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饭碗,真的开始不香了!
必然的变化总会到来。
铁饭碗的时代已然过去。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湖南多地正进行着编外人员清退工作,其中一县卫健教育系统已经清退了500名编外人员,还有一个县表示全县1038名被清退的编外人员已经实现了再就业。
不仅仅是湖南,从黑龙江哈尔滨到江苏南通,从湖北十堰到云南楚雄,再到安徽桐城和内蒙古呼伦贝尔……
短时间内,许多城市纷纷开始了清退编外人员的行动。
其中,声势最大的无疑是哈尔滨。
今年初,哈尔滨出台了规定,要求市直机关在5年内基本清理编外用人,每年至少要减少本单位编外用人员的20%。
编外人员,顾名思义,就是没有机关编制的员工,他们广泛分布在城管、辅警、卫护、教育等各个领域,通常被称为“临时工”或“合同工”。
编外人员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机关编制人员数量不足,需要市场化的补充,另一方面也与财政约束有关。
编内和编外之间,只差一个字,但待遇却天差地别。尽管如此,由于编外工作相对稳定且体面,而且靠近权力体系,一度被认为是准“铁饭碗”,吸引了众多人争相追逐。
然而,准“铁饭碗”毕竟不是真正的铁饭碗。
一旦财政出现问题,或者政策压力迫在眉睫,编外人员自然成为首要的清退对象。
编外人员被清退,那些拥有“铁饭碗”之称的编制人员是否就能够高枕无忧呢?
显然不是。机关单位事业编制改革一直在进行中,并且在近几年呈现加速的趋势。
今年初发布的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中央和国家机关要精简编制5%,收回的编制主要用于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地方人员编制精减工作则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实际上,地方级别的编制精简已经开始行动了。
不久前,山西、湖南、青海、安徽等地启动了人口较少县的机构编制改革,多个行政部门被撤并精简,部分事业单位编制也被减少,有的县域精简人数超过千人。
这次,不仅仅是人口较少的县级单位,甚至省会城市也无法幸免。
这一浪潮的领头者仍然是东北城市。早在5年前,哈尔滨率先启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事业单位改革。
经过多轮改革,哈尔滨市本级事业编制减少了8246名,占比25.3%。市辖区的事业编制减少了7816名,占比22%。县(市)级事业编制减少和管控了15574名,占比32%。
一个省会城市削减了四分之一的事业编制,每年还要清退20%的编外人员,这一举措展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少有的改革决心。
不仅仅是哈尔滨,整个黑龙江省也采取了大规模的改革行动。
作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九个省份之一,黑龙江省共精简了2735个事业单位,收回了8.3万名事业编制人员;其中,中省直部门精简了1159名领导职数,占比4.9%;市县级部门精简了3118名领导职数,占比6.9%。
与黑龙江一同被选为改革试点的还有江苏、山东、内蒙古、江西等省份,这些省份各自精简了数万名编制人员。
从清退编外人员到精简编制,从东北到中西部,从小县城到省会城市,各种信号表明,打破铁饭碗并非虚言。
那么,为什么突然开始打破这些“铁饭碗”呢?
长期以来,机关单位被认为是最稳定的工作岗位,一旦进入编制,就极少被辞退,因此这些年来,成千上万的人们争相参加国家考试,争取进入编制。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国家考试的报名人数达到了260万人,省考的总报名人数超过了520万人,平均竞争比例达到了57:1,广义上的考编大军更是多达数千万人。
与此相对比,各地仍然存在着大规模的编外人员,近年来这一规模还呈现扩大的趋势,尽管编内和编外的待遇有差异,但最接近铁饭碗的工作属性仍然吸引了无数人。
不论是编制内还是编制外,最终都要依赖财政供养,他们都属于广义上的财政供养人员。
长期以来,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土地财政的狂飙,再加上沿海地区源源不断的转移支付,让许多地方的财政看起来相对充裕,供养编制内和编制外的人员并不成问题。
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遇到了经济增长的瓶颈,房地产行业也面临了20多年来的最大转折,再加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凸显,远远超出了财政的负担承受能力,因此精简编制和清退编外人员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选择。
不管是精简编制还是清退编外人员,都有提高行政效率的考虑,但减少财政支出一直是主要目标之一。
除了财政因素外,许多地方也从过去的大规模扩张模式转向了“收缩”模式,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早在三四年前,国家就提出了“收缩型城市”的概念,要求城市进行瘦身,同时稳妥调整市辖区和县(市)的范围。
所谓的“收缩型城市”通常是指人口持续减少的地区。人口减少的同时,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乏力等问题也相应出现。
人口减少会导致与人口匹配的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减少;而经济、财政等问题的出现则决定了“瘦身”的必要性。
根据龙瀛团队的最新研究,2010年到2020年,全国共有1507个收缩的区县,占比超过一半,总面积为44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近46%的国土。
在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几乎每个城市都在追求扩张,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行政事务也相应膨胀,尽管编制扩容受到限制,但编外人员数量却在不断增加。
然而,任何扩张都是有限度的。即使财政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在人口持续减少的情况下,维持如此庞大的财政供养人员规模显然没有必要。
事实上,随着人口减少,需要精简的不仅仅是编制,一些人口稀少且持续流失的区县和乡镇,可能面临被撤销或合并的命运。
这正是为什么一些小县城率先进行机构改革的原因,也是众多城市不得不打破“铁饭碗”的背后原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