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部剧,突然感觉不会当妈了
前几天群里有朋友甩出一个视频,标题叫《这十句话影响孩子一生,每个父母必看》。本来以为又是什么专家熬制出来的育儿鸡汤,没想到打开一看,收不住了。
好家伙,这哪是鸡汤,明明是砒霜。
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你不是有能耐吗?
你自己说,你错哪了?
你是姐姐,得给弟弟妹妹做个榜样。
你只有听话,爸爸妈妈才会爱你。
你有本事别回这个家。
你考虑过我的脸面吗?
行了,不用和他废话。
你怎么能这样和爸爸妈妈说话?
你是不是得气死我才高兴!
当过孩子的和当过妈的,听完之后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句句耳熟能详,字字振聋发聩。
经常训孩子的人都知道,砒霜虽好,多喝伤身啊。
而如果知道这些话全都是出自同一位妈妈之口,你就会发现浓缩的砒霜更伤身。这个妈就是《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里的罗琦琦妈妈。
正如我朋友所说:看到她就出现恍惚感,先是觉得像是看到自己的妈,看着看着又觉得像是看到了自己,然后突然感觉不会当妈了,不敢说话了。
她问我怎么看。唉,我能怎么看?作为一个资深中年老母,以及一个「发展心理学」都能得A+的学霸,我还能怎么看,必须是想把这部剧拿来当教科书看。
正好,昨天这部剧刚播完,看了之后我想送它一个更合适的剧名,叫《中国式父母反面教材指南》。
我猜中国至少有一亿家长正在假装会育儿。
他们即便经常脱口而出一些伤感情、伤自尊的话,说完也不觉得有多大问题,甚至还经常后悔“没发挥好”......
很多擅长「中国式训娃」的家长,发挥得不好虐自己,发挥好了虐孩子,反正全程没有什么受益者,大家虐才是真的虐。
就拿这部剧里的80后典型留守儿童罗琦琦来说吧,她的成长经历,就是《中国式父母反面实验手册》。
如果大家没学过发展心理学,不知道差劲的亲子关系是怎么形成的,不明白孩子到底为什么变“坏”了,也不理解自己呕心沥血带的娃为啥总是失望......那我觉得你可以从这部剧里找找原因。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从缺爱到自甘堕落的”的烂俗故事,是一部把童年和青春期心理发展轨迹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参考文献。
小女孩罗琦琦从小没怎么感受到过父母的爱,光忙着喝“砒霜”了。她曾经也是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女孩,就因为父母的不公对待、不信任、无端指责、不尊重,而开始走向脱离家庭、逃离亲密关系之路。
你永远不能完全定义一部分中国父母到底是含蓄的还是张扬的。
说他们含蓄吧,他们怼起孩子来毫无保留,词汇量丰富,骂得淋漓尽致;
说他们张扬吧,他们又十分吝啬爱与赞美的表达,总是把爱藏着掖着,说不出口。
像罗琦琦这样的小孩,性格乖戾、顺从,哪怕在长期缺爱的环境里也不太会有什么大的爆发和反抗,但内心不安和自卑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
在罗琦琦身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从小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多重要”。
幸亏这部剧里有个“姥爷”,否则我要被气死了。
姥爷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与兴趣培养,更多的还是爱的投入,给了罗琦琦心底强大的信念支撑。
反观她的父母,只能说“时代造就现状”。80年代,他们努力在城里扎根,曾经他们也想要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所以他们从外公那里接回了女儿,但给不了孩子足够的爱和包容,甚至只因为一个冰冷的分数,就要将孩子送进厂,断送孩子前程......
用一句老话总结:“你的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父母也需要成长。
其实对成长中的父母来说,教育孩子看似很难,但也没有什么绝对触不可及的深度,只需要先明白一个道理:爱,才是最好的教育。
每个父母肯定都说自己爱孩子啊,可是“怎么爱”呢,很少有人认真地想过,有时候一不小心就“爱”错了。
想想我们自己,身为父母,在这个时代大潮里也时常身不由己,我们可能天天忙着抓成绩、卷孩子,又有多少机会仔细思考一下孩子面对你的“爱”是什么感受?
很多父母的“爱”,到头来可能只感动了自己。
我也是在系统地学习了发展心理学之后,才意识到我们做父母的经常会忽视一个事实——孩子其实有着跟我们成年人几乎一样的精神需求。
儿童很早就会产生自我意识,包括愧疚,尴尬,自豪,共情,自尊等等,他们的情绪理解力和调节力也超出我们的想象。也就是说,你跟孩子说的每句话,其实都在对他们形成终身人格起着作用。
所以,亲子关系的构建说难也不难——对待子女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当成平等地位的人来对待,而不是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就像你对待自己朋友、同事、领导、客户,你会不会对他们说:“我都是为了你好”、“你能不能给我省点心”、“你是不是想气死我才高兴”、“你只有听话我才会爱你”......
心理学里有一个经典研究是关于“教养方式的有效性”,过程就不说了,反正得出的结论是:权威型教养方式最有效。
可别看到“权威型”就觉得是一种靠着霸权和施展淫威来管孩子的方式,恰恰相反,这是最平等、最科学、最安全的一种教养方式——
1. 父母会给孩子制定合理的标准,重点是要以关心、自信、自控的行为提供榜样。
2. 为孩子提供公平的对待,而不是唐突、武断的控制。
3. 根据孩子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匹配合理要求,尊重孩子的自尊和社会成熟性。
4. 父母接纳、参与、理性,帮助孩子免受家庭压力与消极影响。
5. 把高标准的管教和温暖的关系处理结合起来。
有没有一种感觉:字都认识,放到一块儿做起来真不容易?
中国式父母的一大特征是“过度强调内敛”,为了防止孩子骄傲自满,往往克制对孩子的赞扬。
但你说内敛吧,很多人却又对孩子的小毛小病无限放大,这时候不谈内敛了......
只能说,在“降低孩子自信、增加孩子自卑”这方面,很多父母做得挺好的。
不过好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心理健康了。虽然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完美父母很难,但饭可以一口一口吃嘛。
就算不知道如何成为最正确、最优秀的父母,但至少可以先避免成为错误的、毁孩子的父母,那么像这种如“避坑指南”一般存在的剧,看了管用。
大家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只要不忌讳自我审视与反思,就算合格的父母,学会跟孩子多多互相指教吧。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