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对谈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严艺家:如何陪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办法在这8个字里

对谈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严艺家:如何陪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办法在这8个字里

育儿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唐宝朗读音频

音乐:Federico Albanese-The Vine+Your Trees  

歌曲:Dirty Beaches-Lord Knows Best


写在前面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我种了一个小宝贝,却收获了一枚炸弹。”


这枚炸弹,指的就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


那个曾经在你眼中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


你想跟TA好好聊聊,结果人家门一关,拒绝沟通;

你叮嘱一句“认真学习”TA立刻回嘴“认真学有什么意义”;

你苦口婆心劝TA少打游戏,TA从来没听过。

……


你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TA,可你发现,一到事儿上根本做不到,你就是会不解、着急、失望、愤怒,继而自责反省,最后束手无策。


你感叹:“青春期孩子,实在搞不懂!”


这时,如果她听见你的感叹,会跟你说:“其实你也可以为此感到高兴,因为孩子必然要有一些父母无法理解的部分,TA才能成为一个跟父母不同的人。如果父母100%理解自己的孩子,这对孩子而言也有可能是个灾难。”


她是谁?


她是资深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严艺家。



严艺家,从业13年,同时也是两个青少年的母亲。


她是伦敦大学学院(UCL)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硕士,也是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中美婴幼儿及青少年心理评估、诊断及干预培训项目首届毕业生。


她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咨询工作。


在充分尊重不同家庭现有的文化与价值观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和家长达成更深层次的相互理解,从而让家长走出育儿困境,孩子健康发展。


她在咨询之余,累计出版各类心理学译作著作超100万字,同时也是青少年心理成长科普漫画《1016成长信箱》的作者。



2022年7月,尹建莉父母学堂有幸邀请到严艺家老师进行对谈,为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解惑。


如何理解她上面的那句话,又如何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请看下面的对谈内容。



关于成长


学堂:

许多父母发现,孩子到了青春期特别爱打扮,从而产生非常大的焦虑,对此您怎么看?


严艺家:

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青春期孩子的发展任务并不以父母的意愿为准。


父母可能觉得,眼下最重要的是高考,但孩子更在乎“我如何成为自己”,高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还有些别的事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


他们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慢慢把各部分的自我给整合到一起。


从人的发展规律上来讲,青春期是为了将来进入到一个更加成熟的人格状态做准备的。这个更加成熟的人格状态,包括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和组建家庭的能力。


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爱打扮,本身是一个朝前发展的标志,类似于生物界即将成熟的幼崽会长出更加鲜艳的羽毛。


其次,青春期孩子会把同伴认同看得非常重要,他们渴望被同伴欢迎,融入团体。


如果孩子感觉大家愿意跟自己交往,或者大家认为“你挺时髦的”,这种美妙感觉的重要性,对他们而言不比高考考得好来的要低,因为这种被群体接纳的能力对于他们未来成年后的发展也很重要。


再来,父母在干涉孩子的行为之前,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到底担心的是什么?


许多父母小时候,有过非常糟糕的体验。比如,想穿漂亮衣服却不被允许或家里没条件买,要么高高兴兴穿着漂亮衣服出门,结果被人说“绣花枕头一包草”之类的,羞耻感就冒出来了。


而当他们成为父母后,看到孩子爱打扮,会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自身匮乏、羞耻的体验。这种体验经常会以愤怒、指责的形式出现在亲子关系中。


如果我们可以先想想:


为什么孩子爱打扮会激发我们的匮乏感、羞耻感?

我们是如何应对自身的匮乏感或羞耻感的?

这样的应对对孩子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再去看看孩子爱打扮这件事,可能就会放松一些。


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时候父母已经察觉到自身的局限,但看到孩子打扮,还是会有焦虑的感觉。



学堂:

是的,从知道到做到,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严艺家:

没错。


人没吃过红烧肉,是做不出红烧肉的。


不过,能够察觉到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自身需要突破一个局限,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


如果父母能去感受一些正向的体验,比如一个几乎不打扮的妈妈,尝试偶尔打扮一下,体验一下穿得美美的出门的感觉。


当父母自己体验过打扮带来的快乐,更容易支持孩子做一些合理范围之内的打扮,也就不会那么拧巴了。


学堂:

特别认同。


我们顺着这个问题延展一下,有的父母说不怕孩子爱打扮,就怕孩子爱打扮是为了谈恋爱,进而耽误学习。


这种情况下,难以做到积极地支持孩子,怎么办呢?


严艺家: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我能提供的视角,仅仅代表某一类价值观,大家可以参考看看。


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孩子开始谈恋爱,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不可逆”是指,孩子喜欢谁,作为父母是没办法像按个开关一样,让那些感觉停下来的。


过于强硬的干预,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学堂:

什么代价呢?


严艺家:

最直接的,你怕影响孩子学习,最后孩子可能用放弃学习的方式“报复”你的干预。


而从青春期的发展任务来说,孩子首先要在象征层面上离开一会儿最早的依恋对象——父母,去找到一些其他的人或事物代替父母在自己心里的位置,才能让自己长大成人,为将来良好的亲密关系打下基础,并且以一个更完整独立的人格去和父母建立新的亲缘关系。


如果这个过程,人为干预过多的话,反而影响孩子正常发展的节律。


要是一个孩子到了十几岁,还说自己从来没喜欢过谁、从来没有偶像、从来不痴迷某样事物,我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反而会觉得非常奇怪。


我觉得,父母还是要适当地转变一下观念。


恋爱本身,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功课。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不影响孩子朝前发展的前提下,支持他们度过这样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


学堂:

可以举个例子吗?


严艺家:

据我所知,有些上海的重点中学,班主任老师会让谈恋爱的孩子坐同桌,因为他们发现这种方式可以促进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


之前我去某个中学做讲座,父母问的问题并不是怎么阻止孩子谈恋爱,而是:我的孩子失恋了,我该怎么安慰孩子?


这些都是比较尊重孩子自身发展规律的支持方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孩子恋爱是个几乎不可控、不可逆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做好性安全教育,包括身体安全心理安全两部分。


身体安全我们都知道,心理安全指的是两个人恋爱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良好的。


学堂:

我听到父母想要安慰失恋的孩子,非常触动。这对父母来说,其实挺不容易做到的。


严艺家:

非常不容易。


相当一部分父母,在过去的恋爱中,有过创伤的体验。比如,有人真的因为恋爱影响了学习,没考上心仪的大学。


当TA的孩子开始恋爱时,TA会非常害怕孩子重复自己的经历。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TA的创伤体验被激发了出来。


这种体验会让人感觉非常焦虑、不知所措。


这时怎么办呢?


不要急,也不要去阻止孩子,而是先跟我们自身做一个连接,看到:


我是因为有过不好的体验,所以才焦虑不安,有这种感受是非常正常的。


我的孩子跟我不一样,或许我可以允许孩子,TA的成长路径跟我有那么一点儿不一样。


我可以跟孩子一起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学堂:

就感觉父母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对待,每个人的生命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舒展。


严艺家:

没错。


我们要意识到,孩子是不能跟父母自身的经验或存在划等号的。




关于学习


学堂:

学习,应该是父母相对更加关心的问题。很多父母都想知道,如何让孩子的内驱力持续下去?


严艺家:

很多父母跟我谈到内驱力,我会问他们:“你说的内驱力是指什么?”


他们大多会说:“就是刻苦,不断刷题。”


我说:“这是内驱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内驱力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仅仅在刷题上体现。”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曾经有对父母带孩子来咨询,他们认为这个孩子完全没有内驱力。


表面看,确实是这样,孩子对学任何事物兴趣都不大,但我跟TA聊完后发现,TA对一件事非常有兴趣——服务他人。


说到这可能很多父母会问,服务他人跟内驱力有什么关系?服务他人还能让孩子做题吗?


听我慢慢往下说。


如果你跟这个孩子说,从今天开始,你每天为家里人做一道菜好不好?


TA会非常愿意做这件事,不用任何人催,TA就能做得津津有味。你要是不让TA做,TA还不高兴呢。


你说这个孩子有没有内驱力?


TA有。


只不过TA的内驱力不是父母想要的那种内驱力而已。


我经常跟父母强调一点,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的兴趣点,然后让他们持续发展以他们天性为基础的内驱力。


这样做,才是对孩子内驱力最好的支持。


学堂:

您举的这个例子很典型。


每个人都有内驱力,这也是生命力的体现。如果父母不去破坏孩子天然的内驱力,他们就能很自然地从自身兴趣出发,朝前发展自己。


严艺家:

是的。


那个孩子在被允许做了3个月的菜之后,自己主动提出想要上大学去学营养学。


尽管这和父母对TA的预期设定不同,但也总比彻底失去学东西的兴趣要来得好。



学堂:

其实除了内驱力,很多父母也在问“为什么孩子不好好学习”的问题。您在咨询和讲座中,类似的问题遇到的多吗?


严艺家:

这类问题我经常遇到。


我觉得父母可以考虑两种比较常见的状况。


一种是,孩子学习一直不错,但是成绩突然阶段性下滑。


这种情况,我们先别批评孩子没有上进心,而是先看看TA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比如:


父母在闹离婚;

周围环境突然变化很大,让TA觉得不安全;

或者TA不适应去学校学习和网课之间的切换;

……


这些变化都会导致一个孩子学习能力下降。


另一种是,孩子对“权威”缺乏信任感。


什么意思?


一个孩子要好好学习,TA必须得非常信赖一个“权威”。


老师就是“权威”的化身,一个孩子需要能信赖包括老师在内的成年人,TA才可以安心学习,而除了老师之外,家长往往也代表着那样一个“权威”。


如果说,在TA的成长环境中,“权威”对他来说是危险的。


比如孩子经常被父母道德绑架、责备打压,或者时不时被揍一顿,那TA就会把更多精力用在自我攻击或者让自己不挨骂、不挨揍上面,而不是把心智能量用于吸收学习新事物上。


学堂:

从您讲的两种常见状况中我听出一个关键点,即:帮助孩子建立内心的安全感和人格的稳定感。


严艺家:

没错,这是孩子好好学习的基础。



学堂:

就您的观察,对父母而言,比较常见和头疼的学习问题还有什么?


严艺家:

那就要数拖延了。


我经常被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家孩子这么拖?10分钟能写完的题,非要写2小时?


排除一些特殊状况,如果一个孩子处在正常发展的状态,TA还总是拖延,我会建议父母想一想拖延给你家孩子带来了什么好处。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拖延是一个彻底的坏事,但有些孩子通过拖延,能够获得一些TA眼中的好处。


打个比方,有的父母在孩子做完作业后,不让孩子玩,而是给孩子布置更多的作业做。


这种情况下,我是孩子我也拖延,因为拖延可以让我少做作业,这就是我得到的好处。


再打个比方,一个孩子数学考了98分,高高兴兴回家找妈妈求表扬:“妈妈,我数学考了98分!”


结果妈妈虎着脸批评:“你怎么不考100分?那2分怎么丢的?”


你说这个孩子下次会不会拖延?


肯定会。


因为拖延让TA免于被贬低、被批评。


TA的内心想法是:“我只要不干完这件事,你就没办法评判我,也没办法对我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堂: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想明白自己的孩子从拖延中得到了什么,拖延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方向。


严艺家:

是这个意思。


关于拖延,还有一点要跟父母们分享。


我们换个角度看拖延,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


比如说,一个孩子老是拖到最后一刻写作业,踩线交作业,我觉得这个孩子是非常厉害的。


因为TA既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又不会影响学业。在我看来,TA对自我的把控能力非常强。




关于教养方式


学堂:

相当一部分父母的困扰在于,学了很多育儿知识和方法,普遍感觉对自己孩子不管用,您对此怎么看?


严艺家:

我会先跟父母说:“恭喜你。”


因为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觉察,证明你意识到:每个孩子的“出厂设置”,就是不一样的。


不可能跟操作机器一样,按照说明书按个钮,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


而当你能够直面这部分事实的时候,你作为父母的角色,就已经是在正轨上了。


接下来,你要面对的问题是:既然很多事情没有标准答案,那我怎么做才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火上浇油呢?


我建议,你可以试着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想问题。


比如,有位妈妈曾问我:


“我觉得孩子自信心不够,看起来很挫败,我想支持TA一下,但我担心自己说错话起反效果,该怎么跟孩子聊呢?”


我说:


“你想一想,你在孩子这个年纪的时候,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你在这样的时刻,别人对你说了做了什么,你会感觉好一些?


或者说你的父母对你说了做了什么,让你感觉很糟糕?”


在这位妈妈回忆之后,我接着说:


“在你回忆这部分时,对你的孩子来说,你就是最好的专家,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专家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当然,即便我们是最好的“专家”,也有一个在错误中成长的过程。


很多人问我,你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在育儿中是不是对孩子了如指掌?


不是的,有很多东西我不知道,有很多事跟我想的不一样。


我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观察、去倾听、去修正。


在这一点上,所有父母都一样,不存在我是心理咨询师知道的就多一点,你没学过心理学,知道的就少一点。


学堂:

在您看来,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严艺家:

我觉得是边界。


我们习惯于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品,会对他们讲很多我们在外面不会讲的话。


有时候我跟父母们开玩笑说,有些话你不会对同事讲,你也别对孩子讲;你不会对同事评头论足,也别对孩子讲“穿成这样不好看”。


如果我们能有这份觉察,跟孩子培养出类似于哥们一样的情谊的话,是非常不错的。


现在我跟我的孩子之间,就有这么点儿意思了,我挺欣慰的。



学堂:

说到您的孩子,您有一儿一女,在养育他们的时候有教养方面的差异吗?


严艺家:

实话说,不太有因为性别所导致的差异。


如果说有什么细微差异的话,我会允许儿子有空间去发展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化”特质,同时让女儿有空间去发展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化”特质。


比如,我会鼓励儿子在难过的时候,去自在地表达难过的感受。


我还为此跟他的小学老师有过分歧。


曾经他的一位老师认为,我家儿子跟别的孩子起冲突的时候哭,是一种脆弱和不自信的表现。


我和老师讨论说,我并不这么认为,孩子愿意在解决不了问题时哭着来找您,是因为他非常信任您,在我们家,男孩是允许用哭表达情绪的。


我们从来不会在他表达脆弱情感时否定他,也不会让他觉得这种表达很羞耻。


所以相对来说,他的情感发展比较完整,很能共情别人的一些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他跟周围人的关系非常好,男孩女孩都喜欢跟他玩。


而对女儿呢,我则鼓励她去尝试一些在别人看来女孩不会去做,男孩会做的事情。


比如,她对踢足球、做木工有兴趣,我就让她去学。


当然了,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也会有一些无意识的预设偏见。


举个例子。


有一次,他们两个都坐在沙发上,我女儿腿叉开得很大,我第一反应是,女孩子叉开腿太难看了,必须把腿并拢了坐。


然而我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觉得男孩叉开腿难看呢?为什么男孩可以那么坐呢?


于是,我告诉女儿把腿并起来之后,也跟儿子说,你也得把腿并起来。因为如果你们出门坐地铁,那样的动作会影响到周围人。


学堂:

看得出来,您尽了最大的努力,给了他们一个相对性别平等的养育环境。


严艺家:

是的,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讲,不是让他们阴更阴、阳更阳,而是让他们互相能够彼此借鉴平衡一下。


学堂:

很羡慕您家的养育环境。


相信很多父母都好奇,在这样的养育环境中,您和您的孩子有过特别大的冲突吗?有的话是如何化解的呢?


严艺家:

当然有。


我觉得,一个正常发展的人必然会经历跟父母发生冲突的阶段。


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发生冲突的频率会更高。


如果我跟孩子之间有一些冲突,我是比较愿意跟他们沟通的。


我家老大已经十几岁了,她特别想要自己的手机。


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跟许多父母一样,无论孩子提多少次需求,我都不愿意给她。


后来,她说要用手机跟同学聊天,我才突然意识到,手机对她而言并不是一个玩的东西。


他们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有手机,也都加入了班级微信群,如果她没有手机的话,会错过很多信息,有一种“我不知道别人在聊什么”的感觉。


这种感觉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糟糕了,因为在这个阶段,能够得到群体和同伴的认可是比天还要大的事情。


接下来,我修正了自己的行为,把手机给了孩子。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无法避免,那么讨论冲突本身,或者说在冲突中沟通,也是父母很重要的一门功课。



学堂:

我很好奇,如果您和孩子发生冲突后,您想跟孩子讨论冲突,可孩子说我不想讨论,我就想让这件事过去。


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严艺家:

有那么几次,我察觉到孩子情绪不太好,想跟TA聊聊,TA说我现在不想聊。


这时候我会说没关系,等你想聊的时候,你来找我,妈妈随时都可以。


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想要独自消化自己的情绪,不去打扰就好。


而且,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们自己也在努力摸索调节各种情绪的方式。


在他们摸索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在气头上。


我们知道,人陷在强烈的情绪里,你是没法给建议的,他完全听不进去。


那这时,我们作为父母该怎么办?


说句玩笑话,我们要“稳如老狗”。


注意,“稳如老狗”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我不在乎你”的意思,而是指父母要让孩子感觉:爸妈除了我的事之外,还有很多有奔头的事干,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和爱好。我可以放心在我的空间里体验自己的情绪,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这是孩子完成自身成长,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学堂:

是否可以这样比喻:


想要驾驭一匹野马,得被野马颠下来很多次,尝试各种方法后,才能真正驾驭野马。


孩子学会情绪调节也一样,要先去体验各种情绪,才会在摸索中发现,到底要用怎么的方式平复自己的情绪。


严艺家:

对的。

还有一个方式,大家可以参考看看。


从大脑结构上来讲,我们大脑皮层的边缘系统、中脑、脑干部分,都能用不同的方法,帮助我们调节负面情绪和感受。


我去中学讲课时,会跟孩子们分享:


边缘系统,跟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紧密相关;

中脑,负责激励奖赏,也是跟运动有关的区域;

脑干,则负责调节呼吸、血压、心跳等。


然后让他们头脑风暴:下一次我难受时,在不同的大脑层级上,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自己调节情绪?


有的孩子说:“边缘系统掌管爱恨情仇,我下次难受就去看爱豆的照片,就能平静下来了。”


也有的孩子说:“我去摸一会儿小猫,也非常有效。”


可能有的父母说,我没有相关知识怎么办?


没关系,这些可以通过看一些科普书来解决。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其实他们是有选择的。




关于心理和行为


学堂:

有一个现象,引起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很多中小学生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意义。


学习没意义,生活没意义,活着没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要怎么去理解?


严艺家:

首先,我们先来想象一个场景。


你现在十五六岁,每天连学校都去不了,只能在家上网课。


想要畅想一下未来吧,放眼一看北上广的房价,你都不知道这辈子什么时候能买一套。


再看看周围三四十岁大人的生活状态,实在太差了。有996的、有被裁员的、有为养孩子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


你会怎么想?


肯定会想:“我每天这么辛苦读书,就为了过这样的日子吗?”


我们的孩子,就处在这样一个没有答案的状态里。


他们看不到十几年后未来的希望,也找不到好好生活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孩子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意义,是不是很合理?


其次,当孩子意识到无意义感的时候,家长先别害怕,这恰恰是TA开始成熟的标志。


年纪幼小的孩子,是没有无意义感的,更多的是,爸妈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而一个孩子开始思考:“这件事,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到底有何种意义?我到底愿不愿意做?”


就说明,TA真的非常在乎自己的人生要以何种形式度过。


无意义感并不代表自暴自弃、心灰意冷。


相反,它代表一个孩子想要跟这个世界建立关系,从家庭这个小世界走出来,奔向社会这个大世界。


学堂:

如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孩子都找不到意义感和答案,怎么办?


严艺家:

我们必须承认,在现在这个时代,想要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件事的答案和意义,非常难。


青春期孩子有一个思维上的特点,即非黑即白。要么觉得一件事特别有意思,要么觉得相当没劲。


但我们知道,不同时期看同一件事,感受是不一样的。


也许之前觉得乏味的事,过段时间就觉得兴趣盎然了。


所以,我建议可以从三方面引导孩子,帮助他们走出一元思维,进入多元思维中。


一是,培养长期主义的耐心。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多看一些历史、人物传记类的内容。


不管是通过阅读,还是通过电影纪录片,我们可以帮孩子开辟一个视角:在很多人的成长中,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找不到答案的阶段。


这并不代表这个人不好,相反,说明这个人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二是,培养长期主义的生活方式。


现在很多人会有一种错觉,就是我想要知道什么东西,只要打开电脑和手机,很快就能搜到答案。


可是,人生不是这样的,不经历、不体验、不感受,是找不到答案的。


我的建议是,允许孩子根据TA的兴趣经年累月去学一个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TA会体验到,即便我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达到某个程度,但只要我持续努力就会有变化。


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几岁时能有如此感受,就能从无意义感中或多或少解脱出一点。


三是,让孩子看到希望和出路。


举个例子。


目前的大环境,会让我们感觉就业形势不太好,也越来越卷,孩子看不到太多希望。


但在家庭这个小环境里面,我们的生活状态能不能给孩子一点儿盼头呢?


我女儿有时候会跟我说:


“我觉得外婆真的是家里过得最开心的人,退休生活太有意思了,每天学学东西、养养宠物,好开心啊!我到这个年纪,也想过这样的生活。”


你看,家里某个人的生活状态,让孩子看到奔头了,TA就会觉得“如果我以那个状态活着,我是有兴趣的”。



学堂:

确实,如果一个孩子放眼望去,整个家庭里,没有一个人让TA觉得活到那个岁数是有意义的,是非常可怕的事。


可能TA会想“我活着干嘛呢?”


TA是很难受的。


严艺家:

是的。


这时候,有的孩子为了寻找意义感,可能就会把注意力放到虚拟世界里。


学堂:

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孩子沉迷游戏?


严艺家:

可以这样理解。


这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一个特别大的冲突来源。


说句实话,找我咨询相关问题的父母不占少数。


大部分父母来到我这里做咨询,往往一开始就会问:“怎么才能让孩子不沉迷游戏?”


我会让TA考虑一个问题:“打游戏满足了孩子哪部分的需求?”


我们老觉得,孩子打游戏就是玩。


但玩背后呢?


那里有很多复杂的心理需求——


有的孩子,是想满足成就感;

有的孩子,是想在游戏中发泄负面情绪;

还有的孩子,用游戏跟朋友建立连接。

……


如果孩子不打游戏,就无法满足这部分需求的话,TA要怎么远离游戏呢?


这个问题,大部分来咨询的父母都回答不出来。


其实,我在英国学心理治疗的时候,发现那边游戏成瘾的个案,相比我们这边,要少很多。


我就问教授为什么。


教授说,他们那边的孩子自由度相对较高,十几岁的孩子,能干的事特别多。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做手工,有的喜欢玩摇滚,有的喜欢橄榄球……


有各种方式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求。


那你想一下,我们这边初高中的孩子,除了打游戏,还有哪些可以玩的东西吗?


并不多。


所以,在我们谈论如何让孩子远离游戏时,一个最基本的思路是,如果没有游戏,孩子可以从哪方面获得那些被游戏填补的需求?


需求是不会消失的,不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就必然以其他的形式出现。


你不让孩子玩游戏,允不允许TA打篮球、画画、养宠物、跟朋友长时间聊视频?


想明白如何用这些活动替代游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学堂:

最后一个问题,也回归到我们今天的主题。


您认为,我们如何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呢?


严艺家:

在孩子的整个青春期,他们跟我们始终都处于“时而远离,时而靠近”的循环状态。


这个状态就是孩子当时当刻的心理需求,这也是他们长大成人的必经之路。


我给父母们一个建议,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行为,尽量做到“不求不助,有求必应。”


当然,父母们肯定担心:“我怎么知道孩子什么时候需要帮助?万一TA需要帮助,不跟我说怎么办?我要不要经常跟TA沟通,多理解理解TA?”


我觉得,不用刻意去理解和掌控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时候,我会问父母几个问题。


我问:“你看看自己现在的人生状态,你会给自己打多少分?”


大部分父母会说:“能打到七八十分。”


我接着问:“你的孩子在你这个年纪,你希望TA能到多少分?”


他们会说:“八九十分吧。”


看,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比自己好。


这意味着,一定在某些地方孩子是超越父母的,是父母没办法达到的。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孩子的所有想法和行为,父母可以100%理解,这对孩子来说不是祝福,而是个灾难,因为父母已经把TA的世界拉到等同于自己的世界了。



*2022年,尹建莉父母学堂全新推出【破界对话】栏目,旨在汇集同领域、跨领域名家、大咖、知音,碰撞观点、开拓视野、增加声量,共同感悟生命、体验成长、重写教育的常识。此文为【破界对话】栏目系列文章之一,更多好文,敬请期待。



心理咨询师严艺家

青少年心理科普成长漫画《1016成长信箱》

现已开售!


帮10-16岁孩子

解答长大成人之前的困惑和无助

有趣的故事,真实的场景,代入感超强!

强烈推荐父母一起阅读!


↑长按扫码购买

《1016成长信箱》(全5册)严艺家 著


原价:149元 学堂价:59元

适读人群:青少年、家长、教育工作者等


延伸阅读👇

作者介绍





晴川,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编辑,育儿学习者、观察者、分享者。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主播介绍





唐宝,声音的行者,愿用声音温暖每一个孤独的灵魂。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心理咨询师严艺家所著好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陆本跨专业直博的心理咨询之旅(上) | 对话心理人关于“心理咨询师”你不可不知的10件事 |揭秘心理咨询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你能得到什么?|5天探索新职业前哈佛大学临床心理学家谈北美心理咨询相关专业硕博学习与执业路径|助力营活动预告连心理咨询师都在疯抢的emo克星神器丨KY嘉年华限时优惠走资派给他定阶级报复罪判死刑对话心理人|走进咨询室,了解心理咨询是如何展开的|活动回顾重评住过的欧洲邮轮港口城市酒店 三,罗马从「热心助人者」蜕变为「专业心理咨询师」,你需要经历哪些关键阶段?|培养计划吕字源考如何和青春期孩子相处,我的故事和心得想成为心理咨询师?别急,这10件事你必须先知道丨萌芽13期早鸟价启动中咨询转行产品经理: 看Mastercard咨询师如何回答产品策略题|本周五直播!【理论+Role Play】,助你认识咨询实践 | iWanna第四期《心理咨询基础技能课》7月开课,报名倒计时!摆脱空心、焦虑、无意义…心理咨询师都在实践这个方法——佐治亚南方大学| 临床PsyD/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硕士项目介绍【最后团报】286+学时,成为CBT流派取向的心理咨询师|系统培训项目山寨香干马兰头你是否知道,心理咨询师可能是最适合你的“终身职业”丨萌芽13期早鸟价优惠中作为斜杠新青年,心理咨询师是我的另一个职业身份丨萌芽13期课程升级不涨价免费讲座 | 成为心理咨询师的101种可能24小时陪伴,谁说你不能有「私人心理咨询师」?青少年椅、儿童椅返团丨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让脊柱与坐姿更健康,全家人也能用被裁员后,她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教育】孩子青春期太重要,这8件事家长一定要做正式招录126人报考心理咨询师,考过直接推荐就业单位,月入过万你需要知道的,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必备技能」和「避坑指南」| 直播预告陆本跨专业直博的心理咨询之旅(下) | 对话心理人“珍宝”追忆,流年似水UIUC,校园长在玉米地 | 心理学/心理咨询/发展科学相关硕博项目介绍(上)为什么心理咨询师要搭上“短视频”这辆车?未来电器递交注册:年营收4.59亿 莫文艺家族色彩浓厚140坐到175的青少年椅来啦!陪孩子度过小学中年级到高中,各处设计都有巧思重要通知:2022年心理咨询师报名通道开启,待遇堪比公务员!考过就是金饭碗,本批不限学历和专业!成为心理咨询师有没有最优方案?| 培养计划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