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一个纪录片导演的绝境和「方舟」

一个纪录片导演的绝境和「方舟」

社会

魏晓涵

编辑周航

人们大概很少如此近距离地见证衰老和死亡——褶皱丛生的皮肤,日复一日绵长的呻吟,病床前焦灼的儿女,在医院忙乱而颠倒的晨昏,还有潜伏在水面之下、突然爆发的家庭争端。躺在病床上的是魏丹的姥姥,他用手机的黑白镜头,克制地记录下姥姥的最后时刻,也记录下2020年疫情爆发之初这个山西封闭小城的家庭故事,构成了纪录片《方舟》。

两年过去,老人早已离世,这部影像在入围有纪录片届奥斯卡之称的IDFA的Luminous单元之后,却没能抵达更多的观众。同样陷入沉寂的还有独立电影导演魏丹的生活,找投资碰壁,维系生活的商业项目也因为疫情黄了,负债,从今年年初开始,至今没有任何收入。

他决定以一种近乎笨拙的方式出来求助——在网上公开《方舟》的资源,在豆瓣上给标记的每一个观众私信链接,找各种不认识的大v帮忙转发。此举对这位“内向怯懦、内心骄傲自负”的创作者来说并不容易,但没有什么比抵达观众更重要。

“影像大概是最适合我的一种表达方式,基于良心的自由,为自身的懦弱忏悔,为孤儿寡母祈祷,为蒙冤者发声,为失语者呐喊。这一切的前提(是),你的作品如何让人看见?”他在求助的自述信中写道。

电影在疫情之下的艰难不算新鲜事,独立电影人依旧更难被看见。魏丹也深知,这些并不那么明亮的影像,在当下并不能成为甜蜜的安慰剂,但他相信直面痛苦和灰暗能抵达深刻。我们和魏丹聊了聊他的《方舟》,以及这两年独立电影人的坎坷之路。

以下是他的讲述,部分内容引自公开资料。

方舟》海报。


方舟

2020年初的冬天,姥姥因为肠梗阻入院,我有预感这次可能挺不过了。我从北京刚回到山西朔州老家时,她的心率飙到两百,一直报警,无法排便,吃也不能吃,还有老年肺炎。很多老人最后都是被老年肺炎(折磨到去世的)。医生一直说,你们可以收拾东西回了,这个人随时可能没有了。

小医院也没有别的办法,给你输点液消消炎就完了,但家人肯定是不愿意放弃的。姥姥有五个子女,都从别的地方回来,聚在老人这儿。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时刻,我就想,要不要把姥姥最后的时光记录下来?

一开始没想做成公开的纪录片。我回家的时候不多,一年最多两次,就会拿手机随便拍一些家庭影像——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刻,聊天儿的时候,姥姥之前住在养老院的生活,发到群里。他们都习惯了,还会感慨一句时间都去哪儿了。 

那是我第一次直面人临死之前的状态,还是从小就非常依赖的姥姥。我和哥哥小时候就盼着放假回姥姥家,跟解放了一样,去田里种地、在河边捞鱼、在树下玩儿。我一直想要一辆红色的小自行车,当时家里比较贫困妈妈没有给买,姥姥不知从哪里弄来一辆二手的、很小的成人自行车。

父母总是严厉地教训我们,姥姥的爱却是柔软的,她总是在父亲打我哥哥的时候护住他。我努力去回想种种她生活的(痕迹),却有些模糊。她就像影子一样,永远从早忙到晚,做完饭让大家先吃,等大家吃完了她就坐在边上,随便仓促吃两口又开始收拾了。

现在她躺在床上,没有一点儿生气,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像是受尽了一辈子生活苦难的一匹衰老的马。皮肤是松软的,也说不了话,每天早上她都会特别难受,疼起来咬着牙关,发出低沉的哀鸣。我只能拉着她的手,时不时叫她一声,其实给不了她任何帮助。她虽说没什么表情,但会用尽自己的力气攥一下我的手,用力眨一下眼睛,或者微微点头。她知道是我回来了。 

剧照:姥姥在医院接受治疗。

我远远地用镜头对着她,一开始那几天内心是很别扭、很压抑的,源于摄影机的道德问题。什么样的镜头可以拍?什么样的要保持一些距离去拍?我都在反复琢磨。拍着拍着,一会儿还要叫大夫换药。

医院是混乱的,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大部分是贫苦的、底层的人,还有一些让人不适的画面,我大多用黑白的、1:1画幅来展现。黑白像一层滤镜,灰暗,气质庄严肃穆,但你又能感受到它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镜头记录下许多生命的痛苦和脆弱。整个过程姥姥时好时坏,当时只能用物理疗法去处理她的肠道堵塞。如果某天冲出一小部分排泄物,就会觉得特别高兴,全家人就觉得好像又有希望了。第二天可能又不好了,连续几天心率不稳定,疼起来,一家人又陷入绝望。

反复权衡风险之后,我们还是决定给姥姥做手术,取出她肠道里的结石。我拍到了卡在姥姥肠道里的那个石头。在那个黑白的世界里,只有那个东西是彩色的,闪着金光。它太重要了,一家人所有的困惑、经济上的矛盾都牵绊于它,就把它做成彩色的了。 

那也是我最纠结、最难过的时候。我看到刚手术完姥姥那么痛苦,眼泪控制不住,拍的手都在抖,又帮不上她,好几次放下手机不想拍了。但你又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也知道在一场公共危机下,记录下这个小小的家庭是有价值的。

疫情突然说来就来,一下整个(世界)就好像乱了。新闻上报道武汉的情况很严重,医院也有一点紧张,但朔州这个封闭的小城还没有病例,我觉得又遥远,又好像在身边,很魔幻,更多的是茫然。我在想人类可能又要进入一个大流感那样严峻的时刻吧?就把这些新闻作为背景穿插其中。 

一大家子人轮班照顾姥姥,比如白天是别的亲人,晚上就是我和大舅。那阵我拍了许多窗外的景象,路灯、紫色的夕阳,有时是凌晨,有时候是夜晚。 

剪片的时候回看这些窗户,像是从方舟里向外看——外面的世界发生着瘟疫、饥荒、蝗灾,末日一般的景象。医院里,一家人围在老人身边,保护着她,像是构成了一座避难的方舟。 

照:大舅在医院里。

孤岛

我们家亲戚特别多,平时(父母辈的)兄弟姐妹几个都是很亲的,关系也近,大家经常在一起吃饭,今天在这个姨家吃,明天在那个舅舅家吃。

只有大舅在外地。他是家里的老三,以前在社会上混,后来家人把他安排到陕西一个国企去上班,就在那边定居了,每年回来一次。之前没有太多深入了解,在医院晚上趁我姥姥睡着了,我们会躲到外面去,抽根烟聊一聊。 

他一直属于那种浪子的感觉,离得很远,身不由己的,但又很重情。为了姥姥的病情,他每天都在不停地琢磨,自己上网查这个查那个,帮姥姥冲洗肠道。他的生活也很艰难,但他总是积极的,躁郁症的哥哥来医院看姥姥,也是大舅和他聊一聊、安慰他。顺理成章的,大舅就成了故事里的主要人物。

我们聊工作,聊到生老病死,他总感慨自己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我格外能认同和理解他的难处。我当时包括现在一直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失败者”,我一直在特别偏执地坚持写自己想表达的剧本,没有在意它的商业价值,找资金就很难。

大舅面对镜头很坦然。他在医院对我说,挺好的,你就记录下来,咱们十年以后再看,是一个宝贵的回忆。 

拍摄之初,我就有预感会有一些冲突发生,因为亲人之间观念的不同、经济方面的问题,但不知道会是怎么一种形式。就在准备给姥姥做手术的时候,因为谁家要往出拿钱,开始产生一些纷争,谁也不让步。 

大舅着急了。他以为大家都不出钱,姥姥没钱治了,要回家,就赶紧去借钱。那天下午,他就坐在医院的椅子上一个一个给以前的兄弟打电话,一边抽烟一边流泪。我拍的时候心里头翻江倒海,借钱是很难开口的,人家也很为难,不借给你,对大舅来说也好像是没有尊严的事情。 

最后其实是二姨(老二)和二舅(老四)出了大头。二姨家里比较有钱,二舅虽然戏份不多,但他是一个默默做事儿的人。在医院待了二十多天,姥姥出院回了家养着,因为待在医院也没有什么用。我也就回北京,把那些零碎的素材剪出一版,放在那儿,也没有再弄。

剧照:一家人围在姥姥的病床前。

4月,得知姥姥去世的那个夜晚,我还在北京写剧本。家人们都聚在了姥姥生前的那个房子里。在开车赶回去的路上,01年出生的妹妹跟我说,他们吵起来了,她可能看傻了。

我没想到,在这个夜晚,家人之间的对峙达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冲突的起因是如何送姥姥下葬?有人觉得就按照世俗的方式送葬,我妈妈坚持尊重姥姥的信仰。她是老大又是老师,性格比较强势,总想要说服别人听她的,有时候就太着急了,站在了争吵的漩涡中心。

这一次的争吵似乎比平时要强烈好多倍,感觉像压抑在心里的情绪集中爆发。我让妹妹帮我拍下了冲突的场景。她完全没有拍摄的经验,我就大概教了一下,不用拍特写,用全景把所有人都框进去就可以了。一家人吵来吵去,突然陷入沉默的状态,那个时候画幅也从1:1展开,从旁观者的角度上讲,会有一种奇特的氛围,好像进入到更深的对立。

我很珍惜这个大家庭,但到最后你也会发现,家庭本质上还是一个一个人组成的,虽然聚在一起,但心里头的悲欢、所想的并不相通,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争吵完大家都走了,大舅留在姥姥的遗体旁,我也想留下来。因为等到早晨五六点的时候,就有人要开车把姥姥拉走了。我们俩都极度悲伤,不舍得那个时间过去,我在流泪,他也哭着,亲吻姥姥的额头,我特别被那个画面打动,就拿着手机拍了下来。


挣扎

朋友看了之后建议说,你这拍得不错,为什么不试一下电影节呢,让更多人看到一个普通家庭真实的挣扎?没想到入围了三个国际电影节,原本以为能在国内绕一圈儿就不错了。

公开《方舟》的片源也是被逼无奈。从今年年初到上个月,我一直没有工作,还欠着一些外债。原本有好几个项目都黄了。一个是银行的宣传片,但是因为疫情总部进不去,只能取消了。还有一个是商业纪录片,需要去几个城市,也是因为疫情去不了,也就耽搁了。

对大部分的独立导演来说,孤独和穷困是一种常态。要一边创作,本来拍出来的东西抵达观众就很困难,还要一边兼顾生活,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工作。 

我之前主要靠接一些商业的短片、广告,或者企业类的宣传片维持生活的开销。最近一两年疫情,以前的关系和一些工作越来越少了,就会更加艰难。我一直埋头写剧本,第一次感受到行业变化是发现许多电影节延期或者取消的消息——上海、海南、平遥都有过,《方舟》入围的三个电影节所在地——全州、慕尼黑和阿姆斯特丹我都没能去,在线上参加的。

当然独立电影不如商业片受到冲击大,船太大了不好调头。小成本电影有没有疫情都很难,更多就是去各地取景会增加很多不便。但电影节的取消就一下感觉,你更没有机会认识投资人、制片方,让别人看到你的剧本,找到投资了。 

没有工作的日子,我回老家住了一个月,每天都在琢磨我到底要干嘛?一大家子人也知道我工作停摆,你一言我一语的,给了我很多建议。他们一直都不让我拍这种,说这种东西没有人看,非让我去拍一些商业片,或者能赚钱的。

我一般是主动避开,他们不能理解你在做什么,不愿意跟他们多聊。这次我多少有点儿左右摇摆,因为周围有很多以前的朋友也是迷茫,没有方向。有几个导演转型去拍抖音短剧了,有演员转行回家上班了,还有一些人是犹豫要不要(继续)做,一直没有展开(项目)。

在家的那一个月,我每天都在刷抖音短剧。快餐式的,特别多那种霸道总裁的爱情脚本,碎片式的信息让我越刷越烦躁。你可能需要在一分多钟的时间为观众提供一种情绪价值,提供短时间的刺激,跟我现在做的独立电影还是不太一样。 

我大学时候就喜欢严肃的影像,想成为贾樟柯那样拍底层人们的导演。毕业之后先做了工作室(接商业项目)养活自己,做着做着就反思,感觉再过十年、二十年以我这种比较弱智的商业头脑,也不擅长营销自己,2015、16年前后就把工作室解散了。

你去参加电影节,好像很光鲜亮丽,里面的心酸只有自己知道。一些电影人的聚会交流我都婉拒了,去了坐在那儿也很别扭,不知道该说什么。正儿八经跟投资人聊(推荐自己的作品),又羞于表达,去了也很狼狈。

疫情之前,我第一部剧情片《母腹之外》在2018年的NEW ERA青年电影季上获评委会特别提及奖。第二个剧本在2019年入选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青年计划,走了红毯,主办方把这些青年导演叫到一起面对资方去阐述。当时的氛围是很好的,没想过接下来的几年会如此艰难。 

魏丹带着处女作《母腹之外》参加2019年的华语青年电影周(右一为魏丹)。

待在家里的压力比较大,有时候不愿意听妈妈(说教)。他们都有工作忙,还要给我做饭,我就不是很愿意待了。后来去了我妻子父母在秦皇岛的家,岳父岳母就没有我们家那么复杂的关系,住了快一两个月了。

现在拍新片子很难找到投资了,如果我要坚持走这条路的话,是不是要打开自己?在那个百感交集的晚上,我一口气写下了那篇《方舟》的导演自述,其中引用了我很喜欢的摄影师也是导演布列松的一句台词——“为了遇见你,我走了一条多么崎岖的路。” 

我承认自己确实是一个很无力、很软弱、很普通的创作纪录片的人。那些以前的自负和傲气,完全打到最低点。但我觉得必须要迈出这一步,让更多人看到这个片子,不至于又一部砸手里,也让更多人认识我,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机遇。


“礼物”

发这个声明其实最大的障碍也是来自于家人,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这么难,但后来也已经无所谓了。我在豆瓣上给每一个标记电影的人发电影链接,也给电影圈的一些导演或大V留言,请他们帮忙转发。

其中收获了许多善意,包括《爱情神话》的导演邵艺辉在豆瓣上转发了,“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自从她转了之后,豆瓣好像发酵了一样,很多人来关注,其实还蛮受感动的。也有同行或学生来加我表达支持的,大家都在吐槽现在环境很难,彼此劝勉,相互帮助吧。

全国各地多了七八个放映,招募观众来看,可能五百一千的版权费给到我。因为本身他们还要负担场地的费用,我不会计较多少,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看见。现在豆瓣上有三千多人标记了想看,但我觉得还是挺少的,还在努力发布在各个平台,让更多人看到。

这些给了我信心和坚持下去的动力。我也不能肯定以后会发生什么,但至少确定这条路能坚持走下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应该会从剧情片转向拍纪录片,成本低,然后又可控,一两个人就能拍,像写作一样自由。

最近我每天忙着推《方舟》,厚着脸皮在岳母家“混吃混喝”,当然也会给他们买个新抽油烟机、请他们吃饭啥的。每天对着电脑在那儿捣鼓,他们其实也不理解我做什么,以为我在搞直播带货,她把映后交流理解为直播了。

当电影抵达大众,也越来越发现它对一些人来说不太友好,他们受不了这种直接的、残酷的冲击。有观众看到一半的时候,说不敢往下看了;还有人会站在道德的层面来审视这部片子——老人躺在那儿了,你还拍她,他们认为这样的东西应该回避。

《方舟》入围了IDFA(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的luminous单元。

可能大家经历了疫情比较脆弱吧,像这样直面一个人死亡的经过,觉得太残酷了。但我觉得回避不代表你能给她尊严,要有勇气去面对生命本身残酷的真相。

当我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的时候,姥姥临终的状态让我挺触动的。生命从生下来吃着母乳,成长到衰老了,好像又回到了孩童时代,她像是一个婴儿需要被照顾,像是一个轮回。

家里人都看过这部片子,他们都挺支持我的。因为之前在电影节上获得过一些奖,我会经常把一些相关的报道链接发到家里的群。大舅说,这是你姥姥送给你的礼物吧。虽然这份礼物很残酷。

姥姥去世后,我们又回了一趟姥姥住过的老房子,放在了影片的结尾。房子已经空了,墙皮脱落,还有姥姥生活过的痕迹——她年轻时的照片,遗落的鞋,还有记忆中小时候的气味,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就像一缕烟,烟消云散了。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极昼工作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 END -


文末福利


在我们熟悉的认知里,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病,且不可治愈,不论是患者还是照护者,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但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与逆转,也许并不是一场终将失败的战斗。

在全球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研究专家戴尔·E.布来得森教授的笔下,书中7位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讲述了自己的记忆、时间、生活是如何像掉进黑洞般慢慢消失,又是如何从绝望中寻找到希望,实现认知功能衰退的逆转。对于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来说,也许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希望。7位幸存者振奋人心的真实经历,从多个角度展现了这一疾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如果你也正在预防、目睹或经历着自己或所爱之人逐渐遗忘整个世界,这本集结患者振奋人心的真实经历和该领域专家观点的先锋之作,能为你带来更多诊疗和治疗上的新思路与希望,帮助你自己或所爱之人找回那丢失的记忆、时间与生活。我们将选取留言区点赞数最高的3位读者,每人赠实体书一本,9月2日晚20:00开奖~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教科书里缺失的中国革命史真相:红军为什么能绝境逆袭?A妹十几岁出演的剧集被扒出满是性暗示?网友怒了:导演是恋童癖吧?!这鬼才导演的R级杰作,一出就惊艳了影坛《万箭穿心》导演王竞:导演是如何炼成的?“30岁已婚失业,生活和身体都被毁了”:被逼到绝境的人,如何重燃希望?阶级矛盾中主动发起压迫是权贵看各种乱象,乱说几句中国生态环境和能源利用多项指标领先,全面禁止“洋垃圾”进口注意!该国调整出入境和居住政策一个儿童片导演的一封信奥密克戎:免疫逃逸和免疫印记和重复感染有什么关系?(ZT)妹子别去!92名心酸偷渡客被脱光!美国梦太诱惑 多天断水断粮近百偷渡客绝境获救「ProcessOn」和「小画桌」两步走,可视化协作平台「大麦地」获近亿元A轮融资|早起看早期同事是无与伦比「大美女」,美到让我「自卑」和「抑郁」...一代影后被曝"专睡导演20年",后被导演太太团封杀:如今42岁的她,首次做出回应…老外发明奇葩「方轮」电动车,横穿泥巴路无压力,售价不到2000块!香港调整航空乘客出境和过境体温筛查安排/UC将在10月1日开放申请提交/U.S. News 2023美国大学排名发布!剃光头的好处与坏处2022明日方舟嘉年华开启预售票,鹰角直接造了三次元游戏世界?免费直播!青年导演的创作分享谈中流的绝境反击:万类霜天竞自由斯里兰卡“国家破产”!民众被逼入绝境,万人占领总统府,总统总理双下台……纪录片导演海外参展攻略[模型] 大白船真美,1:700和平方舟医院船《大学》导演孙虹:纪录片所包含的,是时间的力量阿尔及利亚政府调整外国人出入境和在阿居住有关政策我的十年:顺境不傲,逆境不忧,绝境不慌如何让纪录片走得更远?纪录片发行与营销经验研究你需要知道的,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必备技能」和「避坑指南」| 直播预告皱纹分「假性」和「真性」?快来看看你是哪种?从两百亿美元 Figma 并购案,比较中美创业环境和未来方向为什么说好导演的核心,一定是一个好编剧?说三道四(112)“名正言顺”源自“名不正,则言不顺”曾经什么都想要的阿里,正在学会「聚焦」和「取舍」《梅婆》获澳门纪录片竞赛单元最佳电影,动画何以“纪录”情感?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