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为什么有的父母,沉迷让孩子吃苦?

为什么有的父母,沉迷让孩子吃苦?

健康

看到一则视频:
一位妈妈在40度的太阳底下拔鸭毛,累得满脸通红。
女儿看不过去:“你拿到大厅里面拔,我们一起来帮你。”
妈妈没好气地挤出两个字:“矫情。”
在评论区,有网友问:
“一会儿她会不会还说:我这么热这么累杀鸭,就是为了给你们吃?”
“明明不远处就是阴凉地,可她是不是就是喜欢受罪,舒服会让她不舒服?”
我原本被这些发问逗笑了,但越看,越沉默。
因为我想起来:我妈也爱这样做。
家里刚买吸尘器时,她不用,非要自己扫地、拖地。
我用吸尘器,她还埋怨我:“你别老用,用坏了怎么办?”
一边给我展示满脸的汗水,一边说:“你是不知道拖地有多辛苦。”
每次看着这样的妈妈,我都会想起《哈利波特》里的多比。
但凡觉得自己哪里没做好,它就会打自己:“坏多比!坏多比!”
一遍遍自虐,却从来不会拿出行动真正改变困境。
我能理解,这些如“多比”一般的长辈淳朴而单纯,一心只想省钱、省力。
但令人费解的是,物质条件已经好起来了,TA们为什么还是那么喜欢吃苦受累呢?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
“父母那辈很多都是这样,一天忙到晚,永远都在干活,但是家里永远乱七八糟,到了饭点也吃不上饭,不知道一天天在忙什么。”
今天,壹心理就跟大家聊聊:吃苦成瘾的父母,到底在想什么?

弗洛依德在1924年提出道德自虐(moralmasochism)的概念:
有些人甘愿通过受苦,来获得道德上的胜利感。
我跟妈妈住在一起时,经常能体会来自她道德自虐的压力。
有一次,妈妈在高温天气里,徒步3公里去便宜的批发菜市场买菜。
她很渴又忘了带水,路边有很多1块钱一瓶的矿泉水。
但她不舍得买,非要渴着回家喝水。
晚上我下班回家,她拉着我讲早上买菜渴得要命的经历。
一边讲,一边还用筷子敲敲装菜的盘子:
“受那么多罪,就为了给你做这一桌子菜。”
这句话一出来,我感到整个人都在我妈面前矮了三分。
很想吐槽“何必呢”,又觉得说这种话不懂事、不领情。
后来我跟朋友交流这种情况,发现他们都有过相似经历:
有人家里买了洗衣机,父母非要手洗,还要求孩子也手洗;
有的父母做了一大桌菜,却跑去厨房啃剩菜剩饭,拦都拦不住;
还有人给父母买一篮子水果,父母舍不得吃好的,只肯吃放烂了的......
大家讲完,都不约而同叹口气:
很心疼父母,却没法阻止TA们吃苦受罪。
其实,吃苦不一定就不好。
适度的勤俭节约,是一种传统美德。
但这种广泛而常见的道德自虐,实在让人费解。
学者Millon在1995年将“道德自虐”进行整理收编,描述成一种“被虐型”自我挫败人格类型self-defeating personality disorder)。
有这种人格类型的人,其实隐藏着某种隐晦的表达与宣泄:
在这类人看来,自虐一般的吃苦可以缓解情感痛苦。
1990年,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学者Emmanuel Ghent发文指出:
自虐,其实是对人类屈服意向的反向表现。
也就是说,自虐其实是在表达某种屈服和崇拜。
自虐崇拜的浪潮下,吃苦光荣,不知何时成为了一种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有学者曾用猴子做实验,教它们清洗番薯上的泥,只要有一只猴子开始这样,其他猴子也会陆续效仿。
当100只猴子都开始洗番薯时,神奇的事发生了:
一夜之间,剩下的猴子几乎都学会了洗番薯。
“百猴效应”得出一个结论:
集体行为和潜意识能够互相影响,并且产生超越时空的同频共振。


这种同频共振,会出现在老一代人的受苦习惯里,也会出现在新一代人的习惯培养里。
朋友的外婆在饥荒年代要吃花生壳才能果腹,生了她妈妈后,家里吃得起肉了,却还是每天去菜市场捡叶子煮菜粥;
她妈妈生了她后,经常把发了霉的菜做来吃,朋友不想吃,就会被骂一顿;
如今朋友也生了孩子,看到孩子不吃苦瓜,心里会很焦虑:“这孩子怎么这么挑食?”
后来她意识到:
小孩不爱吃苦的东西,这不是很正常吗?
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不正常?
为什么我非要看孩子吃苦受罪,心里才舒服?
她将这归于集体潜意识:
吃苦经过多代人的传承,变成了一种该被崇拜的图腾。
只有跳出这份崇拜,才能意识到这有多令人痛苦。
除了道德自虐、被虐型人格与集体潜意识,吃苦上瘾也有反刍(rumination)的原因。
人的思维有一个惯性:喜欢反刍小时候的创伤,来安抚当时受苦自己
我妈每次在大冬天用冷水洗衣服,都会想起小时候在零下几度的河边洗衣服的经历。
哪怕买了洗衣机、手上有冻疮、家里烧着热水,她还是会偷偷手洗。
我问她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她会追溯过去:“现在日子太好了,哪像我们当年,我当年啊……”
我观察我妈发现,这种反刍是侵入性、完全无法控制的。
她并不想重温过往负面经历,脑海中却不断闪回。
这种闪回会驱使她为了安抚自己,无意识重复创伤体验。
然后又因为无力回避反刍,于是洗脑自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以上这4点,是很多人对苦难的认知和心态都出现偏差的原因。
总结来说就是:
被迫吃苦那是没办法的,但是不必吃苦还硬要有问题了

吃苦上瘾不但对上一代人影响巨大,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导演贾樟柯在自传《贾想》中,提到苦难霸权现象:
艺术家大咖聚会时,老一代人都很喜欢忆苦思甜。
TA们一边炫耀自己以前吃过什么苦,一边暗中贬低没吃过苦的年轻艺术家。
话里话外都是:“因为你没吃过苦,所以你出不了好作品。”
这些吃过苦的人,把苦难霸权视为一种特权。
当了父母之后,也会有意无意苦难霸权孩子。
就像有个视频里,小女孩对爸爸说:“你有时候老让人不开心……你能改掉吗?”
爸爸说:“不能,就是要让你现在经常不开心,以后才不容易崩溃。”
小女孩听完都快哭了:“那小孩子如果老是不开心,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的病啊。”
评论区很多人都在心疼小女孩,也都曾经是这个小女孩。
小时候,被父母逼着接受挫折教育、打击教育;
长大后,总觉得自己不该开心,因为从小父母就用行为告诉自己:
开心是错的,受苦才是对的。
当“吃苦是福”变成一种话语权,小孩在它面前,就养成了闭嘴、听从的习惯。
这会导致一个结果:孩子被负罪感和羞耻感裹挟。
导演“卷福”新剧《梅尔罗斯》里,儿子被奉行苦难教育的爸爸养大。
成年后,儿子离不开苦难,患上物质滥用和酒精成瘾的病态行为。
习惯受苦的孩子,不一定会变得更坚强,却会变得习惯自找苦吃。
如果不折磨自己,就会因为过得太好感到羞耻、愧疚、痛苦。
因此,在父亲残酷教育理念中长大的儿子,从来没有发自肺腑地笑过。
直到他听到爸爸去世的消息,才终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这些遭受苦难霸权的孩子,很难大大方方快乐。
脱口秀演员张踩玲小时候被迫穿补丁衣服,长大后不好意思打扮自己。
想要变美、想要花钱时,她会在脑海中反复品尝“羞耻感”。
品尝得差不多了,才敢稍微让自己美那么一下。
发现了吗?
苦难霸权没有让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反而让孩子“吃得苦中苦一生都很苦”。 


其实,我很不忍心批评这些吃苦上瘾的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苦痛,TA们也只是受害者。
然而,现在已经不是当时的时代环境。
苦难就该停在过去,与当下的幸福远远相隔。
如果你是吃苦上瘾的人——
首先,可以脱敏疗法,练习“满足自己”。
“系统脱敏疗法”由美国行为治疗心理学家Joseph Wolpe创立,核心是逐渐减小不良刺激。
产生效果的主要原理,是交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
感到焦虑不安时,创造愉快的感受,减弱焦虑不安的程度。
比如,我们回忆小时候吃苦的记忆,感到痛苦难受。
这时,找一个私密安静的地方平躺下来,一边回忆,一边全身放松。
如点燃香薰、听音乐、或来一场按摩,创造更宜人的放松体验。
等痛苦的感受稍微好一点了,再继续想象更多吃苦的记忆,之后继续放松,不断重复。
反复多次后,吃苦留下的创伤能够被有效疗愈。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小事上取悦自己。
吃够苦的人,会对很大的喜悦感到焦虑不安。
所以,一些能取悦自己的小事是最合适的。
比如:给自己买一个漂亮的小物件;给服装搭配一个喜欢的配饰;买一杯配料满满的奶茶。
用小事来慢慢提高快乐能力,能让我们越来越敢大大方方地取悦自己。
然后,学会对苦难进行分类。
我们对苦难条件反射一般的应对方式,很多都是脱离现实的。
只是因为看惯了上一辈那样做,自己也跟着那样做。
但那到底合不合理?恐怕得打个问号。
你可以拿一张纸和笔,把这些问号一个个写下来,进行分类:
哪些苦是没必要吃,但自己出于习惯吃了?
哪些苦可以请别人帮个忙,而自己羞于求助的?
哪些苦是大家都不会吃,但自己就是想吃的?
最后,戒掉反刍。
脱敏疗法能帮助我们慢慢戒掉反刍。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与自己进行好的对话。
比如,陈述内在感受:
“我现在感到很累。”
“我的内心并不愿意做这种事。”
“我感到不满,觉得这不公平。”
“我觉得很无力,希望有人可以帮我。”
或者,自我支持赋能:
“做完这个,我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
“我这么能吃苦,说明我是一个很有力量、很棒的人。”
“我做这个,并不是有谁逼我做,只是因为做着感觉很好,是我主动的选择。”
而如果你是遭受苦难霸权的人——
你可以多练习自我对话,告诉自己:
“这不是我的错”;
“我用不着感到羞耻”;
“他们只是在讲他们的道理,对我并不适用”;
“我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想要让自己开心,我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实现”。
此外,也可以尝试“空椅子练习”。
空椅子,是心理剧(psychodrama)的一种技术。
在我们演绎自己内心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把空的椅子来释放压抑。
比如,把椅子想象成那个逼你吃苦的人。
然后向TA宣泄你内心的情绪、需要、伤痛。
它能帮助我们抒发情绪、调整认知,将一些未曾察觉到的潜意识搬上台面。
随着压抑的部分水落石出,慢慢的,有偏差的行为也会得到好的调整。
最后,你需要识别并调整自己霸权别人的习惯。
苦难霸权最让人难受的一种情况是:
发现自己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人。
比如,从小被父母冷嘲热讽、阴阳怪气,耳濡目染之下,也这样对待别人。
这不止会伤害别人,也会深深地伤害自己。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这种倾向,就要马上开始进行调整。
第一步,觉察自己在哪些时候这样做;
第二步,尽量让理智跑在前面,控制说辞,进行补救。
这个过程必然很不好受,因为我们要清空过去接受的一切。
但这个过程不可避免,走出舒适区后,人才能迎来真正的改变。

我们吃了短短几年的苦,却要花一生的时间来走出。
苦难对人的伤害,就是如此难以根除。
但戒掉苦难又是如此容易,足够开心和放松就可以。
所以:无论你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都别忘记自己
成功,并不能戒除吃苦。
是那些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幸福瞬间,让一切苦难都变值得。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此刻心理APP入驻咨询师。真实姓名:李心洁。
编辑:一颗多肉、笛子
责编:Jessica
图源:pexels、unsplash

吃苦从来都不是幸福的前提,每个人都值得大大方方地幸福。如果你曾在“苦难教育”的阴影下长大,暂时做不到“大大方方地幸福”,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让改变来得更快、更轻松。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给予你温柔坚定的陪伴,耐心地倾听你的心酸和苦恼;也会帮助你客观分析遇到的问题,打破原有的思维惯性,从而突破原生家庭的束缚,生长出全新的自我。

现在,壹心理推出原生家庭主题咨询,为你甄选擅长处理家庭问题的咨询师,原价600元/次的心理咨询,首次咨询仅需300元!

点击下方海报,立即参与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牺牲感太强的父母,养不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深度好文)!同样是玩具,为什么有的买回家当摆设,有的却能让娃自愿放下手机?自卫的段位00后:凭什么我要吃苦?有远见的父母,从不对孩子说这几句话,而糊涂的父母却逢人就说不要舍不得孩子吃苦,那是他成长的必经之路今日神图 | 为啥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吃苦? ​​​焦虑的父母忙着内耗,智慧的父母盯着孩子这件事看了暑假带孩子见世面的父母,我才明白什么是教育最大的陷阱据说看完这篇文章的父母,都学会给孩子挑鞋子了!为什么有的苋菜能炒出红汤,有的不能?没有权威感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曾全网刷屏的“被逼洗内裤”男孩,如今保送清华了:大格局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报松弛的父母,假期多带孩子去这个地方,他会一天比一天优秀!见不得孩子高兴的父母,再累也养不出优秀的孩子|伴读​好的父母,坐在孩子的副驾驶,而不是当掌舵人怎样让孩子明白,一辈子吃生活的苦,不如吃几年学习的苦?我见过真正厉害的父母,都在培养孩子的“反脆弱”体质前橄榄球状元起诉养父母,“收养”只为利益?!用孩子赚钱的父母有多可怕?放不开手的父母,中国孩子一生的阴影危险的14岁,沉迷手机、厌学、打人:等你看懂了,孩子就有救了!低能量的父母,养不出幸福感强的孩子有的父母就是有病,搞什么吃苦教育牺牲感太强的父母,养不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打造不怕生病的身體本錢幼儿通识1001夜 | 不可思议的人体世界:为什么有的人长得高,有的人长得矮?2岁幼童被父亲从楼上扔下致死:为什么有的父母,这么恨自己的孩子?清华教授传授亲子幸福指南:有格局的父母,这样教孩子为什么有的女生胸软、有的女生胸硬?富国强兵和改革开放老乡似候鸟,余生为谁忙Covid 2023我见过最聪明的父母,都在刻意培养孩子的“理性脑”,到底有多好?哪种吃苦有意义,哪种吃苦是扯淡?安徽一段家庭监控视频流出,有毒的父母,正在将孩子越推越远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