间,累计发放贷款超1.3万亿元,累计授信客户数超120万户。从早期金融产品的搬运工到客户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的专家,互联网银行始终在不断更新迭代,通过搭建场景、构成生态,在延展业务板块的同时,也掌握了更多主动权。
场景,这一始于影视领域的词汇,原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而今被广泛地应用到互联网银行的业态描述中,让原本严肃且有距离感的金融产品给小微企业一种低门槛的参与感,也迎来更多可能性。而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有超过5000万小微企业及个人经营者获得网商银行信贷服务,当年新增贷款客户中超80%为首贷户。
深耕小微
图源:新华社
作为第一家“吃螃蟹”的国有银行,建设银行以小微企业纳税场景为切入口,推出“云税贷”。其发放贷款的标准主要看三点,即纳税多、纳税时间长、纳税额稳定增加。这一产品创新模式被行业广泛借鉴。
在此基础上,建设银行综合企业的用电、社保缴纳、日常资金结算、出口退税等数据,相继推出了“云电贷”“结算云贷”和“退税贷”。这些金融产品共同构成了建设银行的小微信贷产品包——“小微快贷”。作为一款大数据线上产品,其无需担保、无需抵押、无需资产评估,省时省力且平均利率不到4%,让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迎刃而解。
俗语说,人不识货钱识货。金融的魅力正在于通过无形的手,在横扫物质领域的同时,为支撑经济发展“毛细血管”的小微企业带来发展可能,也改变了企业掌门人的命运走向。但对尚未与金融接轨的小微企业主而言,银行的大门似乎没那么容易被推开。
俯身大众的建设银行抱着一颗凡心,从细微处打消小微企业主的顾虑,推出了“惠懂你”App,为其提供全流程的线上贷款服务,足不出户且不用到处托关系,在手机屏幕上仅用数分钟就能完成从申贷到支用的过程。据统计,“惠懂你”App认证企业超1100万户,其中近700万户此前和建设银行并没有业务往来,还有200万户是“首贷户”。
“建行惠懂你”贷款业务流程示意图(图片选自《大众金融》)
金融服务应该是有温度、有情怀的,不仅在客户需要时及时出现,更要比客户想得深远,以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对建设银行而言,提供“融智”与提供“融资”同等重要。
“惠懂你”App的开发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在民营小微企业主群体中,超过40%对财税服务有需求,有78.57%渴望获得更多人脉拓展的渠道。“缺管理”和“缺人脉”正是他们的痛点。
“一直以为企业报税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想不到只要在手机上点一点,几分钟就能自动完成报税流程,让我能更专注公司经营了。”在广州从事商务公寓运营的郭先生使用“惠懂你”App里的“账税易”财税自动化功能,快速完成了税务申报。
这正是建设银行赋能小微企业提质降本的生动范例。通过“一站式”财务管理功能,“惠懂你”App让小微企业经营与银行服务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经过不断优化升级后的“惠懂你”App,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小微企业的需求。“惠懂你”App项目团队负责人郭超靖表示,“通过聚合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等‘他生态’,构建企业社区‘自生态’,打造普惠金融服务基础设施,联合更多的专业机构、服务商和社会资源,共同为小微企业的经营成长赋能。”
将金融需求与各种具体场景融合,实现信息流的场景化、动态化,进而让风险定价变得更加精确,使现金流处于可视或可控状态,建设银行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金融服务场景化的深刻内涵。
“随借随还”式贷款虽受小微企业主的青睐,但不容易上量,因此多统计累计发放数据。而大银行的放贷量级无疑更高。2020年3月,建行在中国银行业中首家实现普惠金融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目前,建行普惠贷款余额达到2.86万亿,成为市场上普惠金融供给最大的金融机构。
坚持普惠金融“小企业、大事业、无止境”的发展意识,建设银行不断做深、做细、做实、做优普惠业务,从而提升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而在“深耕小微,成就大业”的征程中,建设银行积极推动产学研跨界协同,联合新华社等研究发布“建行·新华小微指数”,通过融资指数、营商指数、服务指数、发展指数等,描绘小微企业运行的“清明上河图”,被央视评价为中国普惠金融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和“指南针”。
小微指数—融资供给指数走势图(图片选自《大众金融》)
可以说,在小微信贷领域,建设银行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但不是“独行侠”。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7.37万亿元,有贷款余额客户数达到4115.12万户,两项指标过去5年平均增速已超25%。其中,六大行小微贷款余额为10.71万亿元,在全行业的占比达到39.12%。
这是“中国效率”和“中国速度”在中国银行业的精彩呈现。2023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在第14届陆家嘴论坛上指出,我国普惠金融走到世界前列,为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速进化
近年来,我国在普惠金融和小微信贷领域取得的长远发展,与以建设银行为先行者的中国银行业俯身大众的转型之态密不可分。
数据显示,2022年末中国市场主体近1.7亿户,其中小微企业超5200万户,个体工商户达1.1亿户,平均每天新设企业2.38万家。不得不说,正是中国的“超级市场”和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为小微信贷的创新探索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在此期间,数字技术赋能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在金融科技和数字技术方面持续创新领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集成应用,帮助银行找到了管理小微信贷风险的有效工具。
集“短、小、频、急、散”等特点的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原本对银行业来讲,是一道难解的世界性难题。有了大数据等高科技的加持,银行可以实现更有效的客户筛查,把风险防御在准入之前;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反欺诈、评分卡等一系列模型,让服务效率得到提升,也能更有效地控制信贷风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建立贷款全流程的自动检测、预警和处理机制,可以在触发不良时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处置。
建设银行普惠金融“六位一体”风控体系(图片选自《大众金融》)
回望历史,2018年以前,在传统模式下,建设银行每年的普惠贷款投放只有200亿元,而在2023年上半年,仅是净增就超过3400亿元。另一项对比数据也许更能说明问题,过去普惠贷款的不良率高达8%,现在只有1%左右。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时,小微信贷规模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也因为数字化双翼的振翅效应,银行经营小微业务的操作成本得以大大降低,原本的单笔信贷边际营业成本需要上千元,如今降至约20元。这意味着为更广泛的小微群体提供普惠金融的经济和技术的双重可行性得到大大的提升。
近年来的政策导向和监管要求也是惠普金融成为“重头戏”的推手,不仅推动了中国银行业坚守初心、回归本源和服务下沉,也推动了像建设银行这类国有大行抛弃“门当户对”的客户选择观,俯身与更多小微企业“喜结良缘”,并将一个个小微样本采集到金融创新实验室的显微镜下,用以潜心研究新的金融课题。
2023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大众金融》一书
正如《大众金融:商业银行的进化之路》一书中所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一味‘求大’的业务范式开始显露疲态。”基于此,寻找新航向的金融巨轮——建设银行,勇敢地在看似不可逾越的海域划出一道新航线,并在市场上引发巨大的激荡——展现大银行如何做好小微信贷。
这正是建设银行率先推出普惠金融战略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而立足于普惠金融的成功探索,建设银行开创性地提出了“大众金融”的理念,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营新哲学。
“破除传统金融‘二八定律’的窠臼,从资本逻辑转向人本逻辑,努力让金融成为一种人人皆可享有的基本权利、一种社会大众特别是弱势群体追求美好生活的工具。”书中如此写道,建设银行也是如此坚定不移践行。
对中国银行业而言,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金融创新走向,无论是追逐金字塔尖的浮华荣耀,还是关注金字塔基座的万家忧乐,都无可厚非。但不得不承认,只有当金融走近大众、服务大众,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实现其社会价值,并真正产生正向的社会效应。
透过建设银行的样本,我们惊喜地看到,以小微信贷创新为分野,中国银行业正蹚出一条新路,路标指向的是大众金融的进化之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